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太平御覽 | 上頁 下頁
卷九百六 獸部十八


  ○鹿

  《說文》曰:麚,(音加。)牡鹿也,夏至解角。麟,大牝鹿也。{鹿需},(音儒。)鹿麛也。{鹿速},(音速。)鹿跡也。麛,(音迷。)鹿子也。{幵鹿},(音肩。)鹿之絕有力也。{鹿畺。},(舉卿切。)大鹿也。

  《爾雅》曰:鹿,牡麚牝麀。(音優。)其子,{鹿旦}。其跡,速。絕有力,{幹鹿}。

  《周易·屯卦》曰: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

  《詩·韓奕》曰:魴鱮(音序。)甫甫,麀鹿噳々。(虞矩切。)

  又《靈台》曰:麀鹿濯濯,白鳥翯翯。

  又《吉日》曰:獸之所同,麀鹿麌麌。(虞矩切。)

  又《野有死麇》曰: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又曰:《鹿鳴》,宴群臣嘉賓也。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又《蕩·桑柔》曰:瞻彼中林,甥甥其鹿。

  《左傳·文下》曰: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鄭子家使執訊而告趙宣子曰:"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挺而走險,急何能擇?

  又《襄十四年傳》曰:范宣子執戎子駒支,數之曰:"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汝之由。"戎子駒終椿:"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於是乎有殽之師。晉禦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

  《禮記·月令》曰:仲夏,鹿角解。

  又《禮器》曰:居澤者,不以鹿豕為禮。

  《史記》曰: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驗。持鹿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言鹿者以法。

  又曰:邑中人民俱出獵,任安常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大小劇易。眾人皆喜鹿,而曰:"無傷也,任少卿分別平。"

  又曰:古者皮幣,諸侯以聘享。漢武帝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幣,直四十萬。王侯朝覲享聘,必以為薦璧,然後得行。

  《漢書》曰:蒯通教韓信反高祖。高祖召通至,問曰:"汝何教韓信反耶?"蒯通曰:"臣聞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以知齊王,不知陛下。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才者先得。"

  又曰:伍被諫淮南王曰:"昔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台。'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也。"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時,有殺上林鹿者,下有司收殺之。朔時在旁,曰:"是故當死者三:使陛下以鹿殺人,一當死;天下聞陛下重鹿賤人,二當死;匈奴有急,須鹿觸之,三當死。"帝默而赦之。

  範曄《後漢書》曰:雲南縣有神鹿兩頭,食毒草。

  《華陽國志》曰:熊蒼山有神鹿,食毒。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臨淮太守,行春,兩白鹿隨車俠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後弘果為太尉。

  《魏志》曰:蘇則從文帝獵。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行督吏,將斬之。則諫之,乃止。

  《晉書》曰:許孜字季義,東陽吳寧人也。二親沒,棄妻宿墓所,列植松柏亙五量蕊。時有鹿犯其松栽,孜悲歎曰:"鹿獨不念我乎!"明日,忽見鹿為猛獸所殺,置於所犯栽下。孜悵惋不已,乃作塚埋於隧側。猛獸即孜前自投而死,孜益嘆息,複埋之。

  又曰:謝鯤在豫章,常行經空亭中夜宿。此亭舊每殺人。將晚,有黃衣人呼鯤字,令開戶。鯤澹然無懼色,便於窗中度手牽之,膊斷。視之,鹿也,尋即獲焉。爾後此亭無複妖怪。

  《晉中興書》曰:陶淡字處淨,太尉侃之孫。一身孑然,無有同產。髫齔之時,雅好導養,謂仙道可祈。至年十五六,便服食絕穀,不婚娶。居長沙臨湘縣下,去家十裡,於山中立小草屋,裁足容身。時還家,設小床,常獨坐不與人共。於野得白鹿子,馴而養之,至七八歲,恒與之俱往還。後遂不復還家。

  又曰:殷仲堪《上白鹿表》曰:"巴陵縣青水山得白鹿一頭。白者正色,鹿者景福嘉義。"

  《晉書載記》曰:石勒常傭於武安臨水,為遊軍所囚。會有群鹿旁過,軍人競逐之,勒乃獲免。俄而又見一父老,謂勒曰:"向群鹿者,我也。君應為中州主,故相救耳。"勒拜而受命。

