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永樂大典 | 上頁 下頁 |
卷五千二百三 原 |
|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三 十二先 原〈太原府五〉 〈祠太原縣寰宇記𣈆詞。一名王祠。乃周武王母弟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南十〉 〈二裡。水經注雲。昔智伯遏𣈆水以灌𣈆陽。其川上原後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𣈆川之中。最為勝處。姚最〉 〈序行記曰高齊天保中大起樓。穿築池塘。飛橋跨水。自高洋已下皆遊集焉至今為北都之勝槩。元一統志。唐太宗貞觀二年。禦製碑文。𣈆高祖天福六年封〉 〈叔虞為興安王。至宋此封汾東王李春嘗修祠事。 介子推祠。在本縣東南五裡 風伯雨師祠隋圖經雲二祠𣈆劉琨所立元一統志張伯玉祠在本縣陽〉 〈村名福寺西廊蒞民勤政。宋慶曆中。為太谷令。廣興水利文章著名七年撰並州刺史大㕔記今猶存焉。紂祠。在本縣東南酎水上舊經雲。父老相傳啇紂〉 〈嘗至此寰宇記石姥祠。在本縣郡國志雲。石形似姥今有祠焉榆次縣寰宇記原過祠俗名原公祠在本縣東九裡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 〈子奔保𣈆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遇三人自帶已上可見帶已下不見與原過竹二節曰為。我遺趙無恤原受之以告襄子。襄子齋三日親自剖竹有朱書曰〉 〈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於將使汝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滅智氏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 〈代州寰宇記河神祠。在本州南。開元九年。並州長史張說奏置石州元一統志應雨神祠。在州離石廢縣西南三十裡西有石洞深十餘裡天旱祈禱〉 〈清源絲太原志龍神祠。在縣西一十五裡馬名山。廟下有洞洞中有小池遇旱祇禱。平定州太原志妒女祠。在州承天鎮澤發水上舊經雲。介山氏之廟有神如鼇畫〉 〈伏夜遊神出水湧。唐高宗幸河東。嘗駐蹕祠下。寰宇記。狄仁𠍇為支頓使井州長史李仲玄曰。緣遘出妒女祠。俗傳有盛衣服車為過者。必致風雨之異遂微〉 〈十萬餘衆。更開別通以避。公司。天子行幸。千乗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灃道何如女之殺害而避之哉。遂止其侵。還其以間。帝歎息曰。真大夫也元一統志唐〉 〈武則天下河東。道士祠下致風之異。徼十萬衆開引道以避之故梁公諫曰。一人行幸神清廬。兩師邊道何妒女之避哉。遂止其役駐祠下。風停雨〉 〈息其水並陘治河之源也。有趙閉閩秉文悲泉。碑在故隘。其上有介山民之廟。〉 〈廟本府太原志城隍廟。在府東南隅。舊廣化坊。 文廟三皇廟並在府西北隅三〉 〈桂坊。 中嶽廟在本府西南隅。用禮坊。 北極紫微廟在本府西北隅拱辰坊東嶽聖帝廟。並在本府東北隅。將柏坊 寇萊公廟在府東北隅。金相坊 顯靈〉 〈眞真廟 利應侯廟。陽曲縣。太原志阪泉廟在縣東北六十裡罕山西北。舊經引春秋𣈆文公蔔遇〉 〈黃帝戰於阪泉之兆故立廟於此。有唐太和六年修廟碑今廢國朝洪武四年。改稱阪泉之神。英濟侯廟在縣西北四十裡北蘭村列石谷口〉 〈本趙簡子臣竇犨鳴犢也宋封英濟侯元至元三年重建。歲旱祈禱國朝洪武四年。改稱𣈆竇鳴犢之神歲時致祭無一統志漢孝文廟在縣東北五〉 〈十裡帝為代王。即位三年幸太原。舉功行賞後人立廟在歸朝村。 臥龍廟在縣西十五裡長松山下。 石嶺廟。在縣西二十裡。 風穴廟在縣西二十裡舊〉 〈經雲。石壁有穴。傳雲。神至則穴內有聲。去則否。太原縣。太願志唐叔虞之廟在縣西南一十裡。今𣈆祠是也。魏地形志𣈆陽有〉 〈𣈆王祠謂此也。水經雲。昔智伯遏水以灌𣈆陽後人因之蓄為沼。沼西際山枕水為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池中翠草。冬夏一色舊經謂之長生蘋可〉 〈而茹之隋姚最序行記曰。齊天保中。大起樓觀。穿鑿池沼。自高洋已下皆遊集焉為北都之勝槩。北史後主天統五年。嘗改為大崇皇寺。唐高祖義師之起〉 〈禱於祠下以祈嘉福。太宗貞觀二十年。親製銘文而刻石。又以飛白書記歲月於其上。碑陰列長孫無忌。蕭瑀李勣。張亮。江夏。王道宗。楊師道馬周姓名。𣈆高〉 〈祖天福六年。封興安王。宋太祖既下河東。即加完繕。中有兩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皆作亭以庇之。與殿下泉分流出祠灌溉民田。及作水碾水磨 文廟在〉 〈縣治東。城隍廟。在縣治南。 臺駘廟。在縣南一十五裡𣈆澤之南。春秋傅曰。金天氏有子曰昧。為玄𡨋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 〈用嘉之。封諸汾川。𣈆陽雜記曰。祠在澤南春秋嘗修祠事。節度使盧鈞不欲名之。改為汾川祠。𣈆高祖天福六年。封昌寧公。宋世改封靈感無應公。賜額曰宣〉 〈濟廟有景祐四年。通判並州事常𣈭錫所撰碑。惠逺廟。即昭濟聖母廟。在祠中東向。𣈆水源上。舊經謂之女即祠。南有難老泉。北有善利泉。中有八角池。其〉 〈泉溉田百頃。宋熈寧中太原守臣奏𣈆祠廟內有聖母殿雖圖經不載。祈禱即應未有封號。誠為闕典事下太常以聞乃加號昭濟聖母。有中書門下黃牒刻〉 〈石寳墨。堂中廟額。亦宋世所賜也。國朝洪武四年改為𣈆源之神。 趙襄子廟在縣南。五代史鏴王從珂與石敬塘〉 〈同入廟中。神像屹然立起。後迭享大位。今無遺址天龍廟在天龍寺東三裡竅壁為池。 九龍廟。在縣北郭。有碑在焉龍母廟在縣東北二十裡有池旱〉 〈乾祈禱。今廢。 青陽廟。在縣西南一十五裡今廢。裡克廟在縣北故。城北郭今無基址。 白魚廟。在明仙谷白魚泉上。今廢。元一統志板井廟在平𣈆縣即〉 〈今太原縣西北井穀。 狐突廟。在平𣈆縣。金太和六年重建。榆次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署之東。 文廟。在縣署之西。城隍廟在縣署之〉 〈東。 源渦裡文廟。在縣東八裡。元皇慶元年。裡人趙彬建。原過廟在縣東九裡。史記趙世家。智伯攻趙襄子。奔𣈆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下〉 〈不見。與過竹二節。節莫通。曰為我遺趙母卹。既至以告祭。三日剖之。得未書曰余霍太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將使汝滅智伯。汝立我百邑。將賜汝林胡〉 〈之地。襄子再拜受之。智伯滅。遂祠百邑。使原過主之。故其地號為三神鄉。 罕山廟。在縣北五十裡罕山上。今廢。龍門廟。在縣西三裡故城上。今廢。孟毋〉 〈廟。在縣西南隅。舊經雲。孟子母也。故有三徙卿。蓋孟子鄒人。其母並人也 五樓廟。在縣南五樓村。金割屬太谷之境。舊經雲。五郡張氏兄弟。俱為並州刺史〉 〈因立廟焉。太谷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西北隅。文廟。在縣東南隅。城隍廟在縣衙北〉 〈今改東南隅。諸葛武侯廟。在鹹陽北口。徐溝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東南隅。文廟在縣西北隅。 城隍廟。在縣西北隅〉 〈祁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東南隅。文廟。在縣東南隅。 城隍廟在縣東北隅興安王廟在縣東南五裡。亦無可考。今謂之唐叔虞廟 𣈆王廟。在縣東北二〉 〈十裡。無跡可考。 成湯廟。在縣東南三十五裡道西山上歲旱祈禱輙應。下有水母廟。廟前水池一口。旱乆不涸。濟一鎮之民食用祈禱有靈。 麓臺神廟。在〉 〈縣東南六十裡麓臺山上。有廟尚存。青堆廟在縣東北二十七裡耆老相傳。謂壇上木七株。神所主也。今無可考。〉 〈交城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署之東北。 文廟。在縣署之東。 城隍廟在縣東北隅 孝文廟。在縣西北一百八十裡。忠惠廟。在縣狐突山。