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回首頁
作家、總編輯、實業家——記美籍華人的驕子薛海翔

作者:黎鶴淩

  1996年11月初,僑居在美國中部的華人作家薛海翔,被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黃蜀芹用長途電話「捉」來上海,委以重任:為一部反映中國留美學生回國創業故事的23集電視連續劇,創作劇本。薛先生一到上海就被「關」到七寶一幢別墅之內,開始緊鑼密鼓地討論劇本。劇組要求97年3月脫稿,一共僅有3個多月的創作時間。
  不過,這對薛海翔來說並非難事,畢竟他有豐厚的生活積澱。作為文學作家,他曾寫下一百多萬字的小說、詩歌、電影文學劇本。1993年,他以4個月的時間閃電般寫了一部3萬字的小說《早安,美利堅》,講的是幾個去美國的留學生歷經艱苦,拼搏人生的故事,反映美國的社會現狀和東西文化的碰撞,95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經3次重印,產生轟動效應。特別在美國華人中產生了強烈反響。
  生活是創作的最好源泉,薛海翔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可能是《早安、美利堅》成功的最好詮釋。薛海翔1951年生於上海一個幹部家庭。1966年,唯讀了初中二年級的他,即在「文革」中打起背包去了廣西壯鄉插隊落戶,隨後又去黑龍江炮兵部隊服役。10年以後他才回到上海。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憑著多年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積累,他考入了上海師大中文系,從此開始人生的第一次「飛翔」。去上師大四年間,薛海翔勤奮創作,小說、詩歌、散文不斷見諸報刊。1982年,上海作家協會破格吸收包括他在內的幾個年輕作者入會。他如願以償開始多年夢寐以求的作家生活。
  也許薛海翔的名字本身就包含某種暗示,像海鷗覓食一樣翱翔海上,總是不安於現狀,總是著迷於「上下求索」。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薛海翔在深圳開始了他的「二次飛翔」。他組織起人馬,創辦了一家民營公司,經營科研、生產和貿易,一下從文人變成了商人。只用三年的時間,他學習外語,學會了與外國人共處的方式。三年後,生意正紅火的薛海翔又棄商從文,以中國青年作家的身份進入了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從深圳到美利堅,也許可算「第三次飛翔」。初到美國,他作過清潔工,送過盒飯,當過房屋管理工,當過刑事犯罪調查局的調查員。美國人是講究務實的,在每一份工作中,他都以其真誠、勤勞、樸實、一個典型的東方知識份子的形象贏得了一份信任、一片真情。
  1990年,是薛海翔來到美國的第四個年頭。他不僅站住了腳跟還結識了許多在美國有聲望的華人和美國的一些高層人士。他應美國電腦行業的委託,在丹佛創辦了一家華文《美中時報》,並親自出任總編輯。他搜集人才,組織班底,辦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報社,也是在美國最多刊發中國新華社和中新社新聞電訊稿的大報之一。它發行5000餘份,引起了美國中部華人的廣泛注目。
  1993年,薛海翔又在丹佛創辦了一家「美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國際商務諮詢服務業,這是他在美國商務界成就的「處女作」,在國際商務界開創的一條嶄新的道路。事業一派紅火,然而,薛海翔總是心系祖國。從94年到96年短短3年中,他往返大洋兩岸十餘次,先後為蘇北地區引進美資建起了一家油墨廠;為蘇南一家電纜廠聯繫到出口高壓電纜接頭的業務;為上海醫療單位引進了眼科先進儀器。現在,他正在為美方財團在大陸尋求8000萬美元的實業投資對象。薛海翔的成功之道,來源於他驚人的適應能力,無論大江南北,海內海外,他都能隨遇而安,應付自如。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每年在東西半球平均分配一半時間,身上仿佛裝著兩套系統,一到中國,就是徹底的中國生活方式,騎自行車,在擁擠的人潮裡早晚奔忙,好像從來沒有出過國;一到美國,便在資訊公路和汽車高速公路上遨遊,對後工業時代駕輕就熟、安之若素。」
  人們認為,薛海翔在美國和中國都已經功成名就,加諸於他的頭銜很多:總編輯,總經理,國內則稱他為作家、華僑實業家。薛海翔自己對此的回答,卻完全是「中國式」的樸質的語言:「我是下了海的作家,又是商人。歸根結蒂,還是作家。」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