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九十三回 孔明再上出師表(1)


  時大蜀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被陸遜大破于石亭,車仗馬匹,軍資器械並皆罄盡,休惶恐太甚,連夜奔走,因此氣憂成病,到洛陽發背而死。賈逵面奏魏主。叡大痛不已,敕厚葬之。須臾,司馬懿引兵而還,眾將接入,問曰:「曹都督兵敗,即元帥之干係,何故急回耶?」

  懿曰:「吾料諸葛亮知吾兵敗,必乘虛來取長安也。倘隴西緊急,何人救之?吾故回耳。」

  眾皆以為怯懼,哂笑而退。

  卻說東吳使命將請兵伐魏之書,並大破曹休之事,細奏後主,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後主大喜,令人持書去漢中報知孔明,說曹休兵敗而死。此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事,忻然而喜,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繡傳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也。」

  諸將未信。正飲酒之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之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二人來見丞相。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

  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眾皆痛哭,孔明跌足而哭曰:「今歲不想喪了許多將佐,今日子龍又死,乃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

  孔明哭罷,遂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後主所言,放聲大哭,曰:「朕昔幼時,非子龍必死於軍之中矣!」

  即下詔厚葬,諡封大將軍、順平侯,敕葬于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命太常致祭,詔曰:

  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途艱險,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經營天下,遵奉法度。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志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溺;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故特賜大將軍、順平侯。主者施行。

  後史官有廟贊曰:

  救主功勳大,興邦名譽彰。
  扁舟飛漢水,匹馬向當陽。
  義膽深包體,忠心並日光。
  留芳青史上,應是與天長。

  又詩曰:

  匹馬單槍敢獨行,摧鋒破敵任縱橫。
  皆稱飛虎一身膽,不負英雄千古名。
  黑髮當陽扶幼主,白頭箕穀保殘兵。
  忠心到底無移改,溢法還應得「順平」。

  又詩曰:

  一馬能將萬騎沖,西除東當剿群凶。
  鏖兵惡戰全忠者,惟有常山趙子龍!

  卻說後主將子龍祭葬已畢,封趙統為虎賁中郎,封趙廣為牙門將,就令守墳。二人謝辭去了。忽近臣奏曰:「諸葛丞相將軍馬分撥已定,乃令楊儀再上《出師表》。」

  後主就禦案上拆封視之。表曰: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賨,音叢。〕、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將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謹表以聞,仰於聖斷。

  建興六年冬十一月日,丞相諸葛亮上表。

  ***

  後人有詩贊曰:

  出師前後表,情切意尤深。
  觀者不垂淚,應無忠義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