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文學 > 喻世明言 | 上頁 下頁
第八卷 吳保安棄家贖友(3)


  且說吳保安從蠻界回來,方才到普淜驛中與妻兒相見。初時分別,兒子尚在繈褓,如今十一歲了。光陰迅速,未免傷感於懷。楊安居為吳保安義氣,十分敬重。他每對人誇獎,又寫書與長安貴要,稱他棄家贖友之事。又厚贈資糧,送他往京師補官。凡姚州一郡官府,見都督如此用情,無不厚贈。仲翔仍留為都督府判官。保安將眾人所贈,分一半與仲翔留下使用。仲翔再三推辭,保安那裡肯依,只得受了。吳保安謝了楊都督,同家小往長安進發。仲翔送出姚州界外,痛哭而別。保安仍留家小在遂州,單身到京,升補嘉州彭山丞之職。那嘉州仍是西蜀地方,迎接家小又方便,保安歡喜赴任去訖,不在話下。

  再說郭仲翔在蠻中日久,深知款曲:蠻中婦女,盡有姿色,價反在男子之下。

  仲翔在任三年,陸續差人到蠻洞購求年少美女,共有十人。自己教成歌舞,鮮衣美飾,特獻與楊安居伏侍,以報其德。安居笑曰:「吾重生高義,故樂成其美耳。

  言及相報,得無以市井見待耶?」仲翔曰:「荷明公仁德,微軀再造,特求此蠻口奉獻,以表區區。明公若見辭,仲翔死不瞑目矣!」安居見他誠懇,乃曰:「僕有幼女,最所鍾愛,勉受一小口為伴,餘則不敢如命。」仲翔把那九美女,贈與楊都督帳下九個心腹將校,以顯楊公之德。

  時朝廷正追念代國公軍功,要錄用其子侄。楊安居表奏:「故相郭震嫡侄仲翔,始進諫于李蒙,預知勝敗;繼陷身於蠻洞,備著堅貞。十年複返於故鄉,三載效勞於幕府。蔭既可敘,功亦宜酬。」於是郭仲翔得授蔚州錄事參軍。自從離家到今,共一十五年了。他父親和妻子在家聞得仲翔陷沒蠻中,杳無音信,只道身故已久。忽見親筆家書,迎接家小臨蔚州任所,舉家歡喜無限。

  仲翔在蔚州做官兩年,大有聲譽,升遷代州戶曹參軍。又經三載,父親一病而亡,仲翔扶柩回歸河北。喪葬已畢,忽然歎曰:「吾賴吳公見贖,得有餘生。因老親在堂,方謀奉養,未暇圖報私恩。今親歿服除,豈可置恩人于度外乎?」

  訪知吳保安在宦所未回,乃親到嘉州彭山縣看之。

  不期保安任滿,家貧無力赴京聽調,就便在彭山居住。六年之前,患了疫症,夫婦雙亡,槁葬在黃龍寺後隙地。兒子吳天祐從幼母親教訓,讀書識字,就在本縣訓蒙度日。仲翔一聞此信,悲啼不已。因制縗麻之服,腰絰執杖,步至黃龍寺內,向塚號泣,具禮祭奠。奠畢,尋吳天祐相見,即將自己衣服,脫與他穿了,呼之為弟,商議歸葬一事。乃為文以告於保安之靈,發開土堆,止存枯骨二具。

  仲翔痛哭不已,旁觀之人,莫不墮淚。仲翔預製下練囊二個,裝保安夫婦骸骨。

  又恐失了次第,殮葬時一時難認,逐節用墨記下,裝入練囊,總貯一竹籠之內,親自背負而行。吳天祐道,是他父母的骸骨,理合他馱。來奪那竹籠。仲翔那肯放下,哭曰:「永固為我奔走十年,今我暫時為之負骨,少盡我心而已。」一路且行且哭,每到旅店,必置竹籠於上坐,將酒飯澆奠過了,然後與天祐同食。夜間亦安置竹籠停當,方敢就寢。自嘉州到魏郡,凡數千里,都是步行。他兩腳曾經釘板,雖然好了,終是血脈受傷。一連走了幾日,腳面都紫腫起來,內中作痛。

