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太平御覽 | 上頁 下頁 |
卷三百五十三 兵部八十四 |
|
○戟下 《世說》曰:舊制三公領兵入見,皆交戟叉頸而前。初,曹公將討張繡,入見天子時始複此制,公自是不敢朝見。(一出郭頌《世語》。) 孫盛《異同難語》曰: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前,逾垣而出。材力絕人,莫之能害。 幹寶《搜神記》曰:漢武帝時,張寬為揚州刺史。先是有二老翁爭山地,詣州訟,疆界連年不決。寬視事,複來。寬視二翁形狀非人,令卒持戟將入,問"汝何等精?"翁欲走,寬呵格之,化為巨蛇。 又曰:成都王之攻長沙也,反軍于鄴內外陳兵。是夜,戟鋒皆有火,遙望如懸燭,就則亡焉。(《三十國春秋》又載。) 劉敬叔《異苑》曰:彭城劉黃雅乙太元中為京口府佐,被使還都。路經行裡亭,多虎。劉極自防衛,牛馬系於戶前,手戟置於地上。宵中,士庶同睡,虎乘間跳入,跨越人畜,獨取劉而去。 劉義慶《幽明錄》曰:項縣姚牛,十餘歲,父為鄉人所殺。牛常賣衣服市刀戟,圖欲報仇。後在縣門前相遇,手刃之於眾中。 東陽無疑《齊諧記》曰:東陽郡朱子之,有一鬼恒來其家。子之兒病心痛,鬼語之曰:"我為汝尋方。"雲:"燒虎丸飲即差。汝覓大戟與我,我為汝取也。"其家便持戟與鬼,鬼持戟去。須臾還,放戟中庭,擲虎丸著地,猶尚暖。 束晢《發蒙記》曰:師子五色,而食虎於巨木之岫,一噬則百人僕,惟畏鉤戟。 顧愷《啟蒙記》曰:玉精名委,似美女而青衣見。以挑戟刺之,以其名呼之,可得也。 周處《風土記》曰:戟長一丈三尺,奮揚俯仰,乍跪乍立,兼五兵而能,乃謂名人。 又曰:教學講武,戒遠慮戎。首玄戈奮長雄,迎來送往,斫截橫從。扶強頓弱,惟敵所從。(首,先也。玄戈,北斗杓端招搖之內、貫索之外,獨星也。戟為五兵之雄,蓋取威奮振也。凡用戟法必先小振動之,陵上攝下,收功於中,恒在首領之間來迎去送,順而不逆也。)植則虎龍交牙,神變無常。去者厚餞,來者不攘。(言用雙戟之法,交戟相向,左手為龍,右手為虎,更出更入,更上更下,上下無常,隨變而改。顛倒入懷,轉如回風,敵斃孤勝,攝戟徐反,可謂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蓋乃進足奮手欲及機也。如敵來輜去,疾進而送之;來重進疾,開而待之。) 《南州八郡志》曰:宋昌郡西南三千里有驃國,以金為刀戟。 焦贛《易林》曰:桃弓葦戟,除殘去惡。 又曰:倚鋒據戟,傷我胸臆。 《春秋考異郵》曰:劉子單子折猛入城,天王奔走,尹氏立朝。國有三王,天下兩主,周分為二,莫能救討。強弩張於前,楴(音梯)戟拔於後。 《管子》曰:黃帝問於伯高,伯高曰:"雍孤之山發水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孤之戟。" 春秋《晏子》曰:景公飲酒,移於晏子。前驅款門,曰:"君至。"晏子立於門曰:"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願與夫子樂之。"晏子曰:"夫鋪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又移司馬穰苴介胄操戟立於門曰:"鋪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 又曰:崔杼殺莊公,盟諸大夫。令有敢不盟者,戟鉤其頸。 《孫卿子》曰:雖有戈矛之戟,不如恭儉之利。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又曰:孤父戈以惡钃牛,愚莫甚焉。(钃,徐玉切。) 又曰:鉏耰棘矜,非錟(音談)於句戟長鎩也。(如淳曰:長刃矛也。又曰:矛,刃下有鐵,上句曲。)