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太平御覽 | 上頁 下頁 |
卷四百一十二 人事部五十三 |
|
○孝上 《爾雅》曰:善父母為孝。 《毛詩·邶》曰:《凱風》,(凱風,南風。)美孝子也。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 又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小迫而數侵削,役于大國,父子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陟彼岵兮,(山有草木曰岵。)瞻望父兮。" 又《穀風·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蓼蓼者莪,匪伊蒿。(蓼蓼,長大貌。莪已蓼長大,我視之以為非莪,反謂之蒿,諭己憂思,雖在役中,心不得精識其事。)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尚書》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大戴禮曰:上敬老,則下益孝。 《禮記·曲禮》曰:凡為人子者,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也。(服,事也,不於暗冥之中從事,謂卒有非常失禮也。) 又《祭義》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烹熟酤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祠之。此之謂終禮。 又曰: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日常思父母之顏色。)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 又曰:子曰:"舜其大孝也歟?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享之,子孫保之。故大德也,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又曰:子夏既除喪而見,與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夫樂之和,猶人心,雖喪之除而哀未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不敢過也。" 又曰: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禦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複膳,然後亦複初。 《左傳》曰:鄭莊公即位,薑氏愛共叔段,請京使居之。叔段襲鄭,莊公伐京,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闕,穿也。隧,埏也。)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 《孝經》曰: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蓋諸侯之孝也。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蓋卿大夫之孝也。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蓋士之孝也。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經援神契》曰:天子行孝,四夷和平。 又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病則致其憂,憔悴消形,求醫翼全。宋均注曰:"翼,羽翼,親者也。" 《孝經說》曰:孝,畜也,養也。 《論語·學而》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孝子父在無所自專,庶幾於其善道而已。) 又《為政》曰:子路問孝,子曰:"色難。"(言和顏色悅為難也。) 《家語》曰:子路見孔子,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遊;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游于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茵,褥。)列鼎而食。願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複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又曰:曾參者,武城人,字子輿,志於孝道,故孔子因之作《孝經》。齊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祿則憂人事,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也。"