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回首頁
鐵達尼號迷

作者:少君

  我住的那條街上,最近搬來一個剛剛從外州調到EDS總部的華人,第一次見面時是在晚上散步時,好像沒說幾句話似的,只聽他埋怨達拉斯沒有一點文化氣息,而他在這也沒有朋友等等,似乎很懷念東部大都市的生活。然而沒過多久,這位仁兄家門口竟漸漸車水馬龍起來,幾乎每個星期都有PARTY,而且中外賓客全有。很快就有多事的鄰居,一狀告到社區董事會,說是每個週末樂聲大作和糟雜的人聲,吵得她們很難受,打破了這個社區以往的寧靜。於是,我做為社區董事之一,又是個中國人,被理所當然地派到這個最沒趣的差事,在又一個週末的晚上,敲開了這位鄰居的大門,一曲動人的電影《鐵達尼號》的插曲撲面而來……
  哇!真沒想到你也是鐵達尼號迷,是不是從<達拉斯晨報>上看到我們的通知了?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討論《鐵達尼號》與信仰危機,好像風馬牛不相及,是不是?不過沒關係,我們喜歡藝術的人,就喜歡在不同的文化撞擊中尋找感覺。你問我做電腦軟體工程師,為什麼喜歡鐵達尼號這個電影?這問題實在是太唐突了,請問如今的美國,誰不喜歡《鐵達尼號》這部偉大的巨作?!我先跟你講一個小故事吧:我們臺灣從前的小學音樂課本裡,有很多內容是將名曲或民謠加以改編,填上歌詞作成的歌曲。二十多年以前的某一天,一個小學的音樂教室裡,傳出了風琴彈出的「青蚵嫂」。教室的兩個小男生開始竊竊私語。「咦!這不是青蚵仔嫂嗎?」「對啊!怎麼要唱這首歌嗎?」「好好笑喔,怎麼唱這種歌啊?嘻嘻!」「嘻嘻!」當然啦,只是用那個曲子而已,歌詞是改編的。那個時候,在教室說台語是要罰錢或罰站的,而青蚵嫂這種歌曲在長期壓抑鄉土文化的環境之下,絕對不登大雅之堂,在一向嚴肅的音樂老師手中傳出,更是好笑的場面。這時老師好像發現了教室裡的動靜。「哪一個在嘻嘻笑?站起來。」,於是其中一個站起來了。「笑什麼?說。」「開玩笑,當然不能說。說了不是要連累另一個同學也受罰嗎?不可以這麼沒義氣,自己扛下來吧!」;小男生心裡如是想,於是就用沉默代替所有的回答。「不說就給我出去,滾!」小男生就這麼被推出教室。我就是這個小朋友,剛上小學五年級,此後兩年間再沒被准許進入音樂教室。幸運的是,從那以後我就被激起了對音樂對藝術的狂熱,並且為他深深著迷。這一晃二十多年就過去了,藝術和音樂已然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份,要放棄恐怕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你相信嗎?我已經看過《鐵達尼號》三十多遍了,仍然沒有看夠。透過電影《鐵達尼號》大手筆的製作,一時間全世界都感染了這支流行曲——永恆的愛。電影本身可以做為一個純粹的藝術,也可以做為一個時代人心的反映。對我來說,奇士勞士基的『三色』、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柏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等,這才是做為純粹藝術的電影中最高明的典範。不過,欣賞『鐵達尼號』這種好萊塢電影時,我將不會使用純粹電影藝術的要求來面這些流行電影,我要問的是:為什麼會流行?為什麼我們會受感動?這種情況反映了怎麼的時代心靈渴求?
  老實說,我們東方民族,不見得能理解鐵達尼號事件在西方歷史文化中的震憾。納粹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文化大革命都比鐵達尼號事故悲慘太多了,但是為什麼鐵達尼號事件為成為一個注目的焦點?十九世紀的歐美文明是一個『理性勝利』的時代,科技發展與知識進步不斷的在文明史上留下許多成果。尼采宣稱『上帝己死』,重點在於『是我們殺死了他』。因為理性成就如此高的社會,靠『人』就可以使社會達到理想,天國的奧密將可以透過人類的知識得到完整的地上國之實踐。於是,鐵達尼號的建造,公然向上帝挑戰:這是一條『永不沉沒』的世紀郵輪。
  在二十世紀末,縱使美蘇冷戰消除、環保運動風起雲湧、弱勢反抗運動節節高漲。可惜的是,人類的心靈仍然受困於起碼的簡單問題: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們仍然覺得心靈不自由?所以只好寄情在女主角的解放?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們仍然歌頌不惜犧牲生命的責任觀?寄生命意義在價值的堅持?只可惜這樣的時代心靈之考量對中國人而言似乎是很難理解的,對『人類處境』的思考與對『自我修行』的思考是永遠無法溝通。這樣的電影在宗教界被討論成:上帝為什麼要降禍給無辜?如何用高超修行面對死時毫不驚慌?這是完全可以被預料到的。因為凡是重視『自我修行』而沒有去關懷『人類處境』的生命態度,是無法理解鐵達尼號事件對人性樂觀多大的打擊——對基督教文化影響的社會,他們理解的是人類對自己能力無限的過份樂觀己經破滅;對我們的中國人的宗教思維,卻獨獨能想到高超的修行與教義理論的合理性。
  話說回來,為什麼在如此進步的現代社會中,卻透過鐵達尼號電影,發出這種『自由』與『負責』的心靈呼喚?人類真正想要的自由是什麼?人類能做為一生意義所系的價值是什麼?鐵達尼號電影留下這些問題,卻彷佛以藝術、愛情做為答案。女主角基於對男主角的愛與誓言,從此展開全新的人生;直到老年後回到鐵達尼號事故現場,重新與鐵達尼號所有勇敢赴死的人相遇:樂師、船工、船長、設計師……直到男主角;這一群人終於相會,每個人都走出了有意義的一生,難道就是導演要表達的終極意義?
