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回首頁
緣聚泉州

作者:少君

  八月份剛從臺北開會回來,就接到兩份邀請函:一封是參加廣州商品交易會,一封是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在泉州舉辦的「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雖然感覺時間上倉促了些,但因廣交會是必去的專案,而且泉州離廣州也不算太遠,所以就都答應了,但沒想到本來預計只參加兩天的研討會卻呆了十一天,而原本應該呆久些的廣交會卻一天都沒去,真可謂是陰差陽錯,身不由己.........
  從據說是大陸最漂亮的機場--廈門新國際機場出來,發現一別多年的廈門的確變化很大:不但高樓大廈林立,而且城市綠化、市容市貌亦煥然一新。九二年筆者曾因當時的省長陳光毅之邀到廈門任職,對當時廈門殘破髒亂、塵土飛揚的市容記憶猶新,這也是我最終選擇回美國生活的原因之一。這次回來則今非昔比,廈門的繁榮不可同日而語。過去認識的老朋友有的從市長改任市委書記,有的從副省長改任省政協主席,其它的人走的走調的調,用現任一位省委書記的話說是"早已換了人間"。
  從廈們到泉州的高速公路,路面標準不次於美國,連欄杆都和美國的一模一樣,問司機才知道,修路的材料大都從美國採購的,再看到路邊數不清的裝修華麗的一棟棟三、四層高的農家小樓,讓你不得不感歎泉州人的富裕。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與臺灣島隔海相望,設置于唐開元六年(西元718年),別稱「刺桐城」、「鯉城」、「溫陵」,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著名的僑鄉和臺灣本省族群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現有海外華僑七百萬人,而臺灣人中約九百萬人祖籍是泉州。從古代的「泉州府」到今天的泉州市,這裡一直是晉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泉州下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縣市區,總人口六百余萬。泉州枕山面海,歷史悠久,古時海上交通、外貿發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以後歷經開發,至唐、五代成為繁華的外貿港口城市,宋元兩代,古「刺桐港」成為世界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外交通進入全盛時期,與近百個國家有交通貿易往來。
  據邀請函上介紹,「這裡景色絢麗、物產豐富、民俗文化古老淳樸。開元寺、東西塔、清淨寺、石老君像、摩尼教古遺址、洛陽橋、五裡橋、清源山、天后宮、九日山、崇武古城、鄭成功陵墓、伊斯蘭聖墓....有二百多個名勝奇觀,飲譽古今。「鐵觀音」茶、德 化瓷器、惠安石雕.....大批名特產,久負盛名。古老的南曲、高甲、梨園等戲曲藝術和清悠的方言、古樸的鄉風民俗一樣,充滿晉唐遺韻。」看到這些讓人不能不想去一遊,後來我告訴中國作協負責接待的向主任說,就是因為你們把泉州描寫的太好了,才把我們都哄到這裡來,不過這是後話了。
  這次的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的會址,設在泉州的國立華僑大學風光秀麗的校園內,華僑大學建于一九六零年,首任校長為廖承志,現任校長為莊善裕。該校設有理、工、文、商、法、旅遊、藝術等十八個系,二十多個專業,有千余名教師和近萬名學生,楊振寧、錢偉長、李遠哲等均到過該校訪問講學。讓海內外華文作家重回校園,這也許是主辦者的別有用心--既貼近了讀者,亦提高了學術層次。中國作協為開好這次會,邀請了一批大陸當紅的重量級作家到會:獲得茅盾文學大獎的陳忠實(《白鹿園》的作者,陝西省作協主席)、王蒙(《堅硬的稀粥》的作者,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少川(作家,福建省委副書記)、鐵凝(《紅衣少女》的作者,中國作協副作協主席)、葉辛(《蹉跎歲月》的作者,中國作協副主席主席)、章武(作家,福建省作協主席)、舒婷(著名詩人,福建省作協副主席)、方方(《風景》的作者,湖北省作協副主席)、彭見明(作家,湖南省作協副主席)、劉醒龍(《鳳凰琴》的作者,作家)、趙玫(《武則天》的作者,作家)、陳慧英(作家,廈門作協主席)、陳日升(作家,泉州文聯主席)等。
  為了莊重和提高學術水準,亦邀請了數位文學評論家與會:金堅範(《文藝報》總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劉登翰(教授,福建省作協副主席)、顧聖皓(教授,華僑大學中文系主任)、向前(資深編輯,中國作協編譯中心主任)、趙遐秋(人民大學教授)、白舒榮(《世界華文文學》雜誌社社長)、曾慶瑞(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楊際嵐(《台港文學選刊》主編)、洪輝煌(泉州市宣傳部長)、郭雪波(華文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葛騫(友誼出版公司總編室主任)、王山(《文藝報》理論部主任)、劉雪璣(《文學報》編輯)等。
  面對國內強大的作家陣容,來自北美的作家對於大陸人來說顯得陌生的多,除了留學生文學的鼻祖於梨華和武俠小說作家蕭逸在大陸出過一些書之外,其它的大都屬於台美報章副刊的作者:林婷婷、錢建軍、劉禦州、王性初、黃美之、篷丹、裴在美、黃河浪、連雲、蔡玲、宗鷹、展我、宋曉亮、張鳳、許赤嬰、張天心等。
  初到泉州,沒有驚喜,沒有陌生,有的卻是一種親切感。華僑大學從校長到教授,都給予了與會者溫情而周到的關心和幫助,特別對於我們這些遠離故國的遊子,那份不經意的溫暖卻是久盼和渴望的兌現。泉州是一座精緻的小城,處處洋溢著花的芬芳。各型各色的房屋古樸有致,有序地佇立在街的兩側,像聆聽古老傳說的孩童,用心感悟著這個世界。每戶人家陽臺上栽種的小花小草裝點著這座美麗的城市,路旁的榕樹在風中輕舞飛揚。好像整個世界的美麗都被他們擁有了。也許是因為在海邊的緣故,泉州的風很大,呼呼作響,好像要把整個城市都吹到夢想的世界。風裡夾著海風的氣息,讓人覺得無邊無垠的大海就在身邊。由於時差的關係,無法入睡的我半夜起來,在陽臺上迎著呼呼的風,眺望遠處的萬家燈火,非常愜意而愉快。第一天的接觸下來,發現泉州人很現實,女人們甘於在家相夫教子,男人們在外奔波而毫無怨言。一切都是安靜而閒適的。華僑大學中文系主任顧聖皓教授,午飯後又特地到我房間裡來看我,我們聊了很久。他說有時見到你們這些在外面到處跑的人會很羡慕,但細想起來其實也很累。我們的生活要相對平靜的多,偶爾去一下清源山,或是在東湖公園散散步,都是不錯的消遣。泉州是文化名城,也是你們這些遊子的港灣,但願你喜歡。第一天到泉州就碰到一位這麼會說話的人,著實讓我感動了半天。
