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六千五百五十八 梁 |
|
永樂大典卷之六千五百五十八 十八陽 梁〈梁惠王篇十一〉 〇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朱子集註趙氏〉 〈曰。明堂。㤗山明堂。周天子東廵狩朝諸侯之䖏。漢時遺址尚在。人欲毀之者。蓋以天子不復廵狩。諸侯又不當居之也。王問當毀之乎。且止乎。朱子〉 〈或問說者或謂明堂者齊王僣禮之所爲。信乎。曰。不然也。漢書猶言㤗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䖏。則趙氏之說不誣矣。祝朱附録朱子明堂說曰。論〉 〈明堂之制者非一。竊意當有九室。如井田之制東之中爲青陽太廟東之南爲青陽右個。東之北爲青陽左個。南之中爲明堂太廟。南之東即東之〉 〈南。爲明堂左個。南之西即西之南。爲明堂右個。西之中爲緫章太廟。西之南即南之西。爲緫章左個。西之北即北之西。爲總章右個。北之中爲玄堂太〉 〈廟。北之東即東之北。爲玄堂右個。北之西即西之北。爲玄堂左個。中是爲太廟太室。凡四方之太廟異方所。其左個右個。則青陽之左個。乃玄堂之〉 〈右個。乃緫章之左個也。緫章之右個。乃玄堂之左個。明堂之左個。乃青陽之右個也。但隨其時之方位開門耳。太廟太室。則每季十八日。天子居焉。〉 〈古人制事多用井田遺意。此恐然也。趙順孫纂䟽輔氏曰。此正與子貢欲去告朔餼羊之意同。以其無用。故欲毀去之也。金履祥考證明堂 周世〉 〈明堂見於冬官。大小戴禮記。蓋天子朝諸侯布政之宮。如一大殿而爲九室。四方各三門。門旁夾窓。其內九室。戶牗相通。天子廵狩四嶽。朝諸侯於〉 〈方嶽之下。仿明堂之制而爲堂。故㤗山之下有明堂。許謙叢說人皆謂我毀明堂。舉衆人之言也。毀諸。自問果當毀之乎。已乎。又以己意問止而勿〉 〈毀乎。見得宣王之意正是欲不毀爾。蓋己稱王。即欲行天子之制也。孟子則不禁他不毀。只是教之行王政。蓋行王政。則足副王之名。雖行天子之〉 〈制可也。文王未嘗稱王。而所行卻是王政。 周禮考工記。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世室者。宗廟也。修。南北之深。修二七者。深十四步八〉 〈丈四尺也。廣益以四分修之一。則堂廣十七步半。十丈五尺也。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堂上爲五室。象五行。三四步。室方四三尺以益廣。木室於東北。〉 〈火室於東南。金室於西南。水室於西北。其方皆三步。其廣益之以三尺。謂深丈八尺。廣二丈一尺也。土室於中央。方四步。其廣益之以四尺。謂深二〉 〈丈四尺。廣二丈八尺也。大室居中。四角之室。皆於大室外接四角爲之。大室四步。四角室各三步。則南北三室。十步爲六丈。東西三室六丈。外加四〉 〈三尺。又一丈則廣七丈。九階。南靣三三靣各二。四旁兩夾窓。每室四戶。旁皆有兩夾窓爲八窓。五室二十戶。四十窓。白盛。蜃灰也。盛。成也。以蜃灰聖〉 〈墻。所以飾成宮室盛。音成。門堂三之二。門堂取正堂三分之二。南北五丈六尺。東西七丈。室三之一。兩室與門。各居一分。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 〈三尺。四阿重屋。重屋者。王宮正堂若大寢。修七尋五丈六尺放夏。周則其廣九尋七丈二尺。五室各二尋。四阿。若今四柱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 〈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明堂者。明政教之堂也。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三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謂當代三者其〉 〈制同。非謂三代制同也。廟門容大扄七箇。大扄。牛鼎之扄長三尺。七箇。二丈一尺。闈門容小扄三箇。廟中之門曰闈。小扄。膷鼎之扄。長二尺。三箇。六〉 〈尺。通典。東西長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其堂高九尺。於一堂之上爲五室。每一室廣一丈八尺。每室開四門。門旁各有窓九階。外有四門。門之廣。〉 〈二丈一尺。門兩旁各築土爲堂。南北四十二尺。東西五十四尺。其堂上各爲一室。南北丈四尺。東西丈八尺。其宮室墻壁。以蜃蛤灰飾之。此釋周禮〉 〈明堂制。又引大戴禮盛德篇雲。明堂九室。室。有四戶八窓。三十六戶。七十二牗。蓋以茅。上圓下方。其外水名辟廱。堂高二丈。東西九仞。南北七筵。九〉 〈室。十二堂。室四戶。八牗宮。三 伯步。今按此文在明堂篇〉 〈右明堂制。諸說大 㮣如此。按周禮。舉〉 〈三代這制以互見。 蓋夏世室以宗廟〉 〈言。則五宮及明堂 之制同。殷重屋以〉 〈王宮言。則宗廟明 堂之制同。周明堂〉 〈以朝會之所言。則 宗廟王宮之制同〉 〈也。 朱子之說簡當〉 〈杜英旁通前郊祀志。武帝封㤗山。㤗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於是〉 〈上今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及是𡻕修封。則祠㤗一五帝於明堂。何文淵事文引證禮記明堂位篇。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明堂也者。明〉 〈諸侯之尊卑也。 大戴禮明堂篇。明堂者。古有之也。凢九室。一室而四戶八牗三十六戶。七十二牗。以茅蓋屋。茅。取其潔資也。上圓下方。明堂者。所〉 〈以明諸侯尊卑。前漢武帝紀。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㤗山。孟康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封。崇地。助天之高也。刻石紀號有金策石〉 〈函。金泥玉檢之封焉。應劭曰。封者。壇廣十二丈高二丈。皆三等。封於其上。示增高也。䧏坐明堂。臣瓉曰。郊祀志。初天子封㤗山東北址。古時有明堂〉 〈處。則此所坐者也。明年秋。乃作明堂耳。〉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 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朱子集註夫。音扶。明堂。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則〉 〈亦可以王矣。何必毀㢤。祝洙附録語録緫論二章之者。問范氏曰若行王政。雖明堂可以勿毀。何況於雪宮。竊謂若如範氏之說。是明堂反不若雪〉 〈宮之當存也。曰。明堂非諸侯所宜有。故範說如此。楊龜山解世儒或以孟子教齊宣王行王政。爲臣不忠。與孔子尊王之意異。蓋未嘗論世故也。春〉 〈秋之時。名位未亡。天下猶以爲君也。故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至孟子時。諸侯皆稱王。則天下不復有周也。分爲東西君。則位號亦亡〉 〈矣。雖欲尊之。尚可得乎。聖賢之趨時合變。各有所當也。世儒不論其世而謬爲之說。失其㫖矣。馬豫緝義豫曰。齊宣王曰人皆謂我毀明堂雲皆者。〉 〈欲毀者衆也。計其毀之之謀已定矣。但少有猶豫耳。當斯時也。止之而不毀。有力哉孟子之言乎。