春秋𣈆大夫狐〉 〈突廟也元一統志宋景祐年。以禱祈輙應。賜廟曰忠惠。在縣北一百步〉 〈文水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西北隅。 文廟。在縣西北隅。城隍廟。在縣西北隅 子夏廟在縣西南三十裡隱泉山石窟之側。有碑文剝落微顯。 文穀神〉 〈廟。在縣北十六裡谷口西峯之上。 蛇神廟。在縣北十五裡。舊經雲常有大蛇見因名之今廢武則天廟在縣北十裡。今廢。元一統志白虎廟在縣西二十〉 〈五裡白虎山有白虎穴於此。遂立廟因以名之清源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城西北隅。 文廟在縣城西北隅。 城隍廟〉 〈在縣城西北隅 狐突廟在縣西五裡白馬谷中趙簡子廟。在縣西北五裡平泉村。元一統志裡克廟在縣北一十裡。俗雲裡王廟。 梗陽大夫〉 〈廟在縣西五裡。舊經雲魏戊祠也。壽陽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西北隅。 文廟在縣治西。 城隍廟。在縣西〉 〈北隅。元一統志羊舌廟在縣東一裡。春秋羊舌大夫 九江廟。在縣西南一十裡雙滄廟。在縣西南四十五裡。 白鹿廟。在縣西北四十〉 〈裡白鹿山。 衝天神廟。在縣西北四十五裡。舊經雲。趙簡子廟也〉 〈盂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東南隅。 文廟。在城東南隅。 城隍廟在城西門街南。 仇猶國君廟。在縣東北五十步。古有廟貌〉 〈存焉圖經雲。仇猶既亡。國人憐而祀之。元一統志竦岫廟。在盂州即今盂縣北二裡。 滹沱水神廟。在縣八十裡。 白鹿廟在〉 〈白鹿山溫池廟。 在縣東南二十裡。 將軍廟。在縣東南二十裡 犢頭神廟。在縣西北八十裡。 藏山廟。在縣東北五十裡〉 〈舊經雲。公孫杵臼程嬰謀藏孤兒於此山一十五裡。故山因名。昔藏時壘巖之石指相灌見在廟東聖水出焉。時有愆期不雨。〉 〈郡民禱之。沛然雨足。無有不應。臨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城外東南。 文廟。在縣東門外。 城〉 〈隍廟。在縣治南。 壽亭侯廟。在縣東南隅。元一統志崇德侯廟。在臨州。即今臨縣西北三十裡紫金山之嶺。石壁間有一〉 〈穴。禱旱得水。靜樂縣太原志三皇廟。在本縣城內正東明倫坊街北。元貞年所〉 〈建 城隍廟。在縣城內正東街北今建。 文廟。在縣城內明倫坊街北。宋朝祥符元年所建 五龍廟。在縣東四十裡。在冷泉〉 〈村東北半山之間院內有泉。係皇統二年所建。遇旱祈禱。 後魏孝文皇帝廟。在縣南五十裡。係宋天會十一年所建今廢舊〉 〈址尚存 後土廟在縣南七十五裡樓煩城東三裡。廟頂村土岡上。宋崇慶七年所建。元一統志爾未廟在管州。即今靜樂縣〉 〈南三裡天柱山有爾未將軍廟。後魏時人也。 黑風神廟在縣西北八裡黑風山有廟山側有竅。至秋冬黑風出焉宋紹興間〉 〈立廟 靈濟廟。在縣東南四十裡桃子山。有泉一泓。宋宣和元年建今額。 靈施廟。在縣東七十裡巾子山。娘子神廟。在縣東一十五〉 〈裡溫泉村。歲旱祈禱即應。屈産大夫廟。在樓煩廢縣。即今靜樂縣石峽北五裡臨汾水。即渥窪龍馬之地也。春秋𣈆人以屈産〉 〈之乗。假道於虞。謂此也。上有廟。相傳為屈産大夫。 天池廟。在寧化廢縣。即今靜樂縣北五裡。隋開皇四年建於池上。〉 〈太谷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西北隅。 文廟。在縣東南隅城隍廟。在縣衙北。 諸葛武侯廟。在縣鹹陽谷口。〉 〈平定州。太原志三皇廟。在州城西北。 文廟。在下城稍東街北。城隍廟。在三皇廟東。 女媧廟。在州西八十裡浮化山。〉 〈國朝洪武四年。改稱女媧氏之神。靈瞻王廟。在州西二十裡楊泉村。即蒲臺神也〉 〈國朝洪武八年十一月。改稱蒲臺山之神。伏羲廟。在州西南浮化山。 韓信廟。在州東二十裡驛路北交村。下井陘時。邦人建之〉 〈歲時致祭。 靈源公廟。在州西八裡嘉山。又名黑水神。唐叔虞逺裔終於此。土人至今祀之。〉 〈國朝洪武四年。改稱嘉山黑水之神。元一統志。唐叔虞逺裔靖公之臣。世忠於𣈆。後為三卿所逼。化於斯山之陽。能興雲雨。〉 〈宋崇寧三年。賜普澤廟額。大觀元年。封善應侯。政和五年。太守張穎奏封靈源公。碑刻猶存。豐濟王廟。在州獅子山。本〉 〈名石甕神。國朝洪武四年。改稱獅子巖石甕之神。元一統志。祠前有片石。周闈〉 〈八尺。其形如大麂。裡人祈而舉之。高五寸。若得雨至尺餘。宋崇寧三年立祠。 英國公李勣廟。在州東一十裡官道南鑿石村。元一〉 〈統志。公書為並州都督。有惠。民為立祠。白鶴神廟。在州。舊圖經雲。五代時。唐莊宗至此獲白鷄之瑞。元一統志。五代嗣𣈆王會〉 〈李存朂趙王鎔於承天軍。獲白鷄之瑞於龍山。因建廟。尚書左僕射王城撰文。元一統志介子推妹廟。在州東五裡廣陽城長樂坊。〉 〈樂平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治北稍西。 宣聖廟。在縣東南隅。城隍廟。在縣西北隅。 壽亭侯廟。在縣治之北。 普潤王廟。去〉 〈城東二十裡䝉山頂上。 鳳凰神廟。去城北八裡鳳凰山上。元一統志浮山神廟。在縣東三十裡石馬村。 三公神廟。在縣東〉 〈靜陽鎮陡泉神廟在縣西三十裡 石馬神廟在縣南三十裡石馬村。寒神廟。在縣西五十裡小寒村 幹像神廟在縣西一十裡〉 〈岢嵐州。太原志城隍廟。在州署之東。嵐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署之西北。 文廟。在縣署之東南城隍廟。在〉 〈縣署之西北 白龍祠。靈淵侯祠。在大萬山。宋時所建中有龍池。旱則祈禱。〉 〈興縣太原志三皇廟。在城東北隅。 文廟在縣治正北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隅〉 〈石州太原志三皇廟。在州治東 城隍廟。在州治北。 文廟在州治東南元一統志聖帝廟。在州離石廢縣西街北。〉 〈寧鄉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治西南。文廟。在縣治西南 城隍廟。在縣治北。壽亭侯廟。在縣東 靈顯真君廟。在縣西北。 漢高祖廟在寧鄉〉 〈廢縣西南一百二十裡暖泉村劉淵之廟也。 關王廟在離石廢縣南街北〉 〈忻州太原志三皇廟在州治西。文廟。在州治西。 城隍廟。在州治西元一統志程侯廟在州秀容廢縣南郭門外。詳見古蹟注〉 〈定襄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城東北隅。 文廟。在正街北。 城隍廟在城西北隅。元一統志惠應廟。在縣東南七巖穀。 叢象神廟〉 〈在縣南叢象山三果在其下。山形高峻。詳見山川注保德州太原志文廟。在州署之西。城隍廟。在州署之東。 三皇〉 〈廟在州署之東。代州。太原志三皇廟。在州城東南隅 文廟。在城西南隅。 城隍廟。〉 〈在城西北隅壘頭山。國朝洪武四年。改曰北斗山勾注陘之廟。 扶蘇廟。在州東二十裡。元〉 〈一統志廣祐王廟。在州南三十裡。繁峙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城西北隅。 文廟。在縣城內正北。 城〉 〈隍廟在城東南隅。五臺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治東。 文廟。在縣西。 城隍廟。在縣〉 〈西。 漢孝文帝廟。在城南十餘裡。元一統志殊應廟在臺州。即今五臺縣五臺嶺穴廟額曰殊應封豐澤侯。〉 〈崞縣太原志三皇廟在縣東南隅。 文廟。在縣東南隅。 城隍廟。在縣東北隅。 嶽廟在縣南〉 〈寺觀本府。太原志斛律寺在太原府。五代史。宦者傳昭宗殺宦者。𣈆王匿張承業於〉 〈斛律寺。今按𣈆陽記。即正覺寺也。 大基聖寺。北史天統五年。以並州尚書省。為大基聖寺。 建國寺。唐法曹廳 興國寺。唐北崇福寺。 百官寺〉 〈在唐龍泉坊唐為解脫寺。又廢為毬場。 永和寺。隋為德藏寺。唐為太原縣。 駱王下寺。在唐廉平坊齊將駱提婆置。 童子下寺在唐常樂坊上〉 〈寺在龍山。事見平𣈆縣。 內城寺。在縣西北。舊謂之金鄘城後廢。已上𣈆陽記。 定國寺今天龍寺石窟銘雲。齊皇建中。並州定國寺僧所造。 大〉 〈興國寺。本齊興國寺。隋世增大之。寺門外有𣈆王廟碑。第二佛殿。有煬帝及蕭後塑容。後簷有李伯藥大業十年碑。又有謝偃高閣銘。又西編有本〉 〈浮圖唐謂之木塔院。 德藏寺。唐謂之太原縣。武德寺。唐萬福坊。隋文帝為周將伐齊戰勝。開皇二年立寺。命散騎侍郎崔子發為碑。