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 > 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頁 下頁 |
星辰部匯考十二(4) |
|
《舊唐書·天文志》 游儀初成,太史所測二十八宿等,與《經》同異狀。角二星,十二度,赤道黃道度與古同。舊經去極九十一度,今則九十三度半。《星經》雲:「角去極九十一度,距星正當赤道,其黃道在赤道南,不經角中。今角在赤道南二度半,黃道複經角中,即與天象符合。」亢四星,九度舊去極八十九度,今九十一度半。氐四星,十六度,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八度。房四星,五度。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度半。心三星,五度。舊去極一百八度,今一百一十一度。尾九星,十八度。舊去極一百二十度。〈一雲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一度。 舊去極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南斗六星,二十六度。舊去極一百一十六度,今一百一十九度。牽牛六星,八度。舊去極一百六度,今一百四度。危、虛二星,十度。舊去極一百四度,今一百一度。「北星舊圖入虛宿,今測在須女九度。」危三星,十七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九十七度。「北星舊圖入危宿,今測在虛六度半。」室二星,十六度。舊去極八十五度,今八十三度。東壁二星,九度。舊去極八十六度,今八十四度。奎十六星,十六度。舊去極七十六度。〈一雲七十度〉今七十三度。東壁九度,奎十六度。此錯以奎西大星為距,即損壁二度,加奎二度。今取西南大星為距,即奎壁各不失本度。婁三星,十三度。舊去極八十度,今七十七度。昴七星,十一度。舊去極七十四度,今七十二度。畢八星,十七度。舊去極七十八度,今七十六度。觜觿三度。舊去極八十四度,今八十二度。畢赤道與「黃道度同。」觜,赤道三度,黃道三度,其二宿俱當黃道。斜虛畢有十六度,尚與赤道度同。觜總三度,黃道損加一度,此即承前有誤。今測畢有十七度半,觜觿半度,並依天正。參十星,舊去極九十四度,今九十三度。東井八星,三十三度,舊去極七十度,今六十八度。輿鬼五度,舊去極六十八度,今古同也。柳八星,十五度。舊去極七十七度〈一雲七十九度〉今八十度半柳,合用西頭第三星為距,此來錯取第四星,今依第三星為正七星,十度。舊去極九十一度〈一雲九十三度〉今九十三度半,張六星,十八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度。張六星,中央四星為朱鳥,咮外二星為翼。比來不取□前為距錯,取翼星即張,加三度半。」七星欠二度半,今依《本經》為定。翼二十二星十八度,舊去極九十七度,今一百三度。軫四星,十七度,舊去極九十八度,今一百度。文昌舊三星在鬼,四星在井,今五星在柳,一星在鬼,一星在井。北斗魁第一星,舊在七星一度,今在張十三度。第二星舊在張二度,今在張十二度半。第三星舊在翼二度,今在翼十三度。第四星舊在翼八度,今在翼十七度。太第五星舊在軫八度,今在軫十度半。第六星舊在角七度,今在角四度少。第七星舊在亢四度,今在角十二度少。天關舊在黃道南四度,今當黃道。天江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天囷舊在赤道外,今當赤道。三臺上台舊在井,今測在柳。中台舊在七星,今在張。建星舊去黃道北半度,今四度半。天苑舊在昴、畢,今在胃、昴。 王良舊五星在壁,今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舊在觜,今在畢宿。雲雨舊在黃道外,今在黃道內七度。雷電舊在赤道外五度,今在赤道二度。霹靂舊五星並在赤道外四度,今四星在赤道內,一星在外。上公吏舊在赤道外,今在赤道內六度。虛梁舊在黃道內四度。「外屏舊在黃道外三度,今當黃道。八魁舊九星並在室,今五星在壁,四星在室。」「長垣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五度。」「《軍井淮經》在玉井東南二鬥半。」天槨舊在黃道北,今當黃道。天高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狗國舊在黃道外,今當黃道。維堰舊當黃道,今在黃道北。 開元十二年,詔太史交州測景使者大相元太雲:「交州望極,才出地二十餘度。以八月自海中南望老人星殊高。老人星下,環星燦然,其明大者甚眾,圖所不載,莫辨其名。大率去南極二十度以上,其星皆見,乃古渾天家以為常沒地中,伏而不見之所也。」 天文之為十二次,所以辨析天體,紀綱辰象,上以考七曜之宿度,下以配萬方之分野,仰觀變謫,而驗之于郡國也。《傳》曰:「歲在星紀,而淫於元枵。姜氏、任氏,實守其地。」