始則對曰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以視非齊宣王之〉 〈可毀。繼之曰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意謂使齊王能行王政。雖自居明堂可也。使不能行王政。亦知爲王者之堂。必不敢自決於毀之也。故爲此〉 〈說以存明堂。以待王者之興。孟子之所期者逺矣。惜乎王者之不作。明堂之竟廢可傷也哉。李流謙澹齋先生集戰國之際。欲毀郷校者有之。欲毀〉 〈明堂者有之。蓋先生道德法度之遺意。至是決裂殆盡。然仁人君子未嘗一日不致意於其間。故子産於郷校之毀則亟排之。孟子於明堂之毀則〉 〈力止之。雖然。無明堂。不害其有王政。然宣王所以欲毀之者。不惟不知明堂爲何等物。蓋初不知王政爲何等事。故孟子因是以啓迪之。子貢欲去〉 〈告朔之餼羊。而夫子非馬。夫子存羊。蓋所以存禮。今孟子欲存明堂。其亦所以存王政也與。〉王曰王政可得 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𡵨也耕者九一仕者 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 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㓜而 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 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 獨〈朱子集註與。平聲。掔。音奴。鰥。姑頑反。哿。工可反。煢。音瓊。 歧周之舊國也。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裡爲一井。其田九百畒。中畫井字。界〉 〈爲九區。一區之中爲田百畆。中百畒爲公田。外八百畒爲私田。八家各受私田百畒而同養公田。是九分而稅其一也。世祿者。先王之世。仕者之子〉 〈孫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則官之。如不足用。亦使之不失其録。蓋其先世嘗有功德於民。故報之如此。忠厚之至也。關。謂道路之關。市。謂都邑之市。譏。〉 〈察也。征。稅也。關市之吏。察異服異言之人而不征商賈之稅也。澤。謂瀦水。梁。謂魚梁。與民同利。不設禁也。孥。妻子也。惡惡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先王〉 〈養民之政。導其妻子。使之養其老而䘏其㓜。不幸而有鰥寡孤獨之人。無父母妻子之養。則尤宜憐䘏。故必以爲先也。詩。小雅正月之篇。哿可也。煢。〉 〈困悴貌。陳埴木鍾集文王治𡵨。關市不征。澤梁無禁。成周門關市廛。皆有限守。山林川澤。悉有厲禁。何也。文王因民所利而利之。乃王道之始。成〉 〈周經制大備。乃王道之成。趙順孫纂䟽輔氏曰。治𡵨之政。耕者九一。是助法也。及周禮則易而爲徹。聖人之於法度。非有所不得已。則不應變易之。〉 〈易助爲徹。雖不可知。要必出於不得已。若非斯民浸失先公後私之意。則必田畯之官漸有急於公而緩於私之失。故變其法。雖一夫受田百畆。而〉 〈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畆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謂之徹。其以一分饒與民。則又變狹而之寬因以寓厚民之意也。 又曰。關市〉 〈譏而不征。周禮則關市有征。周公之意。是必將以抑商賈而歸之農也。及其弊也。則有爲暴之譏焉。以此見變法易今之識。非易事也。澤梁無禁。至〉 〈周禮則山澤皆有厲禁。亦禁其暴殄天物者。而使取之以其時而已。 又曰。先王以民爲體。雖無尺寸之膚不養。然於心腹腠理。易於傷犯䖏。尤當〉 〈有以愛護之。此又體仁之至。而王政之本也。 按𡵨山。在漢右扶風美陽縣西北。唐屬𡵨州𡵨山縣。宋朝屬鳳翔府。蓋箭括嶺也。𡵨山之南有周原。〉 〈蓋周之舊國。饒雙峯講義先生曰。耕者九一。是以民之所得者言。謂九百畆中得百畆。非說賦稅。若說賦稅。則是什一。若說世。亦是指士所得者〉 〈言之。又曰。商助是八家各出力以助耕公田。周徹。是不問公田私田都把來耕。將後都計畆而分。如此則無厚薄之異。故曰通力而作計畒而分。〉 〈周人亦專行徹法。都鄙用助法。鄉遂用貢法。此周所以兼二代之法。井田之法。平坦䖏可行。江南想從古行貢法。 又曰。耕者九一。仕者世。是〉 〈士農工商皆有所養。惟鰥寡孤獨無所告。故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又曰。關市是兩事。關是路道樽節䖏市是市井。澤梁。亦是兩事。澤。是水所都〉 〈䖏。梁。是水所通䖏。陳櫟發明世。善善長也。不孥。惡惡短也。凡此皆王政之綱目。正月末章之意雲亂至於此。富人猶或可勝。煢獨甚矣。其可哀也。〉 〈馬豫緝義王問孟子言王者之政。可得聞其說與。孟子荅曰。徃者周文王治𡵨之政。耕者九一。朱氏輔氏。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裡爲井。今按通〉 〈典。謂井一爲鄰。鄰三爲朋朋三爲裡。年老而無妻。失其所事。謂之鰥夫。老而無夫。失其所依。謂之寡婦。老而無子。失其所倚。謂之獨夫。㓜小而無父。〉 〈失其所養。謂之孤兒。是天下窮困之民而無告愬者。文王發達其王政。施布其仁恩。故先此四者窮困之民。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言居今之世。〉 〈既富之人則可矣。但此孤獨困悴之人。則可哀憐也。朱氏。史伯璿管窺耕者九一。九一者。井田之制也。云云。是九分而稅其一也。九一。是助法。十一。〉 〈是貢法。今集註釋九一爲井田之制。則是助而非貢。明矣。雙峯只因其與世對言。遂以九一爲民之所得。殊不知孟子亦只以井田形體之大禁〉 〈而言。則中百畒爲公田者。恰是九分中之一分。若夫以二十畒爲廬舍者。則未暇細論之耳。且果如雙峯所言。則請野九一而助。國中十一使自賦。〉 〈又當如何分別耶。澤梁無禁集註澤謂瀦水。梁謂魚梁。與民同利。不設禁也。按四書。通於上篇移民移粟章辯陳氏之失。曰殊不思。集註於此政以〉 〈厲禁爲王道之始。蓋所謂山林川澤。與民共之。即是澤梁無禁者愛民之仁也。雖無禁而有厲禁。文王愛物之仁也。周官三虞掌山林之政今物爲〉 〈厲而爲之守禁。註每物有藩界也。以是觀之。澤梁無禁者。不禁民之取。而有厲禁者。禁民不以時取也。竊詳陳氏之說。通所以辯之者甚當。而發明〉 〈不免取之於此。則通與發明之優劣。蓋有不待辯而決者。若輔氏以澤梁無禁之禁。興民皆有厲禁之禁。混而言之。亦欠分明。愚則以爲無禁而有〉 〈厲禁。王道之始固如此。王道之成亦未嘗不如此。諸儒強欲以此分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此所以不得其說也。讀者詳之杜英旁通晦庵𡵨周之舊〉 〈國史周本紀。古公亶父立。薰育戎狄攻之。亶父遂去豳渡滲沮。逾梁山。止於𡵨下。文王立四十九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𡵨下而徙都豐。明年〉 〈西伯崩。何文淵事文引證惡惡止其身。春秋公羊傳。昭二十年。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惡惡並如字。一讀上烏路反。〉 〈詩。小雅正月之篇詩。小雅祈父之什正月篇。此詩亦大夫所作。言霜降失時。使我心憂傷矣。