而高僧傳〉 〈雲。隋文伐齊。兵敗潛匿之所。未知孰是。 慶衛寺。唐為甲坊慈聖寺開皇初。徙于其西地入於興國寺。 惠光尼寺。在唐道元坊。隋開皇十四年〉 〈置。寺神尼藏徃知來。作堂堂之歌。葉唐高祖受命之兆。 法相寺在府南門正街西第一法相坊尼寺也。自故城徙入。唐貞觀二年。額封置律院定〉 〈光寺僧堂佛殿。國大師蓮花講堂。宿業浴堂。普聖十院。國大師者唐昭宗之宮人也。唐書沙沱傳雲。李克用討王行瑜詔賜魏國夫人陳氏。陳襄陽〉 〈人善書。帝所愛也。欲急平賊故與之。寺中有莊賬碑記。引事蹟記雲。大師姓陳氏洛陽人。僖宗之妃。以賜𣈆王。固辭不獲。受而致於別宮。事之如母。〉 〈夫人樂空門。王許之。落髮具戒法諱。惠宗賜紫衣。號光國大師。於法相寺別置一院。宮眷願為尼者。如清塵大師緣淨等甚衆。反終葬於西山下安〉 〈仁社。有塔在焉。今按唐史。乃昭宗所賜。非僖宗。大師襄陽人。非洛人。二者碑記為誤矣元一統志。金皇觀七年重建。唐貞觀二年。唐僖宗之妃陳氏。〉 〈落髮為尼。及終葬西山下安仁社。於寺中別立一院。元一統志饒益寺。在本府惠逺坊街西。元癸醜年建。 天寧萬壽寺。在府南郭本延慶院。宋〉 〈崇寧初建為崇寧萬壽寺。政和改今名。慈雲寺。金明昌二年建。太原志廣化寺。在府正街街南。葆眞坊內。宋端拱二年。額分置開化。羅漢。慈氏。八〉 〈正。七佛。大中。甘泉。仙岩。淨土。永寧草堂。延休。十二院。其開化甘泉仙岩皆有西山上寺。七佛在唐明村。舊為僧居。有宋元祐中李沆古殿記。餘院徃〉 〈徃自故城徙入其中。位兩殿之外。周廊百餘楹。與後閤皆金朝天會中。文廟大德義仙所造。並人謂之賢聖位。江東朱弁。少章作之記。開化院通徽〉 〈大德宗舜者。戒律精嚴。以總持宻教加持病苦。其驗如神。平生靈異至多轉運副使蔡珪銘其塔。立石寺中。又有宋初京兆尹吳延祚施大藏經碑〉 〈與端中書舍人賞黃中金銅經藏碑。八正院有間宋天聖七年建其高一百七十尺。草堂有太平興國九年。潘美所建梁記。元一統志。宋天聖〉 〈元年額。唐王敕撰釋迦佛成道記。石碑在焉。有十二。開化。慈氏。八正。七佛。母泉。三學。仙嚴。上生。彌勒。草堂。永寧靜土。 勝嚴寺。在府東門正街南〉 〈第一金相坊。本故城之三學院。有金和尚堂在其西南隅。亦故城所徙也。大定四年改今額。 古覺寺。在府西南隅宣化坊。 法具寺。在府西北隅〉 〈慈雲坊。 法興寺。元庚子年建。有遺山元好問所撰碑。 香山寺在府東北隅將相坊。 壽寧寺。在府東北隅。壽寧坊。 圓明寺。在府東北隅皇華〉 〈坊。陽曲縣。太原志崛團寺在本縣西北三十裡北蘭村。有唐𣈆王李克用與〉 〈其子嗣王存朂天祐中焚香題名。寺僧為之刻石。宋治平元年額。今稍存遺構。元一統志延壽寺。在本縣東二裡宋大中祥符二年額對絶壑宛若〉 〈山林間有雙槐童在其西北。憑岡構亭。下瞰井落。名園數十。棋布左右歲時遊人車馬不絶。乆廢。今有重建寺宇。 興教寺。在縣西北。唐開元三年〉 〈額 慈仁寺。在縣東北大孟社。淨聖寺。在縣北唐開化二年額 狼虎寺在縣西山下狼虎村。舊經雲。古寺魏太平眞君七年廢。大安中復置〉 〈徘徊寺在縣北中平社唐社元和二年額。太原縣太原志惠明寺。在本縣北故城中。隋改淨明寺。仁壽中。建舍利塔〉 〈今廢元一統志宋平大原塔亦廢壞。複靈光現故地至眞宗命有司建為水塔高二百七十尺。成平二年。火雷震塔。六年復修用。高一百五十八〉 〈尺知制誥宋湜修塔碑。呂惠卿重修塔碑。開化寺。在本縣西北一十五裡。自北齊高陽天保二年。乃鑿石通溪。依山刻像。遂狀招提之境。至隋仁〉 〈壽元年改淨明寺。唐李淵留守河東采遊於此。受禪之後。復題額曰開化。至石𣈆開運二年。劉知逺始經營之今廢元一統志。有巨石佛。五代𣈆關〉 〈運中蘇禹瑾作北平王劉知逺修閣記日。以已俸完歸之。高二百餘尺。宋京毀發。崇聖寺。俗名回鑾寺。在本縣東一十裡故太原東城之東北。宋〉 〈太宗征劉繼元。築行營於此。終宋之世。猶謂之禦營。既班師。置平𣈆縣於其側以營地為平𣈆寺。嘗立石𣈆碑於寺中。元一統志。真宗又建統平殿。以〉 〈設太宗繪像。改寺額為崇聖。熈寧中為汾水所圮。殿東徙統平殿。亦遷新府。元豐中又營復之。外築仿以擇本害。高十有五尺。今寺縻。有柏韓蜂所〉 〈撰終寺碑今汾水侵佔。 天龍寺在本縣西南三十裡。北齊置有皇建中並州定國寺僧造石窟銘。元一統志。漢廣運元年。李憚撰千佛樓銘。就山〉 〈鐫成石洞。佛像在焉。白雲迎福寺。在本縣西龍山上。即唐相裝休退隱之所。今廢。 甘泉寺。在縣西北一十五裡開化穀南北齊天統二年建乆〉 〈廢。 閑居寺。在縣西南一十二裡。 雨花尼寺。在縣西南明仙谷中。僅存基址。 華塔寺。在縣西安仁鄉。舊經雲。唐初有無垢淨光佛舍利塔高一〉 〈百二十尺。天寳中修為百尺。今廢。 仙巖寺。在縣西南三十裡北齊避暑之宮。唐武德七年賜額。今廢。 童子寺。在縣西一十裡。天保七年。北齊弘〉 〈禮禪師棲道之所。有二童子於山望大石。儼若尊容。即鐫為像遂得其名今廢偃碑在焉。 龍華寺。在縣北南屯村。古磚塔在焉。有宋碑文已剝落〉 〈今廢 索福寺。在縣南𣈆寧鎮南一裡。今廢。元一統志法華寺。在平𣈆縣。即今太原縣東門外街北。太平興國四年額。今廢。懸甕寺。在縣西三〉 〈十五裡。懸甕山前。榆次縣太原志常樂寺。即古福應寺。在本縣北。唐貞觀中。移於縣西南隅〉 〈宋端拱九年改今額。元一統志。正殿唐順宗永貞中所建。梁記在焉。後柱有宋嘉祐三年。主簿陳元凱題雲。此殿一百九十三年矣。今廢後有基址〉 〈三門 元一統志妙相寺。在縣東南一百里傾城村。舊名大像寺。有石像高數尋制甚古質。不見賜額年世延 壽寺。在本縣東北。宋大中祥符中〉 〈年額。俗謂之閣子寺。 永明寺。在縣東北三十裡李方村。後魏時為德藏寺隋開皇十六年重修。唐會昌廢。後唐邑人史淵明建。宋嘉祐元年改額。〉 〈太原志寳峰寺。在縣南三十裡。麓臺浮圖山。有金大定四年額。殿閣宏壯。塑像奇妙。甚宜遊眺。其餘趙村大寧等寺。俱廢不存。〉 〈太谷縣。太原志普慈寺。在本縣西南隅。本無邊寺宋治平四年改今額。內有七級浮圖。 資福寺。在縣東南。宋治平元年額。 寳林寺。在縣治西北。〉 〈宋治平四年額。 元一統志離。相寺。在本縣治西。宋治平元年額。交城縣。太原志石壁寺。在本縣西北二十裡。 天寧萬壽禪寺。按𣈆陽志。〉 〈在縣北五裡。萬壽山上。祁縣。太原志上嘖下嘖二寺。俱在本縣東南嘖山中。棟宇微存。〉 〈文水縣。太原志壽宅寺。在本縣北。十二裡。舊經雲。本武氏白衣莊。後責建為崇福寺。去武士彠墓三裡。蓋香火之地也。〉 〈青源縣太原志慈雲寺去本縣西一十裡屠各村。馬鬣寺。在縣西一十五裡。白石谷入中穀二十裡山上今廢。 元一統志淨梵寺。在本縣城內〉 〈西南隅。 永清寺。在縣城內西北隅。雲樓方山寺在縣西二十五裡普照寺。在縣南〉 〈臨縣。太原志慈雲寺。在本縣城東南。雲山去縣六十裡。 奉天寺在城南西坡下。去縣三十裡。元一統志普儀寺在臨州。即今臨縣東南〉 〈壽陽縣。太原志永安寺。在本縣南故馬首城。今廢。清虛寺在縣西北屈呂村南石岩下。今廢。〉 〈孟縣。太原志蘭若法興二寺。在本縣方山東禮賓山其地有一潭。泉水出焉。 廣覺寺。在縣西浚井村。 永清寺。在縣東杜村。元一統志法嚴寺在〉 〈孟州。即今孟縣城東北。宋治平四年置。 淨業寺。在州東北。唐大中元年額。棲真寺。在州西。宋治平二年置。〉 〈靜樂縣。太原志安國寺。在本縣南七十五裡。接煩志西二百步。金天德六年所建。寳峯寺。在本縣城內東北隅石崖上。金貞元三年所建。 石門〉 〈寳峯寺。在本縣南相去一百周洪山下澗內其寺天生石門。金天德三年重修。元一統志天寧寺。在管州。即今靜樂縣城西北隅。 寳峯石門寺。在〉 〈管州樓煩廢縣石門山西北二十五裡。金皇統初建。大定二年重修 釋迦寺。在管州寧化廢。縣北五十裡。俗傳佛出世處。〉 〈平定州太原志天寧萬壽寺。在本州城南臺上古刹也。宋熈寧間所賜額。餘寺皆廢不存。元一統志壽國寺。在本州西北隅。宋淳化五年建。 索勝〉 〈寺。在州東北隅。宋太平興國三年建。甘泉寺。在州北六十裡。真覺寺。在州東南三十裡。宋天禧二年名千像寺。壽聖寺。在州南五十二裡金〉 〈利山。 惠因寺。在州西南八十裡。宋大中祥符三年建。東山廢寺在皋落城之側。隋置。〉 〈樂平縣。太原志石馬寺。在本縣城西南三十五裡石馬山下。 藥王寺在州城內稍北。寺廢有鐵佛存焉。未知何代建主。元一統志慈雲寺。在本縣東〉 〈南五十裡平原村。宋熈寧元年建。 法安寺。在縣南六十裡古龍安寺。梵城寺。在縣界都村。〉 〈代州。太原志圖果寺。在本州城內。今寺廢。止有塔存焉。 天寧寺。在州城內正街北。止有經閣。餘廢。〉 〈繁峙縣。太原志正覺寺。在本縣城西關。壽寧寺。在城東南柏穀村。五臺縣。太原志臺山一十二寺。在本縣。兵後俱廢。遺址尚存。 清涼寺。〉 〈壽寧寺。 華岩寺。 金閣寺。 竹林寺。 興國寺。 般若寺。 菩蕯寺。法華寺。 