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上古神話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八十二回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2)


  過了幾日,舜到了太原,覲見帝堯。帝堯向舜說道:「大司徒勤勞民事,曆有多年。現有疾病,醫者勸其靜養。所以朕特飭汝前來代他的職位,汝如有嘉謀,盡可設施。不可因系庖代性質,奉行故事。」

  舜稽首受命。

  過了兩日,舜向堯奏道:「臣的意思,為治之道,得人為先,所以臣任教化之事,擬舉幾個賢人,以供襄助,未知帝意如何?」

  帝堯道:「汝言極是,果有賢才,不妨儘量保舉,朕當一一任用。」

  舜道:「臣伏見帝之胞弟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個,都是逸群之材,可以當敷教化之任,請帝任用!」

  帝堯道:「原來就是他們!朕真疏忽了。自從先皇考賓天之後,庶母羲和氏就帶了他們在海外,一向未曾歸來,所以朕尚未曾見過。汝知道他們八個確有材幹,賢能可用嗎?」

  舜道:「他們從海外歸來,大約有好多年了。天下之民盡知道他們的賢能,齊聲稱頌,有『八元』之稱。臣均見過,確系可用。」

  帝堯道:「那麼汝趕快飭人去招他們來,朕立刻任用,就分派在汝部下吧。」

  舜再拜稽首,受命而出,即刻派人去尋八元。

  兩月之中,陸續都到。先來見帝堯,帝堯道:「朕未知汝等已歸國,失於招呼。但是汝等既已歸國,何以不到朕這裡來?」

  伯奮道:「貴賤有殊。臣等如來見帝,其知者以為敘兄弟之情,不知者必以為希富貴之路,臣等恥之。所以不敢前來晉謁,死罪死罪!」

  帝堯歎道:「汝等亦太耿介了!現在舜舉汝等佐理敷布教化之事,汝等其各敬謹將事。兄弟固屬至親,然而國家之事如有乖戾,朕不能因私恩而廢公義,汝等慎之!」

  八元等受命,稽首而出,就到大司徒府中來就職。

  當下舜就開了一個會議,商量敷布教化之事。但是「教化」兩個字太空空洞洞了。究竟教什麼呢?化什麼呢?教他好,怎樣才叫作「好」?化他善,怎樣才叫作「善」?後來討論的結果,最要緊的是人與人中間相互的一種關係。因為世界是人類所積成的,人之與人無時不接觸,無地不接觸。既然接觸,那麼你的待我、我的待你必有一種至當不易的方法,才可以相安相親而不爭,教化之道,似宜從這一點著手,方才切實有用。

  後來又將世界人與人相互之關係分為五類:一曰君臣,二曰父子,三曰夫婦,四曰長幼,五曰朋友。這五類似乎已可包括人與人相互之關係而無遺了。但是每類之中,求一種至當不易之方法,其標準很難定。尤其難定的是君臣一類。因為君臣一類,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為臣的往往容易諂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這種道理不弄明白,君臣一類是永遠不會有好結果的。

  後來大家仔細討論,定下一個標準,叫作「義」字。「義」字的意思,是種種合於當然的意思,因為君之與臣尊卑雖殊,但是推到他當然的道理,所以要立這個君,所以要用這個臣,無非都是為百姓求利福而設的。既然都是為百姓求利福而設,那麼他們所行之事,有福利于百姓的,才叫作「義」,無福利于百姓的,就是「不義」。

  臣子不義,君主應當加之懲罰;君主不義,臣子亦應當加之以諫阻。假使同是一事,君主的意見,有時與臣子不同,而那利害禍福一時又看不到,那麼怎樣呢?或者君主方面犧牲他的意見,以從臣子:或者臣子方面犧牲他的意見,以從君主,均無不可。假使兩邊意見不同,而利害禍福顯而易見,那麼為君主的可以罷免其臣,為臣子的亦可以捨棄其君。所謂道合則留,不合則去。有「義」的標準,就此確定。

  還有一層:所謂君臣,不必限於朝廷之上的君主。凡是一部分為百姓辦事,而有出令之權的,都是君之類。凡是受人之祿,為人辦事,而有奉行之責的,都是臣之類。都適用這個標準。

  第二項是父子。父對於子應該慈,子對於父,應該孝。孝慈兩個字,總離不了一個「親」字。父子天性,假使因責善而賊恩,而分離,那個就「不親」了,所以父子的標準,就定了一個「親」字。無論如何,總以不失其「親」為原則。母子與父子一樣,亦適用這個標準。