愚按此憂其圖將亡之詩也。趙德箋義察異言異服〉 〈之人箋。周禮地官司稽司門之職。察出入不物者註。不物者。語不物者衣服占視不與衆同。又王制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譏異言。譏訶察也。趙德附〉 〈録關市譏而不征。記王制。市廛而不征。關譏而不征。註雲。此乃夏設之法也。文王之時猶不征。其後則有征矣。故周禮司關之職。國凶禮則無關門〉 〈之征。猶譏。又如孟子言澤梁無禁。周禮則有澤虞爲之厲禁。孟子之言。蓋欲反古也。文王發政施仁。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 〈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也。皆有常餼。矜讀爲鰥。孔頴達疏。案劉熈釋名雲。鰥。愁悒不能寐。目常鰥〉 〈鰥然。其字從魚。魚目常不閉。寡。寡倮也。倮然鞏獨也。無父曰孤。孤。顧也。顧望無所瞻見也。獨。獨鹿也。鹿鹿無所依也。禮記集說中山成氏曰。無妻曰〉 〈鰥。無夫曰寡。無子曰獨。無父曰孤。此通言耳。四十無妻不爲鰥。三十無夫不爲寡。有室無父不爲孤。壯而無子不爲獨。聖人深意先王制禮憂民之〉 〈極。則以老少年齒爲限也。延平周氏曰。孟子以鰥寡孤獨爲序者。輕重之序也。王制以孤獨矜寡爲序。禮運以矜寡孤獨爲序。何也。豈非所養之常〉 〈餼有寡多有二等。故先言孤獨。以重者先之也。禮運先言矜寡。以輕者先之也。就二等之中。則矜於寡爲重。獨於孤爲輕。蓋孟子言㓜而無父則孤〉 〈爲重。作記者言少而無父則孤爲輕。李流謙澹齋先生集孟子意不在明堂而在王政。特因明堂以激之。而王果問焉。於是以治𡵨之事告之。蓋治〉 〈𡵨亦文王初爲諸侯事也。夫耕者九一。仕者世。關不征澤不禁。罪不孥。以至鰥寡孤獨。皆發政之所先。此實王政之大者。而皆於明堂出之。則明〉 〈堂安可毀。不然。如後世徒以彌文之飾。指複廟重屋八窓四達爲之則毀不毀何與乎王政。唐仲友說齋集孟子荅齊宣王王政之問曰。昔者文王〉 〈之治𡵨也。關市譏而不征。當周之興。敦本抑末。莫非於此。何於商賈反無征乎。 民之憔悴於虐政乆矣。懋遷有無化居。有所壅而不行。豈獨病末。農亦〉 〈病之。非有治歧之仁政。何以啇旅皆欲出於王之塗乎。故止旅乃宻。公劉厚民之終。行道兊矣。則昆夷之所以駾。言與敦本抑末。並行而不相悖也。酒誥〉 〈之書曰其蓻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逺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則關市之所譏。豈皆末作哉。不作無益不貴異物。何末作之慮。若珍禽奇獸育於國。〉 〈竒𢪊淫巧作於工。則雖復倍關市之征。其能止民之趨末乎沈存中長興集關之有征。抑遊者也。王者之禁遊惰末作。故有裡布屋粟關市漆林之征。政〉 〈事修。民不失其業。然後禁可行也。故周官。國凶禮則弛關門之征。但譏而已。文王與孟子之時。天下之政。不可謂之修。民之不失其業者蓋鮮。故孟子欲〉 〈去關市之征。文王去關之征而不及於市關所以待天下之民。市則吾國中也。文王之國中。與孟子之時。法度固宜有間矣。王克耘經義貫通孟子曰。昔者〉 〈文王之治𡵨也。耕者九一。又曰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畒而徹。其實皆十一也。九一。專舉文王。十一。合三代言之。何歟。又曰請野九一而〉 〈助。國中十一使自賦。則又以野與國爲九一十一之分。何歟。九一者。井田之制。什一者。三代取民之常。井田大備於周。故於文王言九一。至於計其取民之〉 〈實。則三代皆不過什賦其一耳。故夏之貢。啇之助。周之徹。其實皆十一焉。然周人之徹。兼貢助而用之。貢法用於國中。故雲國中十一使自賦。助法施之於野。〉 〈故雲請野九一而助。夫自井田形體觀之。則公取百畆而八家各私百畆。是爲九賦其一。自一夫受田百畒。通實耕公田十畆計之則又何常非十取其一哉。〉 〈故曰夏之貢啇之助其實皆十一也〉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王 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 倉乃裹餱糧于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 方啓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啓 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朱子集註餱音侯橐音托戢。詩作輯。音集。王自以爲好貨。〉 〈故取民無制。而不能行此王政。公劉。後稷之曾孫也。詩。大雅公劉之篇。積。露積也。餱。乾糧也。無底曰橐。有底曰囊。皆所以盛餱糧也。戢。安集也。言思安集其民〉 〈人。以光大其國家也。戚。斧也。揚。鉞也爰。於也。啓行言徃遷於豳也。何有。言不難也。孟子言公劉之民富足如此。是公劉。好貨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民也。今〉 〈王好貨亦能如此。則其於王天下也何難之有。趙順孫纂疏按後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陶。鞠陶生公劉。是後稷之曾孫。又按鉞大而斧小。太公六韜雲大柯〉 〈斧。一名天鉞。是鉞大於斧也。又按舜封後稷于邰。不窟失其官守而自竄於戎狄之間。公劉始立國於豳之穀。豳。今邠州三水縣。集成張氏註。于橐於囊。〉 〈謂裹餱糧於囊橐也。餱糧。乾飯也。思戢用光。思安民以光其業也戚揚。戚。斧也。揚。鉞也。胡炳文通眞氏曰。人君豈不事儲峙之富。惟能推此心。使斯民亦〉 〈有餱糧之積可也。馬豫緝義宣王聞此說而美之曰善哉仁政之言乎。孟子言宣王若以爲善則何不施行之。詩言公劉爲西戎所逼。將遷國於豳。使居〉 〈者厚其委積。實其倉廩。行者有裹糧盛於橐囊之中。然後張其弓矢。備其干戈斧鉞。於是方始啓開道路而行。居家者有積倉。行路者有裹糧。然後方可〉 〈以啓行而遷國。朱氏使家給人足。橫浦張氏則其於王天下也何難之有。集註此一節觧齊王好貨之意。金履祥考證乃積。當作於賜反榖堆也於王何〉 〈有。王。去聲。公劉。後稷之曾孫。本史記世表。然考之漢史。則公劉避桀居邠。去後稷世逺。人考之路史。則公劉乃後之後世孫爾何文淵事文引證詩。大雅〉 〈公劉之篇。詩大雅生民之什公劉篇。䔍公劉。匪居匪康。迺場迺疆。迺積迺倉。迺裹餱糧。于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啓行。公劉。後稷之曾孫〉 〈也。舊說君康公以成王將蒞政。當戒以民事。故詠公劉之詩以告之也。陳舜中讅是集於王何有此一句。諸家皆失其解。不謂晦翁亦但循習其非。以爲〉 〈於王何難之有。孟子初無何難之有之意。蓋孟子謂宣王以好色好貨爲疾。若能與百姓同。則色與貨非王所私有。亦何疾之雲。愚向得此說已十餘年。〉 〈昨讀張南軒解。乃犁然當於予心。故不得不申而記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 太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 於𡵨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 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朱子集註太。