佛光寺 羅候寺。 金界寺。元一統志石觜寺。在臺州。即今〉 〈五臺縣東北。崞縣。元一統志崇聖寺。在崞州。即今崞縣公廨東百步柏塔寺在州東〉 〈南八十裡。有連理 柏株。上聖寺。在州西南七十裡忻州。元一統志太平興國寺。在本州治西。本隋精通。唐天授二年改大雲〉 〈開元中改開元。宋太平興國四年改今名。智門寺。在州秀容縣西南五十裡。本傘蓋寺。唐鹹 通十五年建。福田寺。在秀容縣南十八裡西張村〉 〈陰福寺。在秀容縣北二十五裡秦城村。保德州。太原志資福寺。在本州之南三十裡鷹巢嶺宋朝所建梵刹尚存〉 〈元一統志承天府在本州治東。石州。太原志天寧萬壽禪寺。在本州城內州治之東。今廢遺址存為。元一〉 〈繞志山寺。在本州離石廢縣西三十裡。松柏森蔚。有泉出其上。 靈泉寺在本州孟門廢縣南五裡。 天寧寺。在離石縣西街。 香嚴寺。在孟門廢縣〉 〈東南五裡。 太原縣。太原志聖佛寺。在縣東北鄭村見聞録雲。嘗有金光現塔上。今廢本府。太原志天慶觀。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一朝眞坊。宋大中祥符三年以〉 〈聖祖示現天下州置道觀。一以奉之。有聖祖示現記石刻。 龍祥觀在府南門正街西第一法相坊。 延慶觀。在府南門正街街南葆真坊內宋河〉 〈東第三將衙在焉故以蒞武名坊。後廢。其地為中靖大夫白昌國兄弟所請因建道院以居女冠。金朝大定三年賜今額坊名府從而改。 天寧萬〉 〈壽觀。在府南門正街街南葆眞坊。宋崇寧元年額。本在府之南郭宋末廢今寓居神霄宮仁濟亭。 玄都觀。在府東北隅澄清坊〉 〈太原縣。太原志北極觀。在縣西故城之同上。後唐同光元年額。其像多唐之舊今廢。 昊天觀。在縣西龍山絶頂有石洞宋披雲子所撰七真贊〉 〈石刻。至元十三年三月十七日。有瑞鶴百餘飛盤其上。移時而去 聖壽觀在縣西五裡蒙山上。寰宇記曰。有楊忠碑。忠隋文帝之父。追謚武元皇〉 〈帝。忠常為周將伐齊有功。立碑於此。今廢。元一統志玉真觀。在𣈆陽縣。今太原縣西北隅。 文水縣。太原志紫雲觀。在本縣南十裡。今損壞不存。〉 〈榆次縣。元一統志方山觀。在本縣南二裡。週三百四十步。唐弘道元年額。永昌觀在縣西南永康村。金大定三年建。〉 〈太谷縣太原志𨺚道觀。在縣南一十裡鳳凰山下。宋政和中額。元一統志迎祥觀。在本縣治東南隅。〉 〈臨縣元一統志浩然觀。在臨州今臨縣東南隅。交城縣元一統志玄妙觀。在本縣治西北隅。〉 〈靜樂縣太原志天慶觀。在本縣城東街北金太定二十五年所建 熈真觀。在本縣南七十五裡樓煩城內東街北。〉 〈平定州。太原志天慶觀。在本州城中西門內清麗宏深。今廢有基址存樂平縣。太原志碧霞觀在本縣城東七十裡山谷間龍陽觀。去城東南〉 〈七十裡皋落村。元一統志北極觀在本縣城內女冠所居唐舊觀。興縣太原志棲霞觀在本縣治東北三百步。金明昌三年建元中統四年重修〉 〈寧鄉縣。太原志玄都觀在本縣東代州。元一統志來儀觀在本州鳳凰山有元遺山好問記。〉 〈保德州元一統志崇慶觀在本州東門街北。忻州。太原志天慶觀。在本州城內。唐代宗時所建。至𣈆天福間重修舊名〉 〈白鶴觀。大中祥符間。改白鶴為天慶觀。今故址存焉。元一繞志乾明觀。在本州治西南。本唐七聖觀。𨺚興觀。在州秀容縣東。宋宣和間火廢。〉 〈五臺縣。太原志明陽觀。在本縣北四十裡楊林嶺上。本府。院太原志十二院。在府東南隅廣化坊。北史後主於𣈆陽起十二〉 〈院壯麗適於鄴下。夜則以火繼作。寒則以湯為泥開化 三學。 慈氏 仙巖。八正。上生。七佛。彌勒。甘泉。草堂。永寧。靜土。看經院。在府舊〉 〈經雲唐天祐中置後唐同光中。改興福院。千佛院金天龍寺。有石街千佛院僧志果撰修寺記𣈆天福四年惠明院。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二廣化坊宋咸平〉 〈二年額福巖院。在府南門正街街南葆眞坊內。大定三年額 洪福院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七皇華坊本院吳氏私第。東位後。捨為僧居。大定四年額 圓〉 〈明禪院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七皇華坊。大定三年額。大明禪院。在府南門正街東。第八澄清坊尼院也。大定二年額資聖禪院在府南門東第八澄清坊正街〉 〈相直宋天聖元年額。有王欽若所撰碑在院之西偏熈寧九年。劉羲叟撰碑元豐六年劉邠所撰碑。在院門之左右初宋太宗克𣈆陽於圍城行營之地。立〉 〈為佛寺眞宗建統平殿以置太宗繪像。後為汾水所壞乃移此院。每朔望太守率官吏朝謁焉。由是棟宇之制。冠于一方。殿西有堂。知府事任中正所建〉 〈宋守臣五十餘人皆畫於壁間名之恩賢堂光是並州既遷新城諸寺殿閣兢立而皆無塔有麻衣道者來自潞州。創意作之乃於堂南樹甓營構功未〉 〈及半。旋即隳毀金朝貞元中。天竺三藏萬殊室利與院之主首通玄大德善寳復於西南隅建之凡十二年而成。用甓數百萬其高二百六十尺去府三十裡皆〉 〈望之轉運副使蔡珪為之記東廊有甘露戒壇本路轉運使為監壇使。一路僧尼通經得度者受戒於此院之中門上為重閣其額宋仁宗所書 清涼院〉 〈在府南門正街東。第八雲屯坊。大定三年 額饒益院在府西門正街南第一惠逺坊不見賜額年世。延慶院。在府西門正街南第一惠逺坊大定二年額〉 〈慈雲院。在府西門正街南第一逺惠坊尼院也。大定二年額。壽寧廣化院在府東門正街北。第一壽寧坊。宋端拱二年額。有宋真宗所撰。太宗禦書頌碑〉 〈碑陰列其目焉。又有端拱中建院碑。宋世嘗以書賜。今已不存 勝利院在府西門正街次東街北。子城南門外之左。唐廣明元年額。亦自故城徙入。 石氏院〉 〈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一朝真坊。石𣈆功德院也。自故城西徙今城之西門外。又徙於此。本𣈆天福中額。二字並犯貞懿皇后諱。人止以石家院名之。 十五院。〉 〈在府南門正街東。第一坊女正街東。本在廣化寺之東南。宋世建神霄宮廢焉。金朝天會中。得廉訪使者南禦故地。復置。以有釋迦太子像。人目為太子院〉 〈迎福院。在府東門正街南。第一迎福坊。唐開元二年額。人謂之唐明寺。七佛院。觀音院皆唐明之舊也。新城既建。因而不徙元一統志。天會二年建。大定二〉 〈年翰林學士蔡珪萬公塔記。及有李𣈆王眞容在焉。元一統志壽寧院。在府壽寧坊街東金天會間重建。宋大中祥符四年。太宗禦製禦書。 法寳院〉 〈在。府東郭。人謂瑜珈院。宋景祐五年改賜額。妙覺院。在府西門街北。金皇統六年建 大悲院。在陽曲縣東北石城社。宋治平元年額。 普濟院在縣北郭。〉 〈金大定元年額。法濟院。在縣北郭。金大定元年額。 崇德院在縣東張村。唐開元元年額。 淨土院。在縣東北鄯都村。齊天保八年賜額。 福聖院在縣〉 〈東北辛村宋天聖十年額。 鑞鉢院。在縣東北唐社。唐開元六年額。 離垢院在縣北北留社。唐元和元年額。 均慶院。在縣南郭之東。民間謂之〉 〈接待寺唐開元四年額。聖壽院。在縣西郭。本故城之金藏寺。𣈆王李克用嘗加營繕。宋太平興國年間徙於此。至道二年額。𣈆王繪像今存。能聖〉 〈禪院在縣北五裡三交村。宋淳化三年建為承天院。咸平中。守臣雷有終奏賜太宗一百二十卷。政和元年額。西山崛圍院在縣西北三十裡北〉 〈蘭村有唐𣈆王李克用。與其子嗣王存最。天祐中焚香題名。寺僧珍護之宋治平元年額。土堂淨因院。在縣西北三十五裡山下。後唐長興元年額〉 〈閣內有佛高五十尺。闊一丈五尺。因土崖斸而成之。 集勝院。在縣古城唐大中元年額。 十二院。在縣西北直穀。漢乾祐元年額。〉 〈太原縣太原志奉聖禪院。在本縣𣈆祠之南。宋元祐二年額縉紳士大夫來修祠事者多止於此。有唐李德裕為張弘靜所撰祭唐叔虞文。元一統志。宋守倅部使〉 〈者留題石判數十。分置壁間。有甕塔高五十尺法堂中有尉建恭畫像應福上生院在縣西南五代史𣈆師均圓寂大師碑。今廢。元一統志白雲迎福院在平𣈆縣即〉 〈今太原縣西三十裡宋熈寧元年改額華塔院在縣西三十裡故城之西舊經雲唐初有無垢淨光佛舍。立塔高一百二十尺天寳中修為百尺 崇福院在縣〉 〈西寧𣈆鎮南一裡故城大崇福寺之稻田莊。宋呂公弼祀先𤯵詩有寺僧浩修碑文壽聖院。在縣東八字裡許村嘗掘地得北齊所鑄鍾。石經藏院在縣西二十〉 〈五裡故城之西三裡有唐人所書華嚴石經數十碑作石藏以寘之。有𣈆高祖為太原尹時姓名風穀每有暴風。因以石藏鎮之。有梁桑維翰書。〉 〈孟縣太原志三聖院。在本縣西南隅。宋治平元年創建。金大和七年重修元一統志宣梵院。在孟州即今孟縣東一裡仇猶城內。隋開皇十年置。 宋〉 〈慶歷中額。 法寂院。在州西一百三十裡。齊天保二年置。大通院在州城東南宋治平元年置。 淨土院在州城西南。宋治平元年置〉 〈榆次縣太原志延壽院。在本縣東北隅。宋大中祥符七年額。