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一百三十二回 曹操杖殺伏皇后(1) |
|
呂蒙、甘寧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被所傷,遂不敢動。雲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癡呆。船已乘風而去。宋賢讀史,見單刀赴會之事,作詩贊曰: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 當年一鼓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澠池。 又詩贊曰: 東吳赴會,單刀往還。 足搖地軸,手撼天關。 鴻門小可,澠池等閒。 關公之名,威震江山! 雲長自回荊州。魯肅與呂蒙共議:「此計又不成,如之奈何?」 蒙曰:「一面申報吳侯,起兵與雲長一戰,有何不可?」 肅即時使人申報。孫權聞之大怒,商議起傾國之兵,來取荊州。忽報:「曹操又起三十萬大軍來也!」 權曰:「且教魯肅休惹荊州之兵,移兵向合淝、濡須,以拒曹操。」 卻說操將欲起程南征,參軍傅幹,字彥材,北地人,上書以諫操。書曰: 幹伏聞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勝,易其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節義。公神武威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數十萬之眾,頓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天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惟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則國家之幸也!願鈞察焉。 曹操覽之,遂罷南征,興設學校。王粲、杜襲、衛凱、和洽四個侍中,議欲尊曹操為「魏王」。中書令荀攸曰:「不可。丞相官至魏公,榮加九錫,進爵諸侯,改受金璽,位已極矣。今又進陞王位,於理不可。」 曹操聞之,大怒曰:「此人又欲效荀彧耶?」 荀攸知之,當年十月,臥病不起,十數日內身亡。後史官有詩曰: 漢末荀公達,當時號大賢。 知能過甯武,德可配顏淵。 功振三分國,才成二十篇。 曹丕曾下拜,聲跡尚昭然! 傅子曰: 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君師之智。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強,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其荀令君乎!太祖謂『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君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荀攸亡,年五十八歲。操厚葬之,遂罷「魏王」事。 一日,曹操帶劍入宮。帝與伏後共坐,伏後見操來,慌忙起身;帝見曹操,戰慄不已。操曰:「孫權、劉備各霸一方,不遵朝廷,當如之何?」 帝曰:「盡在魏公裁處。」 操怒曰:「陛下出此言,文武聽之,只道吾欺君也!」 帝曰「君若相輔,則厚;不爾,垂恩相舍。」〔此言若不輔佐,則可憐而放於他處,勝似為君。〕 操目視天子,作威而出。 諫議郎趙儼見曹操出,乃入奏帝曰:「近聞魏公欲自望為王,不久必篡主也!」 帝與伏後大哭。早有人報知曹操。操大怒,使武士直入禁宮,擒出趙儼,腰斬於市。帝聞之大驚,與伏後商議。後曰:「子童之父伏完,常有殺操之心,恨未能也。子童親修書一封與父,早圖之。」 帝曰:「昔董承為事不密,反遭大禍;恐又洩漏,朕與汝皆休矣!」 後曰:「旦夕如坐針氈,似此為人,不如早亡!子童于宮官內求之,近得一人,抱忠義之節,有除操之心,可告此人,令寄此書。」 帝問何人,後曰:「非穆順不可。」 即時召順入屏後,退去左右近侍。帝后大哭,告順曰:「操賊欲為『魏王』,早晚欲謀天下。左右之人皆操心腹,朕夫妻將欲垂命,無可訴及。欲卿將此書與後父伏完,令密圖之。」 順泣曰:「臣感陛下知遇大恩,敢不以死補報!臣即請行。」 帝與了書,穆順藏於發中,潛出禁宮,徑至伏完宅上,將書呈完。完見女親筆,乃與穆順曰:「吾料朝廷眾人無敢近曹賊,除非江東孫權、西川劉備,得此二處起兵於外,操必自往。此時卻求在朝忠義之臣,一同謀之。」 穆順曰:「皇丈可作數字回與帝后,求密詔,暗遣人往吳、蜀二處,令約會起兵,保民救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