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太平御覽 | 上頁 下頁 |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
|
○冰 《說文》曰:冰,水堅也。澌,流冰也。 《易》曰:初六,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又曰:乾為寒,為冰。 《易通卦驗》曰:大雪,魚負冰。鄭玄注曰:負冰,上近冰也。 《詩》曰: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于淩陰。 《周禮》曰:淩人掌冰,祭祀供冰鑒,(鑒如瓶,大口,藏冰以禦溫氣也。)賓客供冰,大喪供夷盤冰,(夷盤,大盤。)夏班冰。(賜群臣也。) 又曰: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三其淩,三倍其冰。) 《禮》曰: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坼,鶡鳥不鳴,虎始交。 又曰: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風不解凍,號令不行;魚不上冰,兵甲不藏。 《傳》曰: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繭,袍也。《禮玉藻》曰:纊為繭,縕為袍。)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複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 又曰:春無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陰不勝陽也。 又曰: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覲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冱寒,於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祿位,賓食喪祭,於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祭寒而藏之,獻羔而啟之,火出而畢賦。自命夫命婦,至於老疾,無不受冰。山人取之,縣人傳之,輿人納之,隸人藏之。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春無淒風,秋無苦雨,民不夭劄。 《孝經援神契》曰:高山之巔無樹,深海之淵無冰,剛太燥,溫太柔也。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冰泮而家桑起,婚禮焉。 《史記》曰:薑嫄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悅欲踐之,踐而身動如孕,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渠冰上,飛鳥以翼覆薦之。 薛瑩《後漢書》曰:靈帝光和六年冬,北海東萊琅琊井冰厚尺餘。 又曰:光武至薊上,王郎使者至,上發薊,晨夜馳騖,至曲陽呼沱河,道吏還言,河流澌,無船,不可渡。遣王霸往視,實然。霸念恐驚眾,即還曰:"冰堅可渡。"比至,冰可乘,帝遂得渡。 《漢書》曰: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臧榮緒《晉書》曰:王祥,字休征。後母朱氏思生魚,時河水冰堅,祥朝朝冒厲風於河涯伺魚,一朝忽冰開小穴,有雙鯉跳出。 王隱《晉書》曰:慕容皝上言,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遠假陛下天地之威,將士竭命,精誠感靈,海為冰結,淩行海中三百餘裡。臣問故老,初無海冰之歲。(平郭,蓋近昌黎城也。) 《北齊書》曰:文宣時,周人常懼齊兵之西渡,恒以冬月守河椎冰,及後主即位,朝政多紊,齊人椎兵,懼周兵之逼。斛律光憂曰:"國家常有吞關隴之志,今日至此。" 東方朔《神經異》曰:北方有冰萬里,冰厚百丈,鼷鼠在冰下土中焉,其毛長八尺,可為褥卻風寒。 王子年《拾遺錄》曰:東海員嶠山有冰蠶,長七寸,有鱗角,以霜雪覆之始為繭,其色五采,織為紋錦,入水不濡,投火不燎。 《南燕錄》曰:慕容德正月渡黎陽津,流澌冰合,鄴令韓軌言於德曰:"昔光武渡呼沱,冰澌自合,今大王濟河,天橋自成。"德乃大悅。 《異苑》曰:石勒伐劉曜於洛陽,從大河南濟,時河凍將合,軍至而冰自泮,舟楫無閡,遂生擒曜,謂是神靈之助。 又曰:高平閭丘孝婦,以元嘉中懷娠,生一團冰,得日便消液成水也。 《吳越春秋》曰:越王念複吳,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接日,冬寒則抱冰,夏熱則握火。 《趙書》曰:劉曜攻石勒,將戰,曜欲乘大赤馬,馬無故蹢躅不可近,於是退赤馬。及合陣敗走,曜體素壯,馬小不勝陷冰,為石堪所擒也。 《博物志》曰:削冰令員,舉以向日,艾承其影則有火。 《西京雜記》曰:漢制,以酒滴為書,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也。 陸機《洛陽記》曰:冰室在宣陽門內,恒有冰,天子用賜王公眾官。 戴延之《西征記》曰:淩雲台有冰井,延之以六月持去,經日猶堅也。 《述征記》曰:冰井在淩雲臺北,古舊藏冰處。 《鄧析書》曰:明君之禦民,若乘奔而去轡,履冰而負重。 《晏子》曰:景公伐魯,得東門無澤,問之:"魯年穀何如?"對曰:"陰水凝,陽冰厚五寸。"