音㤗。 王又言此者。好色則心志蠱惑。用度〉 〈奢侈。而不能行王政也。太王。公劉九世孫。詩。大雅綿之篇也。古公。大王之本號。後乃追尊爲大王也。亶父。太王名。來朝走馬。避狄人之難也。率。循也。滸水厓也。𡵨下。〉 〈𡵨山之下也。薑女。太王之妃也。胥。相也。宇。居也。曠。空也。無怨曠者。是太王好色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民也。楊氏曰。孟子與人君言。皆所以擴充其〉 〈善心。而格其非心。不止就事論事。若使爲人臣者論事每如此。豈不能堯舜其君乎。愚謂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蓋鍾皷苑囿遊觀之樂。與夫〉 〈好勇好貨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無者。然天理人欲。同行異情。循理而公於天下者。聖賢之所以盡其性也。縱欲而私於一己〉 〈者。衆人之所以滅其天也。二者之間。不能以髮而其是非得失之歸相去逺矣。故孟子因時君之問。而剖析於幾微之際。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 〈其法似䟽而實宻。其事似易而實難。學者以身體之。則有以識其非曲學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已復禮之端矣。朱子語録問孟子以公劉太王之〉 〈事告其君。恐亦是委曲誘掖之意。曰。這兩事卻不是。告以好色好貨。乃是告以公劉太王之事如此。兩事看來卻似易。待去做時多少難。大凡文字。〉 〈須將心體認看這箇子細看來甚是難。如孟子又說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看來也似易。這如何便得相似。又如說徐行後〉 〈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看來也似易。問孟子語好貨好色事。使孔子肯如此荅否。曰。孔子不如此荅。但不知〉 〈作如何荅。問孟子荅梁王問利。直掃除之。此䖏又怕。卻如此引導之。曰。此䖏亦自分義利時人不察耳。鄭可學朱子武問或曰範氏楊氏貨色之說不〉 〈同奈何曰。範氏之說正矣。其愛君之切。而欲窒其利欲之原。其意亦已深矣。然孟子因幾納諫之權。剖析毫釐之妙。則有所未察也。蓋謂公劉齊王〉 〈同爲。好貨特以公私之異。而有厚民賊民之分。則其勢不甚相逺。而不難於矯革。若直謂此爲厚民。而彼爲。好貨。則其勢隔絶而不復可以相移矣。〉 〈然此猶特爲守正而不知變之論耳。至謂太王之事爲正家。則避狄倉皇之際。攜其婦子而來。何以見其所謂正家者哉。是愛其君之切。欲其言之〉 〈美。而不虞其說之牽強而不足以取也其亦誤矣。至於楊氏並前章。好勇者爲說。則有意乎孟子之權矣。然於孟子陳善閉邪之正。似亦未察於毫〉 〈釐之際也。蓋齊王之小勇。正所以害夫達德。故孟子請其無。好此勇而大之。非欲其反此小勇而大之也。好貨好色。人情所不免。但齊王專於私已〉 〈而不思及民。故孟子欲其與民同之。非欲因其邪心而利導之也。此其爲失。特辭義名言之間有所不盡。非有甚害。然其說恐未免於曲學阿世之〉 〈譏也。易所謂遇主於巷者。以程傳考之亦不如此。後改所論紹述則善矣。然不敢正言熈豐之失。則意亦有未盡者。讀者詳之。先儒精義或謂孔子〉 〈尊周。孟子欲齊王行王政。何也。伊川曰。譬如一樹。有可栽培之理。則栽培之。不然。須別種。聖賢何心。視天命之改與未改爾。楊曰。智仁勇。天下之〉 〈達德也。智知之。仁守之。勇行之。三者關一焉。非達德也。則人君固不可無勇矣。而齊王以是爲有疾。故孟子告以文武之事。使廓而大之。則安天下〉 〈無足爲者矣。若夫。好貨。好色。則生於人君之邪心。不可爲也。然而孟子不以爲不可者。蓋譬之水逆行中流而遏之。其患必至於決溢。因其勢而利〉 〈道之。則庶乎其通諸海也。故以公劉太王之事告之。陳古之善而閉其邪心。引之於當道也。其自謂齊人莫如我敬王者以此。易之暌曰遇主子巷。〉 〈亦斯之謂也。 又曰。志完雲上合下便執得繼述兩字牢。更不可易。予謂繼述兩字自好。但今用之非是。當時自合說與眞箇道理。且。好貨。好色。孟〉 〈子猶不鄙其說而推明之。況上有繼述之意。豈容無所開道。而使小人乗間。謬爲邪說以進。則其末流激成今日之弊。不足怪矣。夫。繼述之說。始於〉 〈記所稱武王周公。今且舉周公事明之。文王耕者九一。周公則更而爲徹。文王關市譏而不征。周公則征之。武王克商。乃反商政。政由舊。逮周公七〉 〈年。制禮作樂。昔者武王所由之政安在。聖人作䖏。惟求一箇是底道理。若果是。雖紂之政有所不革。果非。雖文武之政有所不因。聖人何所容心。因〉 〈時乗理。欲天下安利而已。且如神考十九年間。艱難勤苦。制爲法度。蓋欲以救時弊。便百姓也。便百姓則其志。救時弊則其事。此獨不當繼述乎。今〉 〈繼述足以救時弊。便百姓也。是亦神考而已。釋此不務。乃欲一二以循熈豐之跡。不然。則爲不孝。此何理也。且如祖宗有天下百有餘年。海內安樂〉 〈其法度豈皆不善。神考一起而更之。神考亦只要是而已。謂之不孝可乎。自唐末至五代。禍亂極矣。太祖太宗順人心定天下。傳數世而無變。豈常〉 〈人做得。然而法度不免有弊者時使之然耳。若謂時使之然。則神考之法豈容獨能無弊。補偏救弊。是乃神考所以望乎後世也。何害於繼述而顧〉 〈以爲不孝乎。今之所患但人自不敢以正論陳之於上。恐有妨嫌。若吾輩在朝廷。須是如此說始得。其聴不聴。則有去就之義焉。議論不知道理所〉 〈在。徒有口辯。則勝他識道理人不過。如戰國說士。遇孟子便無開口䖏。 尹曰。孟子之不欲毀明堂。欲齊王之行王政也。文王之治𡵨。公劉之好貨。〉 〈太王之。好色。皆指事而言。可謂善引其君矣。楊龜山語録先生嘗夜夢人問王由足用爲善。何以見。語之曰。齊王只是樸實。故足以爲善。如。好貨。好〉 〈色。好勇。與夫。好世俗之樂。皆以直告而不隱於孟子。其朴實可知。若乃其心不然。而謬爲大言以欺人。是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何善之能爲。〉 〈祝洙附録語録與學者書曰。近畧整頓孟子說見得此老直是把得定。但常放到極險䖏。方與一幹轉。幹轉後。便見天理人欲直是判然。非有命世之才。〉 〈見道極分明。不能如此。然亦只此。便是英氣害事者。便是才高無可依據處。學者不可不知也。張拭解人皆謂宣王毀明堂者。惡其害已而去其籍〉 〈之意。而孟子所以使之勿毀者。乃不廢餼羊之義。蓋使王者作。則制度典章猶可因是而求故爾。於是以行王政告之。周家王政自文王始。治𡵨之〉 〈法。即經理天下之法也。耕者九一。八家各耕百畆而同。養公田。助而不稅也。仕者世。賦之埰地也。關市譏而不征。察非常。禁奇邪而已。不征其物〉 〈也。澤梁無禁。與人共之也。罪人不孥。不及其妻子也。凡此皆王政之綱目也。而發政施仁。必先於鰥寡孤獨。蓋是四者。人情之所。易以忽而文王每〉 〈篤之。不欲其獨無告也。此可見公平均一。不遺匹夫匹婦。仁人之心。王政之本也。宣王聞斯言之坦易明白也。故有善哉言乎之歎。夫天下之患。莫〉 〈大於善善而不能用。故曰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而宣王自謂有。好貨。好色之疾。孟子因其自謂有疾。如良醫之治病。隨以藥之。夫好貨與。好色。人〉 〈欲之流。不可爲也。今王自謂疾在於。好貨。而告之以公劉。好貨王自謂疾在於。好色。而告之乙太王好色。是則有深意矣。夫公劉果。好貨乎哉。公劉〉 〈將遷國於豳。使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弓矢斧鉞備。而後啓行。是其所謂。