  第三項是夫婦。夫應該和,妻應該柔。一和一柔,家道乃成。世上夫婦仳離的原故雖有多種,而最大的不外兩端:一端是親熱過度,始則縱容狎褒,無所不至,久而久之,反動力一生,兩個就不對了。還有一端,男子見了另外的女子都是可愛;女子見了另外的男子亦都是可愛。雖不必一定夫有外戀,妻有外遇不拘形跡,不避嫌疑之中,實足以引起夫婦的醋意,而生出種種之誤會。因此夫婦相敬如賓的「敬」字,還不足以包括。所以他的標準是一個「別」字。其他男女交際及各種,亦適用這個標準。

  第四項是兄弟。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所知道的。但是如何叫作「恭」,如何叫作「友」?不能不定一個標準。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則是平等的,不過年齡有大小而已』。夫婦的利害,常相公共,而兄弟的利害,往往相衝突。

  況且父子夫婦都是個對個,簡單而容易對付。兄弟則多者十餘人,少者亦二三人,方面既多,對付不易。討論結果,定了一個標準,是個「序」字。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係發生的時候,都按了次序做過,自然不會衝突了。每事兄讓其弟,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爭執,亦無非確定長幼之次序。鄉党莫如齒,以齒為序,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亦適用這個標準。

  第五項是朋友。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義。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就廣義說起來,除出父母之外,殆無不可以作為「朋友」。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那麼這個標準,從何而定呢?討論良久,結果定了一個「信」字。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而交際之中,首重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發生。假使交際之時,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發生,而朋友之道,無從確立。所以「信」字最為重要。其他人類往來交際,亦適用此種標準。

  五項議完之後,大家又商量製成一篇議案。又分派職司:伯奮、伯虎擔任父子一倫,仲堪、仲熊擔任夫婦一倫,叔獻、叔豹擔任兄弟一倫,季仲、季狸擔任朋友一倫。尚有君臣一倫,由舜與八人共同擔任。並擬定教導的種種方法。次日入朝,奏知帝堯。帝堯看了,大喜,遂將這個議案定名叫作《五典》,表示尊崇之意。就叫舜等負責去實行。

  過了幾月,大司農因為水災太久,黎民艱食鮮食,擬親自到各處察考一周,以使籌劃補救。他所兼的天官塚宰一職無人代理,帝堯就叫舜去擔任。原來那天官塚宰是總轄百官的尊官,向來大司農出去,總是由帝堯自己擔任。這次因為要試舜的才能,看他有無統禦之才,群臣服與不服,所以叫他擔任。

  那舜代理幾個月之後,百官個個服從,各率其職,這亦可見舜的才德了。但是舜代理了塚宰之後,對於百官細細考察,才德賢能之人固然不少;而尋常庸碌的人亦不免參雜其間。因此又保舉了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等八愷,說這八人都可以大用。並且又保舉洛陶、靈甫、不訾、秦不虛、方回、續牙、伯陽等七友,說這幾個亦都是忠清正直之士,可以作庶官之材。又保舉皋陶,可以當土師之任。

  帝堯道:「皋陶這人,朕曾召來,想大用他,可惜喑了,此刻全愈了嗎?」

  舜道:「他的暗病時愈時發。此刻是否全愈,不得而知。但是求一個折獄之才,非此人不可。就使他的暗疾常發,亦不要緊,因為折獄並不一定貴乎言語的。」

  帝堯聽了大喜。後來又談到方回、續牙,帝堯道:「方回這人從前朕亦想用他,他只肯做個閭士,後來又硬辭去,他是個志在學道之人,恐未必肯來做官呢。至於續牙,是朕之胞弟。聯屢次召他,他逃來逃去,總不肯來相見,恐怕亦未必願來!」

  舜道:「願意服官與否,是各人之志。保薦賢才,是臣之職。各行其是而已。」

  帝堯以為然。遂又說道:「蒼舒等八人號稱『八愷』,朕亦久有所聞,不知其人果何如?」

  舜道:「都是傑出之才,不可多得的。」

  帝堯道:「那麼朕都任用,汝即速去召他們來!」

  舜受命,分頭遣人去叫。哪知數月之內,八愷和皋陶都來,獨有那七友不知所往。

  據去叫的人說,秦不虛等在舜這次入都之後,就動身他往,連家眷一齊搬去了。究往何處而去,他們的鄰里都不知道,無從打聽。舜聽了,知道他們都高尚其志,不肯出山,連平日最要好的朋友都情願終身不見面,這亦是無可如何之事。皋陶是帝堯賞識最早之人,且有專長,所以一到京之後,就授以士師之職。其餘都留在朝中,共參大政,從此八元八愷同在一庭,亦可謂英才濟濟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