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尉繚子》曰:夫殺之五十步之內者,誰也?曰:"矛戟也。" 《韓子》曰:譬如劍戟,愚人行忿則禍生,聖人誅暴則福成。 《淮南子》曰:孟夏之月,南宮禦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其兵戟。(高誘曰:有枝幹,象陽布散也。) 劉向《新序》曰:趙簡子上羊腸之阪,群臣皆偏袒推車,而席會獨擔戟行歌。簡子曰:"寡人上阪,會獨不推車而侮其主者,其罪何若?"會曰:"人臣侮其主者,其罪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席會對曰:"身死妻子為戮,謂之死而又死。" 又曰:齊景公游海上,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敢言歸者死。顏歜諫曰:"君樂治海上,不樂治國,倘有治國者,君且安得東北海也?"公據戟將斫之,歜撫衣而侍之曰:"君奚不斫也?昔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君奚不斫以臣參此二人,不亦可乎!"公遂歸。 《抱樸子》曰:太阿臨項,長戟指心,而操不可奪也。 又曰:拙者得公輸之斤斧,不能以成雲梯;怯者得馮婦之刀戟,不能格兕虎。 《蔣子》曰:士有一餐而倒戟,義所驅也。 應璩詩曰:丈夫要雄戟,更來宿紫庭。今者宅四海,誰複有不並。 又曰:郡國貪慕將,馳騁習弓戟。雖妙未更事,難用應卒迫。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曳明月之珠旗,建幹將之雄戟。(幹將,韓王劍師。雄戟,幹將所造也。) 左思《吳都賦》曰:吳鉤越棘。(越鐵利,故稱越棘。) 又曰:羽旄楊〈菱生〉,雄戟耀芒。 繁欽《撰征賦》曰:左倚雄戟,右攢幹將。 《兩都賦》曰:郎將司階,虎戟義鎩。(音殺) 又曰:周蘆千列,陛戟百重。 陶侃《表》曰:伏維武庫傾蕩,宿衛有闕,輒簡選其差可者,奉獻金鈴大戟五十張。 孫盛奏事曰:諸違令私作鎧一領、角弩力七石以上一張,戟十枚以上皆棄市。 張載《劍閣銘》曰:一人荷戟,萬夫趑趄。(難行貌也。) 李尤《戟銘》曰:鼓戟之設,以戒非常。秉執操持,邪暴是防。須臾之忿,終日為殃。山陵之禍,起於豪芒。 張協《手戟銘》曰:錟錟(音談)雄戟,清金練鋼。名配越棘,用過幹將。嚴鋒勁枝,摛鍔耀芒。 魏文帝《書》曰:漢中地形實為險固,四岳三塗皆不及也。張魯有精鉀數萬,臨高守要。一夫揮戟,千人不得進。而我軍過之,若駭鯨之決網罟,奔兕之觸魯縞,未足以喻其易。 應瑒《表》曰:長戟百萬,胡馬千群。 應盧《華覽》曰:強弩連城,長戟指塞。 傅玄《朝會賦》曰:流蘇粲粲,華蓋重陰。羽林虎旅,長戟扌肅摻。(上音蕭,下音參。) 賈誼《過秦論》曰: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擾(音優)白挺,橫行天下。秦人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 ○殳 《釋名》曰: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直降切。)挃(陟降切。)於車上,使殊離也。 《說文》曰:殳,以杖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旅賁以先驅也。 《詩》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又曰:彼候人兮,荷戈與礻殳。(候人,道路迎送賓客者也。荷,揭也。礻殳,殳也。礻殳,丁外切。) 《周禮》曰:車六等之數,殳長四尺,崇於人四尺謂之四等。 《左傳》曰:宋張匄與子皮、臼任、鄭翩殺華多僚。(子皮,華貙也。