好貨者。欲已與百姓俱無不足之患而已。太王果。好色乎哉。太王與其〉 〈妃來相宇於𡵨下。方是時也。內外無有怨曠焉。是其所謂好色者。欲已與百姓皆安於室家之常而已。夫其爲貨與色者如此。蓋天理之公且常者〉 〈也。故再言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夫與百姓同之。則何有於已哉。人之於貨與色也。惟其有於已也。是故崇欲而莫知紀極。夫其所自爲者。不過於六〉 〈尺之軀而已。豈不殆哉。苟惟與百姓同之之心。則擴然大公。循乎故常。天理著而人欲滅矣。此所謂引之以當道者也。張南軒語録齊王。好貨。好色。〉 〈孟子以公劉。大王對。但謂公劉好貨太王。好色。而不知實未嘗。好也。二君處心平和。無一毫物我之私。如曰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豈惟欲其國〉 〈富而民亦欲其富也。如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豈惟君有室家。而民亦欲其有室家也。好字雖同。而所以爲好則異。故孟子曰。王如。好貨好色。與百〉 〈姓同之。於。王何有。二君之。好天理也。齊王之。好。私欲也。此與今樂猶古樂同。今之奏韶濩於堂下。謂之古樂可乎。夫樂之本。果何物也。欲知古之樂。〉 〈當存先王之心。先王以是心施之於政。寫之於聲音。播之於天下。今王能存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政。樂其得之矣。是則同。趙順孫纂疏按公劉生慶〉 〈節。慶節生皇僕。皇僕生差弗。差弗生毀喻。毀喻生公非。公非生高圍。高圍生亞圍。亞圉生公叔祖。公叔租生太王。是公劉之九世孫。 古公。猶言先〉 〈公也。蓋未追王前之本號。古公當毀末時猶尚質。故亶父以名言。 古公避狄之難。其來以早朝之時。疾走其馬。循西方水涯漆沮之側。東行而至〉 〈於𡵨山之下。 真氏曰。人君豈能無妃匹之奉。惟能推此心使民亦有配偶之安。可也。 輔氏曰。孟子對時君之言。其所以充其善而格其非者。乃〉 〈陳善閉邪之事。若夫就事論事。則是後世不知學者之所爲。淺暗拘滯。徒以激其君而使之拒吾說耳。若夫孟子之事。則亦勉強做不得。須是學到〉 〈孟子地位。能如他知言養氣然後自然有此等功用也。至所謂豈不能堯舜之君。則亦據理而言之耳。其君之聽與不聽。用與不用。則不可得而必〉 〈也。 又曰鍾皷苑囿遊觀之樂。與夫好勇。好貨。好邑之心。以常情論之。則雖若不可爲。故齊王言之則以爲慊。而又自以爲疾。恐不足行王道。然以〉 〈實理言之。則是固天理人情之所不能無者。但有理與欲。公與私之異耳。故集註舉胡氏知言之說。所謂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者而辯析之。夫聖〉 〈賢之與衆人。其於好貨。好色。其行雖同。而其情則異。循理而公天下者。聖賢之所以盡其性。此即公劉太王與民同欲之事也。縱欲而私於一已者。〉 〈衆人之所以滅其天理。此即齊王自以爲疾之事也。二者同異。不過毫髮之間。而其終之是非得失。則其相去遂有盡性滅天興王絶世之相反如〉 〈此。集註言此不但賛其理之宻。正欲使學者因其言以反諸身。至誠體察於所謂毫髮之際。然後力求所以循夫。理而克其欲耳。 又曰。法似踈疏而〉 〈實宻。事似易而實難。蓋不直禁其。好貨。好色。則似若疏且。易矣。然必使之爲公劉太王之事。推已之心以及夫。民。循理而不縱欲。公天下而不私一〉 〈已。則其實又甚宻而且難矣。法指孟子之說。事指公劉太王之事。非孟子據理之極。知言之要。何能辯析其精微如此哉。又曰。讀之者。徒記其文。〉 〈而不究其實。則亦不知夫其意之所在。故又欲學者體之以心。驗之以身。真有以見夫毫釐之辯。同行異情之實。與夫天理人欲界限之不可相入。〉 〈然後識孟子真非曲學阿世之說。而已之所以堯去私意復歸於禮之端緒。亦可得而默諭矣。饒雙峯講義來朝。是來朝之時。又曰。 當是時以下。〉 〈是孟子自說當如此。 又曰。集註言天理人欲。同行異情。如梁惠有臺池鳥獸。文王亦有壹池鳥獸此是同行。梁王則獨樂。文王則與民同樂。此便〉 〈是翼情。又如。好色好貨。好勇。好樂。是人之所同好。但循理而公於天下。則是天理。縱欲而私於一已。則是人欲。克已復禮。走就此上辯別理欲。 又〉 〈曰。宣王纔說。好貨。孟子便借公劉好貨說。宣王纔說。好色。孟子便借太王。好色說。皆只要引歸天理。上來。如前章。好樂。好勇皆是。非孟子之辯不能〉 〈如此。陳櫟發明來胡。其來以朝也古人紀事有此例。書曰朝。如王朝步自周。周公朝至於洛。孟子之言。有將無做有者。只且引來以足已意。如公劉。〉 〈好貨。本無事實。只乃積乃倉一句。太王。好色。亦無事實。只爰及薑女一句。此便謂之。好色好貨乎。然欲開導時君。意正辭辯。 愚謂。好色。好貨雖人〉 〈欲。能如公劉太王與人同之。是即天理矣。對利國之問甚嚴。而此諸章甚婉者。法語之言不嫌其嚴。巽與之言不嫌其婉。其過人欲存天理之意則〉 〈一而已。知所以克已復禮之端。即謂天理人欲二者之間不能。髮幾㣲之際也。張橫滴先生集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 〈君子言必慮其所終。行必稽其所敝。觀孟子所對。是啓齊王一國貨色之心也。一國。好貨。好色。此何等風俗哉。如葛履之詩。桑中之剌。一國。好貨。好〉 〈色。熟考上下文。不敢撮取一語以罔聖賢也。孟子所謂。好貨者。謂使民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此太平之事也。豈謂機巧趨利乎。所謂。好色者。〉 〈愛厥妃也。謂使民嫁娶以時。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也。亦太平之事也。豈謂相竊妻妾乎。餘恐小人借此以濟其姦。而君子罪其言之不謹也。故表而〉 〈出之。使學者於聖賢有所考焉。胡炳文通天理人欲。同行異情。出明氏知言。朱子平日深取之。今引以釋此章者。如齊王好色。太王亦。好色。是同行〉 〈也。齊王是行從人欲上去。太王是行歸天理上來。是異情也。同行則天理人欲之幾。若不能以髮。異情則天理人欲之判。不啻天壤矣。凡曲學阿世〉 〈者。非逢君之惡。則長君之惡。無非人欲。孟子之言。則止君之惡。而誘君於善。無非遏人欲而存天理者也。李復潏水集問好貨好色。孟子何以對齊〉 〈宣王。曰。齊宣之言。有強拒孟子之意。孟子遜以入之。欲漸引而趨善也。其對今樂猶古樂。又及樂之本矣。馬豫緝義宇。居也。詩傳曰。宇。宅也。於是及〉 〈其妃薑女。自來相其可居之宅。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今王若好色。能與百姓同其所欲。使婚姻以時。怨曠無有則於王天下也。何有難〉 〈乎。此一節。解齊王好色之意。黃氏曰抄齊宣王好世俗之樂非也。而孟子不之非。廣四十裡之囿非也。而孟子不之非。毀明堂非也。而孟子不之非。〉 〈好貨好色皆非也。而孟子不之非。惟一切因其機而順導之。使無不與民同之。以歸於行王之道焉。蓋齊大國也。可以有爲於天下。故誘進之如此。〉 〈此孔子之所謂權者也。膝。小國惴惴自保。而其君又賢。則惟以正對而不爲誘進之辭。凡其㫖義則皆集註備之矣。金履祥考。證天理人欲。同行異〉 〈情。本鬍子知言。前一句曰同體異用。其語有病。故集註止收一句。曲學阿世。出淇書。軼謂公孫弘曰。務正學以言。母曲學以阿世。王文憲曰。自好樂以〉 〈下至此五章。共一機軸。而充之以學力。似不免有戰國雄辯氯象。其所以異於戰國者。務引其君以當道。發天理於幾微。遇人欲之橫流。所以大有功於〉 〈天下。朱子語録孟子荅梁惠王問則。直掃之此䖏又如此開導之。何也。