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龍應台 > 天長地久 | 上頁 下頁


  §生死課

  我的孩子夥伴們

  在他們人生的開始就有機會因目睹而理解:

  花開就是花落的預備,生命就是時序的完成。

  跟安德列說一個好友詩人的故事。詩人深愛他受苦的母親。母親死後,他把骨灰長年放在一個美麗的盒子裡,擺在書房。每次搬家,盒子就跟著搬。有一次半夜裡來了小偷,早上醒來,盒子不見了。「你要不要把我的骨灰也放在你書房,擺書架上?」我問安德列。

  我們在緬甸茵樂湖畔一個旅店裡;兩張古典大床,罩著白色紗帳,外面雨落個不停,我們在各自的帳內,好像國王在享受自己孤獨又奢華的城堡。

  趴在床上看電子書。安德列頭也不抬,說,「不要。」

  「那……」我假作沉吟,然後說,「這樣吧,我很公平。骨灰分兩盒,你一盒,弟弟一盒。你是老大,拿大盒的。」

  他說,「不要。還是做個墳吧。」

  「要墳幹什麼?」我說,「浪費地球。」

  「有個墳,我們才可以收文青觀光客的錢,誰要來看作家的墓,收門票。」

  我不理他,繼續跟他分析:灑海上,不一定要到海中央,搭船多麻煩,或許到無人的海濱岩石即可;埋樹下,選一種會開香花的樹,花瓣像白色蝴蝶一樣的花;也可以「草葬」,就是埋入一片什麼都沒有、只有綠油油的草地下,讓掉下來的枯葉覆蓋……這時他放下了書,隔著紗帳,說,「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墳,我和飛力普就有理由以後每年依舊來臺灣?沒有墳,我們和臺灣的聯繫可能就斷了……」

  最後的搖籃

  有一年我到了一個小鎮叫吳集,在湘江的支流洣河畔。沿著河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古街,家家戶戶門簷相銜,老人坐在大門口閉著眼睛曬太陽,花貓從門檻裡探頭出來喵喵叫。傳統的老屋裡頭都很暗,但是當我這麼一腳高一腳低走過,屋子裡有一件東西是看得很清楚的。

  幾乎每一家幽暗的堂屋裡都擺著一具龐大的棺材。

  頓時所有關於死亡的聯想瞬間浮現,像走路時突然一張大蜘蛛網蒙得你滿頭滿臉。河裡有披髮的水鬼,山裡有跳動的僵屍,樹上吊死的人在蹬腿,鬼火在田埂間閃爍,棺材總是在半夜發出指甲抓木板的聲音……

  我在河邊一塊大石頭坐下來,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我看到棺材覺得恐怖?屋裡若是擺著一個搖籃,我會覺得靜謐幸福,而棺材只不過是一個人最後的搖籃,為什麼我感受的是恐怖?

  那坐在棺材前面舒舒服服曬太陽的老頭,對棺材的想像和我是截然不同的。他和他的同代人,只要有一點財力,一過四十歲就趕快為自己買下一口棺材,放在客廳裡象徵升官發財,如同我們買玫瑰花傾吐愛情、百合花傳達純潔,或者過年時擺出一盆黃澄澄的橘子樹,祈求好運。

  棺材也是他的金融保險,明白昭告子女,以後老爸的喪葬不會成為他們的負擔。女兒出嫁時,如果承擔得起,他甚至可能在嫁妝清單裡列入女兒的棺材,豪氣萬丈贏得親家的尊敬。

  棺材,和珠寶、汽車、房產一樣,是辛勤累積的資產;死亡,和出生、結婚、上榜一樣,是尋常生活的一環。

  為什麼到了我的所謂現代,死亡變成一個可怕的概念,必須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小白花

  而你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人,美君,從小就騎竹馬繞著你外婆的棺材玩耍長大。如果不是在二十四歲時永別了家鄉,你很可能在四十歲那一年就為自己買好了棺材。

  可是你突然變成一個離鄉背井的人。

  離鄉背井的意思,原來啊,就是離開了堂屋裡父母的棺材,而且從此無墓可掃。你知道我在苗栗讀小學時最羡慕的,就是同學常常有機會請假。他們突然消失幾天,回來時手臂上別著一朵小小白花。他們「享受」的是喪假一曾祖父死了、曾祖母死了、叔公死了、舅公死了、祖父死了……