今俗呼為閤子寺。止有羅漢堂其廣化崇仁等院俱廢無跡。 永壽院在縣東八裡源渦〉 〈村。宋祥符中重建有崇建三年僧法惠撰石刻。元一統志崇仁院。在縣城內宋熈寧元年額。 法嚴院。在縣城內。宋治平元年額。 顯聖院在縣城〉 〈內。宋嘉祐二年額有木塔七級。慶歷二年建。太谷縣元一統志安禪院。 善護院。 妙勝尼院。 並在本縣治西南宋治平〉 〈元年額。 萬安禪院在縣東北宋治平元年額。 妙相院在縣界西宋治平元年額 靜貞尼院在縣東。宋治平元年額。〉 〈徐溝縣太原志壽聖院在本縣南北街東。宋治平四年額。今廢 真空觀在縣南北街西宋治平元年額今廢〉 〈交城太原志定惠院在本縣西南隅唐大順中建 圓明禪院在縣東北一十三裡玉山上漢乾祐二年建三教尼院。在縣東南隅宋治平二年額。 普慈院在〉 〈縣東北隅宋治平元年額。 離相院。在縣西南隅。唐維摩院宋治平二年額元一統志天寧萬壽院在本縣北五裡萬卦山。有貞元十二年道場碑。 永寧禪院〉 〈在縣西北二十裡石壁山上。有唐開元二十九年。林諤撰鐵象碑房璘妻高氏書字畫工而韻勝。宋歐陽修集古録有之。近改龍山石壁禪院。文水縣太原志安禪〉 〈院在本縣城東南隅。今廢。明教院在城西北隅今廢浩城院在城西南隅。今廢元一統志正一念院。在本縣城內〉 〈清源縣元一統志大通院在本縣城南。壽陽縣元一統志慶恩院在本縣內街南。唐大中七年建 昭化院在縣〉 〈方山上有張啇英碑 崇福院在縣西平舒村。唐武氏神功元年額。臨縣太原志普化院在縣東南隅。 善慶院。在城東南府抵村去縣三十五裡〉 〈保德州。元一統志寳積院。在本州治南。 石州元一統志金輪院在本州離石縣西南街西。 定襄縣。元一統志釋迦院在本縣西一十二裡蘭臺〉 〈村。後唐天成中建。 打地禪院。在縣東一十裡東力村景德傳燈録所載忻州打地禪師所居也 忻州。元一統志天寧萬壽院在本州治西宋崇〉 〈寧二年建。為崇寧萬壽寺。 壽聖竹林院。在州治西。本五臺山竹林下院。東漢時所建。 壽聖清涼院。在州治西北。本漢時建為清涼院。 明覺院。〉 〈在州治西。本覺山院。宋大中祥符二年建。 普濟院。在州治西北。宋嘉祐六年建。 華嚴院。在州治西北。本古寺。 妙覺院。在州治東。 廢化院。在〉 〈州治東北。後唐天成四年建。智多三藏院。在州秀容縣二十裡。 普同院在縣東南一十裡宋村。後唐清泰二年建。 三聖院。在縣西北三十裡〉 〈淨土院在縣西北二十五裡西馮村。唐武后聖歷九年建。 壽聖院在縣南郭外五代漢乾祐元年建。定襄縣亦有壽聖院。本名舍利塔院。 樂〉 〈平縣元一統志吉祥院。在本縣。宋至道二年建。 清涼院。在縣內金大定二年建 安福院。崇教院。 普濟院並在縣內。皆唐之舊。 千佛院。在〉 〈縣西十一裡百村唐舊院佛像千尊因名。平定州。元一統志知覺院在本州東南隅宋嘉祐八年建。 大覺院。在州東北隅金大定二年 建延〉 〈慶院。在州東北隅。太平興國元年建。 太平興國院。 崇聖乾明院。並在州承天鎮宋大中祥符三年建。 安國院在州東北九十裡 資福院。在〉 〈州西南八裡冠山。宋大中祥符元年建。 靜樂縣。太原志壽聖院。在本縣南五十裡下馬城村。宋太平興國元年所建。無碑刻。 石州。太原志南山〉 〈靈泉禪院。在州西南一百二十裡黃河東岸。寺前有泉一道。細流入寺。因名靈泉院。今廢遺址尚存。 寧鄉縣。太原志清涼院。在本縣治南 興〉 〈縣太原志壽聖院。在本縣治東二百餘步。宋嘉祐間創建。至熈寧間勑賜壽聖院名。後為金兵所焚。至天會九載重建。大定初。詔復舊號。元皇慶癸醜。〉 〈詔免本寺役。今為倉焉。宮室〉 〈本府元一統志玄妙宮。在府之廣化坊街南。元壬寅年棲真子重建。 崇禧宮在陽曲縣西北四十裡西村。建東嶽七十四司在焉。 太原縣。太原〉 〈志避暑宮在本縣西南三十裡天龍寺東北。有重岡數畆。昔北齊高帝及東魏文宣帝避暑離宮。今無遺跡。其土人猶以其地為皇家宅雲 榆次〉 〈縣太原志神霄玉清萬壽宮。在本縣東南隅。今廢。止存其碑 真常萬壽宮。在縣內元至元十五年建。 萬春宮。在縣北一十裡攝村元時重修〉 〈太谷縣太原志神霄玉清萬壽宮在本縣東北隅宋政和中額。今廢 五臺縣。太原志德寧宮。 珠應廟。即五臺嶺穴廟額曰珠應封豐澤俟 祁〉 〈縣。太原志堯舜二帝行宮。在縣東六支村一十五裡棟宇尚存無碑可考平定州。太原志神霄宮。在本州天慶觀東。今廢。有宋徽宗禦製並書碑存焉〉 〈宋政和三年所建。岢嵐州太原志神霄宮在本州署之東不知何代所建。今廢。止有碑刻。宋徽宗禦筆手詔在焉。嵐縣。太原志神霄宮。在本縣〉 〈北故城內。不知何代廢壞。 樓 本 府太原志望春樓在府東北隅金相坊保德州太原志擬江樓。在本州公廨之北。依城為樓。下瞰黃河宋保〉 〈德州運判官王革作記。後金知保德軍州事。李晏改為安西樓今廢基址尚存。 忻州。太原志鍾乳阜樓。在州西北。距山三十裡。其阜屹然並立狀〉 〈似乳形上有重樓三所。佛寺一所。構自金源雲中。水旋繞其下甚可遊眺。今有遺址並佛寺在焉。 代州。元一統志南樓在本州南蓮池間金趙〉 〈秉文有詞。 繁峙縣元一統志迎翠樓在本縣市中舊為眞武閣府尹李德輝改曰迎翠 臺 榆次縣太平寰宇記講武臺在西北一十五裡顯〉 〈慶五年置 五臺縣太原志鷲臺在五臺縣臺山孤峭特聳形勢肖似西闕靈鷲因呼為鷲臺詳見未異所作記 繁峙縣元一統志龍王臺在堅〉 〈州今繁峙縣南一百三十裡 亭 平定州太原志清陽亭在本州北八裡水經注雲。桃水過其下 五臺縣太原志雪浪亭在本縣清陽山俗雲〉 〈七裡亭 閣 本府太原志四聖觀音閣在府東北隅澄清坊市心 通明閣在府東南隅舊朝眞坊 五臺縣太原志玉皇閣在五臺縣北四十〉 〈裡楊林嶺上 堂 本府太原志德陽堂。在府天寳十年文宣終於德陽堂 萬壽堂見上已上並北史。 平定州元一統志石像堂。在本州東二〉 〈十裡東交村。 太原縣太原志桑維翰祠堂。在本縣索村今為普照寺廢榆次縣太原志普蕯堂。在本縣北八裡王胡村。金大定重修〉 〈壇壝本府太原志社稷壇。在府城西南汾河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府城南〉 〈無祀鬼神壇。在府城北。太原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榆次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 〈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無祀鬼神壇在縣 北徐溝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太谷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孟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 〈縣西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祁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交城縣太原志社稷壇〉 〈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正北 靜樂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南。 無祀鬼〉 〈神壇。在縣北。 文水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清源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 〈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臨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壽陽縣。太原志〉 〈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岢嵐州。太原志社稷壇。在州城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城南〉 〈無祀鬼神壇。在州城北 嵐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東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西北。 興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 〈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平定州。