  蕭子顯《齊書》曰:始興盧度,隱居西昌三顧山,鳥獸隨之。夜有鹿觸蒲擺,度曰:"汝勿壞我壁。"鹿應聲去。

  《南史·四夷傳》曰:扶南有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

  《隋書》曰:開皇十七年,群鹿入殿門,馴擾侍衛之內。

  《後周書》曰:文帝獵於邙山,圍不齊,獸多越逸。帝怒,諸將股栗。俄有一鹿亦突圍而走,賀若敦躍馬逐之。鹿上東原,棄馬步逐,山半便及,掣之而下。帝大悅,諸將免罪。

  《唐書》曰:太宗幸懷州,乙未,狩於濟源之陵上,親禦弧矢。太宗曰:"古者先驅以供宗廟,今所獲鹿,宜令有司造脯醢以充為薦享。"

  又曰:褚無量丁母憂解職,廬於墓側。其所植松柏時有鹿犯之,無量泣而言曰:"山中眾草不少,何忍犯吾先塋樹栽?"因通夕守護。俄有群鹿馴狎,不復侵害。

  《魏名臣奏》曰:時殺禁地鹿者死。郎中黃觀上疏曰:"臣深思,陛下所以不早取此鹿,誠欲使亟蕃息,然後大取以為軍國之用也。然臣切以為,今鹿但有日耗,終無得多也。"

  《魏末傳》曰:明帝為平原王,母甄後妒,文帝殺之,欲不立為太子。常從帝獵,見鹿子母,帝射鹿母,語明帝射鹿子,明帝曰:"陛下既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因大涕泣,帝放弓矢。由是立太子意定。

  《國語》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而荒服者不至。(《史記》又載。)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人黃金之鹿,白銀之麇。

  又曰:天子西升於藜丘之陽,過並公博,乃駕鹿遊乎山上。

  又曰:天子征于菹(側魚切。)台,獵菹之獸。於是有白鹿一,迕(音悟。)乘逸走出。天子乘渠黃之乘馳焉。

  《山海經》曰:上申之山,其獸多白鹿。

  辛氏《三秦記》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

  《太公六韜》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其鹿,天下共食肉。

  《莊子》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民如野鹿。

  《韓子》曰:夫馬似鹿者而題千金。有百金之馬而尾筳金之鹿者,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

  《列子》曰: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卻而擊之,斃。恐人見之,遽而藏諸隍中,複之以{艸稚},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從途而詠其事。旁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登薰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

  《管子》曰:桓公問管子:"楚之強國,舉斃蕙之,恐力不能過,奈何?"對曰:"公貴買其鹿。"公即為百里之城,使人載錢二千萬求生鹿於楚人。楚人釋其耕農而田鹿。管子告楚人賈曰:"為我致生鹿,賜子金百斤,什至金千斤。"

  《試縈》曰:鹿走而無顧,六馬不能望其塵。謂不反顧也。

  《呂氏春秋》曰:胩子遭崔杼之患,其僕將馳,晏子安之曰:"疾必不生,徐必不世。鹿生於山,命懸於廚,今嬰有所懸也。"

  《抱樸子》曰:昔張盍蹹(音遝。)及儒甯成,二人並精思於蜀雲臺山石室中,忽有一人,著黃練單衣葛巾,到其前曰:"勞乎道士,乃辛苦幽深於是。"二人顧視於鏡中,乃見是鹿也,因問曰:"汝是草中老鹿,何敢詐為人形也?"言絕,即還成鹿而走去。

  《瀨鄉記·李母碑》曰:老子乘白鹿,下托於李母。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逐白鹿於畝丘,見封人。曰:"使吾君壽,金玉是賤,人民是寶。"公曰:"善。"

  孫柔之《瑞應圖》曰:黃帝時,西王母使使乘白鹿,獻白環之休符,以有金方也。

  《春秋曆命序》曰:神駕六飛鹿,化三百歲。

  《淮南子》曰:四九三十六,六主緯,緯主鹿,鹿故六月而生。

  《春秋運鬥樞》曰:涯摑散而為鹿。江淮不祠,則涯摑不明。彘生鹿。

  《抱樸子·玉策篇》曰: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

  《瑞應圖》曰:天鹿者,能壽之獸,五色光暉。王者孝道則至。

  又曰: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禮鬥威儀》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和平,北海輸白鹿。