  這種對『人類無限』理想的失落與質疑,或許就是鐵達尼號事件如此成為一個歷史焦點的原因。曾經代表人類科技文明最高成就的『永不沉沒之輪』,最後仍只能在重重錯誤中沉沒。
  我們可以試想這樣的一個『當頭棒喝』對當時企圖以理性殺死上帝的歐美文明是多大的震憾;對他們來說,基督教文化精神一直強調的『人是有限』的基本精神,在理性發展的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幾乎都被毀棄。結果,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如此瘋狂相互毀滅的心靈墮落。於是,歐美文明以理性殺死上帝的思潮走向,至此不再相信理性科技,走向後現代思潮,質疑理性的無能並且積極尋找全新的上帝。
  不過,這種震憾終究只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心靈而己,為什麼在這個二十世紀末的時代,這種震憾會重新成為流行風氣呢?於是我仔細欣賞了電影『鐵達尼號』,試圖從中發現人心的渴求。我發現這部電影表達的是『自由』與『負責』的壯麗呈現,也就是電影高唱『自由』與『負責』兩個重要的價值,把一切做出這價值的角色都給予光輝的表達。
  對於女主角羅絲而言,她和男主角的愛情被導演詮釋成『心靈的解放與自由』,男主角死後,羅絲答應他要好好活下去,永不放棄任何求生機會。然後電影最後一幕一幕流覽整個老羅絲珍藏的照片,我們看到她開飛機、兩腿分開像男生一樣騎馬、演戲……她的藝術生命透過男主角的救贖,而成為自由解放的人生。
  男主角為什麼有這種救贖羅絲的能力?因為電影把男主角塑造成一個『自由』人,全身的家當就是一身衣服,除了藝術心靈外別無他物。所以搭上鐵達尼號只因為賭贏了錢,參加貴族宴會仍能說出人生大道理。電影特意塑造一個『自由』的男人遇到一個『壓抑』的女人,於是,自由得到勝利,女人得到愛情的救贖。環繞這個中心主題,透過沉船的各個不同時間不情節,導演強烈顯示一個『負責、盡責』的社會。船員們認真執行『婦孺先上』的原則,他們雖然無形中成為階級壓迫的共犯,讓三等旅客無產階級遭受迫害。然而,那是他們基於維持秩序的『責任』而進行的共犯行為。人為了負責而不得不為惡,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這是做惡,只能說是人的無奈。
  所以鐵達尼號的設計者勇敢面對自己的設計不良,而直接面對死亡;船長面對自己指揮不當,而面對死;樂團演奏者面對『用音樂安撫人心』的責任,而面對死;工作人員用自己身體接電維持電力,而面對死。在這些壯麗的影像中,導演呈現一個『勇於負責』的社會,對比其中許多自私、膽怯怕死、耍手段的各種人。這種『自由』與『負責』為不會是電影對時代最大的呼喚?要比愛情至上的情懷,『英倫情人』比『鐵達尼號』還更勝一籌;當然鐵達尼號的熱度也可能來自徹底的商業宣傳和明星塑造、高明的電影特效;但是,這股流行熱潮會不會真實反映某種人心渴望?
  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震撼『理性至上,上帝己死』幻夢的鐵達尼號事件,在二十世紀末為了尋求『自由』與『負責』而復活。我們現在所處的心靈是怎樣的時代?為什麼我們己經擁有這麼多自由之後,女主角的解放這麼起碼的自由解放仍然能成為心靈的呼喚?擁有這麼多自由的人類,為什麼還時時需要透過自由解放來安慰自己?在西方社會法治己成熟的現實面,如此歌頌『負責』是怎樣的心靈要求?會不會,因生命喪失一個『為何而活』的價值感,所以『負責』變成另一種型式的價值渴望。樂團的生命價值在於維持音樂到最後一刻、船工的生命價值在維持電力的最後一刻,縱使死去,這個生命是有意義的,不再虛無。
  我們這個鐵達尼愛好者俱樂部,就是聚集了這樣一群心靈的探索者,以每週一次的研討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我知道你今天來的目的,但請你先參加我們的討論會,會後我們再請你談你所要說的好不好?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