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劉墉 > 創造自己 | 上頁 下頁 |
無怨無悔的愛 |
|
今晚,當我在包畫的時候,你走過來問我:「那是誰的作品?要寄回臺灣裱?好幾張似乎同一個人畫的!」 我沒有多答,只「嗯」了一聲,因為我當時心裡正不高興,甚至可以說一邊包一邊在生悶氣,至於生氣的道理,則要從學校的課堂說起: 有一天我在教國畫課時,偶然地提到MAGDAMIA那種好吃的夏威夷豆,學生們都噴噴地讚美,唯有一個叫瑪格麗特(Margaret kelly)的女學生,淡淡地說:「聽說那種豆子很好吃,可是太貴了,所以我沒吃過!」 MAGDAMIA,那藍罐的豆子,不是我們家裡常備的零食嗎?它雖然貴,也不過幾塊錢美金一瓶,甚至在臺北,走過忠孝東路的食品店,我都看見成堆地擺在櫥窗裡,想必也已經很普遍,可是這個學生活了將近六十歲,居然沒吃過,甚至連一顆,也不曾品嘗,豈不令人吃驚? 但是,你知道嗎?今天桌上的三張畫,就都是瑪格麗特要裱的,那個捨不得花幾塊錢買一瓶夏威夷豆給自己的婦人,居然要花幾十塊錢裱她的畫,而且要再花一百多美金拿去配鏡框,到最後,卻是為了掛在她女兒的家中。 既然送畫給你女兒,為什麼不讓她自己婊,哪裡有奉送到底的道理?「女兒最少也得自己配框子,表示一點誠意呀!」我當時對瑪格麗特說。 「你要知道那是女兒啊!如果我不為她裱好裝好,只怕她擱個幾年,也不會掛起來。」 這三張畫放在我手上兩個多星期,我都沒有寄,一方面因為忙,一方面因為每當我看到它,就會為那個畢生貢獻給子女,到今天還省吃儉用,對孩子繼續付出的母親感到不平。 如同你說的「多麼令人沮喪的認知!(What a sad realization!)」她使我驚訝地認知:子女對父母,往往遠不如父母對子女付出的多。 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當然,而不知心存感激,是許多年輕人都有的毛病,這主要是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始終無條件地付出。 「我餓了!」媽媽當然應該做好飯。「我累了!」父母自然領我去睡覺。「我衣服髒了!」媽媽當然要為我洗。「我有舞會,一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父母當然該為我守門、操心,甚至接送。 直到已經成人,「媽媽送我畫!」當然也該為我裱裝好。 問題是:照顧子女,固然是父母的責任,在這同時,子女是不是也應該表示感激與體諒呢? 你或許要說,子女的心裡是愛父母的,也都有著感激,只是他們多半放在心裡,沒有表現在外。問題是,這樣的有與無,又有什麼不同呢?表面說愛母親的畫,卻在拿到之後束諸高閣。嘴上說愛父母,卻不愛惜自己的身體。表面叫父親不要太辛苦地賺錢,私底下一點也不節省。口口聲聲要母親保重,接著卻要媽媽做這做那。這就好比站在岸上高喊「有人溺水,救人那」,自己卻吝於伸出援手,甚至落井下石一般。 記得小時候,有一位幼年喪母的同學找我出去玩,當他看到你祖母追到門口,遞給我一件毛衣時,曾感慨了好半天。我當時心想,那有什麼稀奇,本來媽媽就該叮囑孩子多穿衣服嘛!豈知,那是因為我一向「有」,所以不知有的可貴,他因為沒有,所以會羡慕。 古人曾感懷地說「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其實若不是父母早逝,孩子怎可能沒有侍養雙親的機會?對父母的侍養,何必非等自己成年,立業之後?幼年時代的孝順,何嘗不是侍養? 可惜這世上的子女,往往只有自己當上父母,辛苦地付出之後,才感覺做父母的不易,想回頭報答,卻因為自己的子女更需要照顧,而行無餘力。等到孩子長大,自己有了力量,父母卻已年邁逝去了。 如此說來,孝養雙親最好的機會,不是反而在少年時嗎? 我們常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怨無悔,不怨自己付出大部分的生命,不悔自己生育許多子女。然而,子女對父母何嘗不能有「無怨無悔的愛」。不要在未來怨自己少年時無知,不要在以後悔恨沒有早早地報答恩情! 再過幾天就是母親節了!讓我偷偷告訴你:媽媽送孩子一張裱好的大畫,能給予子女的感動,恐怕遠不及孩子一張小卡片,所帶給母親的溫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