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智恒 > 暖暖 | 上頁 下頁


  1.

  「嘿,我叫暖暖。你呢?」

  認識暖暖是在一次海峽兩岸的學生夏令營活動中。

  這個夏令營的詳細名稱我忘了,只記得有類似「文化尋根」的關鍵字。

  那時我剛通過碩士論文口試,辦離校手續時在學校的網頁裡看到這活動。

  由於我打算休息一個月後才投入職場,索性報了名。

  跟本校幾個學弟妹和其他三所學校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一同飛往北京。

  北京有四所學校的大學生正等著我們。

  這個活動為期八天七夜,活動範圍都在北京附近。

  四個老師(臺灣北京各兩個)領隊,帶領這群五十人左右的學生。

  老師們的年紀比我們大不了多少,而且我們也算是大人了,所以他們只是象徵性負責行程安排等雜務,不怎麼管理我們。

  雖然萬一出了事他們得負責,但緊張的反而是我們。

  初見面時,正是準備用晚餐的時分。

  老師們彼此說些一路上辛苦了、還好還好、您請坐、不不不您先請、千萬別客氣之類的客套話;但所有學生的臉皮都是緊繃著。

  如果你曾睡過很沉的覺,你應該知道剛睡醒時臉皮幾乎是沒有彈性的。

  沒錯,就是那種缺乏彈性的緊繃感彌漫在所有學生的臉上。

  全部的人坐成六桌,上了第一道菜後兩分鐘內,沒人動筷子。

  老師們殷勤勸大家舉筷,學生們則很安靜。

  我坐的桌子沒有老師,同桌的學生不僅安靜,恐怕已達到肅靜的境界。

  就在隔壁桌的北京老師勸了第三次「大家開動啊別客氣」的時候,坐在我左手邊的女孩開了口,順便問我的名字。

  「我叫涼涼。」

  我一定是緊張過了頭,脫口說出這名字。

  如果你是我父母或朋友或同學或認識我的人,你就會知道這不是我名字。

  「你說真格的嗎?」她的語氣很興奮,「我叫暖暖,你叫涼涼。真巧。」

  暖暖笑了笑,成為最早恢復臉部肌肉彈性的學生。

  「同志們,咱們開動吧。」

  說完後暖暖的右手便拿起筷子,反轉筷頭朝下,輕輕在桌上敲兩聲;再反轉筷頭朝上,指頭整理好握筷的姿勢,然後右手往盤子伸直。

  暖暖的動作輕,而且把時間拉長,似乎有意讓其他人跟上。

  就像龜縮在戰壕裡的士兵突然看到指揮官直起身慷慨激昂高喊:沖啊!

  於是紛紛爬出戰壕,拿起筷子。

  暖暖夾起菜到自己的碗上空時停頓一下,再右轉九十度放進我碗裡。

  「這菜做得挺地道的,嘗嘗。」她說。

  「這是?」我問。

  「湖北菜。」

  其實我只是想問這看起來紅紅軟軟的是什麼東西,但她既然這麼回答,我只好又問:「你怎麼知道是湖北菜?」

  「你問的問題挺深奧的。」她回答,「外頭餐廳的招牌上有寫。」

  看來我問了個蠢問題,如果要再開口,得問些真正深奧的問題。

  我知道「地道」的臺灣說法是「道地」,臺灣有太多美食節目說過了。

  所以我不會問菜做得地道的說法,是否因為對日抗戰時為躲避日機轟炸,煮菜只得在地道內,於是菜裡有一股堅毅不撓的香味象徵民族刻苦耐勞、奮戰不屈的精神,演變到後來要稱讚菜做得很實在便用「地道」來形容?

  想了一下後,我開口問的深奧問題是:「你是湖北人嗎?」

  「不是。」暖暖搖搖頭,「我是黑龍江人,來北京念大學。」

  「果然。」我點點頭。

  「咋了?」

  「你說你是黑龍江人,對吧?」

  「嗯。」

  「這裡是北京,應該在河北省境內。沒錯吧?」

  「沒錯。」

  「你沒到過湖北吧?」

  「沒去過。」

  「那你怎麼會知道這裡的湖北菜很道地--不,很地道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