  會議前兩天以論文討論為主,北美的作家大都傾述海外華文創作的苦難和艱辛,即進入不了所在國的主流社會,又難以被母國的讀者所認同,感到越寫越苦悶,越寫越無奈,但又不想作斷線的風爭,所以只好在苦悶中抒發思鄉的情感,在無奈裡書寫心理上的平衡。面對海外作家的無根感,國內作家開始還客氣地安慰幾句,後來彼此熟悉後,便直言海外華文作品的水準不夠檔次,根本難以吸引國內越來越挑惕的讀者群,更不可能與國內名家相教長短了。有個名作家很不客氣地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專為這次大會而出版的《北美華文作家百人集》水準之低,讓他想起了中學生的作文。而來自北美的某作家則趕緊與《百人集》劃清界線,說此書並不代表北美華文作家的現狀,......
  面對這種情形,我只好把海外作家專長的網路文學帶進會場,立刻吸引了國內作家的好奇和興趣。他們對如何上網,怎麼製作個人作品網頁,版稅稿費的計算等等提出了一大堆問題,我只好一一解答。搞到最後,好多人都認為我就是我小說中《大陸人》那個電子工程師。居然還有一些作家向我打聽小說中那個女歌星現在在哪?實在讓我哭笑不得。
  相對於表面嚴肅的討論會,我更喜歡晚上大家丟掉面具的聊大天、逛夜市、品茶道。特別是第二天晚上,我和方方、鐵凝、葉辛、趙玫、劉醒龍、彭建明等,在泉州籍詩人舒婷的帶領下,逛大街品小吃,一路歡聲笑語,讓我好像回到十多年前在大陸的生活。我認識鐵凝是在近二十年前在北大讀書時,那時她還是個剛剛走入文壇的小姑娘,轉眼間逝者如斯夫,鐵凝如今已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而且也是大陸文學界最具身價的單身女貴族。在會後,在旅館裡,原本就來自大陸的我很容易就融入大陸的作家群裡。你會被彭見明和劉醒龍精彩的葷段子(笑話)樂得直不起腰,會為陳忠實自編自演的陝北小調笑疼了肚子,會聽到方方和許赤嬰慷楷激昂的文化大革命歌曲,會看到趙玫舞起標準的忠字舞,會為這些白天還故作一表嚴肅的大作家們,晚上關起門來齊聲合唱"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而驚歎。當永遠在課堂上板起面孔的顧聖皓教授,突然引亢高歌時,當平時柔聲軟語的劉雪璣字正腔圓地唱起京劇<杜鵑山>選段時,在場的人居然沒有一個臉上顯出任何驚訝的表情,而且還都搖頭晃腦地沉浸在歌曲聲中....在這些近似灰色幽默的歡歌笑語聲中,你可以領會到這一代人所經歷過的蹉跎人生。
  當然,在大陸開會離不開參觀遊玩。會議第三天就安排我們去了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這是一座名聞中外的千年古刹。它位於泉州西街,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建於唐朝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初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唐玄宗下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念,遂改成「開元寺」至今。泉州的開元寺與北京的廣濟寺、杭州的靈隱寺齊名,是我國少有的現存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構築佈局以山門、大雄寶殿為中軸,從大門開始,依次為天王殿、拜亭、東西兩廊、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所有建築一線貫通,整齊而對稱,十分宏偉壯觀。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市區裡,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一堵象徵性的屏障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在天王殿的石柱上懸有一木制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據稱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應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遺物。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據介紹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處,有兩排相向的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裡,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當大隊人馬隨著導遊轉著參觀的時候,我發現陳忠實總是呆在最後面,或抽煙或研究殿外的扁牌對聯,我問他是不是西安的廟比這裡的要多:他笑著冒出一句陝西話:這就對著了,我們那裡的廟不但多而且也比他們古。這讓我想起陳大作家昨晚調侃泉州人的一個段子:泉州屬閩南方言一重鎮,說本地某首長原定下午兩點接見一美國商人,午飯後正與小秘在辦公室調情,沒想到商人提前到了,首長握著商人的手極不愉快,恨恨地對著商人身後的外辦主任罵道:「我靠!」商人沒聽清楚,回頭看主任,主任面無血色地翻譯道:我們首長說的是閩南英語 welcome。於是,當天這美商對每一個到賓館去找他談投資的大小官員,見面第一句話,都是「我靠!」...........。
  開元寺裡還有一株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
  寺中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有「百寶樓」之稱的藏經閣。這裡原來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錄劉鑒義建造的。元、明時期已經過多次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五代時的開閩王王審知身居王位,獨霸閩疆,純屬機緣偶然,因此他當了閩王后,就與佛結緣,起大信心,立大誓願,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後舍錢百萬緡造大殿等建築,並搜集一萬兩黃金白銀,研細為泥,請開元寺義英法師寫了兩部金銀《大藏經》,現二樓還保存有殘頁。另外還有元朝如照法師刺血寫成的《法華經》以及泰米爾文的貝葉經。它們是珍貴的佛學典籍。
  另外,開元寺內的兩座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東西塔,也是聞名泉州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中外學者和遊人前來遊覽、觀瞻、揣摩和研究。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泉州人在教育孩子時常說:做人要「站著像東西塔,躺著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歷代開元寺僧人,或以佛學著作稱勝,或以詩詞文章聞名,或弘道揚名,或入世獻身:唐代有開山祖匡護大師,五代有唯識大師,近代則有「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集佛學、書法、金石、音樂、繪畫、詩文于一身的現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師。
