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類書總集 > 冊府元龜 | 上頁 下頁
卷五百五十五 國史部·采撰


  史氏之職舊矣。自周衰失官舊章隳紊仲尼因魯。《史記》之文考其真偽刊而正之以勸戒蓋諸侯之國史也。逮司馬遷承重世之業受成書之托繇三五已來上下數千載論次其事為一家之言班範繼踵述遵無廢信乎!得良史之體為作者之雄也。爾後或被詔著撰或私為記述乃有特出新意裁成義類追法春秋系以時月皆研精極慮各自名家至。若煥然垂法著為國典藏在冊府是謂信史者鹹不越子長之矩矣。其有述雋賢耆舊之美詮高逸貞烈之行第職官之儀秩捃記載之遺逸敘天官五行之占候紀軒木鐸之方言著為紀傳參於志錄者亦史臣之一體也。鹹附出焉。

  周孔子明王道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譏刺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述子貢撰越絕書十六卷。

  尹喜為函關令撰高士老君內傳三卷。

  鬼谷先生撰。《老子》傳一卷關令尹喜傳一卷(已上並傳記)漢陸賈為大中大夫撰楚漢春秋五卷。

  司馬遷生龍門(龍門山其東則在今秦州龍門縣北其西則在今同州韓城縣北西河從其中下流)耕牧河山之陽(河之北山之南也。)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鄒縣名也。嶧山也。於此行鄉射之禮)困厄鄱薛彭城(鄱縣名也。)過梁楚以歸反為太史令以為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絕業周道既廢秦廢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櫃玉板圖籍散亂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誼晁錯明申韓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仍父子繼纂其職曰:於戲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複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餘乎!欽念哉!(欽敬也。)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言眾星共繞北辰諸輻咸歸車轂。若文武之臣尊輔天子也。)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已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闕藝成一家言(藝六藝也。)協六經異傳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藏於山者備亡失也。其副二本乃留京師也。)以後聖於戲歎聲君子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佈焉(又按。《史記》司馬遷自敘雲:遷父談。且卒執遷手而泣曰: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餘甚懼焉汝其念哉!談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故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作。《史記》)。

  東方朔為侍郎撰。《十洲記》一卷神異經一卷。

  劉向為中壘校尉撰戰國策三十卷。

  楊雄為郎給事黃門撰蜀王本記一卷。

  後漢班彪為司徒掾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間武帝時司馬遷著作。《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好事者謂楊雄劉歆陽域衡褚少孫史孝山之徒)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班彪卒子固歸鄉里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郎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郎除蘭台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複使終成前所著書固謂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纂之斷唐堯下訖秦穆唐虞以前雖遺文其語不經(非經典所說)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是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代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于大漢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采纂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上下治道為春秋考紀(春秋考紀謂帝紀也。)表志傳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又固記諸國風土人俗皆已詳備前書撰建武以後其事異於先者以為西域傳皆安帝命班勇所記雲:

  蔡邕靈帝時為議郎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及徙朔方居五原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曰:朔方髡鉗徒臣邕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臣邕被受陛下尤懇異大恩初繇宰府備數典域以叔父故衛尉質時為尚書召拜郎中受詔詣東觀著作遂與群儒並拜議郎沭浴恩澤承答聖問前後六年質奉機密趨走目下遂竟端右出相好藩還尹輦轂旬日之間登躡上列父子一門兼受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一旦被章陷沒辜戮陛下天地之德不忍刀鋸裁臣首領得就于罪父子家屬徙充邊方完全軀命喘息相隨非臣無狀所敢複望非臣罪惡所當複蒙非臣辭筆所能複陳臣初決罪洛陽詔獄生出宇戶顧念元初中故尚書郎張俊坐漏泄事當伏重刑已出穀門複聽讀鞫詔書馳救一等輸作左校俊上書謝恩以轉徙郡縣促遣遍於吏手不得頓息含辭抱悲無由上達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職在候望憂怖焦灼無心複能操筆成章致草闕庭誠知聖朝不責臣謝但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嘗以為。《漢書》十志下盡王莽而世祖以來唯有紀傳無續志者臣所事師故太傅胡廣知臣頗識其門戶略以所有舊事雖未備悉粗見首尾積累思惟二十餘年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誘其衷得備著作郎建言十志皆當撰錄遂與議郎張華分受之所使元順難者皆以付臣先治律曆以籌為本天文為驗請太師舊注考校連年往往頗有差舛當須增損乃有施行為無窮法道至深微不敢獨議郎中劉洪密於用策故臣表上與洪共參思圖牒尋繹適有頭角會臣被罪遂放邊野臣竊自痛一為不善使史籍所闕胡廣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廢絕不得窮竟慺慺之情猶以結心不能違望臣初欲須刑竟乃因縣道具以狀聞今年七月九日匈奴始攻郡監馳縣其時鮮卑連犯雲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絕不言四夷相與合謀所圖廣遠恐遂為變不知所濟郡縣鹹懼不守朝旦臣所在孤危懸命鋒鏑湮滅灰燼呼吸無期誠恐所懷隨軀腐朽抱恨黃泉遂下設施謹先斃踣刪科條諸志臣所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三及經典群書所宜捃摭本奏詔書所當依據分別首自並書章左臣初被考妻子迸竄亡失文書無所按請加惶怖愁恐思念荒散十分不能識一所識者。又恐謬誤觸冒死罪披散愚情願下東觀推求諸奏參以璽書以補綴遺闕昭國體章聞之後雖肝腦流離白骨剖破無所複恨唯陛下省察謹因臨戎長霍園封上臣頓首死罪稽首再拜以聞(列傳。又載邕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零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亻之亂湮滅多不存十意有律曆意第一禮意第二樂意第三郊祀意第四車服意第五車書意第六臣欽。若曰:餘四意史不載名袁)。

  荀悅為黃門侍郎獻帝好典籍嘗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劄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劉艾為侍中撰漢靈獻二帝紀三卷。

  蔡質為衛尉撰典職式。

  侯瑾公車徵不至案。《漢書》紀撰中興以後行事為皇德傳三十篇行於世。

  劉珍為謁者安帝永平元年詔珍與校書劉余作建武已來名臣傳遷侍中越騎校尉。

  李尤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俱撰。《漢記》。

  應奉官至司隸校尉著。《漢書》後述多所述載(袁崧。《書》曰:事天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自漢後至其時凡七十卷名曰:。《漢書》述)。

  趙畢會稽人舉有道不就著吳越春秋十卷。

  趙岐為太常著吳越春秋。

  郭憲為光祿勳撰漢武洞冥記一卷。

  楊孚為議郎撰交州異物志一卷。

  魏張撰後漢紀雖似未成辭藻可觀。

  孫該字公達強志好學著魏書。

  王粲為侍中撰漢末英雄記八卷。

  魚蒙為郎中撰典略十九卷。

  袁曄撰獻帝春秋一卷。

  陰澹為左將軍撰魏紀十二卷。

  毛范撰呂布本事一卷。

  孫舒元撰漢魏春秋九卷。

  蜀譙周入魏封陽城亭侯撰三巴記一卷。

  吳謝承字偉平權謝夫人弟為武陵太守撰。《後漢書》百餘卷會稽先賢傳伍卷。

  韋曜為黃門侍郎孫亮即位諸葛恪輔政表曜為太史令撰吳書華薛瑩等皆與同後為侍中領左國史孫皓忿怒收付獄曜因獄吏上辭曰:囚昔見世間有古曆注其所紀載既多虛無在書籍者亦複錯謬囚尋按傳記考合異同采耳目所及以作洞紀起自庖犧至於秦漢凡為三卷當起黃武以來別作卷事尚未成。又見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然物類眾多雖得詳窮故特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急不宜乖誤因自志至微。又作官職訓。又辨。《釋名》各一卷欲上之繕寫始畢會以無狀幽囚待命泯沒之日恨不上聞謹以先死列狀乞上言秘府於外科取呈內以聞追懼淺蔽不合天聽抱怖省息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書之紕謬竟身死於囹圄。