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為藜蒸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答曰:"藜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遂遣之,終身不娶。其子請焉,告子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下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於非乎?" 《漢書》曰:梁孝王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 又曰:金日磾母,教誨兩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母死,詔圖畫於甘泉宮,署曰"休屠王閼氏",日磾每見畫,常拜,向之涕泣。 《東觀漢記》曰:汝郁,字叔異,陳國人。年五歲,母病,不能飲食,鬱亦不肯飲食。母憐之,強為飧飯,欺言已愈。郁察母親色不平,輒複不食。宗親共奇異之,因字曰"異"。 又曰:蕭彪,字伯文,京兆杜陵人,累官巴郡太守,父老,乞供養。父有賓客,輒立屏風後,應受使命。父嗜餅,每自買進之。 又曰: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年數歲,有所啖,必先讓父母,鄉里號曰:"張曾子"。九歲通《春秋》,複欲進業,父母語:"汝小何能多?"霸曰:"饒為之。"故字伯饒。後作會稽太守。兒童歌曰:"城上烏,哺父母,府中諸吏皆孝子。" 又曰:趙諮,字文楚,東郡燕人,大司農陳奇舉諮至孝,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往劫之,諮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設為食,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無儲,乞少置衣糧,妻子餘物,一無所請。"盜皆慚,奔走。 又曰:黃香,字文強。父兄舉孝廉,貧無奴僕,香躬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被袴,而親極滋味,暑即扇枕,寒即以身溫席。 又曰:鮑永,字君長,上黨人。少有志操,事母至孝,妻常於母前叱狗,永即去之。 又曰:樊儵,字長魚,事後母至孝。母常病癰,儵晝夜匍伏,不離左右,至為吮癰。 又曰:張表,字公儀,奉之子也。遭父喪,疾病曠年,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闋,醫藥救療,曆歲乃瘳。每彈琴,惻愴不能成聲,見酒肉未嘗不泣。宗人親厚節會飲食宴,為其不復設樂。 又曰:廉范,字叔度,京兆人也。父客死蜀漢,范與客步負喪歸。至葭萌,載船觸石破沒,範持棺柩,遂俱沈溺。眾傷其義,釣求得之,僅免於死。 又曰:李充兄弟六人,出入更衣,家貧親老,充妻勸異居。充使釀酒,會親戚,充啟其母曰:"此婦勸異居,不可奉祭祠,請去之。"遂叱出其婦。 《吳志》曰:顧悌以孝悌廉直聞於鄉黨。每得父書,灑掃整衣服,設幾筵,舒書其上,拜跪讀書,應諾畢,複再拜。父終,水漿不入於口五日。孫權為作布衣一襲,強令悌釋服。悌雖以公義自割,猶以不見。父喪,常畫壁作棺柩、設象神,坐於下,對之哭泣。服未闋,卒。 臧榮緒《晉書》曰:長孫略,字文度。以富春車道少,動經涇水,父難於風波,每行乘藍車,略常步從,遠者百里。每渡浦,則親入水,扶持藍車。 又曰:嵇紹,事母至孝,和色柔聲,常若不足,謹身節儉,朝夕孜孜,親執刀俎。非無使伎,以他人不如己之至誠也。 又曰:晉齊獻王司馬攸,字猷,晉文少子。太后崩,執喪過哀,動必盡禮,左右或以稻米千飯丸、理中丸以進,王對之涕泣不食。經三年杖,然後能起。人有犯諱者,常悲不自勝。 又曰:王延九歲喪父,母卜氏遇之無道,延事之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之,盛寒體無全衣而親極滋味。 王隱《晉書》曰:李胤,字宣伯,遼東人。祖父敏,漢末河內太守,為賊所迫逐,不知所終。其子追索,歷年無所見。比居與父同年者亡,制服行喪。燕國徐邈與之同州裡,勸令娉,婦孕生胤,遂拘蘅內。常禮重之,不堪其憂,數年而卒。胤母更適牽招,胤不識父,母又改行,有識之後,降食哀感,亦如遭喪之禮。以祖不知存亡,設木主以事之。由是發名。 又曰:郤詵對策上第,拜朝議郎。母憂去職。母苦病亡,不欲車載,家貧無以市買,乃於所住堂北壁假葬,朝夕拜告。養雞種蒜,竭其方術。過三年,得馬八匹,輿棺至家塚,負土成墳。 《晉中興書》曰:吳隱之,字處默,濮陽人。遭母憂,哀毀過禮。時與太常韓康伯鄰居,隱之每哭,康伯母輒輟食,流涕悲不自勝,語康伯曰:"吾若居銓衡之職,當用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因進用之,遂曆清顯。 又曰:范宣八歲,後園挑菜,誤傷指,大啼。問:"痛耶?"答曰:"非為痛,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是以啼也。 又曰:後蜀李雄太子班。雄寢疾,班晝夜省侍,衣不解帶。雄自少攻戰,大被傷痍,至是多膿潰,班為吮膿,殊無難色。班即雄兄之子也。 《宋書》曰:孫法宗,一名宗之,吳興人也。父隨孫恩入海澨被害,屍骸不收,母兄並餓死。法宗年小流迸,至十六方得還。單身勤苦,霜行草宿,營辦棺槨,造立塚墓,葬送母兄,儉而有禮。