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高陽 > 大故事 | 上頁 下頁 | |
明十三陵漫談(2) | |
|
|
定陵的發掘,始於一九五六(民國四十五年)。自明樓之西開掘,掘至地下約八公尺處,發現了石砌的隧道,呈斜坡狀,自東而西,長十六丈,盡頭處已在入口三丈五尺之下,有一座高約九公尺的「金剛牆」亦可稱之為「金剛門」,用廿三層城磚封閉。卸載封磚,迎面是一座漢白玉石製成的大門,高約三公尺,寬約兩公尺,形制與一般宮門無異,門釘、門環一應俱全,只不過是石雕而已。 如何進入這座石門是個難題,當然,最簡單的辦法是用炸藥轟,但中共的考古學家,當然不能效孫殿英的行徑,幾經勘察、查考文獻,請教名匠,終於用鉛絲套塞入門縫,鉤起作為一塊門閂之用的石塊,放倒了稱為「自來石」的頂門石條,推動雙扉,在隆隆聲中,揭開了定陵的秘密。 這座地宮,在當時官文書中,稱為「玄宮」,大小石門共七座。進第一重石門,即是前殿,地面用「金磚」鋪砌;所謂「金磚」即是用桐油浸泡過的特製磚——這些磚由設在山東臨清的磚廠承制,每塊長四十四公分,寬二十二公分,厚十一點五公分,重二十四公斤,磚上刻有「壽工」二字,並有年分、制磚匠人、密戶與「作頭」的姓名,驗磚的官員,先要敲擊,有淵淵金石之聲,才算初步合格;然後選樣擊斷,其中如有氣泡,仍不合格。規格之嚴如此! 第二重石門的形制,與第一重完全相同,入門即為中殿,亦即享殿,中有漢白玉石雕成的三個寶座,象徵神宗及兩後魂魄之所憑依,寶座前各有一套香爐、香瓶、燭臺的「五供」,用黃琉璃燒制,再前面是一口嘉靖年間燒制的青花雲龍紋大瓷缸,內貯香油,油面有個銅瓢,瓢中燈草——這就是「長明燈」,任何皇陵中皆有;從前不知道氧氣助燃的道理,總以為油幹方始燈盡,所以滿貯的香油,燃而不盡,輒成乳化狀。 中殿兩側,各有一條甬道,通向左右配殿,亦有石門,但規制較簡。配殿中各有棺床,象徵為兩後的寢宮。 進第三重石門為後殿,是三殿之中最大的一座,呈橫長形,高約十公尺,寬度與高度相仿,長則為寬度的三倍餘。中間略微偏西,砌出高約三尺的「棺床」,上置三具已呈暗紅色的棺槨;槨中之棺,亦即所謂「梓宮」,則不可見。棺槨又高又大,據說是因為置放了三百餘件衣服之故;此外又有二十六口朱漆木箱,放置的是帝后的金冠鳳冠,以及金錠、銀錁、玉器、瓷器等等。 *** 以上是就原來的規制,按部就班作一敘述,事實上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後殿。 中共於一九五九年開放定陵,作為一個觀光目標時,特為造了一部寬約三公尺的扶梯;我去參觀的那天,適逢週末,遊客如雲,下扶梯時,前湧後擠,無法留步,因此記不起一共經過幾道轉折,估計定陵自墳頭的「寶頂」至地宮的地面,約為現代建築的七層樓高,後來有人跟我說:「你錯了!應該是十三層樓高才是。」 想想真是不可思議,挖到這樣深的程度,建築一座面積數千平方公尺,完全以磚石砌造的地宮,無論設計施工,似乎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最令人驚異的是,地宮內部毫無破損,而定陵自竣工至發掘完成,已歷時三百七十年了。 在這三百七十年中,京畿不知經過多少次地震,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康熙十八年,地震引發海嘯,海水倒灌,逆河而上,京師地震,人馬活埋,崇文門外三裡河因而湮塞;北海白塔竟亦震垮。時值盛夏、宮中自孝莊太后以下,皆在殿外設行幄露宿,然而這種駭人聽聞的大地震對定陵毫無影響。 同樣地,我遊故宮,細心觀察,從未發現任何在那年大地震所留下的創痕。建築最易於表現一個民族的背景、潛力與文化,我相信康熙在他接位十八年所遭遇的這場大災難,已深刻體會到漢文化的深厚,而於五年以後,以親察明孝陵及以祭天的禮節祭孔,作為認同漢文化的具體表示,不是沒來由的。 *** 在長陵,只有棱恩殿可看。棱恩殿即是享殿,為供奉神牌,及歲時祭祀之處,嘉靖年間改定今名,「棱,神之福也。」 十三陵中的棱恩殿,惟有長陵巍然獨存,三層高的石基上,一座九開間的楠木大殿,總面積約兩千平方公尺。殿中陳列由定陵出土的殉葬物品,但彩繡的綢緞,均為仿製品,原物已經風化,無法保存;不過,玻璃櫥中陳列的銀錠,一望而知是錫制鍍銀的假貨,表面已呈斑駁,有兩名遊客在研究,甲說:「莫非當初殉葬是用假的銀子?」乙說:「怎麼會?」甲問:「那末,怎麼會成了這樣子呢?」乙笑一笑,幽默地說:「大概也是風化的緣故吧!」側耳旁聽,為之失笑。 棱恩殿中,又有不可思議之事。殿中有金絲楠木柱三十二根,中間最大的四根,兩人合抱不交。據清初筆記載:這四根巨柱,原來畫滿了金蓮花。如今已無絲毫痕跡,自然是有人將泥金刮走了;但楠木柱上連條裂縫都沒有,材料之堅實,可想而知。 令人驚歎不止的,還不在木料的本身,而是如何能運到工地。十三陵的漢白玉石及艾葉青石,大多采自百里以外的房山,據記載,一塊長三十尺、寬十尺、厚五尺的大石料,前後需民工兩萬多人,拖運二十八天,才能到達。拖運必須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因為拖運方法是在沿路打井、汲水潑成冰道,才能滑過,當時老百姓管這些井叫「萬人愁」。房山不過百里,已如此費事,而這些幾丈長的楠木,采自雲貴深山,萬里之遙,關河重重,我實在不能想像,是用甚麼辦法,才能運到長陵? 一九八九年八月 |
|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