太原志社稷壇在州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東南。 無祀鬼神壇。在州正〉 〈北 樂平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北。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保德州。太原志社稷壇在州城南 風雲雷雨山〉 〈川壇在州城南 無祀鬼神壇在州城北 石州。太原志社稷壇。在州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城西南無祀鬼神壇在州城北 寧鄉縣〉 〈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代州太原志社稷壇在州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西南。 無〉 〈祀鬼神壇在州北 崞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五臺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北 風雲雷〉 〈雨山川壇在縣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東北。 繁峙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北。 忻州。太〉 〈原志社稷壇在州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西南 無祀鬼神壇在州正北 定襄縣。太原志社稷壇在縣西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西〉 〈南 無祀鬼神壇在縣正北官制〉 〈本府 知府正四品。 同知。正五品。 通判。正六品。 推官。正七品 經歷司經歷正八品知事。正九品。 照磨所照磨。從九品。 檢校。未入流。〉 〈司獄司司獄從九品 儒學教授。從九品。 訓導四員。未入流。 僧綱司都綱從九品 副都綱未入流 道紀司道紀。從九品。副都紀。未入流〉 〈陰陽學正術。從九品。醫學正科從九品。大盈倉大使。從九品。副使未入流陽曲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臨汾驛驛丞。未入流。成𣈆驛驛丞未入流。淩井驛驛丞。未入流臨汾遞運所大使。未入流。〉 〈太原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 〈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壽陽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大安驛驛丞。未入流。〉 〈榆次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 〈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鳴謙驛驛丞。未入流太谷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 〈祁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 〈未入流。醫道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龍舟谷巡檢司巡檢。從九品。盤陀遞運所大使。未入流。盤陀馬驛驛丞。未入流。賈令驛驛丞未入流。〉 〈清源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 〈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徐溝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同〉 〈戈驛驛丞。未入流。同戈遞運所大使。未入流。交城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 〈文水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興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 〈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靜樂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倉大使。未入流。沙婆嶺巡檢司巡檢。從九品。〉 〈婁煩巡檢司巡檢。從九品。故鎮巡檢司巡檢。從九品。康家會馬驛驛丞未入流。閙至驛驛丞。未入流。〉 〈孟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 〈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芹泉驛驛丞。未入流。臨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 〈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剋胡寨巡檢司巡檢。從九品。〉 〈河曲縣。 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 〈石州。 知州。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司僧正。未入流。道正司道正。未入流。陰陽學典術〉 〈未入流醫學典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孟門巡檢司巡檢。從九品。方山巡檢司巡檢。從九品。〉 〈寧鄉縣。 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道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 〈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忻州。知州。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 〈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司僧正。未入流。道正司道正。未入流。陰陽學典術。未入流。醫學典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忻州寨西巡檢司巡檢。從〉 〈九品。牛尾莊巡檢司巡檢。從九品。沙溝巡檢司巡檢。從九品。九原驛驛丞。未入流。九原遞運所大使。未入流。〉 〈定襄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 〈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代州。知州。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未〉 〈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司僧正。未入流。道正司道正。未入流。陰陽學典術未入流。醫學典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本州倉大使。未入流。副使。未〉 〈入流。大和嶺巡檢司巡檢。從九品。水勒口巡檢司巡檢。從九品胡峪北口巡檢司巡檢。從九品。雁門遞運所大使。未入流。雁門驛驛丞未入流。〉 〈崞縣。 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 〈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陽臺峪巡檢司巡檢。