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總集 > 全梁文 | 上頁 下頁
蕭統(4)


  ◇爾雅制法則贊

  惟斯法則,信如四時;嚴此刑政,刑輕罪疑。霜威已振,民不敢欺。(《藝文類聚》五十四)

  ◇弓矢贊

  弓用筋解,矢制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楊葉命中,猨墮張空。(《藝文類聚》六十,《初學記》二十二,《御覽》三百五十。)

  ◇蟬贊

  茲蟲清潔,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闌。定伊不美,曜彼華冠。(《藝文類聚》九十七。)

  ◇陶淵明傳

  陶淵明字元亮,或雲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一本無樹字),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侯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柰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後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亢,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主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徵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齋酒具,於半道栗裡之閑邀之。淵明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舁(一作舉)籃輿,既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迕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抑後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邀延之坐(一作赴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作無弦素琴)一張,每酒知,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常侯之。值其釀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複著之。時周續之入廬山,事釋惠遠,彭城劉遺民,亦遁跡匡山,淵明又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後刺史檀韶,苦請續之出州,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隊。是故淵明示其詩雲: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複屈身後後。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複徵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先生。(宋本《陶淵明集》)

  ◇祭達磨大師文

  洪惟聖胄大師,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運悲智於梵方,拯顛危於華土。(《釋藏》綺,《傳法正宗記》達磨以梁大通二年終於元魏,以其喪告,梁武帝即寶玉,詔以祭禮供養,太子為文,其略雲。)

  ◇令旨解二諦議

  二諦理實深玄,自非虛懷,無以通其弘遠。明道之方,其由非一。舉要論之,不出境、智。或時以境明義,或時以智顯行。至於二諦,即是就境明義。若迷其方,三有不絕;若達其致,萬累斯遣。所言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義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體立名。第一義諦世諦,以褒貶立目。若以次第言說,應雲一真諦。二俗諦,一與二合,數則為三。非直數過於二,亦名有前後,於義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因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俗。真者是實義,即是平等,更無異法,能為雜閑;俗者即是集義,此法得生,浮偽起作。第一義者,即無生境中,別立美名。言此法最勝最妙,無能及者。世者,以隔別為義,生滅流動,無有住相。《涅槃》經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義諦;世人所知,名為世諦。此即文證褒貶之理。二諦立名,差別不同;真、俗世等,以一義說。第一義諦,以二義說,正言此理。德既第一。義亦第一,世既浮偽,更無有義,所以但立世名。諦者,以審實為義。真諦審實是真,俗諦審實是俗;真諦離有離無。俗諦即有即無,即有即無,斯是假名;離有離無,此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為體;俗既假名,以生法為體。

  南澗寺慧超諮曰:浮偽起作,名之為俗;離於有無,名之為真。未審浮偽為當與真一體,為當有異。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為體;出世人所知,不生為體。依人作論,應如是說。若論真即有是空,俗指空為有,依此義名,不得別義。

  又諮:真俗既雲一體,未審真諦亦有起動,為當起動自動,不關真諦,令旨又答,真諦寂然,無起動相,凡夫惑識,自橫見起動。

  又諮,未審有起動而凡夫橫見,無起動而凡夫橫見。令旨又答:若有起動,則不名橫見。以無動而自動,所以是橫。

  又諮:若法無起動,則唯應一諦。令旨又答:此理常寂,此是一諦,橫見起動。複是一諦,唯應有兩,不得言一。

  又諮:為有橫見,為無橫見。令旨又答:依人為語,又此橫見。

  又諮:若依人語,故有橫見;依法為談,不應見動。令旨又答,法乃無動,不妨橫者自見其動。

  丹陽尹晉安王蕭綱諮曰:解旨依人為辨,有生不生,未審浮虛之與不生,只是一體,為當有異?令旨答曰:凡情所見,見其起動;聖人所見,見其不生。依人為論,乃是異體,若語相即,則不成異。具如向釋,不復多論。

  又諮:若真不異俗,俗不異真,豈得俗人所見,生法為體,聖人所見不生為體?令旨答:即俗知真,即真見俗,就此為談,自誠無異。約人辨見,自有生不生殊。

  又諮:未審俗諦之體,既雲浮幻,何得於真實之中,見此浮幻,令旨答,真實之體,自無浮幻,惑者橫構,謂之為有,無傷真實,體自玄虛。

  又諮,聖人所見,見不流動;凡夫所見,自見流動。既流不流異,愚為不得為一。令旨答:不謂流不流各自一體,正言凡夫於不流之中,橫見此流。以是為論,可得成一。

  又諮:真寂之體,本自不流。凡夫見流,不離真體。然則但有一真,不成二諦。令旨答:體恒相即,理不得異。凡見浮虛,聖睹真寂。約彼凡聖,可得立二諦名。

  招提寺慧琰諮曰:凡夫見俗,以生法為體;聖人見真,以不生為體。未審生與不生,但見其異?複依何義,而得辨一?令旨答曰:凡夫於無稱有,聖人即有辨無。有無相即,此談一體。

  又諮:未審此得談一,一何所名?令旨答曰,正以有不異無,無不異有,故名為一,更無異名。

  又諮:若無不異有,有不異無,但見其一,雲何為二?令旨答:凡夫見有,聖人見無,兩見既分,所以成二。

  又諮:聖人見無,無可稱諦;凡夫見有,何得稱諦?令旨答:聖人見無,在聖為諦;凡夫審謂為有,故於凡為諦。

  棲玄寺曇宗諮曰:聖人為見世諦,為不見世諦?令旨答曰:聖知凡人,見有世諦。若論聖人,不復見此。

  又諮:聖人既不見世諦,雲何以世諦教化眾生?令旨答:聖人無惑,自不見世諦。無妨聖人知凡夫所見。故曲隨物情,說有二諦。

  又諮:聖人知凡見世諦,即是凡夫不?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諦,聖人亦不此凡。

  又諮:聖既不見凡,焉知凡見世諦?令旨答:聖雖自無凡,亦能知有凡。自謂為有,故曲赴其情,為說世諦。

  司徒從事中郎王規諮曰:未審真俗既不同,豈得相即之義?令旨答:聖人所得,自見其無;凡人所得,自見其有。見自不同,無妨俗不出真外。

  又諮:未審既無異質,而有二義,為當義離於體?為當即義即體,令旨答,更不相出,名為一體。愚、聖見殊,自成異義。

  又諮:凡夫為見俗,亦得見真不?令旨答:止得見俗,不得見真。

  又諮:體既相即,寧不睹真?令旨答:凡若見真,不應睹俗。睹俗既妄,焉得見真?

  靈根寺僧遷諮曰:若第一以無過為義,此是讚歎之名。真離於俗,亦應是讚歎之名。令旨答曰:即此體真,不得言歎。第一義諦,既更立美名,所以是歎。

  又諮:無勝我者,既得稱讚歎?我體即真,何故非歎?令旨答:無勝我者,所以得稱讚歎;我體即真,亦是我真,故非讚歎。

  又諮:我無過者,所以得稱讚歎;我是不偽,何得非贊?令旨答:不偽直是當體之名,如人體義。謂之解義,正足稽其實體,豈成讚歎?

  又諮:此法無能出者,焉能即是讚歎?令旨答:既雲無出,非贊如何?羅平侯蕭正立諮曰:未審俗諦是生法以不?令旨答曰:俗諦之體,正是生法。

  又諮:俗既橫見,何得有生?令旨答:橫見為有,所以有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