及七國交爭,善星者有甘德、石申,更配十二分野,故有周、秦、齊、楚、韓、趙、燕、魏、宋、衛、魯、鄭、吳、越等圖,張衡、蔡邕,又以漢郡配焉。自此因循,但守其舊文,無所變革。且懸象在上,終天不易,而郡國沿革,名稱屢遷,遂令後學難為憑准。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志》,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至開元初,沙門一行又增損其書,更為詳密。既事包今古,與舊有異同,頗裨後學,故錄其文著於篇。 須女虛危元枵之次子。初起女五度。 二千三百七十四分少 中虛九度。終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濟北郡東踰濟水,涉平陰於山荏。 漢太山郡山荏縣。屬齊州西南之界。 東南及高密。 漢高密國,今在密州北界。自此以上,元枵之分。 又東盡東萊之地。 漢之東萊」,即及膠來國,今為萊州、登州也。 得漢之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 今為淄、青、齊等州及濟州東界。及平原、渤海,盡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 今為德州、棣州、滄州。其北界自九河故道」之北,屬析木分也。 營室,東壁陬訾之次,亥初起危十三度;二千九百二十六分太中室十二度;五百五十二十一半終奎一度,其分野自王屋、太行而東,盡漢河內之地。今為懷州各衛所之西境。北負彰鄴,東及館陶聊城。 漢地自黎陽、內黃及鄴、魏武安東至館陶、元城,皆屬魏郡。自頓丘、三城、武陽東至聊城,皆屬東郡。今為相、魏衛州。 東盡漢東郡之城。 漢東郡清河西南至白馬、濮陽,東至東河、須昌,濱濟,至於鄆城。今為滑州、濮州、鄆州。其須昌、濟東之地屬降婁,非豕韋也。 奎婁及胃降婁之次,戌初起奎二度。 一千二百一十七少中婁一度;一千八百八十三終胃三度。其分野南屆巨鹿,東達梁父,以負東海。又東至於呂梁,乃東南抵淮水,而東盡于徐夷之地。 東為降婁之次得漢東平、魯國。 漢東平國在任城平陸,今在兗州。 奎為大澤,在陬訾之下流,濱於淮泗,東北負山,為婁胃之墟。蓋中國膏腴之地,百穀之所阜也。胃星得馬牧之氣。與冀之北土同占。 昴畢大樑之次,畢酉初起胃四度。 二千五百四十九分太中昴六度;一百七十四分半終畢九度。其分野自魏郡濁漳之北,得漢之趙國、廣平、巨鹿、常山,東及清河、信都,北據中山、真定。 今為洺、趙、邢、恒、定、冀、具、深八州。又分相、魏、博之北界與瀛州之西,全趙之分。 入北盡漢岱郡、雁門、雲中、定襄之地,與北方群狄之國,皆大樑分也。 觜觿、參伐,實沈之次也。申初起畢十度。 八百四十一十五太中參七度。 一千五百二十六終井十二度,其分野得漢河東郡。 今為蒲、絳、晉州,又得澤州及慈州界也。 及上黨。 今為澤、潞、儀、沁也。 太原。 今為並汾州 盡西河之地。 今為隰州、石州、嵐州。西涉河得銀州以北也。 西河,戎狄之國,皆實沉分也。 今河東郡、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為實沉之次,河東之分也。 「參伐為戎索,為武政」,故殷河東盡大夏之墟,上党次居,下流與趙魏相接,為觜觿之分。 東井,輿鬼,鶉首之次也。未初起井十二度。 二千一百七十,二十五太。 中井二十七度;二千八百二十八一半終柳六度。其分野自漢之三輔,及北地、上郡、安定,西自隴抵,至河右西南。〈闕〉巴、蜀、漢中之地,及西南夷犍為、越巂,益州郡極南河之表,東至牂牁,皆鶉首分也。 三首之分,得禹貢雍、梁二州,其郡縣易知,故不詳載。 狼星分野,在江河上源之西,弧矢犬雞,皆徼外之象。 今西羌、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 柳星,張,鶉火之次,午初起柳七度。 四百六十四七少中柳星七度;一千一百三終張十四度。其分野:北自滎澤、滎陽並景、索暨山,南行新鄭密縣,至於方陽。 方陽之南,得漢之潁川郡。翟崇《高郟城》。襄城南,盡鄴縣,今為〈闕。〉汝、唐、仙四州界,又漢南陽郡,北自宛葉,南盡漢,東申、隋之地,大抵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今之唐州,隨州屬鶉火,申州屬壽星。 又自洛邑負河之南,西及函谷,《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弘農郡。 漢弘農廬氏陝縣,今為虢、陝二州。上洛商洛為商州。丹水為均州。宜陽沔池新安陸渾今屬洛州。古三周、虢、鄭、管、鄶、東密、滑、焦、唐、申、鄧,皆鶉火分也,及祝融氏之都。 新鄭為祝融氏之墟,屬鶉火。其東鄙則入壽星。舊說皆在函穀,非也。 柳星,輿鬼之東,又接漢源,故殷商洛之陽,接南河之上流。星上系軒轅,得土行之正位,中嶽象也,故為河南之分。張星直河南漢東,與鶉尾同占。 翼軫鶉尾之次,巳初,起張十五度。 一千七百九十五,二十二少。 中翼十二度;二千四百六十一八半終軫九度。