從九品。蘆枝寨巡檢司巡檢。從九品。吊橋嶺巡檢司巡檢。從九品。原平驛驛丞。〉 〈未入流。五臺縣。 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 〈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高洪口巡檢司巡檢。未入流。〉 〈繁峙縣。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 〈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北樓口巡檢司巡檢。從九品。平刑嶺巡檢司巡檢從九品茹越口巡檢司巡檢。從九品石澗驛驛丞。未入流。〉 〈岢嵐州。知州從五品。判官。從七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司僧正。未入流。道正司道正。未入流。陰陽學典術。未入流。醫〉 〈學典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廣盈倉大使。未入流。副使。未入流。岢嵐鎮巡檢司巡檢。從九品。永寧驛驛丞。未入流。〉 〈嵐縣。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 〈貳鄉溝巡檢司巡檢。從九品。興縣。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 〈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流。孟家谷巡檢司巡檢。從九品。界河口巡檢司巡檢。從九品。〉 〈平定州知州。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司僧正。未入流。道正司道正。未入流。陰陽學典〉 〈術未入流醫學典科。未入流。稅課局大使。未入流。故關巡檢司巡檢。從九品平潭驛丞。未入流。〉 〈樂平縣。 知縣正七品。典史。未入流。儒學教諭。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會司僧會。未入流道會司道會。未入流。陰陽學訓術。未入流。醫學訓科。未入〉 〈流柏井馬驛丞未入流。保德州知州從五品。吏目。從九品儒學學正。未入流。訓導。未入流僧正〉 〈司僧正。未入流。陰陽學典術。未入流。醫學典科未入流得馬水巡檢司巡檢。從九品〉 〈太原左衛 指揮使。正三品同知。從三品僉事。正四品。衛鎮撫。從五品。左所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所鎮撫。從六品。 右〉 〈所 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所鎮撫。從六品。 中所。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所鎮撫。從六品。 前所。〉 〈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所鎮撫。從六品。後所。正千品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所鎮撫。從六品。〉 〈太原右前衛中左右護衛官制俱與前左衛同。公署〉 〈太原志山西布政司。 理問所。 軍需庫。 豐瞻庫。 大盈倉。 𣈆相府玄都觀已上並在府東北隅。太原府。司獄司。並在舊新寺街。行用庫〉 〈惠民藥局並在舊椽末市壽亭侯廟。 織染局。並在舊畫錦坊寳泉局彌陀院並在舊阜道坊提刑按察司。 察院。並在府南北隅〉 〈山西都指揮使司。 太原左右前三衛。並本府南北隅雜造局在舊朝真坊南大盈倉在舊廣化坊太原縣衙在縣南關街北 榆次縣衙在縣十〉 〈字。街東北。 徐溝縣衙在縣城西北隅。 太谷縣衙在縣正街北。 交城縣衙在縣。城西北隅 祁縣。衙在縣西北隅。 文水縣衙在縣西隅。 清〉 〈源縣衙在縣。正街北。 壽陽縣衙。在縣東北隅。 盂縣衙在縣東街北臨縣衙。在縣城內正北。 靜樂縣衙在縣城西北隅。 平定州衙在州城〉 〈東門內街北。 樂平縣衙。在縣城中心偏西街北。 保德州衙在州城內正街北。 岢嵐州衙。在州城內西北。 嵐縣。衙。在縣城內西街西北 興〉 〈縣衙。在縣西北隅。 石州衙。在州城中心。 寧鄉縣衙。在縣城中心。 代州衙。在州 繁峙縣衙。在縣正街北。 五臺縣衙。在縣城內正街東北〉 〈崞縣衙。在縣分司街西。 忻州衙。在州丁字街東道北。 定襄縣衙。在縣十字街西。〉 〈太原志本府稅課局。在府西北隅。 太原縣稅課局。在縣𣈆祠鎮街東。祁縣稅課局。在縣丁字街東南。 靜樂縣稅課局在縣南關。 臨縣稅課〉 〈局在縣東門外正街東。 壽陽縣稅課局。在正街西北。 盂縣稅課局。在東街。 清源縣稅課局。在縣南社街南。 文水縣稅課局。在縣西南隅。〉 〈交城縣稅課局。在縣治東。 榆次縣稅課局。在縣正街北。 太谷縣稅課局在。縣街西 徐溝縣稅課局。在縣衙東南。 平定州稅課局在州城十〉 〈字街 保德州稅課局。在州城內東街 岢嵐州稅課局在州東關街南嵐縣稅課局。在縣城內東街正北。 興縣稅課局在縣東門外街北〉 〈忻州稅課局。在州十字街南道東。 定襄縣稅課局。在縣十字街南道西石州稅課局。在州衙東南。 寧鄉縣稅課局。在縣城內南街。 代州繁〉 〈峙縣稅課局。在縣正街南。 崞縣稅課局。在縣南街東。 五臺縣稅課局在縣城內正街西北。〉 〈太原志陽曲縣惠民藥局。在縣東北隅澄清坊市中心。 太原縣惠民藥局。在縣治西街南。 徐溝縣惠民藥局。在縣衙東。榆次縣惠民藥局在〉 〈縣正街東。 清源縣惠民藥局。在縣南南社街西。 太谷縣惠民藥局在縣衙東。 壽陽縣惠民藥局。在縣正街東北。 文水縣惠民藥局在縣西〉 〈南隅。 交城縣惠民藥局。在縣治東。 盂縣惠民藥局。在縣正街西。 臨縣忠民藥局在縣城東門外正街東。 靜樂縣惠民藥局在縣正街東〉 〈祁縣惠民藥局在縣衙東南。 平定州惠民藥局。在州十字街西。 樂平縣惠民藥局。在縣衙東街北。 岢嵐州惠民藥局。在州城正街中心。 興〉 〈縣惠民藥局在縣東門外街北。 嵐縣惠民藥局在縣正街西北。石州惠民藥局在州衙東南。 寧鄉縣惠民藥局。在縣西南。 代州惠民藥局〉 〈在州正街北。 繁峙縣惠民藥局在縣正街南 崞縣惠民藥局在縣按察司街東 忻州惠民藥局在縣丁字街南道西定襄縣惠民藥局在〉 〈縣正街東。太原志陽曲縣孤老院在縣舊三桂坊。 太原縣孤老院在縣治東街北。〉 〈壽陽縣孤老院。在縣西北隅。 祁縣孤老院在縣東南隅。 交城縣孤老院。在縣治西。 文水縣孤老院在縣東北隅。 太谷縣孤老院在縣治〉 〈西。 靜樂縣孤老院。在縣東北隅。 徐溝縣孤老院。在縣衙東南街東清源縣孤老院。在縣南門外。榆次縣孤老院在縣治東。 盂縣孤老院〉 〈在縣正街西。 臨縣孤老院。在縣城門外正街東北。 平定縣孤老院。在城十字街北。 保德州孤老院。在州城內街西。 岢嵐州孤老院在州〉 〈嵐縣孤老院。在縣東南隅。 興縣孤老院在縣西北隅。石 州孤老院在州衙東。 寧鄉縣孤老院。在縣治南。 代州孤老院。在州東南隅 五臺〉 〈縣孤老院在縣正街西北。 繁峙縣孤老院。在縣城內街北。 崞縣孤老院在縣南街東。 忻州孤老院。在州十字街東道北。 定襄縣孤老院在〉 〈縣西北隅太原志陽曲太原二縣提刑按察司在府城內。 文水縣提刑按察司分〉 〈司衙。在縣東北隅 祁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東北隅 壽陽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治東 靜樂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正街北〉 〈太谷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治東 盂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南街北 清源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東門街西 榆次縣提刑〉 〈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治東。 