  看看行走不動,又立心不要別人替力,勉強捱去。有詩為證:

  酬恩無地只奔喪,負骨徒行日夜忙。遙望平陽數千里,不知何日到家鄉?仲翔思想:「前路正長,如何是好?」天晚就店安宿,乃設酒飯於竹籠之前,含淚再拜,虔誠哀懇:「願吳永固夫婦顯靈,保祐仲翔腳患頓除,步履方便,早到武陽,經營葬事。」吳天祐也從旁再三拜禱。到次日起身,仲翔便覺兩腳輕健,直到武陽縣中,全不疼痛。此乃神天護佑吉人,不但吳保安之靈也。

  再說仲翔到家,就留吳天祐同居。打掃中堂,設立吳保安夫婦神位。買辦衣衾棺槨,重新殯斂。自己戴孝,一同吳天祐守幕受吊。顧匠造墳,凡一切葬具,照依先葬父親一般。又立一道石碑,詳紀保安棄家贖友之事,使往來讀碑者,盡知其善。又同吳天祐廬墓三年。那三年中,教訓天祐經書,得他學問精通,方好出仕。三年後,要到長安補官,念吳天祐無家未娶,擇宗族中侄女有賢德者,替他納聘;割東邊宅院子,讓他居住成親;又將一半家財,分給天祐過活。正是:

  昔年為友拋妻子,今日孤兒轉受恩。
  正是投瓜還得報,善人不負善心人。

  仲翔起服,到京補嵐州長史,又加朝散大夫。仲翔思念保安不已,乃上疏。

  其略曰:「臣聞有善必勸者,固國家之典;有恩必酬者,亦匹夫之義。臣向從故姚州都督李蒙進禦蠻寇,一戰奏捷。臣謂深入非宜,尚當持重;主帥不聽,全軍覆沒。臣以中華世族,為絕域窮困。蠻賊貪利,責絹還俘。謂臣宰相之侄,索至千匹。而臣家絕萬里,無信可通。十年之中,備嘗艱苦,肌膚毀剔,靡刻不淚。

  牧羊有志,射雁無期。而遂州方義尉吳保安,適至姚州,與臣雖系同鄉,從無一面;徒以意氣相慕,遂謀贖臣。經營百端,撇家數載;形容憔悴,妻子饑寒。拔臣於垂死之中,賜臣以再生之路。大恩未報,遽爾淹歿。臣今幸沾朱紱,而保安子天祐,食藿懸鶉,臣竊愧之。且天祐年富學深,足堪任使。願以臣官,讓之天祐。庶幾國家勸善之典,與下臣酬恩之義,一舉兩得。臣甘就退閑,沒齒無怨。

  謹昧死披瀝以聞。時天寶十二年也。」疏入,下禮部詳議。此一事哄動了舉朝官員:「雖然保安施恩在前,也難得郭仲翔義氣,真不愧死友者矣。」禮部為此複奏,盛誇郭仲翔之品,「宜破格俯從,以勵澆俗。吳天祐可試嵐谷縣尉,仲翔原官如故。」這嵐穀縣與嵐州相鄰,使他兩個朝夕相見,以慰其情,這是禮部官的用情處。朝廷依允,仲翔領了吳天祐告身一道,謝恩出京。回到武陽縣,將告身付與天祐。備下祭奠,拜告兩家墳墓。擇了吉日,兩家宅眷,同日起程,向西京到任。

  那時做一件奇事,遠近傳說,都道吳、郭交情,雖古之管、鮑,羊、左,不能及也。後來郭仲翔在嵐州,吳天祐在嵐穀縣,皆有政績,各升遷去。嵐州人追慕其事,為立「雙義祠」,祀吳保安、郭仲翔。裡中凡有約誓,都在廟中禱告,香火至今不絕。有詩為證:

  頻頻握手未為親,臨難方知意氣真。
  試看郭吳真義氣,原非平日結交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