  離開「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的開元寺,我們又登上了宗教聖地清源山。清源山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挺拔,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該山在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據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相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無法飽覽全部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所有的人被集中在老君石像前合影,然後自由活動一小時。
  據帶我們參觀的清源山管理所的李主任介紹,老君像刻于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曆鄉「曲仁裡人」。老子的《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充滿了樸素的道家思想。大概是老子比佛門更接近作家們的心靈吧,幾乎所有的人都和他合影留念。
  該石像高約五米,相信是中國現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正符合「老子天下第一」的戲言。該石刻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只見他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鬚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有作家挑剃地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我覺得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讚歎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淩厲的神仙架勢。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在多數人去了「幽谷梵音」的千手岩觀音寺後,我和劉醒龍彭見明則從千手岩往上攀登了十多分鐘,即到彌陀岩。彌陀岩可以說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裡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看到一處「泉窟觀瀑」。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蕩滌貽盡,文人騷客至此,不免文思流溢,只見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著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歎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
  當我們站在弘一法師的舍利塔前時,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使得你不得不肅穆。弘一法師(1880-1942)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平,字叔同,別號息霜。原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早年就學上海南洋公學,從蔡元培受業。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1905年留學日本,在美術學校從黑田清輝學西洋畫,旁及音樂、戲曲,造詣甚深。1907年曾創組春柳劇社,為中國新劇運動之先驅。1910年回國,初任上海《太平洋報畫報》編輯,加入柳亞子發起的南社。旋應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之聘,主持圖畫、音樂等科系七載,介紹西洋戲劇、音樂、繪畫,開風氣之先。青年曾作《滿江紅》一闋,表達了他的抱負。詞曰:「皎皎昆侖,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徐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1918年他看破紅塵皈依佛門,時年三十九歲。其平生最推崇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刹之風,惟以寫字與人結緣。其清純恬淡、孤高耿介之風範,對民國以來之佛教界影響極大。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源山為其建舍利塔。李叔同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是那種「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他還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朴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由絢麗至極而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我對於這樣一個由濁世公子,而留學生、而藝術教育家、最後成為律宗高僧的大師,從內心裡非常非常欽佩。大師早年才華橫溢,在文學藝術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古語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在佛教許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行。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一書,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我國佛教的律學,古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摩河僧祇津》。弘一大師則貫通這四律之精微,實為空前絕後。大師于一九四二年秋病重,書二偈與詩友告別,偈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他在最後彌留之際,還寫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一面欣慶自己的解脫,一面悲憐眾生的苦惱。這最後一句,真有說不盡的「香光莊嚴」。同年十月示圓寂歸天,世壽六十三,僧臘二十四。 