蓋此䖏亦分義利。人自不察耳。發明對利國之問甚嚴。而此諸章甚婉者。法語之〉 〈言不嫌其嚴。巽與之言不嫌其婉。史伯璿管窺前篇卒章之末。張氏嘗辯及此。愚亦附以臆度之見矣。請申其說。蓋惠王於見賢之初發何以利吾國之〉 〈問。是以利國之事責之孟子。而不自知徇利之爲非也。故孟子不得不直掃之。宣王於言論之際自以好貨爲疾而無隱於孟子。則非梁王不知徇利爲〉 〈非者之比矣。故孟子不可不有以開導之也。梁王知有利而不知有義。宣王非不知義之爲是。利之爲非者。特私欲之蔽。未能自堯耳。餘則語録獵矣。〉 〈發明以法言巽言爲分別蓋本論語集註之意而言也。論語法言巽言之義難分別。故集註以孟子所言證之至矣爲發明者正當於此分別。孟子何故〉 〈以法言對利國之問。卻以巽言對齊王諸章之言以曉學者。可也。今乃但援法言巽言爲說。則何以異於無星之秤無寸之尺乎。何文淵事文引證曲學〉 〈阿世前漢轅固傳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爲慱士。後以疾免。武帝初復以賢良徵。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公孫弘亦徵。仄目〉 〈而事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李流謙澹齋集宣王未安於王政之言。於是托以有疾。而有好貨〉 〈好色之事。孟子又引太王公劉以爲言。太王好色而無怨女。無曠夫公劉好貨而有積倉有裹糧。夫使人人好色如太王。好貨如公劉。則人唯恐王〉 〈之不好也。此與前。好勇之義同。王嘗問卿孟子以正對。王勃然變乎色。今此則若隨其意而詭說之。何哉。蓋言不剴切無以激其意。不順適無以寓〉 〈其諷。雖若不同。其所以引君於道。則一而已。 程復心章圖〉 〈趙次誠考義耕者九一。野無。橫歛。仕者世。朝。無濫爵。關市不征。通民之財。澤梁無禁。因地之利。罪人不拏。不戮無辜。必先窮民。不虐無告。此文王〉 〈王。政之目也。公劉。好貨。而居有積倉。行有裹糧。即文王耕者九一。仕者世祿之心也。太王好色而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即文王以鰥寡孤獨爲先之〉 〈心也。集註以宣王與公劉太王同行異情。則知公劉太王之與文王異行而同情也。然集註之所謂異情。而以爲是非得失之異歸。相去逺矣。蓋循〉 〈理而公於天下。縱欲而私於一已。是非之異歸也。聖賢之所以盡其性。衆人之所以滅其大。得失之異歸也。集註所謂法之似疏而實宻。事之似易〉 〈而實難。蓋勸之以好貨好色。法之似疏也。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事之似易也。啓行而有積倉餱糧弓矢幹。戈之悉備。胥宇而有來朝走馬爰及薑〉 〈女之勤勞。法之實宻也。既啓行而居必積倉。行必裹糧。既胥宇而內必無怨。外必無曠事之實難也。自其踈而易者觀之。固有類於曲學阿世之言。〉 〈自其宻而難者觀之。誠可以爲克已復禮之端矣。李好文經訓要義王自以好貨故取民無制。而不能行王政。孟子言古之公劉亦好貨。當時徃遷〉 〈於豳之時。使民皆有積倉餱糧。富足而後行也。王如好貨。亦能及民。何難之有。王又自言好色。用度奢侈。而不能行王政。孟子荅乙太王之事。避難〉 〈遷𡵨之時。與其後姜氏相從居止。是亦好色也。然當時使其民男女皆無怨曠。是太王能推。好色之心以及民。 真德秀曰。夫。公劉非。好貨也。不過〉 〈居則有積倉。行則有裹糧爾。而當時之民居者行者。亦皆有以自養而無飢餒之虞。可見其與民同欲也。太王非好色也。不過同薑女以來胥宇爾。〉 〈而當時宮中無怨女。民間無曠夫。可見其與民同欲也。公劉太王與民同欲如此。王業安得而不興。後世人君私四海之富。钜橋洛口。儲粟山積。而〉 〈民無宿昔之糧。侈六宮之奉。燕姬趙女。充盈館籞。而民多鰥寡之歎。其專欲病民如此。禍變安得而不作。惟仁聖之君。享玉食而憂民之不飽於藜〉 〈藿。對嬪禦而念民之不足於室家。推此之心。行此之政。其庶矣乎。荅椂與權窺豹管孟子對齊宣王明堂之問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 〈政。則勿毀之矣。此即孔子告子貢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之意。舉而行之。亦猶是也。至於好貨則言公劉。好邑則言大王。好勇則言文武。又皆本之於〉 〈詩書。而非一已之私言。無非納約自牗。因其所明而開導之也。此巽與之言也。宣王恱而不繹。何哉。孫與註疏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 〈已乎。謂㤗山下明堂。本周天子東廵狩朝諸侯之䖏也。齊侵地而得有之。人勸齊宣王。諸侯不用明堂可毀壞故疑而問於孟子當毀之乎。已止也。〉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言王能行王道者。則可無毀也。王曰。王政可得聞與。王言王政當可施。其法寧可得聞。〉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𡵨也。耕者九一。仕者世。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言徃者文王爲西伯時。始行王政使𡵨民修井田。八家耕八百〉 〈畒其百畒者以爲公四及廬井。故曰。九一也。紂時稅重。文王復行古法也。仕者世椂。賢者子孫。必有土地。關以譏難非常。不征稅也。陂池魚梁不設〉 〈禁。與民共之也拏妻子也。詩雲。樂爾妻孥。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㓜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言此四者。皆天下之窮民。而文王常䘏鰥寡存孤獨也。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哿奇也。詩人言居今之世。可矣富人。〉 〈但憐憫此煢獨贏弱者耳。文王行政如此也。王曰。善哉言乎。善此王政之言。曰。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孟子言王如善此王政。則何爲不行也。王曰。〉 〈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王言我有疾。瘐於好貨。故不能行。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雲。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於彙。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 〈方啓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啓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乃積榖於倉。乃裹盛乾食之糧於橐囊也。思安民。故〉 〈用有寵光也。戚。斧。揚。鉞也。又以武備之。曰方啓行道路。孟子言公劉。好貨若此。王若則之。於王何有不可也。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王言我有疾〉 〈疾於好色不能行也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遊。至於𡵨下。