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西漢演義傳 | 上頁 下頁 |
第七十四回 置太公挾漢退兵 |
|
卻說霸王同諸將回到楚營中軍坐定,查計損折人馬三萬有零,周殷、桓楚、季布、虞子期俱中傷,帳後調理,諸將暫休息數日出敵。傳令畢,不覺過了二日,有細作小校打探漢營消息,回報曰:「韓信整點人馬,一二日又來與楚交兵,各處諸侯軍馬陸續而來,現漢兵共有五十余萬,蕭何轉運糧儲,積聚滎陽,自成皋相連五百里,俱是漢兵。」 霸王聞說,召鐘離昧、項伯等商議曰:「漢兵勢重,又兼韓信善能用兵,我兵在此,不可久待,況又絕糧,似難與爭鋒,爾等有何長策?」 鐘離昧曰:「太公見在楚營,明日陛下出師,置太公于俎上,使漢王見父子之情,自然傷感,著他退兵,免太公一死;如不退兵,決將太公入烹,漢王見時,必然哀求請免,或有別議,此為長策。若恃勇與戰,恐複蹈廣武之困。願陛下裁之!」 霸王曰:「烹太公亦不難,但恐人恥笑,」 昧曰:「欲為退兵之謀,何惜人恥笑?」 相與議定。 次日霸王整率人馬,將太公綁縛在馬上,殺奔漢營來。早有人來報:「霸王將太公綁縛在馬上,不知何謂。」 漢王聞之,放聲大哭曰:「我生不能以奉養父母,因為爭天下,反致我父如此受苦,不若急早降楚,以救我太公還國。」 張良、陳平急止之曰:「大天何執一如此耶?此是霸王因見漢兵圍困甚急,故將太公來,欲陛下退兵。況今大事已定,豈可遽然歸降乎?大王不可心急,須以智勝之。」 漢王曰:「聞太公捆縛在馬上,不覺此心十分哀痛,縱天下得與不得,亦何要緊?救我太公,實第一件大事!」 良、平曰:「霸王到陣前,定將太公置於油鑊之上,要逼大王退兵,大王如此如此,管教項王不敢烹太公也。」 言未罷,人報項王到陣前,要請大王答話。 韓信聞項王來,預備于平川之上,排下陣勢,周圍列下戰車,兩邊旗幟嚴整,靜靜肅肅,鴉雀不聞,刁鬥不鳴,甚是威武。楚兵見了,先自懼怯。霸王遂勒住兵不動。漢王到陣前大呼曰:「霸王兵窮勢困,急早歸降,庶得裂土,世為楚王,免今目下受戮。」 霸王大怒,叱之曰:「劉邦匹夫,乃敢出大言,以辱我耶?」 急舉槍直取漢王,漢王背後樊噲、灌嬰、周勃、王陵四將突出,攔住霸王。霸王力敵四將,正在酣戰之際,忽漢陣上一聲炮聲,中軍黃旗蕩動,只見四面八方合圍上來,把霸王圍裹在陣中,四將各向方位。霸王左沖右突,不能得出。眾軍士隨著霸王,亦無走路。 霸王定睛看那陣時,四望如連城之狀,不分東西,難辨出入,愁雲漠漠,慘霧朦朦,尋思:「又中韓信之計!吾聞戰而誤入其陣者,以外應破之。不然,一時妄動,便遭擒矣!吾營中將士,必有知此陣勢者,待外邊打入,卻乘機殺出,庶脫此陣也。」 正思慮間,只見季布、周蘭、周殷、鐘高昧從陣東門打入,霸王即乘勢接應,君臣五人,奮力踴躍,蕩開一條血路,沖倒漢兵,一擁而出。韓信亦不敢追趕。 霸王回到楚營,召諸將問曰:「何人知此陣法?」 周蘭近前奏曰:「韓信此陣,乃太乙陣也。有生門,有死門,有陰陣,有陽陣,雖有向背,而四面合一,若八卦陣,實為八卦也。如走生門而入陽陣,必得活路;若不知妄入,必遭擒獲。臣少從龍山李少仙學道,嘗聞太乙陣之說,臣以此領諸將,從生門而入,策應陛下,遂出此陣。」 霸王聞說大喜。於是鐘離昧曰:「陛下且將太公回營,今日不必與漢交兵,容一日卻將太公置車前號令,待將兵退後,陛下回彭城招集兵馬,休養士卒,再作良圖。」 霸王遂回營。 卻說張良、陳平商議救太公之策,遂于楚降卒中,選一伶俐小校,入帳中以言撫之曰:「我看汝相貌,將來亦有功名,但汝雜於眾軍卒之中,何日得顯?我今差汝幹一要緊大事,若成此功,定在封賞之貴。」 小校曰:「軍師有何吩咐?」 良曰:「有書一封,差你做細作,往楚營捎與大司馬項伯,因你是楚軍;定有相識親故,你可乘空便將此書密密遞與項伯,就說是我捎與他的。他有甚話語,你可來回我的話,須要小心仔細。」 