  鄉下的孩子活在大家族的網路裡。竹林簇擁著三合院,三合院簇擁著曬榖場,曬榖場旁幾株含笑樹開著香氣甜膩如麥芽糖的含笑花。牆上掛著幾代祖先的黑白肖像,鮮花蓮燈日夜供著;井邊坐著遠遠近近的親戚嗑瓜子聊天。辦喪事時,整個村子都動起來——大半個村子同一個姓。

  我知道的是,清明節的時候,夥伴都不找我了,因為他們必須跟著家族去掃墓。有時候,一家一姓的墓從各方湧來幾百人祭拜,山坡上滿滿是人,青煙白幡,如嘉年華。我不知道的是,這些夥伴們在上一門學校沒教而我沒機會上的課。

  在綿密的家族網路中,他們從小就一輪一輪經驗親人的死亡;他們會親眼看見呼吸的終止、眼皮的闔上,會親耳聽見招魂的歌聲,會親手觸摸骨灰壇的花紋,會親自體驗「失去」的細微。他們從日常生活裡就熟知:在同一個大屋頂下,他們自己在長新牙,而同時有人在老,有人在病,有人在死,有人在生。大家族裡,有人在地下腐化變成潮濕的泥土,有人在土裡等候七年的撿骨。

  我的孩子夥伴們在他們人生的初始就有機會因目睹而自然天成地理解了莊子:朝菌暮枯,夏蟲秋死,花開就是花落的預備,生命就是時序的完成。

  身教

  也就是說,因為薪火傳承的細密網路沒有斷裂,他們有一代又一代的長輩,接力地在給他們進行「身教」:祖父母「老」給他們看,父母伺候長者「孝」給他們看,然後有一天,祖父母「死」給他們看,父母處理喪事「悲欣交集」給他們看。等到老和死輪到他的父母時,他已經是一個修完生死課程學分的人了。

  身為難民的女兒,我的家族網、生命鏈是斷裂的,除了父母之外不知有別人。於是人生第一次經歷死,晴天霹靂就是與自己最親的父親的死;第一次發現「老」,就是目隨最親密的你,美君,一點一點衰敗。本地孩子們的生命課得以循序漸進、由遠而近地學習,我的課,卻是毫無準備的當頭棒喝。

  而你呢?

  二十四歲開始流離,你完全錯過自己父母的老和死,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裡用盡心力掙扎每日的生存,怕是連停下腳步想一下生命的空間都沒有。但是這豈不意味著——此刻你自己的「老」,對你是個毫無準備的晴天霹靂?你這一整代的流離者,譬如那些老兵,面對自己的老和死,恐怕都是驚訝而惶恐無措的……

  而我的課,雖然遲,卻已經有你們的身教——父親教我以「死」,母親誨我以「老」。安德列和飛力普目睹你們的老和死,同時長期旁觀我如何對待逐漸失智的你、如何握住你的手,他倆倒是循序漸進地在修這門生死課程。

  紗帳

  緬甸白色的紗帳,使我想起臺灣的童年,全家人睡在榻榻米上,頭上罩著一頂巨大的蚊帳,夜晚的故事都在溫柔的帳裡絮絮訴說。此刻安德列在他的紗帳裡,又低頭看他的電子書。我問,「你的女朋友現在在哪裡?」

  安德列一年有三周的假,他的分配是:一周給媽媽;一周給女友;一周給他酷愛孤獨的自己。

  「她在越南,帶她媽旅行。」

  我有點吃驚,「她也在和母親旅行?」

  我問,「是你倆特別,還是,你們這代人都懂得抽時間陪父母旅行?」

  「不少朋友都這麼做啊。」

  突然想到,過幾天和安德列分手以後,飛力普就緊接著從維也納飛來臺北相聚,這麼恰巧的接力陪伴——我動了疑心,問:「是湊巧嗎?」

  安德列仍然看著書,不動如山,說,「這個嘛……我們倆是討論過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