爰及薑女。章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 〈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父。大王名也。號稱言公。來朝走焉。逺避秋難。去惡疾也。率。循也。澼。水湮也。循西方水滸。來至𡵨山下也。薑女。〉 〈大王妃也。於是與薑女俱來相土居也。言大王亦好色非但與薑女俱行而已。普使一國男女。無有怨曠。王如則之。與百姓同欲。皆使無過時之思。〉 〈則於王之政。何有不可乎。疏。齊宣王問至於王何有。正義曰。此章言齊王好貨色。孟子推以公劉大王好貨好色之由。而責難於君也。齊宣問曰。〉 〈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者。是齊王問孟子以爲在園之人。皆謂勸我毀壞其明堂。今毀壞之已。而勿毀壞乎。魯㤗山下有明堂。後爲齊侵其地。〉 〈故齊有明壹。齊宣王尚疑之。所以間也。孟子對曰。大明堂。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者。孟子欲使宣王行王政。階以勸之勿毀耳。王曰。〉 〈王政可得聞與者。是宣王問孟子以謂王政之法。寧可得而聞知之歟。對曰。昔者大王之治𡵨也。耕者九一。仕者世椂。關市譏而不征。澤渠無禁。罪〉 〈人不孥。至必見斯四者。是孟子對荅宣王爲王政之法也。言徃者文王爲西伯。行政自𡵨邑。耕者皆以井田之法制之。一夫受私四百畒。八夫家計〉 〈受私田八百畆。井田中百畆是謂公田。以其九分抽一分爲公。以抵其賦稅也。仕者不特身受其。而至子孫之世亦與土地。爲關市。司關司市〉 〈之所。但譏問之。不令。姦人出入。而不征取其稅。川澤魚梁之所。但與民共之。而不設禁止之法。罪人但誅辱止其一身。而不誅辱其妻子。孥。妻子也。〉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㓜而無父曰孤。凡此鰥寡孤獨四者。是皆天下之民窮而無告者也。文王發政施仁。必先及此四者〉 〈焉。無告者。以其鰥寡孤獨單隻上下無所告者之人也。是以孟子言文王在𡵨邑之。時。爲王政之法。如此而已。詩雲。哿矣富人。表此煢獨者。奇。可也。〉 〈蓋詩之小雅正月之篇文也。其意蓋言當今之世。可矣富人但先裹憫此煢獨羸弱者耳。孟子所以引之。謂其文王行政是如此也。故援之以荅宣〉 〈王。王曰。善哉言乎者。是宣王問孟子荅之以文王但王政之法。而善其言也。故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爲不行者。孟子言王如能善此王政〉 〈之言。則㣔爲不行此也。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者。宣王言我有疾。疾在於好貨財也。昔者公劉。好貨。詩雲至於王何有者。孟子引公劉好貨。故詩〉 〈有大雅公劉之篇文。而荅于宣王也。言徃者公劉好其貨財。其詩蓋謂乃積榖於倉。乃襄乾食之糧於橐囊之中其思在於輯和其民。以光顯於時。〉 〈張其虧矢。執其干戈斧鉞。告其士卒曰爲安方開道路而行。如此。故居者有榖積於倉。行者有糧裹於囊。然後可以曰方開道路而行。王如能好貨〉 〈與民人同之。亦若公劉之如此。則於王也。何有不可。雲橐囊者。大曰囊。小曰橐也。爰。曰也。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邑者也。是宣王又言我有疾。疾在〉 〈於好色也。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雲至於王何有。曰是孟子又引太王好色故詩大雅綿之篇文也荅宣王也。亶父。太王名也。古公。號也。言〉 〈徃者大王好色。愛厥妃。其詩蓋謂古公亶父。來朝走馬。而避惡。且早又疾急循西水涯。而至於太山之下。曰與薑女自來相土居如此。故當是之時。〉 〈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皆男女嫁娶過時者。謂之怨女曠夫也。女生向內。故雲內。男生向外。故雲外。王如能好色。與百姓同之。亦若太王之如此。則於〉 〈王也又何有不可。薑女。太薑也。是太王之妃也。註謂太山下明堂。至已止也。 正義曰。案地理志雲。齊南有太山。史記封禪書雲。舜二月東廵狩〉 〈至於岱宗。岱宗。太山也。遂覲東後。又雲此山黃帝之所常遊。自古受命帝王。來有暏符瑞見而不螓乎太山也。雲太山下。明堂本周天子東廵狩朝〉 〈諸侯之地。案禮記明堂位雲。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昔殷紂亂天下。脯諸侯以享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武王崩。成王㓜弱。周公踐天子之位。〉 〈六年朝諸侯於明堂七年執政於成王。成王封周公於曲阜。今魯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然則太山下明堂。即周公朝諸侯之䖏。蓋魯封內有〉 〈太山。後嘗爲齊所伐。故齊南有太山。文中子雲。如有我用我者。當䖏於太山矣。註雲太山。黃帝有合宮在其下。可以立明堂之制焉。禮器雲。魯人將〉 〈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郊宮。齊人將有事於太山。必先有事於配林。則太山在齊明矣。案周制明堂雲。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 〈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賈釋雲。明堂者。明政教之堂。又是度以步。殷度以尋。周度以筵。是王者明政也。周堂高九尺。殷三尺。以一相參之數而〉 〈卑宮室。則夏堂高一尺矣。又上註雲。堂上爲五室。象五行。以宗廟制如明堂。明堂中有五天帝。五人神之座。皆法五行。以五行先起於東方。故東北〉 〈之堂爲木。其實兼水矣。東南火室矣兼木。西南金室兼火。西北水室兼金。以中央太室有四堂。四角之室亦皆有堂。乃知義然也。賈釋太史閏月下〉 〈義雲。明堂路寢及宗廟。皆有五室。十二堂門。是也四角之堂。皆於太室外接四角爲之。則五室南北止有二筵東西各二筵有六尺。乃得其度。若聴〉 〈朔皆於時之堂。不於木火等室居。若閏月則闔門左屝。立其中而聴朔焉。註徃者文王爲西伯。至妻子也。 正義曰。史記雲。古公亶父爲獯鬻戎〉 〈狄所攻。遂去邠踰梁山止於𡵨下。古公少子季歷生昌有聖瑞。立季歷以傳昌。昌立是爲西伯。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徐廣曰。文王九十七乃崩。雲〉 〈脩井田。八家八百畆以爲公田者亦依孟子雲方裡而井。井九百畒。是也。小司徒佐大司徒當都𨞕三等之埰地而爲並田。經雲九夫爲井。四井爲〉 〈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以任役萬民。使營他事。而貢軍賦。出車徒。又埰地之中。每一井之田。出一夫之稅以入於官也。故曰九〉 〈一也。雲紂時稅重者。史記雲紂爲人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智足以拒諫。言足以節非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於是厚賦稅〉 〈以實鹿臺之錢。盈距橋之粟。是紂時稅重也。關譏不征稅。魚梁不設禁者。禮周司關。國凶禮則無關門之征。猶譏司市。