其分野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 南郡巫縣今在蘄州,秭歸在四夷,陵在陝州,襄夔、郢、申在襄、郢界,餘為荊州。 江夏: 江夏竟陵今為複州安鄂縣。沔、黃五州,皆漢江夏界。 東達廬江南郡。 漢廬江之尋陽,今在江州,于山河之像,宜屬「鶉尾」也。 濱彭蠡之西,得漢長沙、武陵、桂陽、零陵郡。 零陵今為首州,永州桂陽今為柳州。大抵自沅、湘上流,西通黔安之左,皆楚之分也。 又逾南紀,盡郁林、合浦之地。 郁林縣,貴州定林縣,今在廉州。合浦縣,今為桂州,今自富、昭、蒙、龔、繡、容、白、罕八州以西,皆屬鶉尾之墟也。 荊楚、鄖、鄀、羅權巴夔,與南方蠻貊殷河南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國,逾嶺徼而南,皆東甌青丘之分。 今安南諸州,在雲漢上元之東,宜屬「鶉火。」 角亢壽星之次,辰初起軫十度。 八千七十四半=中角八度,千百五十三十=終氐一度。其分野自原武、管城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留,盡陳、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於弋陽。 漢陳留郡自封丘、陳留已東,皆入大火之分。漢汝南今為豫州。西華南項城縣今為陳州。汝陰縣今在潁州。弋陽縣,在光州。 西涉南陽郡,至於桐柏,又東北抵嵩之東陽。 漢南陽郡春陵、湖陽、蔡陽,後分為春陵郡,後魏以為南荊州。今有舊義陽郡,在中國之東界,今為申州。按中國地終在河南、北河之間,故申、隨、光三州皆屬《禹貢》豫州之分,宜屬鶉火、壽星,非南方負海之地。 古陳、蔡、隨、許皆屬壽星分也。氐星涉壽星之次,故其分野殷。雒邑眾山之東,與亳土相接。 氐、房心,大火之次也。卯初起氐二度。 一千四百一十九五太中房二度;二千八百五一半終尾六度,其分野得漢之陳留縣。自雍丘、襄邑、小黃而東,循濟陰,界于齊、魯,右泗水達于呂梁。乃東南抵淮,西南接太昊之墟,盡濟陰、山陽、楚國、豐、沛之地。 濟陰縣之定陶、冤句、乘氏,今在東郡。大抵曹、宋、徐、亳及鄆州西界,皆屬大火分。 自商、亳以負北河,陽氣之所升也,為心分。自豐、沛以負南河,陽氣之所布也,為房分。故其下流皆與尾星同占。西接陳、鄭,為氐星之分。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 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 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終鬥八度,其分野自渤海河之北,盡河間、涿郡、廣陽國。 漢渤海郡浮陽,今為清池縣,屬滄州。涿郡之饒陽,今屬瀛州。涿縣良鄉,與廣陽國薊縣,今在幽州。 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樂浪、元菟。 漁陽在幽州右。北平在白狼無終縣,隋代為漁陽郡,古孤竹國,後置北平郡,今為平州。遼東在無慮縣,即《周禮》醫無閭山。樂浪在朝鮮縣,元菟在高句驪縣,今皆在東夷也。 古之北燕、孤竹、無終,及東方九夷之國,皆析木之分也。得雲漢之末流,《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故其分野在吳、越之東。 「南斗」,牽牛星紀之次也。醜初,起鬥九度。 一千四十二十二太中鬥二十四度。 一千七百八半終女四度。其分野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野廬、壽和、濠揚,皆屬星紀也。 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郡,西濱彭蠡,南涉越州,盡蒼梧南海。 又逾嶺表,自韶、廣、封、梧、藤、羅、雷州,南及珠崖,自北以東為星紀,其西皆屬鶉尾之次。 古吳、越及東南百越之國,皆星紀分也。南斗在雲漢之流,當淮、海之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故其分野自豫章東達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島夷蠻貃之人,聲教之所不洎,皆系于狗國。 李淳風刊定隨大志國,頗為詳悉,所注郡邑多依用,其後州縣又隸管屬不同,但據山河以分耳。 《李石續博物志·十二辰躔次》 醜為星紀。初鬥十二度,終於婺女七度。子為元枵。初婺女八度,終於危十五度。亥為娵訾。初危十六度,終於奎四度。戌為降婁。初奎五度,終於胃六度。酉為大樑。初胃七度,終於畢十一度。申為實沈。初畢十二度,終於井十五度。未為鶉首。初井十六度,終於柳八度。 午為鶉火。初柳九度,終於張十七度。巳為鶉尾。初張十八度,終於軫十一度。辰為壽星,初軫十二度,終於氐四度。卯為大火,初氐五度,終於尾九度。寅為析木,初尾十度,終於鬥十一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