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宋宮十八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七十二回 充內間夫婦同歸 誓報國弟兄著績(1)


  卻說張浚親自引兵至房州,克日南下,先令趙哲克復鄜州,吳玠收復永興軍,又移檄被陷各州縣,令其自拔來歸。各州縣果然反正,盡為宋有。後來聞得兀術已經北歸,張浚已亦退回關陝,調取五路大軍,分道出同州鄜延,東拒婁室,南截兀術。

  及兀術至陝,會婁室之軍西進。張浚遂召熙河經略劉錫,秦鳳經略孫偓,涇原經略劉錡,環慶經略趙哲,與統制吳玲,會合五路大軍,四十萬人,馬七萬匹,要與金兵決一勝負。當命劉錫為統帥,先行出發,自率諸軍為後應。統制王彥進諫道:「陝西將帥,素不和協,未可合兵齊出。倘有一路稍挫,各路悉皆奔潰。不如令其各守要隘,待金兵入境,再令來援,萬一不捷,還可不致大有挫衄。」

  張浚不然其言,劉子羽亦力言不可。張浚慨熱歎道:「我非不知此理,但東南勢甚危急,不得不大舉攻敵。倘能擊敗金兵,便無西顧之憂,可以專力東南,防禦敵人了。」

  吳玠、郭浩又進見諫阻,張浚只是不從。

  大軍遂即啟行。前鋒行至富平,劉錫會集諸將,計議出戰之策。吳玠道:「出兵宜求勝利,此處一帶平原,絕無險要,易為敵兵所乘;當先據高阜,依險立營,方保萬全。」

  諸將道:「我軍人馬眾多,比較金兵,何止一倍,怕他甚的。況此處前有葦塘口,便使用鐵騎衝突,也不能奔馳如意,何必移住高阜呢?」

  劉錫因眾議不同,也不能決斷。

  那婁室卻引兵前米,部下的人馬,早已預備了柴薪,運著土袋,把葦塘頃刻填滿。金兵縱馬而過,進逼宋營。兀術也引人馬到來,與婁室分為左右兩翼,列陣待戰。劉錫見敵兵逼近,遂傳令出營出戰。吳玠、劉錡等敵左,孫偓、趙哲等敵右。左為兀術之軍,上前接仗,吳玠、劉錡身先士卒,奮勇衝突。兀術的部兵,竟自抵擋不住,漸往後退。婁室領了兵在右邊與孫偓、趙哲決戰。

  孫偓倒也親自指揮,盡力上前。那趙哲卻躲在旗門影裡,不敢前進,早被婁室看出破綻,指揮鐵騎,徑從趙哲一軍殺來。趙哲如何敢出陣迎敵?帶轉馬頭,往後邊跑,部下兵士,見主帥已走,自然跟隨奔跑。孫偓之軍,竟為牽動,不能支持,也就潰退。吳玠、劉錡的兩路人馬,見右軍已敗,兀是驚心,再加婁室戰敗了孫偓、趙哲之軍,也來幫助兀術,兩下夾攻,吳玠、劉錡也就招架不住,只得敗退下來。統帥劉錫,見四路兵敗,哪裡還敢戀戰,也便退走。

  張浚駐紮邠州,正在盼望捷音,忽見敗兵陸續退回,知道邠州亦難保守,只得退至秦州。等得劉錫到來,責其敗北之罪。

  劉錫歸罪於趙哲。張浚即將趙哲斬首,劉錫安置合州,命劉錡等各歸本鎮;並上疏自劾,後得高宗手詔,非但不加責罰,反多慰勉之語。張浚奉詔,感激涕零,力圖報效。無如各軍新敗,金兵勢焰,日盛一日,涇原諸州軍,皆為兀術所攻破;又有叛將慕洧,引導金人,入環慶路,破德順軍。

  張浚自己部下,只得親兵一二千人,如何還能再戰,就是秦州也保守不住,只得又退往興州。有人說:「興州也很危險,不如徑行入蜀,駐節夔州,就可憑險而守,永保無虞了。」

  張浚聽了這話,心內躊躇不決,即請劉子羽商議。劉子羽不待張浚說畢,已變色道:「誰人首倡此議,罪應斬首。四川向稱富饒,甲于全國,金人唾涎已久。不過地勢險阻,山嶺崎嶇,不容易進去,且因我們的人馬,駐紮在此,不能飛越過去。如今棄了陝西,退入蜀中,引敵深入。我卻退避夔峽,與關中不通聲氣,必致進退兩難了。如今敵人方才恣意劫掠,尚未逼近。宣撫使應當留駐興州,以為關中人望,內安全蜀人心;速遣官屬出關,召集諸將,收拾散亡,分扼險要,堅壁以待,俟釁乘隙,待時而動,尚可挽救前次之失,以圖將來之效。」