  周昭字恭遠與韋曜薛瑩華並述吳書萬震為丹陽太守撰荊州異物志一卷。

  陸凱為左丞相撰雜傳十九卷。

  胡沖撰吳朝人士品秩狀八卷吳曆六卷。

  虞禹撰吳士人行狀名品三卷。

  吳人撰曹瞞傳一卷。

  晉華嶠遷尚書以博聞多識屬書典實有良史之志轉秘書監加散騎常侍班同中書寺為內台中書散騎著作及治禮音律天文數術南省文章門下撰集皆典統之初嶠以漢紀煩穢慨然有改作之意會為台郎典官制事繇是得遍觀秘笈遂就其緒起于光武終孝獻一百九十五年為帝紀十二卷皇后紀二卷十典十卷傳七十卷譜及三序傳目錄凡九十七卷嶠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傳以繼末編非其義也。故易為皇后紀以次帝紀。又改志為典以有堯典故也。而改名。《後漢書》奏之詔朝臣會議時中書監荀勖令和嶠太常張華侍中王濟咸以嶠文質事核有遷固之規實錄之風藏之秘府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衛瓘為東宮傅列上通講事獲施行。又撰紫陽真人周君傳一卷。

  張華撰列異傳三卷。

  束為佐著作郎撰。《晉書》帝紀十志並所著三魏人士傳七代通記並行於世。

  皇甫謐累徵不起撰。《帝王世紀》年曆高士逸士列女等傳玄晏春秋並重於世(又撰韋氏傳三卷)。

  王接為臨汾公相國撰列女後傳七十二人。

  周處為禦史中丞撰集吳書。

  袁崧為吳郡太守博學有文章著。《後漢書》百篇。

  祖台之字元辰為侍中光祿大夫撰志怪書行於世陳術字申伯著益部耆舊傳及志。

  楊方為高梁太守撰吳越春秋。

  司馬彪泰始中為秘書郎轉丞作九州春秋以為先王立史官以書時事載善惡以為沮勸最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則仲尼理之關雎既亂則師摯修之前哲豈好煩哉!蓋不得已故也。漢氏中興訖于建安忠臣義士亦以昭著而時無良。《史記》述煩雜譙周雖已刪除然猶未盡安順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討論眾書綴其所聞起于世祖終於孝獻編年二百錄世十二通綜上下旁貫庶事為紀志傳凡八十篇號曰:續。《漢書》。

  陳壽為禦史治書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已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元康七年卒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及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於是詔下河南尹雒陽令就家寫其書壽。又撰古國志五十篇益部耆舊傳十篇。又壽國志雲:從荊揚來者得陸凱所諫孫皓二十事博問吳人多雲:不聞凱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為凱藏之篋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重朝省問欲言因以付之虛實難明故不著於篇然愛其指擿皓事足為後戒故鈔列于凱傳左雲:

  虞溥為鄱陽內史撰江表傳卒於洛子渤過江上江表傳於元帝詔藏于秘書。

  虞預為散騎常侍領著作著。《晉書》七十餘卷會稽日錄二十篇諸虞傳十二篇皆行於世。

  王隱字處叔世寒素父銓曆陽令少好學有著述之志每私錄晉事及功臣行狀未就而卒隱以儒素自守不交勢援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所諳窮建興中過江丞相軍諮祭酒涿郡祖納雅相知重納好博奕每諫止之納曰:聊用忘憂耳隱曰:蓋古人遭時則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故否泰不窮也。當今晉未有書天下大亂舊事蕩滅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長王都游宦四方華夷成敗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應仲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喈作勸學篇史遊作急就章猶行於世便為沒而不朽當其同時人豈少哉!而了無聞皆繇無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沒世而無聞易稱自強不息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何必博奕而後忘憂哉!納喟然歎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薦隱元帝以草創務殷未遑史官遂寢不報大興初典章稍備乃召隱及郭璞俱為著作郎令撰晉史著作郎虞預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並所著書竊寫之所聞漸廣是後更疾隱形於言色預既豪族交結權貴共為朋黨以斥隱竟以謗免黜於家貧無資用書不成乃依征西將軍庾亮於武昌亮供其紙筆書乃得成詣闕上之隱雖好著述而文辭鄙拙蕪舛不倫其書次第可觀者皆人所撰文體混漫義不可解者隱之作也。

