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石破天驚 | 上頁 下頁 | |
四四 | |
|
|
史堅如接納了他的建議,先到香港,會見了承孫逸仙之命、回港創辦中國日報以鼓吹革命的陳少白,及由於孫逸仙過人的度量,不念前嫌,和好如初的楊衢雲。陳、楊二人對他都極愛重,毫不考慮地吸收他加入了興中會。 路過上海,邂逅了畢永年,兩人都是意氣風發之士,傾談之下,頓成莫逆。於是先溯長江西上,在湘鄂之間先作了一次漫遊;然後相偕東渡,拜識了孫逸仙——孫逸仙對他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為史堅如的氣質丰采,跟陸皓東頗有相似的地方;感念故友,在他身上寄託了雙倍的友誼。 在受命聯絡會黨時,畢永年負責兩湖一帶;史堅如則受命隨著鄭士良回廣東活動。啟程之日,孫逸仙置酒為他們餞行;同時也有一番親切的叮嚀。 「各省洪門,原是一家,當初本以推翻滿清為職志;明末遺老秘密組織指揮,煞費苦心。不過也就因為組織過於隱秘的緣故,年深日久,數典忘祖。三位此去,就是要喚醒洪門弟兄,恢復本來面目;顧亭林、傅青主地下有知,亦一定會默佑大家,爭取最後成功。」 孫逸仙談話,總是那樣舒徐不迫,條理分明,一下子就能吸住他人的注意力;大家都是側耳靜聽,記住了他的詳盡的工作指示。 「宣傳的利器,莫如歌謠。康熙年間,一位洪門前輩陳近南先生,寫過一首歌,流傳甚廣,對於闡揚洪門宗旨,團結洪門弟兄,很發生了一些作用。不過今昔異勢,當年的那首詩,不盡適用;我昨天重擬了一首,請大家聽聽,能不能用。」 接著孫逸仙便朗然念道: 萬象陰霾打不開,紅羊劫運日相催; 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 「好一個『頂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轉來!』」史堅如的聲音很響亮,同時舉杯一飲而盡。 鄭士良和畢永年,亦都認為這首歌謠,音節遒亮,精譬生動,只要念一遍,就會印入心版,大為讚賞。 * * * 鄭士良、畢永年、史堅如一走,又是急景凋年的光景;大家都忙著料理私事,往還酬酢的次數少了,孫逸仙恰好利用這難得的清閒,關起門來,作經國的遠謀。 他的視界最寬,看得最深;儘管只有一次起義,而且半途失敗,但是,滿清必亡,是他所深信不疑的。所以,存在他內心的最大問題,是滿清既亡以後,如何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民生樂利,足以傲視東亞,視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而無愧色的中華民國? 這幾年的萬里壯遊,細心體察,從檀香山秩序井然的感觸,到大英博物館讀書的領悟,使他得到一個極深的瞭解;國弱由於民弱,民弱由於風氣閉塞,孤陋寡聞。所以強國之道,首重啟迪民智;而要提高民智,則非發展交通,不足為功。俗語說的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其實山並不窮,水亦不惡,只為交通不便,未能「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如果交通方便,不但資源易於開發,智識亦易於傳播,民智既開,那裡來的潑婦刁民? 談到發展交通,毫無疑問地,必須建造鐵路,越多越好;但財力未充,則不能不擇要興修。這個念頭,盤旋在他胸中已有好幾年;陸續搜集的資料,亦很不少,所以一旦閉門用功,相當順利,很快地有了極好的成績。 他綜合各國所出版的中國輿圖,畫成了一張詳細的「中國現勢地圖」,附有鐵路計畫路線,細心校閱無誤,為使得同志瞭解他的苦心,特地寫了一篇跋: * * * 邇來中國有志之士,感慨風雲,悲憤時局,憂山河之破碎,懼種族之淪亡,多欲發奮為雄,乘時報國,拾科舉之詞章,而講治平之實學者矣。然實學之要,首在通曉輿圖,尤首在通曉本國之輿圖。蕭何入關,先收圖籍,所以能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里之外,本佐漢高以成帝 業者,多在此雲。然則輿圖之學,古昔尚矣,後世學者,棄而不講,故雖「大清一統志」之富,「郡國利病書」之詳,亦有其說而無善圖。康熙之時,曾派天主教士往各省測繪,制有十八省圖,經緯頗准,然山脈河流,仍多錯誤。坊間仿本更不足征。方今風氣既開,好學憂時之士,欲求佳圖以資考鑒,亦不可得,誠為憾事! 中國輿圖,以俄人所繪者為精審。蓋俄早具蕭何之智,久已視此中華土地為彼囊中之物矣。故考察支那之山川險要,城郭人民,較之他國輿地家尤為留意。近年俄京刊有中國東北七省圖及中國十八省圖,較之以前所有,精粗懸絕矣。德國烈支多芬所測繪之北省地文地質圖,各十二幅,甚為精細。法國殖民局本年所刊之南省圖,亦屬佳制。此圖從俄德法三國及英人海圖輯繪而成,惟篇幅所限,僅能撮其大要,精詳之作,尚待分圖。至於道路、鐵路、江河、航路,山原高低,則從最近遊歷所測繪各地專圖加入。其已割之嚴疆,已分之鐵路,則用著色表明,以便覽者觸目警心雲。昔人詩曰:「陰平窮寇非難禦,如此江山坐付人。」擲筆不禁太息久之。 * * * 下麵署款是:「時在己亥冬節,孫文逸仙識。」寫完,派人送到裱畫店裝裱好了,就懸在起坐間的屏風上,每有閒暇,便望著那幅圖出神——心裡的那幅建國藍圖也就一天比一天鮮明了。 * * * 年初五那天,史堅如由澳門到了香港。一上岸就乘人力車,直投中環士丹利街二十四號的中國日報館——這是第一張屬於革命黨的報紙。 孫逸仙早就想在香港辦一張報了。只是:第一、經費成問題;第二、他本人為香港政府禁止入境五年的限期未滿,以致計畫一直遲遲未曾實現。上年秋天,在日本贊助革命的華僑,捐了一筆錢,孫逸仙決定用來辦報,一面由他親自在日本採辦機器、字模,一面派陳少白回香港籌備。由於何啟擔任議政局議員,區鳳墀在當華民政務司總文案,所以籌備工作,獲得許多方便。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