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毛全集 > 三毛傳 | 上頁 下頁 |
沙漠文學時期2(1) |
|
「好不容易,安定了下來,接過了自己對自己的責任,寫下了幾本書。」 ——三毛《塵緣》 一 1975年10月,三毛逃離危若累卵的西屬撒哈拉,在大加納利風景宜人的「小瑞典」社區定居下來。後來又隨丈夫荷西,先後遷移到丹娜麗芙島和拉芭瑪島。直到1979年9月,荷西不幸喪生,才結束了四年如詩如畫的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從沙漠到海島,三毛繼續從事文學創作。特別是在荷西失業和去尼日利亞掙錢期間,由於生計的緣故,她的寫作更加勤奮。這個時候,文學究竟是櫻桃還是蛋糕,恐怕連三毛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1978年冬,三毛在丹娜麗芙。她發現丈夫荷西,因她夜間寫作不能入睡,便停止了寫作。擱筆近十個月。後來到拉芭瑪生活了七個月,她同樣沒有一篇作品問世。直到荷西逝世。 在海島時期,即她沙漠文學的第二時期,三毛大約只有兩年的創作時間。 這一時期的創作活動,雖然只比在撒哈拉稍多幾個月,但她的作品,卻是前者的三倍(個別小說可能是沙漠舊作)。 這些作品,分別收集在她下面三部集子裡: (1)《稻草人手記》,1977年出版; (2)《哭泣的駱駝》,1978年出版; (3)《溫柔的夜》,1978年出版。 以上均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依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暢銷不衰。 比之《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海島時期的作品,更趨成熟,個別作品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內容更加充實,思想更為豐富,塑造出了更多也更加多彩多姿的人物群像。 二 在沙漠文學的第二個時期,三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沙漠故事;一類是海島故事(大加納利島和丹娜麗芙島);一類是她去撒哈拉之前的早期生活。其中,以反映沙漠時期的作品最精彩,幾乎每一篇,所蘊含的思想和內容份量,都超過了她沙漠文學第一時期的作品。 《稻草人手記》,是三毛離開撒哈拉後的第一部作品集。有趣的是,收入的十三篇作品中,沒有一篇是屬於沙漠的。她大概是想換一換口味吧! 那十三篇作品是:《序言》,《江洋大盜》,《親愛的婆婆大人》,《西方不識相》,《這樣的人生》,《士為知己者死》,《警告逃妻》,《這種家庭生活》,《塑膠兒童》,《賣花女》,《守望的天使》,《相思農場》,《巨人》。 都是一些生活小品故事,沒有特別出色的作品。《稻草人手記》是三毛沙漠文學時期份量最輕的一個集子。 《稻草人手記》涉獵的範圍,比以前的作品廣泛博雜得多。作家少年時期、留學時期和在加納利島時期的生活,都很生動地展現出來。 出現了一些新人物。如婆婆(荷西母親)、米蓋(荷西同事)、賣花女(加納利小販)、達尼埃(島上鄰居)等等。這裡面,婆婆的形象,頗值一提。 在三毛的筆下,婆婆的形象一再出現,卻一次比一次面目可憎。 《稻草人手記》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親愛的婆婆大人》,寫三毛初拜婆婆,在馬德里相處的一段日子。最初兩人懷有敵意。經過三毛種種努力,終於獲得了婆婆的好感。一幕化敵為友的喜劇。 散文《這種家庭生活》是第二次,喜劇色彩大大減少,荷西、三毛從撒哈拉戰火中逃出來,幾乎一貧如洗。這個時候,婆婆帶著女兒女婿和外孫,到這裡旅遊,並購買免稅商品。她對兒子的困境置若罔聞,不僅帶來許多麻煩,而且還大揩其油。婆婆,不再「親愛」,是一個吝嗇而又缺乏愛心的母親。 在三毛後期作品中,婆婆又出現了兩次。一篇是《似曾相識燕歸來》。 守寡的三毛來到婆家,婆婆費盡心機,與兒媳爭奪荷西的遺產。另一篇是《背影》,追記婆婆在荷西葬禮之後的仲種惡劣表現;哭號幾聲之後,便帶著其他親屬們,到街上搶購免稅商品,等等。 在三毛看來,婆婆瑪利亞簡直到了寡情無義的地步。與她可愛的兒子荷西,真是相去萬里。 儘管三毛自視浪漫、脫俗,但在婆媳關係方面,與天底下大部分媳婦相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