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太平御覽 | 上頁 下頁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溝

  《釋名》曰:田間之水曰溝,溝者,構也,從橫相交構也。

  《爾雅》曰:溪注穀曰溝。

  《周禮》曰: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裡為城,城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風俗通》又載也。)

  《傳》曰:梁伯好土功,乃溝公宮。

  又曰:魯將與齊戰,師不逾溝,樊遲曰,請三刻而逾之。眾從之。(如樊遲約,乃逾溝。)

  又曰: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曰: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邗江是。故《史記》雲:邗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

  《國語》曰: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稔熟稱歲也。)乃起師北征,開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開,掘地。商,宋也。)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定公于黃池。

  《論語》曰:禹盡力於溝洫。

  《史記》曰:漢王四年,王軍廣武,關中兵益出,當此時,彭越起兵居梁地,往來弱楚兵,絕其糧道,齊王信又進擊楚,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羽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羽解而東,漢王欲引而西,用張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

  《博物志》曰:徐偃王治其國,仁義著聞,欲周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朱矢。

  又曰:酒泉延壽縣南有山,石水出處,如莒地為溝。

  酈善長《水經注》曰:高唐縣有甘棗溝,水側多棗,故俗取名溝焉。

  《殷氏世傳》曰:殷褒為滎陽令,先多霪雨,百姓饑饉,君乃穿渠入河四十餘裡,疏導原隰,用致豐年,民賴其利,號曰殷溝而頌之。

  《莊子》曰:尋常之溝洫,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魷為之制。

  《孟子》曰: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內之溝中。

  《楊子圖經》曰:六合縣東三十裡,從岱石湖入四裡至溝中心,與陵分界。案《後漢書》張綱為廣陵太守,濟惠於百姓,勸課農桑,於東陵村開此溝,引湖水灌田,以此號為張綱溝。

  阮勝之記曰:吳王濞開茱萸溝,通運至海陵倉,北有茱萸村,故以村立名。故《史記》雲:邗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

  崔豹《古今注》曰:羊溝者,言羊喜抵觸垣牆,故為溝以隔之。一曰,植高楊於其上,故謂之楊溝。

  《古詩》曰:今日鬥酒別,明日溝水頭。蹀躞禦溝上,溝水東西流。

  ○瀆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道達溝瀆開通道路。

  《爾雅》曰:溝注澮曰瀆。(水流不絕曰瀆。)

  《漢舊儀》曰:祭四瀆用牲。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建元十二年,堅以關中水旱不時,議依鄭白故事,發王侯以下及豪強富民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田,民賴其利。

  伏滔《北征記》曰:姑熟西北有甘甯墓,孫皓時,占者雲,墓有王氣,皓鑿其後十許裡曰直瀆。

  《越絕書》曰:銅姑瀆長一百五十步,去縣二十裡。

  ○渠

  《史記河渠書》曰: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漢書音義》曰:釃,分也。)以引其河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也。鄭國間說秦,令鑿涇,自中山南,西交瓠口為渠,溉斥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為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書》曰:禹作二渠以引河,武帝時,穿渠水岸若崩,乃鑿井深四十丈,井下相通,井渠自此始。得龍骨,故龍首渠。起谷口,入櫟陽,注渭中,因名渠,民得其饒。歌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公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

  又曰:張掖郡有千金渠。

  範曄《後漢書》曰:樊密所起廬舍,皆有深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

  《魏志》曰:遼西單于蹋頓尤強,公將征之,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虜渠。又從溝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又曰: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又曰:賈逵為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餘裡,所謂賈侯渠。

  《北史》曰:郭衍為開漕渠大監,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輿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裡,關中賴之,名曰富人渠。

  《隋書》曰:薛胄為兗州刺史,先是兗州城東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氾濫大澤中,胄遂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又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

  《唐書》曰:溫造為郎州刺史,在任開後鄉渠九十七裡,溉田二千頃,郡人獲利,乃名為右史渠,造自起居舍人出郡。

  《水經注》曰:漢司空漁陽王梁之為河南也,將引穀水以溉京師,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後張純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懷贍。是以渠今引穀水,蓋純之創也。

  又曰:漢明帝之世,司徒伏恭薦王景善能治水,顯宗詔與謁者王吳始作浚儀渠,吳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時所修故瀆也。渠流東注浚儀,故複謂之浚儀渠也。明帝十五年東巡狩至無鹽,帝嘉景功,拜河堤謁者。