以父屍不測,入海尋求。聞世間論,是至親以血瀝骨,當悉凝沒。乃操刀沿海,見枯骸則刻肉灌血,如此十餘年,臂脛無完皮,血脈枯竭,終不能逢。縗絰終身,常居墓所,山禽野獸皆悉馴附,每逢鹿觸網,必解放之。 又《孝義傳》曰:崔懷順,清河東武城人也。父耶利,魯郡太守,宋玄嘉中為魏所獲。懷順與妻房氏篤愛,聞父見虜,即日遣妻,布衣蔬食,如喪禮,歲時北向流涕。耶利後仕魏,書戒懷順不許如此,懷順得書更號泣。懷順從叔模吻滎陽太守,亦入魏,模子雖居處改節,不廢婚宦。宋大明中,懷順宗人冀州刺史玄孫北使魏,魏人問之曰:"崔邪利、模並力屈來歸,二家子侄,出處不同,義將安在?"玄孫曰:"王尊叱馭,王陽回車,欲令忠孝並弘,臣子兩遂。"泰始初,淮北入魏,懷順因此歸北。至代都,而邪利已卒,懷順絕而後蘇。載喪還青州,徒跣冰雪,土氣寒酷,而手足不凍,時人以為之孝感。 又曰:華寶,晉陵無錫人也。父豪,晉義熙末戍長安,寶年八歲。臨別,謂寶曰:"須我還,當為汝上頭。"長安陷,寶年十七不婚冠,或問之者,輒號慟彌日,不忍答也。 又曰:散騎常侍袁瑜,薦會稽郭道事繼母至孝。家貧產子,憂不能字,謂其妻曰:"傷慈以終孝,吾無恨也。"遂瘞之。 又曰:師覺援,字覺授,南陽溫陽人也。與外兄宗少文,並有素業。以琴書自娛。於路忽見一人持書一函,題曰"至孝師君"。苫前,俄而不見。舍車奔歸,聞家哭聲,一叫而絕,良久乃蘇。 又曰:謝爵,字宣鏡。幼有殊行。年數歲,所生母郭氏久嬰痼疾,爵晨昏溫清,嘗藥捧膳,不闕一時,勤容戚顏,未嘗暫改。恐僕役憂疾懈倦,躬自執勞。母為病畏驚而微賤過甚,一家尊卑,感爵至性,皆納履而行,屏氣而語,如此十年餘。 又曰:蔡曇知,鄉里號蔡曾子。廬江何伯璵兄弟,裡號為何展禽,並為高士沈顗所稱,常雲:"聞蔡曇知之風,怯夫勇,鄙夫有立志;聞何伯璵之風,偽夫正,薄夫厚。"伯璵與弟幼璵俱厲節操,養兄孤子,及長為婚,推家業盡與之。安貧枯槁,誨人不倦。郡守下車,無不修請。 又曰:余齊人,晉陵人也。少有孝行,為邑書吏。大明二年,父{宀貢}在家病亡,信未至,齊人謂人曰:"比者肉痛心煩,有如割截。居常皇駭,必有異故。"信尋至,以父病報之,四百餘裡,一日而至。至門方知父死,號痛慟絕,良久乃蘇。問父所遺言,母曰:"汝父臨終,恨不見汝。"齊人即曰:"相見何難?"於是號叫殯所,須臾便絕。州縣上言有司,奏改其裡為"孝義裡",蠲租布,賜其穀百斛。 又曰:彭城劉悛,司空勔(音免。)之長子。年十三,身長七尺三寸,以孝悌稱。勔見害於朱雀街,悛兄弟平生不行此路,喪骨立杖而後起。悛為黃門郎,稍遷右衛,敕明帝山陵不獲己。從朱雀街過,感慟而卒。 《齊書》曰:王文殊,字令章,吳興故鄣人。父入魏,文殊思慕泣血,終身蔬食不衣帛,服麻縕而已。不婚,不交人物。吳興太守謝瀹聘為功曹,不就。立小屋於縣西端,揖拱其中。歲時伏臘月十五,未嘗不北望長悲,如此三十餘年。太守孔琇之表其行,郁林詔榜門,改所居為"孝行裡。"(琇,音秀,又因酉。) 蕭子顯《齊書》曰:劉瓛(胡官切。)有至性,祖母病疽經年,瓛手持膏藥,漬指爛。母孔氏甚嚴明,謂親戚曰:"阿稱便是今世曾子。"稱,瓛小名也。 又曰:樂頤,字文德,南陽人也。世居南郡。父在家病亡,頤忽思戀涕泣,因假還。中路果得父凶問,頤便徒跣號咷出陶後渚,遇商人,附載西上,水漿不入口數日。常遇病,與母隔壁,忍病不言,齧被至碎,恐母哀己。吏部庾杲之嘗往候之,設食枯魚菜菹。庾雲:"我不能食此。"母聞之,自出常膳,魚羹數種,杲之曰:"卿過於茅季偉,我非郭林宗。" 又曰:傅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人也。美姿儀,除尚書左侍郎,遷尚書右丞。遂遭母喪,居南岸。鄰家失火,延燒琰屋,抱柩不動,鄰人競來赴救,乃得俱全。琰肱髀之間已被煙焰。服闋,除江夏王錄事。 《梁書》曰:沈崇傃,字思整,吳興武康人也。父懷明,宋兗州刺史。崇傃六歲丁父憂,哭踴過禮,及長,事所生母至孝。家貧,常傭書以養。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為主簿。崇傃從惲到郡,還迎其母,未至而母卒,崇傃以不及侍疾,將欲致死,水漿不入口,晝夜號哭,旬日殆將絕氣。兄弟謂曰:"殯葬未申,遽自毀滅,非全孝之道也。崇傃心悟,乃稍進食。母權瘞去家數裡,哀至輒之瘞所,不避雨雪,就墳哀慟,飛鳥翔集。夜常有猛獸來望之,有聲狀如嘆息者。家貧無以遷曆,乃行乞經年,始獲葬焉。既而廬於墓側,自以初行喪禮不備,複以葬後更行服三年。久進麥屑,不啖鹽酢,坐臥於單薦,因虛腫不能起。郡縣舉其至孝。梁武帝聞,即遣中書舍人慰勉之。乃詔令釋服,擢補太子洗馬,旌其門閭。崇傃奉詔釋服,而涕泣如居喪,固辭不受官,乃除永寧令。自以祿不及養,哀思不自堪,未至縣卒。 又曰:荀匠,字文師,潁陰人。晉太保勖九世孫也。祖瓊,年十五,複父仇於城都市,以孝聞。宋玄嘉末,渡淮赴武陵王義,為玄凶追殺,贈員外散騎侍郎。父法超,仕齊為安複令,卒官。凶問至,匠號慟氣絕,身體皆冷,至夜乃蘇。既而奔喪。梁天監玄年,其兄斐為郁林太守,征俚賊,為流矢所中,死於陣。喪還,匠迎於豫章,望舟投水,傍舟赴救,僅而得全。及至,家貧不得時葬,居父憂並兄服,曆四年不出廬戶。櫛括發,不復櫛沐,發皆禿落。哭無時,聲盡則系之以泣,目眥皆爛,形體枯悴,皮骨裁連,雖家人不復識,郡縣以言,武帝詔遣中書舍人為其除服,擢為豫章王國左常侍。匠雖即官,而毀悴逾甚。外祖孫謙誡之曰:"主上以孝臨天下,汝過古人,故擢汝為此職。非惟君父之命難拒,故亦揚名後世,所顯豈獨汝身!"匠乃拜,竟以毀卒。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