  在從清源山上往下走的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泉州的宗教氣氛會如此的濃厚?管理所的李主任是學歷史的,也是這方面的專家,他說清源山在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唐景支二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肅清門外建白蓮瑞應道場,總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縣(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晉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見唐代泉州佛教之興盛。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宣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宋代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淨寺。這些都給後來泉州宗教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共存並傳播。
  李主任說泉州的文人學者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很大,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明代思想家李贄就是一個例子。李贄是泉州人? 我情不自禁地大聲問道,李主任很自豪地說他是我們晉江人。我讀李贄的《焚書》和《藏書》時大概只有十三、四歲,似懂非懂,但十分地喜歡。我在讀小學時,經常到通州西海子公園去游泳或滑冰,累的時後就常常坐在一個墓碑的底座上休息,那個墓碑是塊很舊的青石板,上面用幾乎看不清楚的朱紅色,刻著「李贄之墓」四個大字。就因為一種好奇之心,我跑到新華書店買了李贄的《藏書》和《續藏書》,當時他好像被那時的政府稱之為法家,所以才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書,每冊六毛錢,我至今記得非常清楚,因為那是我母親讓我買肉的錢。快三十年了,我已經不記得裡面有多少篇歷史的點評,但我仍能背出他那篇《高潔說》中的一些句子: 「予性好高,好高則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勢仗富之人耳。」「予性好潔,好潔則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趨勢諂富之人耳。」「能下人,故心虛;其心虛,故所取廣;所取廣,故其人愈高。然則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極好高人者也。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無遺人;無遺人,則無人不容;無人不容,則無不潔之行矣。然則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極好潔人者也。予之好潔,不亦宜乎!」眾人聽我大段誦出這些名句,說泉州真是塊靈傑怪地,自古出貪官亦出思想家。在大家一致的要求下,眾人直奔市區南門南壽路的李贄故居。
  李贄(1527——1602),字卓吾,又字宏甫,號溫陵居士,又號龍湖叟,26歲時中舉人,但官運不佳,深感受人管束之苦,處處與上司抵觸,自稱「一生坎坷,將大地為墨,難盡寫也」。54歲時辭官,其一生著作頗豐,有《焚書》、《藏書》、《續藏書》、《易因》等。李贄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堯舜同普通人是一樣的,聖人同凡人是一樣的,聖人的所作所為,同凡人的所作所為,是一樣的。這種平等觀否定了封建等級,否定了封建特權,抬高了普通百姓的地位。所以在當時,他被視為一個怪人,一個狂人,一個啟蒙主義者,一位公安派文藝思想的先驅,一個尼采式的探尋者。他性格褊窄,而讀書卻眼光甚銳,新意時出。為文不阡不陌,作字瘦勁險絕。對俗客則寂無一語,遇勝友則終日晤言作為中國第一個對封建統治思想進行全面清算的思想家,他反孔孟、反六經,反對一切權威和偶像崇拜,主張尊重個性和個人權利,強烈要求個性解放。其思想和思想的表述深刻銳利、透徹大膽,而這正是中國文人向來所缺乏的。他在《童心說》中說:「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者也。」後來袁宏道所倡之「性靈說」即脫胎於此。李贄的學說在民間的影響更大得驚人。沈瓚《近事叢殘》說:(李贄)「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脫直截為宗,少年高曠豪舉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朱國幀《湧幢小品))說:(李贄)「最能惑人,為人所推,舉國趨之若狂。」「今日士風倡狂,實開於此。全不讀『四書』本經,而李氏《藏書》、《焚書》,人夾一冊,以為奇貨。」可以說,李贄於晚明文壇之影響正如蘇軾於北宋文壇之影響。
  故居的房舍是一幢的普通民居,門框上懸一塊趙朴初所寫的「李贄故居」的扁牌,門兩旁雜鋪無數,完全是市井之地。稀少的遊客讓人感到歲月的無情和世態的炎涼。一生無畏無懼的李贄在「漁翁獨釣扁舟去,袖手輪竿臥夕陽」的高歌聲中再也沒回過故土泉州,主要的著作《藏書》、《九正易因》等都是在北方完成的。萬曆三十年(1602年)閏二月廿一,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疏劾李贄。明神宗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為名下旨逮捕李贄,並禁毀其著述。三月十五,抱著為真理而犧牲一切精神的李贄憤然自殺,黑暗的社會迫害一個年邁的老人,同時扼殺了一種閃光的思想。…美國著名史學家黃仁宇教授,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一書中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當天晚上由學校專為我們所開的舞會和的卡拉OK我沒有去,白天的開元寺、清源山、弘一法師和李贄,還存留在我的腦海裡,無法清除。我一個人散步到校園的湖邊,放眼望去,溫馨的、有點潮濕的、南方的夜降落在這城市的林梢和屋簷前。一枚新月好像一朵橘瓣,寧靜地掛在淺藍色的天空中。校園牆外的城市在閃耀著它的寶石似的光輝,散發著豆蔻一般的香味。泉州,你經歷過多少歷史的輪轍,珍藏多少的文化瑰寶?那林立的碑坊,那雄偉的東塔和西塔,那開元寺紫雲大殿後面希臘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面平臺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面獸身的浮雕,那以青色花崗石建築的、具有古敘利亞建築風味的清真寺,……它們怎樣越過時間的長河,掩映在你的林蔭中,在月色裡默默地沉思?