  《沖波傳》曰:鹿生三年,其角自墮。

  崔豹《古今注》曰:鹿有角不能觸。

  袁山松《柏鹿詩序》曰:荊門山臨江,上皆絕壁,峭峙五百餘丈,亙帶激流,禽獸所不能履。北岸有一白鹿,常泅過江,行人見之,競逐之,謂至山下必得。鹿忽飛超岡而去。於今此壁謂之白鹿山。(泅音囚,言浮過也。)

  《神仙傳》曰:魯女生者,長樂人。服胡麻餌術,絕穀八十餘年,甚少。世傳:見之二百餘年,入華山中。有故人與女生別五十年,入華山廟,逢女生乘白鹿車,從玉女數十人。

  《列仙傳》曰:蘇耽與眾兒俱戲獵,常騎鹿,形雖如常鹿,遇險絕之地能超越。眾兒問曰:"何得此鹿異常鹿耶?"答曰:"龍也。"

  《述異記》曰:漢成帝末年,宮中雨一蒼鹿。殺而食之,味甚美。

  又曰:鹿一千年為蒼鹿,又百年化為白鹿,又五百年化為玄鹿。漢成帝時,山中人得玄鹿,烹而視其骨,皆黑色。仙者說:玄鹿為脯,食之壽二千歲。餘幹縣有白鹿,土人皆傳千歲矣。晉成帝遣人捕得,有銅牌,有字在其角後,雲寶鼎二年臨江所獻。

  《博物志》曰:雲南郡出茶首。茶首,其音為蔡茂,是兩頭鹿名也。獸似鹿,兩頭,其腹中胎常以四月中取,可以治蛇虺毒。永昌亦有之。

  《異苑》曰:鄱陽樂安彭世,咸康中,以捕射為業,入山輒與兒俱。世後忽蹙然倒地,變成一白鹿,跳蹻而去。其子終身不復捉弩。至孫複襲此事,曾射得一鹿,兩角間有道家七星符,其祖名字、鄉居、年存焉。睹之懊悔,遂斷獵。

  《伏侯古今注》曰:漢明帝永平九年,三角鹿出江陵。孝和帝永玄十二年,豫章徐幹得白鹿,高丈九寸。

  《楚辭》曰:青莎雜樹,薠(音煩。)草霍靡。白鹿麇麚,或騰或倚。

  《樂府歌詩》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得脯臘之。黃鶴摩天薊贓飛,後宮尚得烹煮之。

  《金樓子》曰:夏禹之時,神鹿行於河水。

  《搜神記》曰:淮南陳氏於江西種豆,忽見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纈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濡。蒲擺先掛一銅鏡,鏡中見二鹿。以刀斫獲之,以為脯。

  《宣驗記》曰:吳唐,廬陵人也。少好驅媒獵射,發無不中,家以致富。後春月將兒出射,正值麋鹿將麑,母覺有人氣,呼麑漸去。麑不知所畏,逕前就媒,唐射麑,即死。鹿母驚還悲鳴。唐乃自藏於草中,出麑致淨地。鹿母直來地,俯仰頓伏,絕而複起。唐又射鹿母,應弦而倒。至前場,複逢一鹿。上弩將放,忽發箭反激還中其子。唐擲弩抱兒,撫膺而哭,聞空中呼曰:"吳唐,鹿之愛子與汝何異?"唐驚聽,不知所在。

  《高糖蕖集》曰:近日有司宣令,有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沒官。有能先覺白者賞賜之。此為重禽獸而賤人,過於齊宣矣。

  《杜祭酒別傳》曰:郡弟子三人,隨道士邢邁入宣城涇縣白水山,去縣七十裡,餌術黃精。經歷年所,有鹿走依舍邊伏眠。邁等怪之,乃為虎所逼。邁乃咒虎退,鹿經日乃去。

  《南中八郡志》曰:麋冷縣深山中有大蛇,長數丈,圍三尺,於樹上。野鹿過便低頭繞之,鹿於是有頃而死。先含水濡之令濡,乃合頭角併吞之。訖便不能動。至數日,鹿乃消盡,蛇自繞樹,鹿角骨悉鑽皮出。養瘡得一月乃愈。

