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百五十三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卻說吳侯求計于呂蒙,蒙曰:「麥城四門皆有大路,吾料關公兵少,必不從此路而逃。正北有險峻小路,必從此路而去也。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麥城之北二十裡;但有敵軍至,不可與敵,只可隨後掩殺。敵軍定無戰心,必奔臨沮〔地名〕。卻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於臨沮山僻小路,可成事矣。其餘大路已遣將士把守,惟北門只用弱兵守之,關公走北門無疑矣。」

  權又令呂范蔔之。范複蔔一卦,乃告權曰:「此卦中主敵人投西北而走,今夜亥時必然擒矣。」

  權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領兩枝精兵,各依軍令埋伏去訖。

  且說關公在麥城,計點馬步軍兵止有三百餘人,糧草缺少。是夜,城外吳兵招喚各軍姓名,越城而去者數多。不見救兵到來,心中無計,遂與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遭此危急,將複如何?」

  甫哭而告曰:「今日之事,雖有子牙複生,亦無計可施也。」

  趙累曰:「救兵不至者,乃劉封、孟達按兵不發也。何不棄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來收復漢上,未為晚矣。」

  公曰:「吾亦欲如此。」

  遂上城觀之,見北門外小路,旌旗不整,隊伍交雜,乃問曰:「此去往北,地勢若何?」

  一人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

  公曰:「今夜可走此路。」

  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

  公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

  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軍裝,準備出城。甫痛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與手下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粉碎,身亦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

  公痛哭而別,與子關平、都督趙累引手下二百餘人,開放北門,奮然突出。比及天晚,吳軍見之,不敢阻當,四下逃竄。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約走三十餘裡,只見下凹處,火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出,為首大將乃丹陽故鄣人也,姓朱,名然,字義封,驟馬挺槍大叫曰:「關公休走!趁早下馬受降!」

  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未及三合,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忽然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戀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回兵掩殺,行不動者,折傷五六十人。走不到四五裡,前面喊聲大震,一彪軍出,為首大將乃東郡發幹人也,姓潘,名璋,字文珪,驟馬舞刀,向火光裡殺來。關公怒激,揮刀相迎。戰不三合,潘璋敗走。公縱馬追殺,忽四下喊聲大震,伏兵皆起。公不與交戰,急回山路而走。背後關平也到,說趙累已死於亂軍中。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當先,隨行止剩十餘人。行至決石〔地名〕,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叢雜。

  時五更將盡,正走之間,喊聲舉處,伏兵又起。背後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與潘璋部將馬忠相遇,忽聞空中有人叫曰:「雲長久住下方也,茲玉帝有詔,勿與凡夫較勝負矣。」

  關公聞言頓悟,遂不戀戰,棄卻刀馬,父子歸神。史官有詩贊曰:

  壯哉熊虎將,赳赳漢雲長。
  功績過韓、耿,聲名重馬、張。
  恩酬曹孟德,死報漢中王。
  大義參天地,英風播四方。

  又宋賢作詩以挽關公曰:

  少年為客離蒲東,濟困扶危立大功。
  赳赳漢朝熊虎將,巍巍當世美髯公。
  時來官渡驚曹操,數盡臨沮遇馬忠。
  大義古今誰可及?令人哀怨淚痕紅!

  又史官廟贊關平曰:

  烈烈三分將,堂堂百戰身。
  金戈衝殺氣,鐵馬截征塵。
  報國忠心壯,隨親孝義淳。
  臨沮天數盡,父子共歸神。

  又讚美關公父子之德,仍哭其忠雲:

  當年父子鎮荊、襄,吳、魏何人敢跳樑?
  權欲連和求配偶,操將遷國避鋒芒。
  子憑膽勇甯三國,父仗神威定八荒。
  不意呂蒙施詭計,可憐忠義一時亡。

  又贊雲長父子忠義詩曰:

  天生虎將佐炎劉,父子胡為一旦休?
  千載令人思慕處,巍巍功業等伊、周!

