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劉墉 > 漂泊的人生 | 上頁 下頁
藝術收藏的明牌


  國內的朋友寄來剪報,標題赫然是:

  「今年投資的大明牌是藝術!」

  其中舉出許多例證,譬如某股市大戶準備斥鉅資開畫廊;日本及歐洲藝術經紀人紛紛搶灘;國際藝術拍賣公司計畫在一九九七年後在香港之外另找據點;臺灣的財團開始在國際藝術市場活躍。

  接著美國的消費者摘(Consumers Digest)也刊出了統計資料,列出十大最佳與最差的投資工具,其中投資名家畫作居然是最佳投資專案之首。如果去年投資一萬美元買畫作,現值已高達一萬六千三百七十六元,比公共事業股票、成長基金、史坦普五百種股票、國際基金和道瓊工業指數都高得多。

  消息傳開,紐約一位中國畫家在世界日報的專訪中興奮地說,過去他在臺灣教書時,不但美術課被列為最不重要的副科,連分配宿舍,都要排在英文、數學老師之後,這口悶氣,如今總算能一吐為快了。

  事實上,這藝術收藏的明牌,早已顯現出來,過去國內畫家展覽,簡直是求爺爺告奶奶,全靠人情。曾幾何時,許多名家作品,己到達一畫難求的地步。

  大前年當代朋友向黃君壁大師買畫時,老師畫了四張給我挑,我拿了兩張,才取到手,剩下的兩幅已被「伺候」多時的畫廊老闆一把搶去。

  去年我到臺北某畫廊看畫展,問畫廊負責人是否有計劃請林玉山大師舉行個展,那老闆一笑,引我走進內室,指著牆上一幅梅花斑鳩說:「玉山先生說未來開畫展,還要向我借這張畫去展呢!他的畫作一幅難求,開個展談何容易!」

  不久之後,一位本省老輩的西畫名家同時在幾個畫廊舉行個展,請貼上居然印著:展覽中每號XX元,展後將漲價為XX元。據說作品也是一搶而空。

  過去畫家展覽,能有個百萬元收入,已經不錯,而今若屬老牌名家,上千萬也是不平常,怎能說不是畫家翻身之時呢!?連我在國內辦完畫展之後,家裡都只剩複製品可掛,更是親身體驗了國內繪畫市場的蓬勃。

  有人說,這是因為國內一片投機風吹到了藝術品上,使畫成為另一種可以炒作的股票,如同證券市場,屬於畸形的發展。但是據我看,倒不如說股票的風潮,更打開了人們的視野,把原先將錢存在銀行生息的封閉式投資觀念,帶人便開放的境地。

  想想看,一張印刷的股票尚且能升值,那有血有肉、獨一無二的繪畫原作,豈不是非但能欣賞,且更實在嗎!?所以,股票族轉為收藏家,真是通過了股票的「投資教育」。

  更深入一層想,我們應該說社會經濟的發展,到達了藝術收藏的階段,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有錢買吃,再有錢買穿,再有錢買房,再有錢買傢俱,再有錢買骨董字畫。當衣食三餐尚不濟,或無簷敞體的情況下,有誰會想到買藝術品呢?

  即使買藝術品,也有不同的層次與階段,從最先的貼張美女海報、風景圖片,到印製精美的複製品,而後可能是「外銷油畫」、限印編號的版畫、一般原作,最後才可能到達名家作品。

  妙的是,我發現這層次與階段的轉換,明明應該是平均而漸進的,在國內近幾年,卻呈現了跳躍躍變化。這一方面因為經濟的:「突飛猛進」,一方面實在還是如前面所說:人們由農業時代的保守,打開視野,產生了投資的觀念。也可以講,大家從「補壁」、「用畫來裝飾家庭」,一下子跳到了「用名畫來表現身份、品味」、更跳到了「掛一幅日日增值的寶貝」,那原本在心中,只是一張加了彩色筆墨的紙或布,瞬間成為活生生的東西——日日夜夜都在長大,增長的「活寶」。

  我們甚至可以說,建築業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這並非指有些建築公司,在賣房子時,附贈藝術品,因為那反而可能造成對藝術市場乃至藝術家的傷害。而是說,由於人們在居住上愈來愈講究,連帶對室內裝潢與懸掛擺設的藝術品,也考究起來。

  譬如我去年回國,有個學生帶了一位豪富到我畫室,當他問明我的山水畫每材(三十乘三十公分)價格兩萬元,工筆花鳥一材四萬元之後,雖然這價錢已經不低,但他竟然說:「畫是真好,只可惜太便宜了,因為我新蓋的房子,花了好幾千萬,總要掛一幅幾百萬元的才夠意思!」使我不得不介紹他到一家叫從雲軒的畫廊,去看黃君壁大師的作品。

  由此可知,國內藝術市場背面的動力,或人們買畫的動機相當複雜。問題是:大家是否對於收藏藝術品有足夠的認識?

  藝術市場是更複雜的!當財大氣粗的老闆們準備一擲千金,初入場的新手預備下注之前,是否應該受個基本訓練,免得繳太多的「學費」呢?

  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在面對金錢的誘惑時,是否有足夠的定力,依然堅持自己創作的理想,絕不粗製濫造?

  西方藝術界有一句著名的玩笑話:「某人希望成為最偉大的藝術家,並在屋後有個游泳池!」以國內目前的購畫熱潮,偉大的藝術家,要想蓋個游泳池誠然不難,但是如果初出道的,先以蓋游泳池為目標,那畫作恐怕就難以偉大了!

  至於那以為掛了百萬元名作,就自然風雅的人,只怕也要用這邏輯來想想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