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達 > 一路走來一路讀 | 上頁 下頁
二五


  二、一個窮牧師的事業

  1780年,佛吉尼亞議會決定,將首府向內陸遷移,遷到北面大約80公里的地方,就是後來南北戰爭時非常著名的城市里士滿。威廉斯堡一夜之間冷落下來。19世紀的工業革命和都市化,使得威廉斯堡和美國幾乎所有小鎮一樣,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這種衰落是一種慢性的下滑。由於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外流。居民的年齡老了,生活的節奏慢了,地方上越來越窮了。過了100年,老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眼看著就要消失了。

  1902年,威廉斯堡鎮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由於經濟困難,幾乎維持不下去了。教會派來了一個牧師,叫威廉·古特溫。他是一個普通的窮牧師,卻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也敢想敢幹的人。在這個衰破冷落的小鎮上,他為自己踩在華盛頓和傑弗遜走過的土地上而激動不已。他下定決心,只要他在這兒,就要設法不讓這個「偉大的小鎮」衰敗下去。可他自己沒有錢,他只能四處動員有錢人捐款。

  要打開有錢人的錢包,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924年,校小名氣大的威廉和瑪利學院在北方舉行的一次活動上,穿著袖口磨光了的皺巴巴西裝的古特溫,偶然碰見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古特溫幾乎是習慣性地不放過這種機會,立即邀請洛克菲勒訪問「歷史名鎮」威廉斯堡。這個邀請當場就被謝絕了。

  4個月後,這位窮牧師到紐約辦事,順便就給百老匯的洛克菲勒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要求富翁給威廉斯堡一棟老房子的保護專案捐款。他後來收到洛克菲勒的秘書一封短信,說洛克菲勒先生的捐款是通過專門的基金會機構進行的,他不會為威廉斯堡破例。

  連連碰到這樣冰冷而禮貌的釘子,要是常人就不幹了,卻不會使專門為上帝工作的牧師洩氣。第二年4月,古特溫又給洛克菲勒寫了一封信,邀請洛克菲勒來威廉斯堡。信裡說了,你帶著錢包來也好,把錢包留在家裡不帶來也好,都沒關係的。窮牧師的這封信想來是讓大富翁有所觸動了。古特溫又收到了表示謝絕的短信,但是這一次,是洛克菲勒親自簽名的。

  第二年,古特溫聽說,洛克菲勒要出席50公里外漢普頓學院的一個活動。這是一所黑人學院,而洛克菲勒終其一生是以慷慨支持黑人教育機構出名的。古特溫再給洛克菲勒寫信,邀請他活動以後順便來威廉斯堡看看。這一次,洛克菲勒答應來了,他和他的兒子大衛一起來到威廉斯堡。

  古特溫陪著洛克菲勒在鎮上轉轉,介紹那些衰朽但是歷史悠久的老房子。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一次,洛克菲勒問道,你們有沒有什麼計畫來保護這些老房子呢?這真是一個等候已久的天賜良機,他連忙抓住這個話題,急得「差點咬下了自己的舌頭」。可是洛克菲勒隨後什麼也沒有說。

  可是,也許就是從這一次威廉斯堡之行開始,一個念頭在洛克菲勒腦子裡漸漸地誕生了。以後,洛克菲勒派他的精幹助手約談古特溫,還多次要古特溫提供一些歷史老照片。不久以後,洛克菲勒趁開會路過的機會,又來了一次,和古特溫談得投機起來。他們談到了這個小鎮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談到保護這個小鎮對於未來美國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然而,精于理財的洛克菲勒卻不肯輕易打開錢包,他只肯出點小錢要古特溫請建築師畫一些測繪圖紙。

  古特溫理解洛克菲勒的心機。要保護威廉斯堡這個小鎮,光有錢還不行,還要精心地操作。關鍵是,這兒仍然是有人居住著的城鎮,每一棟房子裡,仍然住著當年殖民者的後代。房子是他們的私產。要保護這些歷史性的老房子,先得處理好房子的產權關係。