  孫盛為秘書監給事中著魏氏春秋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因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斑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切計盛大怒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寄於慕容雋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焉幹寶為著作郎始領國史累遷散騎常侍著晉紀自宣帝起至湣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性好陰陽術數留思京房夏侯勝等寶父先有所寵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於墓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後十餘年母喪開墓而婢伏棺如生載還經日乃蘇言其父常取飲食與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輒語之考校悉驗地中亦不覺為惡既而嫁之生子。又寶兄嘗病氣絕積日不冷後遂寤雲: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以示劉忄炎忄炎曰:卿可謂鬼之董狐寶既博采異同遂混虛實因作序以陳其志曰: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亦安敢謂無失實者哉!衛朔失國二傳互其所聞呂望事周子長存其兩說。若此類往往有焉從此觀之聞見之難一繇來尚矣。夫書赴告之定辭據國史之方策猶尚。若茲況仰述千載之前記殊俗之表綴片言於殘缺訪行事於故老將使事不二跡言無異塗然後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國家不廢注記之官學士不絕誦覽之業,豈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設有承於前載者則非餘之罪也。若使採訪近世之事苟有虛錯願與先賢前儒分其譏謗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群言百家不可勝覽耳目所受不可勝載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說而已幸將來好事之士錄其根體有以遊心寓目而無尤焉。

  謝沉除尚書度支郎何充庾冰並稱沉有史才選為著作郎撰。《晉書》三十餘卷。《後漢書》百卷及。《漢書》外傳習鑿齒為桓溫荊州別駕出為榮陽太守是時溫覬覦非望鑿齒在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始起漢光武終晉湣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引世祖諱炎興而為禪授明天心不可以勢力強也。凡五十四卷(又撰襄陽耆舊傳五卷)。