任、翩,貙家臣。)華氏居盧門,以南裡叛。公子成以晉師至。(成前奔晉,今還救宋也。)會晉、齊、衛救宋,與華氏戰於赭丘。公子城射華豹,殪。張匄抽殳而下。(殳長丈二,在車邊。) 又曰:莒子庚輿將出奔,聞烏存執殳而立于道左,懼,將止。苑羊牧之曰:"君過之,烏存以力聞可矣,何必弑君成名?"遂奔齊。 《韓子》曰:楚國法:太子不得乘車至弟門。時天雨,王急召太子,庭中有水,太子遂驅車至弟門。廷尉舉殳擊馬,遂敗其駕。 焦贛《易林》曰:大過之訟,秉鉞執殳,挑戰先驅。 蕭子良《古今蒙隸文體》曰:殳書者,伯氏之職也。古者文既記笏,武亦書殳也。 《司馬兵法》曰:兵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閱,閱則易亂,太犯則不濟。(李氏曰:兵長短相為衛守,合同為用,太長太短太輕皆不如法度者也。犯者觸推故不濟不及者不還於利閱者,不固則破敗,故奔北走,擾亂煩也。)故初列即戟間焉,(一弓一戟相間也。)次列殳矛間焉。(一殳一矛相間也。) 又曰:周左執黃鉞,右執白旄,所以不進者,審察斬殺之威也。有司皆執殳戈,示諸鞭撲之辱。(歐使不行不進者也。) 又曰:弓、矢禦,殳、矛守,戈、戟助,(五兵長短各有所宜,因事而施。)凡五兵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迭戰則久,皆戰則強。 《淮南子》曰:武王執戈秉鉞以勝殷,搢笏杖殳以臨朝。 魏文帝詩曰:行行遊且獵,且獵路南隅。彎我烏號弓,騁我纖驪駒。走者貫鋒鏑,伏者驚戈殳。白日未及移,手獲三十餘。 王粲《七釋》曰:流鋒四射,畢罕橫厲。奮幹殳而捎擊,馳鷹犬以搏噬。 夏侯湛《獵兔賦》曰:擬以銳殳,規以良弓。睹豪末而放鏇兮,殪之於窟中。 左思《吳都賦》曰:於鹵殳鋋,賜夷勃盧。(殳鋋皆矛也。) 謝惠連《從軍行》曰:趙騎馳四牡,吳舟浮三翼。弓矛有恆用,殳鋋元蹔息。 太公《六韜》曰:方胸兩枝,鐵叉柄長三丈以上三百枝。 ○矛 《釋名》曰:矛,冒也。刃下冒矜也。下頭曰鐏,(徂悶切。)鐏入地也。松櫝長三丈,其矜宜輕以松作之,櫝,速也。前速之言也。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言其稍槊便殺也。 又曰:繳,矛繳也。可以繳截敵陣之矛也。仇矛,頭為三叉,言以討仇敵之矛也。矛戟,戟常也,其矜丈六尺,不言常而雲夷者,言可夷滅敵也,亦車上所持也。務矛,長九尺,務,霍也,所中霍然即破裂也。 《方言》曰:五湖之間矛謂之鍦,(音施)或謂之鋋,或謂之鏦,(音{穴忽})其柄謂之矜。 又曰:矛骹(音敵)細如鶴脛者,謂之鶴膝。 《世本》曰:杼作矛。 《太公兵法》曰:矛之神名趺蹌。 《書》曰:鍛乃戈矛,礪乃鋒刃。 又曰:門之內,一人冕,執銳,(銳,矛也。)立於階側。(周成王崩,士衛殯也。) 《詩》曰:清人在彭,駟介旁旁。(箋雲:清者,高克所軍之邑也。駟介,四馬也。)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重英,矛之象也。)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箋雲:二矛,酋矛、夷矛也。) 又曰:厹(音求)矛鋈鐓,(三隅矛也。鋈,音沃。鐓,音隊。)蒙伐有苑。(蒙,郭羽也。伐,幹也。苑,文貌也。) 《禮記》曰:進矛戟者前其鐓,後其刃。 《大戴禮》曰:武王踐阼矛之銘曰:"造予少聞,弗忍終身之羞。予一人所聞,以戒後世子孫。" 《左傳》曰:齊伐魯。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 《史記》曰:武王牧野誓曰:"立爾矛。" 《漢書》曰:姑句家矛端生火光,其妻曰:"矛端生火光,此兵器也。" 《魏志》曰:公孫瓚手執兩頭矛,殺鮮卑數十人。 《魏書》曰:議者多言關中兵強,習長矛,非精選前鋒,則不可以當也。