  第四天本來安排的是論文討論,大概是由於現在大家已混的太熟了,所以海內外的作家異口同聲地要求再去參觀遊覽,好在會議的組織者非常通情,於是大家一早就揮師九日山。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為何叫九日山?顧聖皓教授說因晉代時的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命名之;但另有一說是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總之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當我們乘坐的汽車順山道盤旋而上時,只見兩旁山勢疊疊奔騰,岩石聳俏懸崖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的晉江流水蜿蜒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
  站在高處才發現,九日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據說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刻,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導遊說是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石像外的石亭,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呈方形。東峰則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薑相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台,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塢中有碧譚幽居其間,其妙真乃天作,作家們紛紛舉起照像機,連連稱歎。
  山中古跡遍佈,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如「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于昭惠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登山時我考慮到於梨華教授年歲已高,於是自告奮勇地攙扶她老人家。這兩天我們倆一直在鬥嘴開玩笑,因為我一見到她就說,我是看著她的書長大的,她立即板起臉說:我有那麼老嗎?我說瞧您說的,本來我想管您叫於奶奶,現在我只好叫您於阿姨了,她說誰是你於阿姨?我是你於大姐。就這樣我又多了個比我媽還大的大姐。當然,說歸說,真面對面了,還得叫於老師。我真是在高中時就讀她老人家都書了,說是讀她的書長大的,一點都不誇張。所以當我剛要扶著她一起爬山時,沒想到她居然要和我比誰登得快,真沒料到她不但小說寫的一流,登山亦是個中高手,健步如飛不說,而且還把大多數年輕人都甩在了後面。我現在還保留著一張照片,上面有我和於梨華、張鳳、白舒榮、顧聖皓、蔡鈴等,躺靠在一塊祈風石刻上休息的神情。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中國人和它國之間的交往的歷史見證。我們在山中一路走過石佛岩、菩薩泉、仙人橋、東峰道場、秦君亭、薑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禦書閣、墨妙堂、亂峰軒、聚秀閣、廓然亭等等,感到幾乎無石不刻字。且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風景迷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從九日山上下來,一行人被拉到市區外型象一艘揚帆的海船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設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陳列館」和「中國古代船模館」等四個展館。泉州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泉州人的智慧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們就能夠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種:泉州船。它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載重量200噸以上。近百年來在日本、朝鮮等地發現有不少與泉州船相雷同的,這足以證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跡。由於這是一個現代的建築,而且裡面商場氣息十分的嚴重,到處都是賣石刻玉雕的小販櫃檯,所以令人興趣索然。於是我叫了輛計程車,直奔另一個與航船有關的地方媽祖廟。
  泉州人管媽祖廟叫天后官,始建來慶元二年(西元1196年),媽祖林氏默娘,是北來平安軍(泉州府)節度轄下的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於西元960年,據傳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凶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西元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途中遇到狂風惡浪,媽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