  張浚聞言,肅然起立道:「參軍所言,甚合機要!我當立刻施行。」

  當下召集諸參佐,欲令出關,慰諭諸將。眾人皆有難色,劉子羽道:「某不才,願當此任。」

  張浚大喜道:「得君前往,尚有何言。」

  遂令從速前行。

  子羽奉令,單騎赴秦州,檄召散亡將土,諸將因富平之散,懼獲罪譴,各自逸去,幾不知張浚身在何處。此時見了檄文,一概赦罪,仍復原職,大家欣喜!接踵而來。未及數日,已收集了十余萬人,軍勢複振。劉子羽回到興州,報告張浚,即令吳玠往鳳翔,扼守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關師古等聚熙河兵,扼守岷州的大譚縣。孫偓、賈世芳等,集涇原、鳳翔之兵,扼守階、成、鳳三州。三路分屯,遏住敵兵進取之路。金兵得了消息,方才不敢輕易到來。未幾,婁室病死,兀術自覺勢力孤單,暫時且圖自保,待養足了氣力,再設法進取。

  且說撻懶攻下了楚州,又分兵陷汴京。汴京乃北宋都城,稱為東京,河南府為西京,大名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此時盡為金人所有。金主晟,本來無意中原,便將河南、燕北州郡,立劉豫為帝。

  那劉豫,號彥游,景州阜城人氏,初為河北提刑,金人入寇,棄官而去。後由張懿保薦,起複為濟南府。劉豫因山東盜賊橫行,不願前往,請在東南效用,宋廷不許。劉豫怏怏而去。

  未及兩年,金將撻懶略地山東,來攻濟南。豫令勇將關勝,及其子劉麟,率兵抵禦。關勝奮勇殺敵,連次獲勝,撻懶心中疑懼!令人入城勸劉豫降金,永保富貴功名。豫本來怨望進朝廷,遂將關勝殺死,開城投降。城內人民不肯從金,豫乃縋城而出投往金營,從此,隨了撻懶,參贊軍事,撻懶倒也很器重他。

  後來聞得兀術攻下建康,高宗避往東南,西北地方遼闊,金主恐照顧不到,要依照張邦昌的故事,重建藩封。但漢人中只有折可求、劉豫二人,才具相當。劉豫聞得這個消息,連忙大施運動,以重金饋獻撻懶,求為薦舉。撻懶倒也樂從,便轉告粘沒喝,請立劉豫為藩王。粘沒喝不答,撻懶又致書于高慶裔,囑為吹噓。高慶裔受金命為大同尹,與雲中相近,即往謁見粘沒喝道:「我朝屢次舉兵,不過為的兩河,因此,得了汴京,遂立張邦昌為帝;現在河南州郡,皆歸我有,官制還是依照南朝,不是又要依照張邦昌的故事麼?元帥不早建議,乃令恩出他人。竊為元帥不取。」

  粘沒喝聽了此言,連連點頭,遂即奏聞金主。

  金主即命至劉豫部下,諮問軍民應立何人為帝?劉豫鄉人張浹,首請立豫,眾亦隨聲附和,就此議定。撻懶轉奏金主。

  金主遂命大同尹高慶裔,知制誥韓昉為冊封使,于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即金主晟天會八年,冊立劉豫為齊帝。劉豫乃上金哲表,世修子禮,奉金正朔。後因金主許其改元,始改次年為阜昌元年,升東平府為東京,改東京為汴京,降南京為歸德府,惟大名府仍稱北京。撻懶即立劉豫為齊帝,又因宋廷近年來,有岳飛、韓世忠等為將,用兵未必勝利;若要自己毫無損失,坐收其利,惟有講一法便,和想了一個計策,將秦檜夫婦,放回中國,使他做個奸細,主持和議。

  此時秦檜在撻懶營內做了參謀,兼轉運糧台,頗得信用。

  撻懶將他召來,把主意說明,秦檜連聲答應,對天盟誓,永不負金。撻懶遂將秦檜及其妻王氏,暗中放歸。秦檜攜妻,航海而行,到了越州,只言自己殺了監守的人,奪舟回來的。廷臣多半疑惑,盡說秦檜自北至南,迢迢數千里,途中豈無譏察,就使從軍撻懶,縱令歸來,亦必拘其妻子,如何得與王氏同行呢?惟參知政事范宗尹,同知樞密院事李回,素與秦檜友善,力為辯白,且薦他忠誠可用。高宗乃召他入對,秦檜見了高宗,即出所草與撻懶求和書,且勸高宗屈從和議,為迎回二帝,休養萬民之計。

  高宗聞言甚喜!對輔臣道:「秦檜樸忠過人,朕得檜,甚是欣慰!即得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豈非是幸事麼?」

  遂除檜為禮部尚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