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演義 | 上頁 下頁
整理說明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修訂(約1664~1666年間)、清康熙刊本(通稱「毛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題羅貫中編次。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東原(今山東東平一帶)人,一說錢塘人,又有廬陵人之說。著名小說家,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著作。

  演繹東漢靈帝建寧二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間(169—280),魏、蜀、吳三國風雲變幻、興衰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本書影響流傳甚廣,重刻、續書、仿作、改編為戲劇作品,至今不斷。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典小說。自明隆慶三(1569)年間已流傳至朝鮮,明崇禎八(1635)年入藏于英國牛津大學,清康熙二十八(1689)年譯成日文,清嘉慶七(1802)年譯成泰文,清嘉慶二十五(1820)年譯成英文,清道光二十五(1845)年譯成法文。數百年來,受到世界各地人民重視喜愛,至今不衰。

  ***

  《三國演義》一般認為作者是羅貫中,但卻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所以難免也有前後不一,自相矛盾處。

  雖說是揚劉抑曹,但隨處可見,操實為天下之望。比如陳宮「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曹洪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操也是愛民的,如眾人勸曹操攻打翼州,曹操說:「見今禾稼在田,恐廢民業,姑待秋成後取之未晚。」曹操的大度更是人所不及,如「操方欲起行,只見刀斧手擁一人至。操視之,乃陳琳也。操謂之曰:『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赦之,乃命為從事」。

  劉安殺妻進食劉備,劉備也沒於心不安。呂布臨死求救于劉備,劉備當面應承,背後卻勸曹操殺之,「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為史家和學者所詬病的是,不太忠於歷史事實,以致「七實三虛惑亂觀者」。而以劉氏為正統的觀點也是宋儒理學後的迂腐處,天下一統、國家安定團結才是正理。三分天下,軍閥混戰,實是禍國殃民。

  ***

  本書校對時,有些通假、通用字改為常用字,如沈→沉、拏→拿、渰→淹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