  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來微宗賜額「順濟」為廟名,即「濟以順風」之意。宗元時代,於西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清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易宮名為「天后宮」。雍正元年禦書匾額「神昭海表」,今懸掛於殿中,乾隆後歷代有重修。現在建築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築,比之我到過的臺灣同類的媽祖廟規模要大的多。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正殿殿頂築九脊重簷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豔,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從天后宮出來問司機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去,他說出了一串的名字,我聽到了洛陽橋三個字,因為我中學上歷史課時就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四座聞名於世的古橋,它們是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蘆溝橋、廣東的廣濟橋和福建泉州的洛陽橋。而洛陽橋是其中唯一的一座跨海古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我讓司機開到洛陽橋,以一睹古橋雄姿。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的洛陽橋南北跨向,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近千年歷史。也有人會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資料記載,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據《泉州府志》記載,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期間幾次損壞幾次修復,我們去時,古橋又經過一次重修,遠遠望去,顯得古樸雄偉,十分壯觀。我們從南面上橋,橋的右邊是大片的海水灘塗,左邊的洛陽江隨著海潮的漲落,時急時緩地流過洛陽橋。橋身通體用花崗石鋪建,巨大的橋墩由一塊塊石頭碼砌而成,就像一個個兩頭尖翹的石船馱負著沉重的石板,泉州人的司機告訴我,古時沒有水泥,為了鞏固橋基,防止海潮的沖刷,人們在橋墩下養殖牡蠣,通過牡蠣的繁殖和分泌,常年累月,將一塊塊石頭牢牢地粘合在一起,使我深為古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感歎。據說過去整個洛陽橋共有46座這種船形橋墩,但因歷代海潮變遷,陸地外移,洛陽江入海口縮窄,現在只剩下31座橋墩了。在橋頭兩側,還分別站立著兩個古代武士的石頭雕像,以及一座石塔,仔細看去,武士石人淳樸厚實,略帶笑意,造像顯得十分可愛,日曬雨林,真不知道他們在這裡守衛了多少個春秋。洛陽橋頭南岸有三棵古榕樹,濃陰遮掩著一座祠廟和一座涼亭,涼亭裡豎立著一塊寫著「西川甘雨」的石碑,祠廟更陳列著20多塊代碑刻,記述著洛陽歷次修建的故事和讚歎的詞句。旁邊一塊10多米高的巨大岩石上,刻著「萬安橋」三個大字,每個字都有一米見方。由於洛陽江入海口過去稱為萬安渡口,所以當地人又稱洛陽橋為萬安橋。在洛陽橋南的村鎮一條小巷裡,有一間紅牆黑瓦的古祠堂,牌匾上寫著「宋郡守端明殿學士忠惠蔡公祠」,這就是北宋年間主持興建洛陽橋的泉州郡守蔡襄的祠堂。只見祠堂虛掩,前面豎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滿了文字,可惜年代久遠,已難以辯認。司機說,那應該是讚歎蔡襄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雖過千年,人們仍一直紀念著他。
  回到學校,我十分感歎建于盛唐時期的古城泉州的文化淵源,在飯桌上被稱之為「泉州第一嘴」的陳日升先生說,我們泉州有十最,全中國都沒法比。我問哪十最?真不愧為是泉州的文聯主席,他眼都不眨地就說出來了:「伊斯蘭教聖墓,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老君造像,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清淨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祈風石刻群,中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洛陽橋,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港石橋;天后宮,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安平橋,中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東西塔,中國現存最高石塔;草庵摩尼教寺,中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崇武古城,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他說臺灣本省人中有一半的祖籍在泉州,不管怎麼說,泉州在海外還有近七百萬的鄉親,也是泉州一最。他還說泉州有很多的樓房均以人名命名,其原因就是捐的多,泉州也是中國大陸利用外資,蓋房子最多的地方。他說我建議你晚上去泉州逛逛街,特別是逛夜市,聽人語觀人濤,就好像置身于台南或是彰化,連許多的建築物與臺灣的都十分地相似,特別是滿街的烏龍茶店和餘音緲緲的南音,使整個城市茶曲彌漫,閩南文化的特徵讓你一目了然。