  又曰:魏武帝又堰漳水回流東注,世號天井堰。二十裡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原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自城西東入,逕銅雀台下,伏流入城,東流謂之長明渠。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城外四面有陽渠水,周公所制也,建春門外二橋最大,一從一橫。

  《續述征記》曰:按《河渠書》《溝洫志》引河為洪溝。一說秦至魏鑿渠引河灌大樑,名曰洪溝焉。

  崔寔《政論》曰:戰國海內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鄴,民以興歌,蜀郡李冰鑿離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賴之。秦開鄭國,漢作白溝,而關中號為陸海。

  《郡國志》曰:瀛州平舒縣古五渠水,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願等捕魚此水,先祭,忽有群魚從西而來,有一人異甚,謂願曰:"若得大魚勿殺。"及下網,果得大魚,乃殺之,腹中盡得其祭而食,群魚並飛,遂不復得,因名此處為飛魚口。

  《鄴城故事》曰: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障水以溉民田,因是戶口豐饒。今渠一名安澤陂是也。

  《內黃圖經》曰:前漢倪寬遷內黃令,吏民大信,表開六輔渠以大灌溉,民極獲利,因曰倪公渠。

  ○甽

  《說文》曰:甽,水流也。

  《周禮》曰:倍洫曰甽。

  稽康《養生論》曰:或益之以甽澮。

  ○澮

  《說文》曰:澮,水流澮澮也。廣二尋,深二仞。

  《書》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

  《爾雅》曰:穀注溝曰澮。

  《釋文》曰:澮,會也,小溝之所會也。

  ○汎

  《續述征記》曰:齊人謂湖為汎,汎中有九十九台,皆生結蒲,因此蒲生自結。

  《風俗通》曰:汎,莽也,言其平望汎莽,無涯際也。

  ○灣

  酈善長注《水經》曰:沅水,又東曆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檝嬉遊,徘徊愛玩。

  《江夏記》曰:敗舶灣,在縣西北七裡。按《吳志》雲:"孫權與群臣泛觴於大船江中,西上逢惡風,權遣柁工張頡取氵羅洲,穀利抜劍擬柁工急取樊口,未及至口,灣中船破,因名敗舶灣。權至岸,謂穀利曰:"何怯於水也?"穀利曰:"大王萬乘之主,欲涉不測之淵,一旦傾危,社稷何寄?"因登陸路而歸。

  《潯陽記》曰:蠡湖西灣,夏秋水渺漲,商徒縈紆牽舟循繞,人力疲勞,號為西疲灣,亦雲西灣。又有白溝灣,亦在湖西,泛漲驚波似雪,洶湧溝灣,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灣,灣內有落星石,周圍百步許。又有神林,下有廟,祈福而獲前進,由是名焉。又有女兒廟,祈禱亦有靈應,即不許,所值亦無害。

  《永嘉郡記》曰:樂城縣三原亭,去郡百二十裡,溪水清如鏡,曩昔有得一死〈魚占〉者,鰭大五六圍,一鰭輒得數十斛鮓,此灣無所不容。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灣,無所不容。

  《水經注》曰: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為萬石灣。泉深不測,實為靈異,先後漫遊者,多罹其害。

  《鄱陽記》曰:清灣,在縣東南七裡,隋開皇中,太守梁文謙蒞官清潔,取此灣水以自供,後人思其恩德,號為清灣。

  ○浦

  《說文》曰:浦,水濱也。

  《詩》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郡國志》曰:夏曰浦有龍魚,昔禹南濟黃龍夾舟之處。

  《楚詞》曰:望涔陽之極浦。

  《述異記》曰:上虞縣有石駝步,水際謂之步也。瓜步在吳中,吳人賣瓜於江畔,因以名也。江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按吳楚間謂浦為步,蓋語訛耳。

  《吳錄》曰:富陽浦,漢末為吳縣于津,吳大帝時有浦通浙江至廬及桐溪,故曰桐廬縣。東有大溪注廬口,淥波青岩,昔晉征士散騎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極致也。

  《郡國志》曰:金陵西浦,亦雲項口,即張碩捕魚遇杜蘭香處也。

  《江夏記》曰:南浦,在縣南三裡。《離騷》曰:"送美人兮南浦。"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江,春冬涸竭,秋夏泛漲,商旅往來,皆於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稱南浦。

  《續搜神記》曰:廬江箏笛浦,浦中有大舶覆水內,漁人宿旁,聞箏笛之聲及香氣氤氳,雲是曹公載妓船覆於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