  1926年底的一天,古特溫寫信給洛克菲勒,告訴他,鎮上有一棟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磚房,現在產權落到了原來主人的遠房親戚手裡。這遠房親戚在不知什麼地方,想立即就把房子賣了,「價格非常低」,開價8,000美元。古特溫描述了這房子的情況,告訴洛克菲勒,房子裡的牆上,甚至還保存著殖民時代的招貼畫!3天后,古特溫接到一封電報,「用8,000買下文物」,發報人寫著,「大衛他爸」。只有古特溫一個人知道,這大衛他爸就是洛克菲勒。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洛克菲勒推出了他的計畫,他要古特溫用牧師的名義一棟一棟地買下威廉斯堡的房子,不管是舊的還是新的,然後開展修復計畫,但是他要復原的不是一棟一棟老房子,而是整個殖民時代的佛吉尼亞首府。為了防止房價的混亂,精打細算的洛克菲勒要古特溫全盤出面操作,絕對不讓外界知道這後面洛克菲勒捐款的背景。

  可是,古特溫十分瞭解威廉斯堡的居民。在這些老房子裡,住著很多老人,他們一輩子就住在這兒,不可能遷移到別的地方了。把房子買下來是可能的,但是你不可能讓這些一生都住在這兒的人離開。古特溫就制訂了一個辦法,叫做「現在買,以後取」,就是用一個慷慨而合理的價格從房主那兒買下房產,再把房子租給原來的房主直到他們安度餘生,每年只收象徵性的1美元租金。

  就這樣,人們只看到那個穿著皺巴巴舊西服的窮牧師,進出于那些開始歪斜的老房子,把他們一棟一棟地買下來,卻一直猜不出是誰在經濟上支持這樣龐大的收購計畫。洛克菲勒這時候對古特溫說,你現在是在為基金會工作了,我可以給你開一份薪水。這一次,是窮牧師高傲地拒絕了大富翁。他說,他是一個牧師,他是在保護「我的歷史名鎮」,所以他是不拿錢的。

  一個龐大的修復保護計畫開始了。這個時候,古特溫才想到,古建築的修復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他是不懂行的,必須由專家來進行。早在1926年,波士頓有一個叫佩利的建築師有一次來這兒遊覽,古特溫陪他在鎮上轉。在一棟古特溫正著手修復的房子前,這位對古建築修復有相當造詣的專家告訴古特溫,古建築修復的第一步是扎實的研究考證,查明當初建築的真實情況,然後全盤恢復原樣。作為對這個他慕名已久的名鎮的貢獻,他指著一扇陳舊的門上失落了的門鎖留下的印痕說,我會把這印痕原樣拓畫下來,然後查找到當年這種牌號形式的老鎖。他答應捐給威廉斯堡一把當年的這樣的鎖,原來他也是一個古鎖收藏家。

  修復計畫在30年代大蕭條的歲月裡全面展開,工作量非常大。有很多房子由於陳舊或火災已經消失,現在要重新確定位置。為此,專家們硬是一鍬一鍬地挖遍了整個鎮幾百英畝的範圍,根據殘存的地基分毫不差地查明了原來所有房子的位置。凡是原有而後來消失的房子,要按照原樣重建,凡是原來沒有而後來加建的房子,以後一律拆除。有些房子後來經過改建,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現在要恢復原樣,為此甚至派人遠渡重洋,到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和牛津大學尋找當年的銅版設計圖。威廉斯堡的居民們,很多人提供了自己家裡的老照片,老輩人的日記和書信,從中可以查明老房子的真實原樣。修復磚房的時候,發現以前的磚和現在的磚顏色有差異,經過再三研究,才查明,必須在老式的磚窯裡用硬木才燒得出當年的磚,而不能用現在燒磚的松木。全鎮所有的電線都要埋入地下,所有在殖民時代以後才加上去的東西,都要拆除乾淨。還要在附近各城鎮收購一些老房子老傢俱,以便得到正宗的建築配件和擺設。

  古特溫提出,在以後開放的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還要展示當年的手工藝和市民生活,包括佛吉尼亞歷史上的缺憾,即奴隸制度的歷史事實。1934年,當復原的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重新向公眾開放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前來主持儀式,朝拜這一美國歷史的聖地。當殖民時代威廉斯堡的議會大廈修復的時候,弗吉尼亞州議會全體議員從首府里士滿趕來,在議會大廳裡舉行了州議會相隔150年的又一次會議。

  就在這時候,小鎮窮牧師古特溫的健康不行了。1939年,古特溫去世,葬於威廉斯堡。洛克菲勒親自在墓地裡安放了一塊紀念牌。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這個美國最重要的小鎮的歷史,由於這位窮牧師的努力而延續下去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