  就這樣,在陳主席的陪同下,我在晚上不但體驗了他所描繪的街景鄉情,而且還聽了一場如歌如訴的閩南古樂南音。在帶著海腥味的秋風中,我們被引到戲園的二樓,定位入坐。館內佈置得雅氣玲瓏。兩根柱子上,一邊貼著「謙和」,一邊貼著「中庸」,香香的茶蠱遞過來,甜甜的小點擺上來。陳主席滿臉放光地說,今天給我們演奏的是本城的南音頂尖人物,他們出國訪問演出,如同進開元寺上清源山,是很經常很平常的事。演員在小檯子上登了場。左右各坐了兩人,中間站著一個。左手的一男一女,男的彈三弦,女的撥琵琶,那女子皓齒欲露未露,烏眸欲隱未隱。那天賦之麗質,修煉之素養,雖未著一聲,卻在眉眼唇齒間盡泄風流。;右手的一女一男,女的拉二弦,男的吹洞簫。中間站著年輕小生,手持雲板,通身白衣,素雅俊逸。聽其聲,洞簫咽咽訴訴,千回百轉,極具悠綿古韻。
  南音又稱南管,與西安鼓樂、智化寺京音、麗江洞經合稱「中國四大古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保存我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它薈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後來又吸引了元曲、弋陽腔和昆腔的特長,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為一體而逐漸成為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的美妙樂種,尤其長於抒發鄉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如癡如醉的心田。
  陳主席說南音相傳形成于晉唐,五代時期即西元10世紀中葉傳入閩南。清康熙年間,泉州人李光地在朝廷當宰相,他讓閩南五位南音妙手晉京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優美的南音,皇帝聽了非常高興,賜封他們為「御前清客,五少芳賢」,並賜贈曲柄黃涼傘和金絲宮燈。但這幾個南音老鄉吃不慣北方的飯,也受不了北京的寒冷,便回到故鄉寄情絲竹。從此,南音流落民間譽滿四方,備受人們的推崇。這才讓我們有機會今天坐在這裡欣賞。據學者研究考證,從南音的曲牌名稱、格調韻味和所用樂器的製造特點、演奏姿勢等方面看,都足以說明南音與唐、宋大麯、法曲、宋詞、元散曲有著密切關係,「是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它保留著唐宋古典曲牌,有濃厚的中原古樂遺風,間或融入某種異域情調。南音演奏形式,按使用樂器分為「上四管」與「下四管」兩種。「上四管」中以洞簫(尺八)為主者稱「洞管」。樂器有洞簫、二弦(奚弦)、琵琶(南琶)、三弦、拍板。以品簫(笛子)為主者稱「品管」,「下四管」的樂器有南噯(中音嗩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小擊樂器響盞、狗叫(小鏜鑼)、木魚、四寶、銅鈴、扁鼓。南音不僅流傳在泉州、漳州、廈門及香港、澳門、臺灣等閩南語系地區,而且傳播到華僑旅居的東南亞各國。專家學者深為南音傾倒,驚歎它是「矽璋古樂,典雅之聲」。其中洞簫為十目九節,延用唐簫規制,聲韻渾厚深沉。演奏南曲的南琶,彈奏時採用橫抱姿勢,與豎抱的北琶迥然而異。南音的二弦與魏晉「奚琴」相似,拍板與唐以前的「節」相同。而用閩南話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許多中原古語的詞彙和音韻完好地保存至今。
  陳主席說泉州還有以南音為基調的梨園戲多種,因其保存有宋元明南戲的很多劇碼、音樂及表演形態,故被稱之為「活化石」,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但這次肯定是沒時間一一欣賞了,他說你既然捐了錢給華僑大學,泉州也算你的家鄉之一了,希望你常來常往,下次來我請你看我們泉州的經典劇碼《陳三五娘》.......。
  音樂是一條大河,它的每一個音符如同朵朵浪花,流蕩著歷史和時代的旋律。聽著那令人迴腸盪氣的清婉的古調,也許你會理解為什麼泉州人文性格中充滿著儒雅的真正原因。晚上依然無法入睡,我捧著白天在書店買來的德安科納著的《光明之城》在登下細讀。這位義大利作家描述了一位中世紀(西元1271年)商人尋找光明城泉州的冒險經歷,敘述了泉州在當時社會繁榮的貿易經濟和奇特的生活場景,敘述了它充滿生機的製造業和奢侈的消費生活,他寫道:「在上帝的保佑下我們來到了中國的領土,到達了刺桐城。這個地區,當地的人把它叫做泉州,它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城市,具有很大規模的貿易。因為街上有眾多的油燈和火把,到了晚上這個城市被映照得特別燦爛,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由於這個原因,人們稱這座城市為光明之城。這是一個很大的港口,甚至比辛迦蘭還大,商船從中國海進入到這裡。它的周圍高山環繞,那些高山使它成了一個躲避風暴的港口。它所在地的江水又廣又寬,滔滔奔流入海,整個江面上充滿了一艘艘令人驚奇的貨船。這裡和我們一樣,也不存在什麼宵禁,在男人們尋找作樂及尋求各種享受的地方,直到太陽重新升起時還照樣擠滿了人。刺桐人在自己房子的入口處和庭院裡都點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而那些在夜晚趕路的過路人也點著無數的燈籠以照明,因此整個城市都在閃爍,處處都有燈光........」。輕風從旅館的視窗悄悄地吹過,那風中仿佛吹來大海的涼氣和港灣裡夜潮的喧騰。我仿佛還能看見港灣裡佈滿了古代的船舶。那從波斯灣和印度洋出發的帆船的隊伍,那從婆羅洲和摩鹿加群島出發的商船的隊伍,借著大洋的季風,鼓起它們的風帆,來到這裡。我仿佛還能看見倉庫裡堆滿各色的貨物,籠罩著乳香和沒藥、咖啡和可哥、檀香和薔薇水的香味。看見碼頭上,街道上和小巷裡,橫過綠色的稻田,走動著世界上各種膚色的人們;那從西裡伯群島前來的旅隊,身上還披著熱帶太陽的芬芳和明月的光輝,我仿佛還看見那從開普敦大港來的水手,帶來非洲的音樂,那從恒河流域前來的僧侶,帶來印度梵文的佛典,從波斯灣沿岸前來的商人,帶來菠菜的種子……,我在睡夢中仿佛觸摸到一幅地圖:在這上面,泉州,好像林蔭中的一朵玫瑰,披著月色在那裡閃光,發出深沉的香味。