晏子曰:"如是則寒溫節也,寒溫節則政平,政平則年穀熟。請禮魯以息怨也。" 《老子》曰:渙若冰將釋。 《莊子》曰: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又曰: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歟? 《孫卿子》曰:冰生於水而寒于水。 《淮南子》曰:淮海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 又曰:夫水向冬則凝而為冰,迎春則釋而為水,冰弛易乎前後。 又曰:觀一葉之落,知歲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喻遠也。 《論衡》曰:夫燻一炬火,爨一鑊冰,終日而不熱也。倚一尺冰,置庖廚中,終夜而不寒也。 《風俗通》曰:積水曰淩,壯冰曰凍,水流曰澌,冰解曰泮。 《魏子》曰:居危殆之國,治不善之民,是猶薄冰當白日,叢毛過猛火也。 《抱樸子》曰:五玉不染而堅,寒冰不礱而朗。 又曰:蹈薄冰以待夏日,登朽枝而須勁風。 《新論》曰:畫水鏤冰,與時消釋。 ○潮水 《說文》曰:潮,朝也,從水朝。 《風土記》曰:俗說鯤,一名海魷,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水溢為潮,出穴則水入潮退,出入有節,故潮水有期。 祖台之《志怪》曰:隆安中,陳悝于江邊作魚{尾},(正匪切。)潮去,於{尾}中得一女人,長六尺,有容色,無衣服,水去不能動,臥沙中,與語不應。人有就辱之,悝夜夢雲:"我是江黃,昨失道,落君{尾}中,小人遂見加淩,今當白尊神殺之。"悝不敢移,潮來自逐水去,奸者尋病死。 《吳越春秋》曰:吳賜子胥劍而死,乃投之江中,子胥因揚波成濤,隨潮往來。 《博物志》曰:東海中有牛魚,其魚形如牛,剝其皮懸之,潮水至則毛起,潮去則複也。 《臨海異物志》曰:石雞清響以應潮,慧軀輕逝以遠縶。(石雞形似家雞,在海中山上,海潮水將至,輒群鳴相應,若家雞之向晨也。) 裴淵《廣州記》曰:石洲在海中,名為黃山,山北日一潮,山南日再潮。 《抱樸子》曰:糜氏雲:潮者,據朝來也;汐者,言夕至也。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水再大再小也。又夏時日居南宿,陰消陽盛,而天高一萬五千里,故夏潮大也。冬時日居北宿,陰盛陽消,而天卑一萬五千里,故冬潮小也。又春日居東宿,天高一萬五千里,故春潮漸起也。秋日居西宿,天卑一萬五千里,故秋潮漸減也。 又曰:天河從北極分為兩頭,至於南極,其一經南斗中過,其一經東鬥中過,兩河隨天轉入地下,過而與下水相得,又與海水合,三水相蕩而天轉排之,故激湧而成潮水。 又曰:濤水者潮,取物多者其力盛,來遠者其勢大,今潮水從東地廣道遠,乍入狹處,陵山觸岸,從直赴曲,其勢不泄,故隆崇湧起而為濤。俗人雲,濤是伍子胥所作,妄也。子胥始死耳,天地開闢,已有濤水矣。 ○川 《說文》曰:川,貫穿通流水也。 《釋名》曰:川者,穿地而流也。 《易》曰: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又曰:利涉大川。 《書》曰:予決九川,距四海。王肅曰:九川者,九州之川也。 又曰:若濟大川,用汝作舟楫。 又曰:九山刊旅,九川滌源。 《禮》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周禮》曰:揚州,其川三江。荊州,其川江漢。豫州,其川滎洛。青州,其川淮泗。兗州,其川河泲。雍州,其川涇汭。幽州,其川河濟。冀州,其川漳。並州,其川呼沱。 又曰: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間,必有途焉。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則川澤不竭。 蔡邕《月令章句》曰:眾流注海曰川。 《國語》曰:幽王二年,三川皆震。 又曰: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決之使導,為民宣之使言。" 《語》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竹書記年》曰:藍田川,有漢臨江王榮塚,景帝以罪征之,將行,祖於江陵北門,車軸折,父老泣曰:"吾王不返矣。"榮至都,中尉郅都急切責王,王年少恐而自殺,葬於是川,有燕數萬銜土置塚上,百姓憐之。 《水經注》曰:龍魚川,澤漲不測,出五色雲,俗以為靈而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 又曰:祥川者,漢戚夫人所生處也。高祖得而寵之,改其地為祥川,用表夫人載誕之休祥也。 《秦州記》曰:枹罕原北有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水東流。 《莊子》曰:昔者禹之堙洪水,決江河而道四夷九州,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方輿記》曰:清涼川,在興道縣北。 《唐書》雲:德宗皇帝以朱泚之難幸梁洋,中書舍人齊映從駕至此川,見旌旗蔽野,上心駭,謂泚之追兵疾路至此,見梁帥嚴震具軍容拜馬前,敘君臣離亂,流涕久之。上喜,令震登馬與朕作主人。映曰:"嚴震與至尊導馬,禦膳自有所司。"頃之,上次洋州行宮,召映責以儒生不達兵機,煙塵時務姑息主帥,映奏曰:"山南士庶,只知有嚴震,不知有陛下,且今天威親臨,令巴蜀士民知天子之尊,亦足以盡嚴震為臣子之節。"上歎之良久。震聞,特拜謝映,時議多之。即此川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