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楊門忠烈傳 | 上頁 下頁
六二


  太原被接收以後,一共得到北漢的十州,四十一縣,共有十三萬五千餘戶,另外有降卒三萬。但是,太原舊城,皇帝決定毀棄,因為這座城背山面水,牆垣堅厚,易守而難攻,萬一北漢出奔在外的宗室,捲土重來,重行佔領這座城謀反,就會大費手腳。所以決定將太原府降為州,稱為並州,而以鄰近的榆次縣,為並州州治,另造新城。太原的百姓,移居榆次。

  但是,皇帝的用心雖然深遠,奉詔處理移民的新任太原地方長官劉保勳,卻忒嫌魯莽,一切都還沒有籌備好,便下令遷移。太原的百姓,還在觀望之中,毀棄舊城的行動已經開始,城內四處縱火,火燒民房,老百姓爭先恐後逃出城去,城門擁塞,燒死了不少人。

  而皇帝不知道這些情形,因為他已親率六軍,出太行八陘,直取幽燕,大舉伐遼了。

  皇帝平服北漢,隨即移師東指,攻燕伐遼的計畫,凡是隨征大將,無不明瞭,亦無不支持。但是伐北漢與伐遼是整個計畫的兩部分,必須前一部分順利,後一部分才可以實現。換句話說,應不應該伐遼,要看伐北漢是不是順利而定。

  伐北漢顯然並不順利。當初的構想,諸道並進,以泰山壓頂之勢,包圍太原;如果劉繼元不肯投降,一戰可下,不損實力,亦不耽誤時間。這樣,一等後營抵達,隨即度太行山,大舉攻燕,是順理成章的事。那知太原固守兩月有餘,最後雖然平服,宋軍亦費了極大的氣力。以疲憊之師而攻堅,豈非自取其敗?

  為此,皇帝召集御前會議,徵詢諸將的意見。起先大家不敢講話,在皇帝的極力鼓勵催促之下,曹彬終於開口了。

  他是極力贊成伐北漢,而且一切作戰計畫亦是他所擬訂的;但對伐遼卻不以為然,舉出來的理由是:

  第一、士兵傷亡甚眾,需要整補;未受傷的,體力疲憊,作戰力大為減弱。

  第二、軍糧、弓箭、武器、營帳及其它一切軍需品,損耗甚多,尚未補充。

  第三、天氣漸熱。由河東到河北,度過太行山已是炎暑六月;勞師遠征,且在盛夏,顯然不利。而遼軍以逸待勞,相形之下,更非所敵。

  此外,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曹彬不便說出口,就是士氣不振。不振的原因也有三個:

  第一、原以為太原彈丸之地,一鼓作氣,便可攻下,那知攻了兩個多月。這一下,倒了銳氣。

  第二、士兵這三四個月之中,艱苦備嘗,渴望休息;而聽說還要移師向東,想起炎夏行軍的苦楚,先就有了怯意。

  第三、從唐宋五代以來,軍中的例規,每打一次勝仗,必定厚加賞賜。現在平了北漢,混一天下,是何等大事?但皇帝對應有的賞賜不提,反要向東遠征。將帥士卒,自然怨言紛紛。

  不過這話要說出來,會使得皇帝震怒,所以一時忍住,想隨後找個機會,婉言陳述。

  但就是那三點理言,已使得皇帝不能不作考慮;如果眾口一詞,是如此說法,皇帝當然不肯一意孤行,卻偏偏有個人獨唱高調。

  這個人叫崔翰,字仲文,是陝西長安人氏。生得一貌堂堂,為太祖識拔,頗見親信。崔翰亦不負太祖的知人之明,多謀善戰,輕財好士,頗得部下的愛戴。他長於練兵,指揮大軍,更有獨到之處。兩軍之前,皇帝閱兵,指揮官本來是殿前都指揮使楊信,那知臨事之前,忽然得了喉症而失音,連個口令都喊不響,如何指揮人馬?因此,皇帝命崔翰接替。

  崔翰倉卒受命,卻從容得很。分佈受校的士兵,南北綿亙廿裡,不下十萬人之多;建立五色旌旗,規定旗號,受校的士兵只看旌旗起伏變化,便知進退動止,六師周旋,渾如一體。皇帝在閱武臺上檢閱,既驚且喜,將他在藩邸時所用的金帶相賜,許他為良將第一。

  這次征北漢,崔翰奉旨總領侍衛禁軍,攻城的時候,擔任遊擊,那裡需要增援,便到那裡;往來馳逐,格外辛勞。曾經有一次為流矢射中右頰,血流如注,而他神色不變,指揮如常。事後,皇帝親臨他的營帳慰勞,更見信任了。

  然而,這位足智多謀的良將,此時卻與諸將的看法不同,他出班大聲上奏:「用兵之道,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幽燕取之不難。」

  這在皇帝頗有空谷足音之感,分外覺得動聽;但看到所有將帥的臉色,都有不以為然的神氣,便要利用他來說服。

  於是皇帝故意這樣問說:「強弩之末,不可以穿魯縞。現在餉匱師疲,形勢似乎於我不利,有何可乘之勢?」

  「臣所謂之勢,乃是天下大勢之勢。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如今上賴太祖皇帝開創,陛下繼成;聖功神武,混一海宇,此是無敵天下之勢,正當乘勝努力,一鼓作氣,收復幽燕。至於餉匱師疲,不足為憂,唯在將帥師協力。果然撫慰得法,豈有得勝之師而不能振作者?」

  皇帝聽得這番話,覺得句句打入心坎,但仍舊掩藏喜色,故意問道:「我想暫且班師,明年春天再圖大事。」

  「這就失時了,來往跋涉,徒耗人力物力;而且天威正盛,契丹又有內亂,無力對外,正是大好時機。願陛下神衷獨斷,克竟全功。」

  說到這話,皇帝再不需做作了,點點頭,莊嚴地說:「所奏與我的意思,正相符合。我決定了。」

  於是加緊部署,率師東進。但崔翰的獻議,實在過於輕率,人困馬乏,天氣又熱,望著巍巍的太行山,士兵都懶懶地不想前進。

  皇帝得報震怒,決定大申軍法,要嚴辦幾個不力的將帥;卻有個側近的馬步軍都軍頭,名叫趙延溥的,幹冒宸嚴,極力諫阻。

  他說:「陛下巡行邊陲,本以外寇為患,現在敵人未滅,先誅譴將士,如果以後再有所圖,有那個肯為陛下出死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