  第五天到崇武古城的路上是我們最開心的一次,我們車上坐的有方方、趙玫、劉醒龍、彭見明和顧聖皓等說笑高手,大家輪流講笑話和故事,葷素唱說,一路歡聲笑語不斷,害得打道回府時,另一個車的人紛紛要求要上我們的車。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它座落在泉州惠安的崇武半島南端,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其海域遍佈島嶼與礁石,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是個戰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據說宋朝時,這裡就稱為崇武鄉守節裡。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岩壘成,城牆高七米,並設有兩層跑馬逍。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構成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明代曾有詩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雙峰虎豹關」。崇武的龍喉岩上亦有摩刻一聯:「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民宅也有數十處。當我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處,看得見金沙碧水的「半月沉灣」和「西沙銀蛇」的天然海灘,而海岩邊維妙維肖的「神龜戲水」,多彩絢麗的海螺貝殼,孤岩兀立的「峰後險石」,以及那「白鶴升天」、「獅石照晚」、「玉碧傳音」,更使人如臨仙境。每當大浪時分,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蕩神搖,而當那風平浪靜的時刻,幾星鷗鷺、三五帆點綴在畫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造化。據記載:「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仿佛煙雲之中,久之乃散」,這是一種折射的自然現象。只因這種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而引起人們的神往。
  我們在崇武城裡還看見許多聞名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那精巧豔麗的頭飾,可與藍天白雲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聽說惠安女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以勤勞賢慧著稱。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因而惠安女成為家裡的主要勞力。種地修路、洗衣做飯、修船補網,裡裡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所有的男作家都說要娶個惠安女帶回去,而女作家們則說要給兒子找這樣的媳婦。華僑大學的一位專門研究閩南方言的教授說,你們帶回去恐怕會後悔,眾人忙問為什麼?教授說這裡惠北的人父親是「阿兄」或「阿哥」,稱母親為「阿嫂」或「阿姨」,你們不怕聽不慣就帶回去。來自極講倫理稱呼的北方作家們聽後直深呼息,他們大概實在無法想像,老婆管公公叫哥,管婆婆叫嫂的尷尬場面。教授說閩南語有很多特別的稱呼,如閩南人叫自己所疼的孩子常在名字前面加個「臭」,比方說名字是明勇,就叫他為「臭勇」或「臭明」。這「臭」字,帶有疼愛、親昵的意味,但北方人就覺得有所污辱。但不管怎麼說,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崇武古城的風光增添了幾分的魅力。當我們揮手告別崇武的時候,惠安女那隨海風飄逸的鮮豔的花頭巾,捂住雙頰的下頜,露著肚皮的斜襟衫,又寬又大的黑褲腿,和壯觀的崇武古城一起,都深深地印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只見妙語連珠的彭見明,一邊沖路邊的惠安女揮手道別,一邊嘴裡念念有詞道: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會議的最後一天恰好是中秋節,這一天對我們從海外回來的人來說格外有意義。這真應了那句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晚上,華僑大學的師生特地為與會的作家們,籌辦了一場令人難忘的「月是故鄉明中秋晚會」,莊善裕校長首先向我頒發了感謝狀和證書,對我捐款建立華大金朝華文文學研究基金會表示謝意。我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有緣,俗話說千里有緣來相會,而我們是萬里趕來相會於泉州的華大。其它多餘的話我就不說了。隨後中文系和藝術系的學生將幾位海外作家的散文和我的二首詩配樂朗誦,效果奇佳,動情之處令人難以忘懷。國內的名作家們,此時也不甘示弱地上臺一展歌喉,歡歌笑語直到月掛當空。有詩雲:良辰難再確無多,美景如花轉眼過。今夜有緣同玩月,及時行樂共歡歌。相見時難別亦難,不知此去幾時還?........
  為了記住這次聚會,華僑大學決定立碑於校園,由金堅範起草碑文,陳忠實書寫,陳日升監刻。碑文曰:
  1998年9月29日----10月1日,中國作家協會、泉州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與泉州市文聯,假國立華僑大學召開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中國、美國、加拿大三國小說家、詩人、學者、教授、編輯47人切磋文事,以文會友。會後遊覽閩地山水,其樂融融。此乃文壇盛事,特立碑以資紀念。
回目錄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