  自關公父子歸神之後,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權就賜與馬忠騎坐,刀賜與潘璋。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吾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污,立於其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公吉凶如何?」

  正說間,人報吳兵在城下,將君侯父子刀馬前來招安。王甫大驚,與周倉登城視之,果然。王甫仰天大叫一聲:「君侯英靈知之乎?吾無計可支也!」

  言訖,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於是麥城盡屬東吳。

  且說關公一魂不散,悠悠蕩蕩,乘雲而飛。忽至一處,地名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一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長老。是時雲遊天下,來到此山,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止有一小行者,時常下山化飯度日。當夜月白風清,正值三更時分,淨禪師在庵中坐禪,忽聞空中有人大呼:「主人何在?」

  禪師命行者觀之,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右隨從二將,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報禪師,禪師知是關公與關平、周倉也。待雲頭飛至庵前,禪師以手中麈尾擊其座曰:「顏良安在?」

  關公聞言,英魂頓悟,即落雲下馬,叉手立於庵前曰:「吾師何人?願求清號。」

  禪師曰:「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何不識普淨也?」

  公曰:「某雖愚魯,願聽清誨。」

  禪師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只以公所行言之: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呂蒙以詭計害公,安足較也?公何必疑惑於是?」

  公遂從其言,入庵講佛法,即拜普淨禪師為師。後往往顯聖,鄉人累感其應,因此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後《傳燈錄》記雲:

  大唐高宗儀鳳年間,開封府尉氏縣有一秀才,累舉不第,三上萬言策,皆不中選,遂乃出家,法名神秀,拜蘄州黃梅山黃梅寺五祖弘恩禪師為師,學大小乘之法。後雲遊至玉泉山,坐於怪樹之下,見一大蟒,風簇而至。神秀端然不動。次日,于樹下得金一藏,就於玉泉山創建道場。因問鄉人:「此何廟宇?」

  鄉人答曰:「乃三分時,關公顯聖之祠也。」

  神秀拆毀其祠,忽然陰雲四合,見關公提刀躍馬於雲霧之中,往來馳驟。神秀仰面問之,公具言前事。神秀即破土建寺,遂安享關公為本寺伽藍。至今古跡尚在。神秀即六祖也。

  傳曰:

  關公在生之時,敬重士大夫,撫恤下人,有互相毆罵者,告於公前,公以酒和之。後人爭鬧,不忍告理,常曰:「恐犯爺爺也!」

  時人為此,不忍繁瀆焉。故自古迄今,皆稱曰「關爺爺」

  也。張益德平素性躁,雖敬上士,而不恤下人。凡有士卒爭鬥者,告於益德前,不問屈直,並皆殺之。後人因此不敢告理,但恐斬之。所以關公為人,民不忍犯;益德為人,民不敢犯:其貴重如此也。後宋朝崇甯年間,關公出現顯聖,故封為崇寧真君。因解州鹽池蚩尤神作耗,乃公神力破之。後累代加封義勇武安王、崇寧真君。至今顯聖,護國佑民。

  贊曰:

  憶昔將軍起解良,虎軀九尺有餘長。
  眼如丹鳳朝天柱,眉若臥蠶侵鬢傍。
  髯拂烏雲吞曉日,面如重棗輕秋霜。
  馬騎赤兔追電影,刀偃青龍噴雪光。
  桃園結義過山嶽,世同生死共劉、張。
  開基剿滅黃巾寇,勇烈英名播四方。
  酒尚溫時華雄喪,馬恰到處車胄亡。
  不降曹公只降漢,一宅分為兩院牆。
  曾于官渡施神勇,立誅文醜刺顏良。
  千里獨行世莫比,五關斬將誰敢當?
  古城重會表忠節,撾鼓之中斬蔡陽。
  華容道上酬恩德,荊州城內鎮邊疆。
  單刀赴會真豪傑,水淹七軍妙度量。
  操欲遷都避銳氣,吳欲求親甯荊、襄。
  呂蒙一旦施詭計,白衣搖櫓渡關防。
  麥城守困軍旅散,臨沮父子魂渺茫。
  玉泉山頭夜顯聖,解州城內神昭彰。
  歷代加封贈尊號,崇甯年間朝宋皇。
  生作三分熊虎將,死為義勇武安王。

  自關公歸神之後,孫權盡收荊、襄之兵,將公父子信息招安各處人民。忽報張昭自建業而來,權召入問之。昭曰:「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矣!昔日,此人與劉、張在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備若知損其父子,必起傾國之兵,與彼報仇矣。備奮力死戰,東吳何可當也?」

  權聞之大驚,乃跌足曰:「孤失其計較也!似此如之奈何?」

  昭曰:「主公勿憂。某有一計,令西蜀之兵不犯東吳,荊州如磐石之安也。」

  權問:「有何妙計?可速教之,以安家國。」

  試看張昭道出甚計來,畢竟如何,下回便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