  韋訁叟集為石季龍太子太傅記世事數十萬言。

  袁宏為吏部郎遷東陽太守撰後漢紀三十卷及竹林名士傳三卷。

  薛榮為散騎常侍撰。《漢記》六十五卷。

  張瑩為江州從事撰後漢南紀四十五卷。

  王沈為司空撰魏書四十八卷。

  環濟為太學博士撰吳紀九卷。

  張勃撰。《吳錄》三卷。

  朱鳳為中書郎撰。《晉書》十卷已元帝。

  庾銑撰東。《晉書》七卷。

  嵇康為中散大夫撰。《高士傳》三卷。

  陸機為平原內史撰晉紀四卷晉惠帝百官名三卷樂資為著作郎撰春秋後傳三十卷山陽公載言十卷。

  荀綽為下邳太守撰晉後略記五卷。

  王羲之為右將軍會稽內史撰許先生傳一卷。

  王慶為北中郎將撰二石傳二卷二石偽治時事二卷。

  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撰女記十卷。

  俞歸為侍御史撰西河記(記張軌事)。

  孔預為會稽內史撰晉咸和咸康故事四卷(一雲名俞)。

  盧為廷尉撰晉四王起事四卷八王故事十二卷範瑗撰交州先賢傳三卷。

  潘岳為給事黃門郎撰關中記一卷。

  葛洪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固辭不就撰。《神仙傳》十卷西京雜記一卷。

  蕭廣濟為輔國將軍撰孝子傳五卷。

  戴祚為西戎太守撰甄異傳三卷。《西征記》一卷。

  王愆期為散騎常侍撰救襄陽上都督府事一卷。

  孔衍為廣陵太守撰魏尚書八卷春秋時國語十卷春秋後國語十卷漢尚書十卷漢春秋十卷後漢尚書二卷後漢春秋九卷後魏尚書十四卷後魏春秋九卷國志曆五卷。

  賀循為太常撰會稽記一卷。

  鄧粲為荊州別駕以父騫有忠信言而世無知者乃著晉元明紀十篇。

  顧夷撰吳郡記五卷。

  張氏撰。《晉書》鴻烈六卷。

  左明楷為石勒記室與程機撰上党國記。

  石泰為石勒參軍與石同石謙孔隆撰大單于志。

  和苞撰漢趙記十卷。

  田融撰趙石記二十卷。

  周融撰趙義一卷(一曰石集記雲:石勒事)。

  范亨撰燕書二十卷。

  張詮撰南燕錄五卷(記慕容德事)。

  遊覽先生撰南燕書七卷。

  張諮撰涼記八卷(記張軌事)。

  王景暉撰南燕錄六卷。

  蓋泓撰珠崖傳一卷。

  王子年撰拾遺錄二卷(隱士無官)。

  何伸燕撰秦書八卷(記符健等事)。

  劉景撰敦煌實錄十卷涼書十卷(記張軌事)。

  龜龍為著作郎撰西河記二卷涼記十卷(記名光事)。

  宋徐廣為員外散騎常侍領著作尚書奏左史述言右官書事乘志顯於晉鄭春秋著乎!魯史自聖代有造中興記者道風帝典煥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曆三朝玄風聖跡為疇古臣等參詳敕著作郎徐廣撰成國史,於是敕廣撰集焉累遷正員常侍大司農仍領著作如故十二年勒成晉紀凡四十六卷表上之因乞解史任不許(又撰孝子傳三卷)。

  荀伯子少好學博覽經傳為員外散騎侍郎著作郎徐廣重其才學舉伯子及王韶之並為佐郎助撰晉史乃著桓元等傳。又撰薛常侍傳二卷。

  王儉為秘書丞元徽初儉表上所撰七志三十卷。

  王韶之好史籍博涉多聞父偉之少有志泰元隆安時事小大悉撰錄之韶之因此私撰晉安帝陽秋既成時人謂宜居史職即除著作佐郎使續後事記義熙九年善敘事辭論可觀為後代佳史。又撰孝子傳十卷。

  續咸著遠遊志異物志皆十卷行於世。

  范曄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曄所撰十志一皆托謝儼搜撰垂畢遇曄敗悉蠟以覆車宋文帝令丹陽尹徐湛之就儼尋求已不復得一代以為恨其志今闕。

  謝靈運為秘書監太祖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裴景仁為殿中員外將軍時沈曇慶為徐州刺史景仁助戍彭城本傖人多悉戎荒事曇慶使撰秦記十卷敘苻氏僭偽本末其書傳於世。

  劉謙之好學撰晉紀二十卷。

  袁炳字叔明有文學為袁粲所知著。《晉書》未成卒。

  何法盛為湘東太守初郗紹作晉中興書數以示法盛法盛有意圖之謂紹曰:卿名位貴達不復俟此延譽我寒士無聞於時如袁宏幹寶之徒賴有著述流聲於後宜以為惠紹不與至書成在齋內廚子法盛詣紹紹不在直入竊書紹還失之無複兼本,於是遂行何書。

  徐爰為中散大夫撰。《宋書》六十五卷。

  臨川王義慶撰續。《漢書》五十八卷宣驗記十三卷幽明錄二十卷江右名士傳一卷。

  檀道鸞為永嘉太守撰續晉陽秋二十卷。

  郭季彥為新興太守撰續晉紀五卷。

  何承天為廷尉撰春秋前傳十卷春秋前雜傳九卷國為新亭侯撰吐谷渾記二卷。

  劉通會為北徐州主簿撰先朝故事二十卷。

  郭緣生為天門太守撰武昌先賢志二卷述征記二卷。

  鄭緝之為員外郎撰孝子傳五卷東陽記一卷。

  范晏撰陰德傳二卷。

  袁生壽撰古異傳三卷。

  劉敬叔為給事撰。《異苑》十卷。

  陶潛為彭澤令撰搜神後記十卷。

  東陽無疑為散騎常侍為齊諧記七卷。

  劉損為太常卿撰京口記二卷。

  盛宏之為臨川王侍郎撰。《荊州記》三卷。

  袁淑為太子左率撰真隱二卷。

  雷次宗以散騎侍郎徵詣宋邑撰豫章記一卷。

  南齊臧榮緒為徐州主簿純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記錄志傳一百一十卷。又撰續洞記四卷。