平定州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州城內偏東街北 岢嵐州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州城內西街正北。 興縣提刑按〉 〈察司分司衙在縣西北。 石州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州東 寧鄉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城中心。 代州繁峙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正〉 〈街南 崞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正街西北。 忻州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州丁字街東道北。 定襄縣提刑按察司分司衙在縣十字街正北〉 〈太原志陽曲縣臨汾驛在縣南城外。南至徐溝縣同戈驛八十裡。 東南至榆次。縣鳴謙驛五十裡北至成𣈆驛八十裡。 成𣈆驛在縣北八十〉 〈裡柏井鎮北至九原驛七十裡。 榆次縣 皇子驛。在縣北一十五裡。今鳴謙驛西南至洞渦驛七十裡西北至臨汾驛六十裡。東至太安驛七十〉 〈裡通真定驛路 徐溝縣 同戈驛。舊名洞渦驛不知何代改名同戈元在縣北八裡洪武五年移置縣北門外南至祁縣盤陀驛七十裡北至太〉 〈原府臨汾驛七十裡。西南至賞臨驛。七十五裡。東至榆次縣鳴謙驛七十裡車站在北門外裡路同前 祁縣 賈令驛在縣北一十五裡。北至徐〉 〈溝縣同戈驛七拾裡北通太原府驛道西至汾州平遙縣洪善驛七十裡南通平陽府驛道盤 陀驛。在縣東南三十五裡龍舟谷口子洪鎮北至〉 〈徐溝縣同戈驛八十裡。直通太原府驛道南至沁州武鄉縣南關驛六十裡南通沁州驛道直抵〉 〈京城本驛洪武二年設置。盤陀車站。在驛西南至沁州武鄉縣權店驛車站一百五十裡。北至太原府陽曲縣臨汾驛。車站一百五十裡洪成七年〉 〈設置 壽陽縣 芹泉驛。在縣東二十五裡。東至平定州平潭驛七十裡。東通真定府驛路。 大安驛。在縣西五十裡西至榆次縣鳴謙驛七十裡〉 〈西通太原府盂縣芹泉驛北至本縣七十裡。東至平潭驛六十裡西至大安驛七十裡。 平定州。 平潭驛。在州西二十五裡。西至壽陽縣芹泉驛〉 〈七十裡 柏井縣在州東四十五裡。東至井陘驛七十五裡。 代州 雁門驛在城西關東至沙澗驛一百三十裡。西至原平驛一百里。北至廣武〉 〈驛七十裡車站在驛西南至忻州九原驛車站一百八十裡。北至應州安艮子驛一百五十裡。繁峙縣。 砂澗驛。在城東七十裡東至渾源州〉 〈王家莊驛一百一十裡。西至代州雁門驛一百三十裡。 崞縣 原平驛去縣南四十裡南至九原驛七十裡。北至雁門驛八十裡。 忻州。 九原〉 〈驛在州西二百步。南至成𣈆驛七十裡。北至原平驛八十裡。 岢嵐州永寧驛在州署之南街東。 代州振武衛。在城內鼓樓東正街北。即舊州〉 〈衙。 岢嵐州鎮西衛在城內正北。兵防〉 〈太原志天門關。在陽曲。縣西北六十裡嵐管州故驛道也。趙宋舊關戍兵金置酒官。 石嶺關。在縣東北一百里傍繫舟山唐李播方志圖。謂之石〉 〈頭嶺。唐書志定襄有名嶺關是也。為忻代武朔徃來之要衝。雲京之驛道也。舊有戍兵。金置酒官。土人謂之東關。元遺山詩。何時石嶺關頭路。一望〉 〈家山眼暫明。 赤塘關。在縣北九十裡。忻州西道也。宋之舊關金置酒官舊經雲昔有田父劉赤塘曾隱居於此。故名之。 馬嶺關。在太谷縣東南〉 〈七十裡通刑州路。五代史。梁伐太原。洺州刺史張歸厚軍自馬嶺入。即此關也今屬榆次縣有巡檢司。 隆州穀北關。古無其名。今改龍舟穀北關〉 〈在祁縣東南九十裡南至沁州南關三十裡。北至徐溝縣一百三十裡。兩壁皆山道傍有水。名曰胡甲水見設巡檢司。伏馬關。在孟縣東北七十〉 〈裡通真定府平山縣界亦名白馬關宋金有戍兵今廢基址猶存 榆棗關在縣東北一百一十裡東接眞定府界宋金有戍兵今廢而關名尚存〉 〈克胡關在臨縣西一百一十八裡邊臨黃河形勢陡峻西至葭縣僅二裡西邊通於神木縣直抵沙漠。正係衝要之地今設置巡檢司守把 叢〉 〈羅穀隘口去縣城一百餘裡通黃河西葭縣地面荷葉平隘口樓煩鎮在靜樂縣南七十裡東鄰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西 寧化鎮去縣北〉 〈八十裡居大石堂石墮聖二山之間西枕汾河通西陽穀五十裡 西嶺隘口去縣東六十五裡高三裡。 婆娑嶺隘口去縣東八十裡已上皆設〉 〈巡檢司支鍋石隘口。即今寨壘接連朔州境界東北通崞縣界川湖溝隘口在神林山下。去縣北六十五裡。通橫山兒石家莊隘口去本縣〉 〈北六十裡。通荷葉平山。 磨官穀隘口。在屹嗟山下。去本縣東北六十裡通力胡山定河溝隘口。在 定河西北山下。去本縣城北五十裡通朝天〉 〈嶺橫水溝隘口在鳳凰山下。去本縣北四十裡。通朝天嶺盆子山 薛旗溝隘口在馬頭山下去本縣北三十五裡。通盆子山 蒼穀溝隘口去本〉 〈縣北三十五裡通已兒窊。六徑嶺隘口。係岢嵐州並本縣界首在縣西六十裡通岢嵐界 石城嶺隘口。去本縣九十五裡。通忻州界 橋門嶺〉 〈隘口去本縣八十裡通橫水鎮。 楊寨溝隘口。去本縣九十裡通忻州界白刁嶺隘口。去本縣南一百三十五裡。通交城界。 一箭嶺隘口去本〉 〈縣六十五裡通方山界。 懸鍾嶺隘口。去本縣東八十裡。通忻州牛尾莊馬家會隘口。在木苽山下。去本縣城北三十五裡通黃嵬山已上今皆〉 〈填塞 故關在平定州東八十五裡。今設巡檢司守把通井陘縣。 甘桃口在故關南三裡。通井陘縣 娘子關。在故關北一十五裡。通井陘縣〉 〈石門口。在州東一百里。通平山縣。 厭谷口。在州東一百四十裡通元氏縣。 白城口。在州東一百四十裡。通賛皇縣。黃沙嶺隘口。在樂平縣東〉 〈一百二十裡與眞定趙州通。 馬嶺隘口。去縣東南九十裡。與順德府刑臺縣通。松子嶺隘口。去縣南四十五裡與遼州和順縣通。 長城天澗〉 〈保隘在岢嵐州北五裡兩山之間。北通大同府路。南通關西五路。 於坑保隘。在州西北一百里。西通黃河延安府。東通太原府路。 洪穀保隘西〉 〈至本州五十裡東通太原府界西通關西五路。隘口界河口在興縣東六十裡 穆家穀在縣西三十裡。 孟家穀在縣西南五十裡。已上皆設〉 〈巡檢司守把。 方山巡檢司在石州北一百四十裡南北川本舊方山縣也至元三年省入離石即置巡檢司其城西倚山崖方圓四裡東南北三〉 〈門形勢平易北通嵐縣 孟門巡檢司在城西一百一十五裡本舊孟門縣也至元三年省入離石即置巡檢司其地臨黃河東岸拒大河之險西通陝西〉 〈延安府綏德州周大象元年於此置孟門津隋開皇六年改。曰孟門關雁門關在代州北三十裡按 雁門志雲秦漢以為北邊代山高峻〉 〈鳥飛不越中有一缺鴻雁徃來。代多鷹隼雁過被害懼其門不敢過呼為巨門雁欲過此山中㗸蘆一枝。然後敢過鷹隼見而懼之不敢捕雁得過〉 〈山即棄蘆枝。因以名焉。 太和嶺。在州西北三十裡 水勤口。在州西北三十裡 水谷口在州東北三十裡。 胡谷口。在州東北六十裡已上今〉 〈皆閉塞各設巡檢司守把。 朗嶺關舊名狼嶺今改曰朗嶺在繁峙縣東北山一百二十裡。東至北婁口西連小石口。山勢頗易北通應州路今振〉 〈武衛摘撥軍兵把守。 平刑關。在縣正東一百四十裡。西連渾源大寨頭口南接南山道頗寬平東通靈丘縣。見設巡檢司守把。 茹越口。在縣北〉 〈三十五裡。其山東接小石口。西連胡谷口形勢險峻。道路狹隘今已閉塞見設巡檢司守把。 小石口。在縣東北七十裡。西接茹越口東抵朗嶺關〉 〈形勢艱阻今已閉塞見設巡檢司守把。 北婁口。在縣城東北一百四十裡西連朗嶺關。東接大寨頭。今已閉塞。見設巡檢司守把。 高洪口 石〉 〈佛口。 趙騰口。 狐野口。 石嘴口。已上並在五臺縣有巡檢司總制其處 弔橋嶺在崞縣西北三十裡。西通朔州上有寨焉名曰秦王寨 石〉 〈佛穀去縣西三十裡北接朔州境。其形窄狹。元末用石塞其口國朝仍塞之陽武穀亦雲殺子穀。去城西南七十裡。世傳秦扶蘇蒙恬曾軍〉 〈於此有崖名曰太子崖。扶蘇死於此。又名殺子穀。蘆板寨去縣城西南八十裡中有故城不知何代所築有基址存焉其形平易西通靜樂以上〉 〈四處皆設置巡檢司把守。 石嶺關。在忻州南四十裡乃並代雲朔等州徃來衝要之所唐方志圖謂之石頭嶺舊有戍兵。 赤塘關在州之西南距〉 〈城五十餘裡白馬麓山南通陽曲縣界。本州西道宋之舊關也寨西隘口乃古之雲內鎮也在雲中山口距城西北五十裡入山二十餘裡與沙溝〉 〈寨相為聲援以西通靜樂境國朝俱設巡檢司牛尾莊寨在州白馬山內距城六十餘裡西通靜樂境古〉 〈無所建創自國朝設巡檢司 隩州巡檢司 芭州巡檢司。元一統志並在保德州〉 永樂大典卷之五千二百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