國凶荒則市無征而作布。澤〉 〈掌國澤之政今爲之厲禁。川衡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而罰之。司厲。男子入於罪隷。女子入子舂藳。此而推之。則關市非無征也。澤梁非無禁也。〉 〈罪人非不孥也。而文王必皆無者。蓋亦見文王權一時之宜。不得不然耳。故孟子於宣王之一時。亦以此引之以救弊矣。 註。詩小雅正月之篇者。〉 〈註雲哿。可也。獨。單也。箋雲。此言王政如是。富人已可惸獨困也。 註詩大雅公劉之篇也。至不可也。 正義曰。註雲公劉居於邰而遭夏人亂。迫〉 〈逐公劉。公劉乃辟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於邠焉。乃積乃倉。言民事時和。國有積倉也。小曰橐。大曰囊。思楫用光。言民相與和睦。以顯於〉 〈時也。箋雲。公劉乃有積倉。積委及倉也。安安而能遷。積而能散。爲夏人迫逐已之故。不忍鬬其民。乃裹糧食於橐囊之中。棄其餘而去。思在和其人〉 〈民。用光其道。爲今子孫之基。又毛詩雲。戚。斧也。揚。鉞也。張其虧矢。秉其干戈戚揚。以方開道路去之。蓋諸侯之從者十有八國焉。箋雲幹。盾也。戈。勾。〉 〈矛。戟也爰。曰也。公劉之去邰。整其師。設其兵器。告其士卒曰爲方開道而行。明已之遷。非爲迫逐之故。乃欲全民也。 註詩。大雅綿之篇也。至不可〉 〈乎。 正義曰。綿詩。興也。綿綿。不絶貌也。毛詩雲。古公。豳公也。古。言乆也。亶父。字。或因以名。言質也。古公䖏豳。狄人侵之。事之〉 〈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之所欲。五土地。吾聞君子不以所養人者害人。逾於梁山。邑於𡵨山之下居焉。〉 〈率。循也。滸。水涯也。薑女。大薑也。胥。相也。宇。居也。箋雲。來朝走馬。言其辭惡。早且疾也。循西水涯。漆沮水側也。爰。於也。反。與也。聿。自也。於是與其妃大〉 〈姜自來相可居者。著大薑之賢知也。鄒霆炎衍義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使毀棄太山之明堂。將如其言而毀諸。抑勿從而已之乎。孟子對曰。夫。明〉 〈堂者。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堂也。王欲推行王者之政今。則勿毀之矣。王曰所謂王政可得聞其說與。孟子對曰昔者周文王之治𡵨也。行井田之制。〉 〈耕者於九百畆之中。受田一百畒。而同養公田。九分而稅其一。仕於官者世食其。關門市邑之地惟譏察奸宄而不征稅。澤有瀦水。梁可捕魚。皆〉 〈無禁防。與民同利。罪人犯法。不及孥潔。甚至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㓜而無父曰孤。此四者。爲天下之窮困之民而無所告愬〉 〈者也。文王發於政事。施布仁澤。必先及斯四者。念其窮困。不敢後也。引詩正月之篇雲。哿矣富有之人。所當哀憫此等煢悴之窮獨也。王聞其言〉 〈而美之曰善哉言乎。孟子曰王如以此言爲當而善之。則何爲不從吾言而見之行事。王曰寡人年以不能行者。爲有疾也。寡人之疾。在於貪。好貨〉 〈賄。孟子對曰昔者周之先公有公劉者。好貨賄。詩公劉之篇雲。乃積眝乃倉廩以厚其藏。乃裹盛餱糧乾糧於無底之橐。於有底之囊。以資其行。思〉 〈欲戢安其民。用光大其國家。弓矢斯張。可射以禦敵。又有干戈戚揚四者之兵器。爰方啓行。徃遷於豳。故居於家者則有積倉之儲。行者則有裏糧〉 〈之饋也。然後可以爰乃啓行而爲遷計。王如有。好貨之病。苟能如公劉推。而與百姓同之。於爲王何難之有哉王曰。寡人又有疾禹。寡人之疾。在於〉 〈貪好女色。孟子對曰。昔者周太王亦好女色。愛幸厥妃。詩綿之篇雲。稱大王爲古公。而呼其亶父之名。來朝走馬以避狄難。率循西行於水之涯滸。〉 〈遂至於𡵨山之下。爰及其妃即薑女也。聿來胥宇而同居。當是時也。內則無怨慕無夫之女。外則無鰥曠無婦之夫。今王如有好色之疾。苟能如太〉 〈王推而與百姓同之。於爲王何難之有哉。魏公著句解齊宣王問曰。宣王問孟子言。人皆謂我毀明堂。明堂在㤗山下周天子東廵狩朝諸侯之所。〉 〈戰國時人見天子不復廵狩。諸俠人不當居之砍皆與宣王言。欲其毀除之。毀諸已乎。宣王問孟子可毀除之乎。抑亦止已而不毀乎。孟子對曰。孟〉 〈子荅宣王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夫明堂者。王者所居以出政今之堂也。王欲行仁政。宣王若欲施行王者之政。則勿毀之矣。則不必毀除之也。〉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王問孟子言王者之政可得聞之與。與。於。對曰。孟子荅宣王言。昔者文王之治𡵨也。昔者周文王之治𡵨周也。𡵨。其。耕者九一。〉 〈地方十裡爲田。九百畒謂之九井。八家各私得百畆共養公田苗稼。是耕田者九分而稅其一也。仕者世。仕宦者世世子孫食其爵。關市譏而〉 〈不征。四境之關。都邑之市但譏察異言異脈之人。而不征取商賈之稅。澤梁無禁。水澤之間。魚梁之上。與民同利不說禁也。罪人不孥。加罪於人。止〉 〈坐其身。不及其妻子。老而無妻曰鰥。年老而無妻。是失其所事。謂之鰥夫。老而無夫曰寡。年老而無夫。是夫其所依。謂之寡婦。老而無子曰獨。年老〉 〈而無子。是失其所附。謂之獨夫。㓜而無父曰孤。㓜子而無父。是失其所養。謂之孤兒。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鰥寡孤獨之四者。乃天下窮〉 〈困之民。而無所告愬者。文王發政施仁。周文王發達其王政。施布其仁恩。必先斯四者。必然先於此四窮民。詩雲。毛詩正月篇言。哿矣富人。居今之〉 〈世。爲富有多財之人則可矣。哿。上。哀此煢獨。但此孤獨困悴之人。則可哀憐也。王曰。善哉言乎。宣王聞孟子言而嘆美曰。善哉孟子仁政之言。曰。王〉 〈如善之。孟子言宦王若以爲善。則何爲不行。則何爲而不施行之。王曰。寡人有疾。宣王言寡德之人。有所疾患䖏。寡人好貨。寡人好愛財貨。則取民〉 〈無制。而不能行王政也。好。去。對曰。孟子荅宣王言。昔者公劉好貨。昔者周租名公劉者好愛財貨。詩雲。毛詩公劉篇雲。乃積乃倉。乃厚其委積。乃實〉 〈其倉廩。乃裹餱糧。乃包裹乾食以爲餱糧。于橐於囊。置之於無底之橐。與有底之囊。思戢用光。思量安集其人民。以光顯其國家。弓矢斯張。張其弓〉 〈矢。干戈戚揚。備其千盾戈戟戚斧揚鉞之器。爰方啓行。於是姑啓行而遷國於豳。故居者有積倉。孟子解言所以居家者有積倉之利。行者有裹糧也。〉 〈行路者又有裹糧。然後可以爰方啓行。然後可以啓行而遷國。是公劉。好貨能推已之心以及民也。王如。好貨。宣王今若好愛貨財。與百姓同之。能〉 〈如公劉與百姓同其所利。於。王何有。則於王天下何難之有。王曰。寡人有疾。宣王又言寡人猶有年疾患䖏。寡人好色。寡人好愛美邑。則惑亂奢侈。〉 〈而不能行政也。對曰。孟子荅言昔者。大王好色。昔間大王好愛美色。愛厥妃。愛慕其妃。詩雲。詩綿篇雲。古公亶甫。古公。大王之本號。後追尊爲大王。〉 〈名亶甫。來朝走馬。避狄遷𡵨。其來也以早朝疾走其馬。率西水滸。率西方之水涯。至於𡵨下。到於𡵨山之下。爰及薑女。於是與薑姓之女。聿來胥宇。〉 〈同來相其可居之宇而居之。當是時也。當此之時。內無怨女。內則女有家。而無怨恨未嫁之女。外無曠夫。外有男有室而無空曠獨䖏之夫。是大王〉 〈好色而推已之心以及民也。王如好色。今宣王若好愛美色。與百姓同 之。能如大王與百姓同其所欲。於。王何有。則於王天下何難之有。〉 永樂大典卷之六千五百五十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