小校曰:「此事甚易,軍師快寫書來,我就往楚營,見項老大王,管教下書得信回話。」 良大喜,賞勞小校,將書禮就貼肉藏定。小校仍前楚軍打份,前來楚營。有巡哨軍士看見小校,原是楚軍,問:「你如何得回?」 小校曰:「我前日陣前被漢兵活捉去,我暫時歸降,我父母妻子皆在彭城,如何降漢?因此逃回。明日煩你眾位,引我見項伯將軍,報姓名入隊伍。」 此日項伯正點看三軍畢,巡哨軍引小校見項伯曰:「這個軍士,前日被漢兵虜去,今日逃回,我等不敢隱藏,引來見老大王,他仍要入隊伍,我等不敢擅專,請自尊裁。」 項伯召小校近前問曰:「汝在漢營,曾見張良否?」 小校曰:「我就一向伏侍張軍師,時常說老大王名姓,甚是看顧我。只因我父母妻子在彭城,終日思想,以此逃回。」 項伯曰:「張良如何時常說我?」 小校見項伯問的緊,回顧左右無人,近前卻向身邊取出書來,密密遞與項伯曰:「我臨來時,張軍師吩咐,將此書呈上老大王。」 項伯接書,拆開觀看,書曰: 舊交故友張良書奉大司馬項老將軍麾下: 昔承館穀之心,後托雲水之遊,自意富貴無心,功名絕念;豈料志有齟齬,不遂所願,羈縻於此,不過苟延歲月,非有他望也。但漢王仁厚長者,終成大業,不忍舍去,以此戀戀左右,如鳥依人,人自愛之,安得兀然高坐,不畫一籌耶?因昨有霸王欲烹太公,實為退漢兵計耳,漢王驅兵於此,實無所歸,漢兵不退,項王必烹太公,太公被害,不可複生,他日漢王與將軍有藍田之約,成秦晉之好,將軍何以相見乎?良因托鴻便馳書上瀆,倘太公欲烹之時,望一言力阻,得賜救援,太公蒙再造之德,漢王免不孝之名,恩義兼至,仁德無窮矣。如允所請,乞討回音,以慰漢王惕厲望救之懷。下情無任懇切惓惓之至。 項伯看罷書,便吩咐小校曰:「汝既與張子房捎書,想是他帳下心腹。」 小校曰:「不敢欺老大王,我是張軍師所使,專為下書而來,非逃回也。若大王有回書,我仍捎去回話。」 項伯犒賞小校,亦寫數字,密付身邊,著左右心腹,押小校出營。 小校徑來漢營,見張良,備說入楚營見項伯,即以軍師分付的事,俱幹停當,徑來回話,便將項伯回書呈上。張良拆書觀看,書曰: 久睽素好,心切遐思,來示教言,敢不如今。俱罷兵言和,乃益國家耳。太公久稽于此,某實朝夕維持,料供給不至缺乏。然不剖意息兵,太公豈能還國?某雖救援,不過為一時之計。近左右每勸殺太公,若一怒不回,恐難永保,望足下籌之! 良看罷書大喜,重賞小校,仍著軍政司紀姓名,令紀功祿報功,待封賞之時,查名重用。 且說霸王親統大兵,複到漢營,列成陣勢,命軍士抬油鑊,設於軍前,將太公置於俎上,命軍士傳呼曰:「漢兵早退,免烹太公;如不退,烹太公!」 漢王急出陣前,亦大聲呼曰:「吾與霸王俱北面事懷王,結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如若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言罷,語笑自若,似無哀戚之意。霸王大怒,即欲烹太公,項伯急向霸王前止之曰:「凡為天下者不顧家,昔大禹聖人也,有父名鯀,而治水無功,被堯帝殺之,大禹仍治水三年,三過家門而不顧。今漢王與陛下爭天下,前太公被拘禁三年,漢王略不相顧者,正是以天下為重耳。若今陛下殺太公,既無干勝敗之數,反使天下說陛下殺人之父,是為盛德之累也。不若陛下且收兵回營,再為別圖,何必挾殺太公,然後為退兵之計?陛下威武震于天下,何乃聽此以示怯也。」 霸王急令赦太公,遂收兵回營。是日兩家俱未經交兵。 漢王到營大哭曰:「太公雖得暫救,一時不能還國,我誠天下罪人也!」 漢王召良、平等議救太公還國,良曰:「若使太公還國,必須差人與楚講和,況楚方缺糧勢弱,必從其議。但無此能言之士,往楚為使命耳。」 言未畢有一人上帳曰:「臣願往與楚講和。」 王見其人大喜,就令往楚講和,救太公還國。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