  陸澄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撰雜傳。

  檀超為司徒右長史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與驃騎記室江淹掌史職上表立條例開元紀號不取宋年封爵各詳本傳無假年表立十志律曆禮樂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藝文依班固朝會輿服依蔡邕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範曄合州郡班固五星載天文日蝕載五行改日蝕入天文志以建元為始帝女自皇宋立傳以備甥舅之重。又立處士列女傳詔內外詳議左僕射王儉議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貨通則國富民實宜加編錄以崇務本朝會志前史不書蔡邕稱先師胡廣說漢舊儀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儀無煩錄宜立食貨省朝會洪範九疇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水之精是為月月五行之宗也。今宜憲章前軌無所改革。又立帝女傳亦非淺識所安。若有高德異行自當載在列女。若止於常美則仍舊不書詔曰:月災隸天文餘如條議超史功未就卒官江淹撰成之猶不備也。時豫章熊襄著齊典上超十代其序雲:尚書堯典謂之虞書則附所述故通為齊名為河洛金匱者。

  王智深遷太學博士豫章王大司馬參軍兼記室世祖敕智深撰宋紀召見芙蓉堂賜衣服給宅智深告貧於豫章王王曰:須卿書成當相訁州以祿書成三十卷世祖後召見智深於明殿令拜表奏上。

  劉涉撰齊紀十卷。

  孔稚為散騎常侍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撰陸先生傳一卷。

  祖沖之為長水校尉撰述異記十卷王巾撰法師傳十卷。

  梁沈約為尚書令以晉氏一代竟無全書年二十許便有撰述之意太始初征西將軍蔡興宗為啟明帝有敕賜許二十餘年所撰之書凡一百三十卷條流雖舉而采綴未周永明初遇亂失第五卷齊建元四年被敕撰國史永明二年。又領著作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百卷齊紀高祖記十一卷。

  任為新安太守著雜傳二百四十七卷。

  江淹為金紫光祿大夫撰齊史十志行於世。

  李書為益州從事著益州記三卷行於世。

  裴子野為鴻臚卿初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詔續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嘗欲繼成先業及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既行子野更刪撰為宋略二十卷其敘事評論多善約見而歎曰:吾弗逮也。蘭陵蕭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鹹稱重之子野。又撰眾僧傳二十卷(一雲:撰名僧錄二十卷)。又欲撰齊梁春秋始草創未就而卒。

  顧協為。《荊州記》室撰晉仙傳五篇語十卷。

  陸昭學涉有思理曆中書侍郎尚書左丞撰。《晉書》未就。又著陸史十五卷陸氏驪泉志一卷並行於世。

  王僧孺為南康王諮議參軍撰東宮新記。

  蕭子顯為吳興太守好學屬文采眾家後漢考正同異為家之書。又啟撰齊史書成表奏之詔付秘閣所著。《後漢書》一百卷。《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卷。

  蕭子雲為侍中幼有文彩既長勤學以晉代竟無全書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書成表奏之詔付秘閣及為太子舍人撰東宮新記奏之敕賜束帛著。《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

