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吳念真 > 臺灣念真情 | 上頁 下頁
保生大帝的子孫


  保生大帝在這裡除了是居民崇拜的物件之外,還身兼公有財產管理的重責大任。因為在雞母塢有一處石滬,它的所有權人就是保生大帝。

  沒有天然屏障的澎湖,冬天似乎來得特別早。馬公附近的雞母塢已經是飛沙走石、草木枯黃的冬天景象了。要不是社區標識上有這麼一隻母雞為記,我們還差點以為走錯了地方,因為雞母塢已經被「文化」成另外一個名字叫「五德社區」了。「五德社區」是官方說法,居民照樣叫自己的村子為雞母塢。

  有漁村就有廟,不過在雞母塢卻不是我們慣見的媽祖廟,而是供奉保生大帝的廟。保生大帝在這裡除了是居民崇拜的物件之外,還身兼公有財產管理的重責大任。因為在雞母塢有一處石滬,它的所有權人就是保生大帝。

  石滬是幾百年前先民所構建的。他們在海埔地用石頭堆成口袋形的矮牆,外窄內寬。漲潮時,魚蝦隨著潮汐湧入;退潮,魚蝦就留在口袋內。簡單地說,就是人造的舄湖吧!既然石滬是先民集體所建,漁獲便歸全民所有,為了避免紛爭,保生大帝只好扮演仲裁者的角色。透過它的威名,建立了眾人都甘心服從的分配制度。村民按日輪流撈捕漁獲。習慣成自然之後,至今無人敢逾矩。

  不過魚獲真的是愈來愈少了!我們在石滬跟了他們老半天,只看到今天輪班的人,零零星星「鉤」起了幾條「臭肚」和其他雜魚,根本是吃都不夠了,哪還有得曬乾!但丁香魚倒網了不少。問他們說是自己吃還是拿去賣?答案都是也都不是。他們說是要曬乾之後,寄給在臺灣城市中謀生的孩子們吃的!

  雞母塢全村大半姓歐,可是卻有一座歐陽宗祠,而且都是姓歐的人蓋的。心裡才納悶,一個阿公卻主動過來打招呼,在他得意地導遊之下,我們意外地看到雞母塢的私人小型農場試驗所。

  澎湖風大,泥土的鹽分高且貧瘠,能種的東西並不多。阿公偏不信邪,他什麼東西都拿來在自己的前庭後院試種。各種蔬菜水果,甚至椰子、檳榔、甘蔗,他都實驗式地多少種它一些。奇怪的是,每一種都被阿公種得人模人樣。阿公得意地報出大名:「歐陽願。」心想那些歐陽宗祠大概是他家族的宗祠吧!後來才知道,雞母塢在日據時代之前大半姓歐陽。日本人來了之後,規定只有日本人才能複姓,於是全村只好在強制的命令下去掉一個「陽」字,改姓歐。直到光復三十幾年後的一九八二年,「內政部」才同意村民可以登記恢復原姓。阿公說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去改的。其他人不改的理由是太麻煩了。因為一改,所有過去的檔,如畢業證書、考試及格證書、證照……任何資料都得重新更改。想到官方那樣的手續,大夥只好跟祖先道歉,反正心裡明白自己姓的是歐陽就好了,不然哪有可能一堆姓歐的人去蓋一棟歐陽的宗祠?

  一如臺灣本島的一些偏遠村鎮,雞母塢全村非老即小。黃昏一到,只見阿公、阿嬤帶著下課的孫子孫女慢慢走回去。孫子們都變成阿公、阿嬤的孩子。問村民為什麼這地方叫雞母塢,他們或許幽默,或許自我解嘲地說:「村子到處都是阿嬤帶著孫子到處走,那不就像母雞帶小雞?」不管他們怎麼說,雞母塢起碼找到一個命名的理由了;那「五德」呢?誰知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