曹公謂諸將,戰在我,非在賊,雖習長矛,將使不得以刺。諸君但觀之。 《魏略》曰:閻行,金城人,後名豔,字彥明,少有健名。始為小將,隨韓約。建安初,約與馬騰相攻擊,騰子超亦號為健。行嘗刺超,矛折,因以矛撾超,幾殺之。 《吳書》曰:孫策討山越,斬其渠帥。悉令左右分行逐賊騎。與虞翻相隨,翻喜用矛,謂在前得平地,勸策乘馬,策曰:"卿無馬奈何?"答曰:"翻能步,日可行三百里。" 《三國異同傳》曰:公孫瓚為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卒遇鮮卑百騎,以矛擊,殺傷數十人。鮮卑由是畏之。 《蜀志》曰:先主為曹公所逐,棄妻子走。令張飛將二十騎拒後。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我張翼德也,可來決死!"無敢進者。 《晉書·載記》曰:蜀李雄無事小出,丞相楊裒于後持矛馳馬過雄。雄怪問之。對曰:"夫統天下之重者,如乘惡馬持矛也。急之則慮自傷,緩之則懼其失,是以馬馳而不制也。"雄寤即還。 《晉太康起居注》:詔曰:"諸王中尉及諸軍皆典兵以備不虞,乃有著中戰衣、木履持長矛者,此為兒戲而無相彈懾也。" 《趙書》曰:趙曜討陳安於隴城,城陷,安死。乃謠曰:"隴上健兒曰陳安,愛養將士同心肝。騄馬鐵鏤鞍,丈八蛇矛左右盤。百騎俱出如雲浮,追者十萬騎修修。戰始三交失蛇矛,十騎俱蕩九騎留。" 《吳越春秋》曰:越屈盧之矛,(《越絕書》雲:勃盧之矛。)步光之劍,獻吳王。 《六韜》曰: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綰矛殺百步之外者千人。 《韓子》曰:人有鬻矛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劉向《說苑》曰:秦急圍邯鄲。邯鄲傳舍吏子李談謂平原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而君之後宮婢妾荷綺縠、餘粱肉;士民兵盡或剡木為矛戟,而君之器物鐘磬自恣。" 《呂氏春秋》曰:齊晉相與戰,平阿餘子亡戟得矛。退而不自決,謂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路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為不可以歸。"心猶不決,遇高唐之孤叔無孫,當其馬前曰:"今者戰,亡戟得矛,可以歸乎?"叔無孫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豈無責乎?"阿餘子曰:"嘻!還反戰。"死之。 《神仙傳》曰:左慈見孫討逆。討逆使慈著馬前,欲手刺殺之。討逆著鞭驅馬,操矛逐慈。慈著木履,策杖徐步,終不能及,乃止。 《列女傳》曰:巴趙娥者,趙萬之妻。群縣遭亂,萬得足疾不能行,為賊所殺。賊欲殺娥,娥守喪不去。賊舉矛指娥欲以怖之,娥知賊必劫略,乃以心赴矛,貫心達背而死。 劉敬叔《異苑》曰:河間沐堅字壁強。石勒時,監作水田。禦下苛虐,百姓怨毒,為堅形以刃矛斫刺,咒令速斃。堅尋得病,苦被捶割,於是遂殞。 《夢書》曰:矛戟為相待期蚤晚也。夢得矛戟者,憂相敕也。持矛待交友,見人持矛待於已也,持矛來倒卻中止也。 魏文帝詩曰:戈矛成山林,玄甲曜日光。 《樂府》左延年《秦女休行》曰:始出上西門,遙望秦氏廬。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女休十四五,為宗行報仇。左執白陽刀,右執宛景矛。 張奐《與崔子真書》曰:僕以元年到任,有見兵二百,馬如羖羊,矛如錐鈇,盾如榆葉。 《諸葛亮集》曰:敕作部皆作五折鋼鎧,十折矛以給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