  吳均為奉朝請著齊春秋三十卷吳郡錢塘先賢傳五卷續齊諧記一卷。

  鍾岏字長邱官至建康令著良史傳十卷。

  劉遝累官至尚書左丞自少至長多所著述撰。《高士傳》二卷東宮新舊記四十卷並行於世。

  庾詵詔徵中書侍郎不起撰帝曆二十卷。

  邱仲孚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宮故事百卷。

  江奮為光祿大夫好學尤悉朝儀故事撰江左遺典三十卷未就卒。

  劉之遴為南郡太守撰神錄五卷。

  劉昭為中軍臨川王記室撰幼童傳十卷。

  臧儼為鎮南諮議撰棲鳳春秋五卷。

  陶弘景為諸王侍讀後辭祿自號華陽隱居撰帝代年曆五卷周氏冥通記一卷草法師傳一卷。

  梁暠撰梁武帝大舍三卷。

  鄭忠撰。《晉書》七卷。

  謝吳為中書郎撰梁書四十九卷梁皇帝錄五卷。

  王琰為吳令撰春秋二十卷冥祥記十卷。

  蕭韶為長沙王撰梁太清紀十卷。

  蕭世怡一雲:大圜封樂浪王仕隋位內史侍郎撰淮海亂離志四卷(敘梁末侯景之亂)。

  謝綽為少府卿撰宋拾遺十卷王逸撰齊典五卷。

  周興嗣為散騎員外侍郎給事中撰梁皇帝實錄三卷並皇德紀(記武帝故事。又雲:謝撰五卷)。

  劉仲撰梁帝聖中興略十卷。

  後梁安成王欣博學善屬文著梁史百卷遭亂失其本。

  陸雲公為黃門郎兼掌著作奏武帝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於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陳顧野王為光祿卿撰續洞冥記一卷國史傳三百卷。

  何之元為始興王叔陵諮議參軍及叔陵之誅元乃屏絕人事銳精著述以為梁氏肇自武皇終於敬帝其興亡之運盛衰之跡足以垂鑒戒定褒貶窮其始終起齊永元元年逮于王琳遇獲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號曰:梁典其序曰:記之與史其流不一編年之作無。若春秋則魯史之書非帝皇之籍也。三皇之簡為三墳五帝之策為五典此典義所繇生也。至乃尚書述唐帝為堯典虞帝為舜典斯。又經文明據是以典之為義久矣。哉!若夫馬史班漢述帝稱紀自茲厥後因相祖習及陳壽所撰名之曰:志總其三國分路揚鑣唯何法盛。《晉書》變帝紀為帝典既雲:師古在理為優故今之所作稱為梁典梁有天下自大同以前區宇甯晏太清已後寇盜交侵首尾而言未為盡美故開此一書分為六意以高祖創基因乎!齊末尋宗討本起自永元今以前。若干卷為追述高祖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知風教之臧否識民黎之情偽爰逮君臨久斯政術四紀之內雲:殷阜今以。若干卷為太平世不常夷時無常治非自我後仍屬橫流今以。若干卷為敘亂洎高祖晏駕之年太宗幽辱之歲謳歌獄訟唯向西陝而不向東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禮樂歸世祖而不歸太宗撥亂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勳有屬今以。若干卷為世祖至於四海困窮五德舛替則敬皇紹立仍以禪陳今以。若干卷為敬帝驃騎王琳崇立後嗣雖不達天命是其忠節今以。若干卷為後嗣主至在太宗雖加美諡而大寶之號世所不遵蓋以扼於賊景故也。承聖紀曆自接太清神筆詔書非宜輒改詳之後論茲有理焉夫事有始終人有業行本末之間頗宜敘述案臧榮緒稱史無裁斷猶起居注繇此而言實資詳悉。又編年而舉其歲次者蓋取分明而易尋也。若夫獫狁孔熾鯁我中原始自一君終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為北魏既分之後高氏所輔為東魏宇文所挾為西魏所以相分別也。重以蓋彰殊體繁省異文其關損益頗有凡例。

  許亨為衛尉卿撰。《齊書》並志五十卷遇亂之後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陸從典入隋為給事郎兼東宮學士。又除著作佐郎右僕射楊素奏從典續司馬遷。《史記》迄于隋其書未就值隋末喪亂。

  姚察入隋授秘書丞別敕成陳梁二代史所撰雖未畢功文帝開皇之時遣中書舍人虞世基索本具進今在內殿梁陳二史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幼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流涕奏行思廉初補漢王府行參軍掌記室尋除河間郡司法大業初中書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梁陳二代史自是以來稍就補續(又撰傳國志十卷)。

  許懋為著作郎著述行記四卷撰齊記二十卷。

  趙齊旦為中郎將撰陳王業曆一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頁 下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