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喻世明言 | 上頁 下頁 |
第十四卷 陳希夷四辭朝命(2) |
|
卻說陳摶這一去,直走到均州武當山。原來這山初名太嶽,又喚做太和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是真武修道、白日升天之處。後人謂:「此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更名武當山。陳摶至武當山,隱于九石岩。 忽一日,有五個白須老叟來問《周易》八卦之義。陳摶與之剖晰微理,因見其顏如紅玉,亦問以導養之方。五老告之以蟄法。怎喚做蟄法?凡寒冬時令,天氣伏藏,龜蛇之類,皆蟄而不食。當初,有一人因床腳損壞,偶取一龜支之;後十年移床,其龜尚活,此乃服氣所致。陳摶得此蟄法,遂能辟穀。或一睡數月不起。若沒有這蟄法,睡夢中腹中饑餓,腸鳴起來,也要醒了。 陳摶在武當山住了二十餘年,壽已七十餘歲。忽一日,五老又來對陳摶說道:「吾等五人,乃日月池中五龍也。此地非先生所棲,吾等受先生講誨之益,當送先生到一個好所在去。」令陳摶:「閉目休開!」五老翼之而行。覺兩足騰空,耳邊惟聞風雨之聲。頃刻間,腳跟著地,開眼看時,不見了五老,但見空中五條龍夭矯而逝。陳摶看那去處,乃西嶽太華山石上,已不知來了多少路,此乃神龍變化之妙。 陳摶遂留居於此。太華山道士,見其所居沒有鍋灶,心中甚異,悄地察之。 更無他事,惟鼾睡而已。一日,陳摶下九石岩,數月不歸。道士疑他往別處去了。 後於柴房中,忽見一物,近前看之,乃先生也。正不知幾時睡在那裡的!搬柴的堆積在上,直待燒柴將盡,方才看見。又一日,有個樵夫在山下乍刂草,見山凹裡一個屍骸,塵埃起寸。樵夫心中憐憫,欲取而埋之。提起來看時,卻認得是陳摶先生。樵夫道:「好個陳摶先生,不知如何死在這裡?」只見先生把腰一伸,睜開雙眼,說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攪醒我來?」樵夫大笑。 華陰令王睦,親到華山求見先生。至九石岩,見光光一片石頭,絕無半間茅舍。乃問道:「先生寢止在於何所?」陳摶大笑,吟詩一首答之,詩曰: 蓬山高處是吾宮,出即淩風跨曉風。 台榭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 王睦要與他伐木建庵,先生固辭不要。此周世宗顯德年間事也。這四句詩直達帝聽,世宗知其高士,召而見之,問以國祚長短。陳摶說出四句,道是:「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世宗皇帝本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字添蓋乃是「宋」字。宋朝享國長久,先生已預知矣。 且說世宗要加陳摶以極品之爵,陳摶不願,堅請還山。世宗采其「來時自有白雲封」之句,賜號「白雲先生」。後因陳橋兵變,趙太祖披了黃袍,即了帝位。 先生適乘驢到華陰縣,聞知此事,在驢背上拍掌大笑。有人問道:「先生笑什麼?」 先生道:「你們眾百姓造化,造化!天下是今日定了。」 原來後唐末年間,契丹兵起,百姓紛紛避亂。先生在路上閒步,看見一婦人,挑著一個竹籃而走,籃內兩頭坐兩個孩子。先生口吟二句,道是:「莫言皇帝少,皇帝上擔挑。」你道那兩個孩子是誰?那大的便是宋太祖趙匡胤,那小的便是宋太宗趙匡義,這婦人便是杜太后。先生二十五六年前,便識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 又一日,先生游長安市上,遇趙匡胤兄弟和趙普,共是三人,在酒肆飲酒。 先生亦入肆沽飲,看見趙普坐于二趙之右,先生將趙普推下去道:「你不過是紫微垣邊一個小小星兒,如何敢占在上位?」趙匡胤奇其言。有認得的,指道:「這是白雲先生陳摶。」匡胤就問前程之事。陳摶道:「你弟兄兩個的星,比他大得多哩!」匡胤自此自負。後來定了天下,屢次差官迎取陳摶入朝,陳摶不肯。 後來趙太祖手詔促之,陳摶向使者說道:「創業之君,必須尊崇體貌,以示天下。 我等以山野廢人,入見天子,若下拜,則違吾性;若不下拜,則褻其體。是以不敢奉詔。」乃於詔書之尾,寫四句附奏,雲:「九重天詔,休教丹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使者覆命,太祖笑而置之。 後太祖晏駕,太宗皇帝即位,念酒肆中之舊,召與相見,說過待以不臣之禮。 又賜禦詩雲:「曾向前朝號『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先生見詩,乃服華陽巾、布袍、草履,來到東京。見太宗於便殿,只是長揖道:「山野廢人,與世隔絕,不習跪拜,望陛下優容之。」太宗賜坐,問以修養之道。陳摶對道:「天子以天下為一身,假令白日升天,竟何益于百姓?今君明臣良,興化勤政,功德被乎八荒,榮名流于萬世。修煉之道,無出於此。」 太宗點頭稱善,愈加敬重。問道:「先生心中,有何所欲?可為朕言之。」陳摶答道:「臣無所欲,只願求一靜室。」乃賜居於建隆道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