  又《永初山川記》曰:髯蛇吞鹿,至角乃止。

  《交州記》曰:合浦口有麚,角當額上,載科藤一株,三四條,長可一尋。射師從禽,每見而不敢射。

  蕭廣濟《孝子傳》曰:伍襲字世公,丁父憂。廬墓側有一鹿,每襲哭,歿燋墳而悲鳴。

  《廣州先賢傳》曰:丁茂字仲慮,交阯人,至孝。母終,負土治塚,列樹松柏。白鹿遊乎左右。

  又曰:唐頌字德雅,番禺人。遭喪,六年廬於墓次。白鹿拾食塚邊。

  習鑿齒《襄陽記》曰:習郁從光武幸黎丘,與光武通夢見蘇頷神。帝嘉之,使立祠,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

  ○麋

  《爾雅·釋獸》曰:麋,牡麔,牝麎。其子,{鹿友}。其跡,躔。絕有力,狄。(麋音眉。麔,平表切。麎,音臣。{鹿友},於道切。)

  《說文》曰:麋,鹿屬也。冬至解角。

  《春秋運鬥樞》曰:搖光星散為麋。

  《春秋命曆序》曰:有人黃頭大腹,出天齊,號曰皇次,駕六飛麋,上下天地,與神合謀。

  《周禮·天官·獸人》曰:獸人夏獻麋。

  《左傳·宣下》曰:晉楚戰,楚致晉師。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於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

  又曰:魯莊公十七年,多麋害稼。

  又《哀十四年傳》曰:宋桓甦戤寵,害於公。將討之,召左師,曰:"跡人來告曰:逢澤有介麋焉。"

  《離騷》曰: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莊子》曰:鰍與魚遊,麋與鹿交。

  《淮南子》曰:孕婦見兔,其子缺唇;見麋,而子四目。

  又曰:逐麋者不顧雉兔。

  《新序》曰:晉文公逐麋而失之,問農夫古老,古老以足指曰:"如是往。"公問其故,對曰:"虎豹厭閑而近人,故得;魚鱉厭深而之淺,故得。諸侯厭眾而亡其國。"文公懼,歸,有悅色。欒貞子問焉,公曰:"今日逐麋,失之,而得善言,故忻也。"

  《魏略》曰:文帝將受禪,有白麋見。

  戴延之《西征記》曰:徽音殿西南,姚興起波若台,有逍遙園。西去三百步,有鹿子苑,羌王養麋鹿數百頭。

  ○麂

  《爾雅》曰:麂,(音幾。)大麇,(九筠切。)旄毛狗足。(旄毛,犬農長。)

  《山海經》曰:女幾之山有獸,多麇。(郭璞注曰:麇,似獐而大。)

  孫氏《瑞應圖》曰:《晉中興書》"玄帝時有二白麂見於南昌郡。"

  《臨海記》曰:郡西北候官山有三足麂,其聲嘶嗄。二千石官長將有代謝則麂嗄鳴矣,民以為常占,未曾一失。

  ○麈

  《說文》曰:麈,鹿屬也,大而一角。

  《搜神記》曰:馮乘虞蕩夜獵,見一大麈,射之,麈便雲:"虞蕩,汝射殺我耶?"明晨,得一麈而入,少時蕩死。

  《鄱陽記》曰:李嬰弟縚,(音韜。)二人善於用弩。嘗得大麈,解其四腳,懸著樹間,以髒為炙,烈於火上。方喻宀食,山下一人長三丈許,鼓步而來,手持大囊。既至,取麈頭骼皮並火上,新肉悉內囊中,遙還山。嬰兄弟後亦無恙。

  ○麑(音倪)

  《淮南子》曰:孟孫獠(音老。)而得麑,使秦西巴歸之。麑母隨而啼,西巴不忍,縱而與之。孟于歸,求麑安在,西巴以實對。孟子怒,逐之。居一年,複以西巴為子傅。

  《秦子》曰:虎熊雄猛,不可以托麑;鷹能飄去,不可以寄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