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全相平話 | 上頁 下頁
三國志平話(31)


  第三日,見帝,筵會數日。有上大夫賈翊,暗對曹相言:「獻帝之子,眾官曾言,天下官員封官賜賞,皆由曹相。太子欲害丞相。」

  曹相不語。

  數日,詐言奏帝,說春秋高也,平王之子彌建陰謀篡位殺父,天地不從。獻帝再問如何。曹相詐言:「在朝官員皆言太子醉酒,累次言陛下聖壽高矣,他人有意為君,怕太子異日宮中作患。」

  獻帝不語,又思:王莽弒平帝奪天下,吾兒乃的子也,尚有此意?再問。曹操奏舉一勘官禦史台推問太子。曹操令一知心人鞭撻太子。太子乃帝子龍孫,不能忍受,虛招其罪。曹操奏獻帝,又言太子之事。帝問:「如何斷?」

  曹操曰:「斬於都市。」

  帝言:「吾兒帝子龍孫,豈可斬首市曹?」

  曹操再奏曰:「自古以來,弒君殺父,豈有赦也!」

  帝無語以對,委一殿官太尉,市曹監斬太子畢。都人言:「劉氏無其主矣!」

  獻帝怕曹操,封為大魏王,吳地立孫權為大吳王。西川得知,武侯說與皇叔,自封為漢中王。先主淚下,又思高祖提劍斬白蛇在芒碭山,收秦滅楚,前後數年,今來獻帝懦弱,曹操弄權,誣害太子,絕漢根芽,皆是曹賊之計。臥病數日,問諸葛曰:「吾二子長劉封,次劉禪,誰可為西川之主?」

  諸葛令眾官之評議,託病數日不出。先主使人問軍師。軍師言曰:「在病不能動止,願大王遠赴荊州問關公。」

  關公言曰:「劉封乃羅侯之子,劉禪乃的子。」

  文字回見先主。先主曰:「吾弟所言當也。」

  數日,劉封得葭萌關節度使,引佐貳官孟達。

  又數日,漢中王文字立劉禪為西川主。劉封得知,言玄德不仁。孟達曰:「此非皇叔之過。乃關公之罪。」

  劉封折箭而誓曰:「異日此仇必報!」

  後說關公,前後半年,有人告江南使命來到。江吳上大夫言曰:「吳王之子體知荊王有一女,兩家結親如何?」

  關公帶酒言曰:「吾乃龍虎之子,豈嫁種瓜之孫!」

  使命去了。

  前後一月,長安路上有上大夫陳登,將家小遠赴荊州,與關公相知,邀入城中。關公問,大夫具說曹操不仁,長安建銅雀宮,選天下美色婦人,每日作樂。又不聞蔡琰和番複回,曹公又收在宮中。陳登言:「吾有一女,曹賊也尚不能並立。」

  關公言:「大夫是也。」

  前後無一月,曹操使命來取陳登。關公不發。曹操使一元帥龐德,佐貳官於禁,引十七萬軍,名曰七軍,每一隊二萬五千。

  關公斬龐德于馬下,魏軍大敗。數日,關公看於禁寨在於小江下,雨忽作,關公開小關水,其水無邊岸。淹於禁軍皆落水死。兩次殺魏軍無一萬回。于禁回長安說與曹操。

  曹操拜四將為元帥:宰相賈翊,第二張遼,第三夏侯惇,第四太尉李典。更有數員名將,起十萬大軍到荊州。張遼獻計,可接抅江吳,兩夾間攻,荊州可破。

  張遼過江見吳王,美言說孫權曰:「吳地名將呂蒙,將百員將,千萬軍,至荊。東南吳地呂蒙,西北魏軍賈翊。」

  關公得知。關平告曰:「我父年邁,遂發文字去益州成都府見漢中王,軍師,來使賊軍不動自解。」

  關公言曰:「家兄引眾官圖川,無我等之功。今日荊州賊軍侵界,便去取救軍,不為大丈夫也。」

  數日,關公出城東南,迎呂蒙,張遼,後殺西北,迎魏軍。呂蒙後襲。前後半月,賊軍不散。關公金瘡發。關平告曰:「荊王使人去赴西川求救。」

  到葭萌關,被劉封,孟達納殺文字,前後一月,求救文字三番,皆被劉封納殺不申。

  關公金瘡稍斂,來日準備出戰。當夜三更,大風忽作,其響若雷,滿城人若言折了。

  關公出戰,兩國夾攻。關公在荊州東南,困于山嶺。落後數日,大雨降後,說吳,魏兩國官員至荊州,言聖歸天。巧說分了荊州。有張遼,長安說與曹公,曹公大喜無限。荊州敗軍入川,說與軍師。軍師大驚,怎敢奏帝,把此事按殺。

  後說曹相,奏帝:「陛下聖壽!」

  帝曰:「又無後嗣,可立誰?」

  操曰:「帝不聞堯舜禹湯,有德者立。」

  帝曰:「誰為有德者?」

  曹相言:「臣子曹丕,天下皆稱可立為天子。」

  無半年,長安西南五十裡,有一村名鳳凰村,此處築一台,名受禪台。歌曰:

  鶴鳧燕鼠狐狸嗥,鬼吹病死燒蓬蒿。
  此台雖善名不善,壘土雖高德不高。
  黃埃數丈炎旌藏,馬驚須破其尾光。
  欺淩寡婦奪玉璽,逼嚇孤魂離故鄉。
  男兒膽大謀天子,何必更言兒戲爾。
  不如握劍分明道,我當為君爾當死。
  黃土一堆宮自癡,空在巍巍半空裡。
  壞卻唐虞揖讓風,黃埃崢嶸愁處批。
  高陵墓土才掩閉,晉公方習唐虞禮。
  一堆黃土接雲齊,天下不生靈英知。
  人言台善名不善,盡是陰謀篡漢基。
  善惡到頭終有報,惡來還有惡圖之。
  曹家欲襲千載業,司馬依前襲帝基。

  詩曰:

  屈軒東宮絕漢孫,禪台魏祖立仇君;
  都來五帝陰司報,司馬圖王殺未輕。

  卻說曹丕受禪台,眾官賀新君,改年號黃初元年,即帝位。魏文帝即位,封漢獻帝為山陽郡公,今時懷州修武縣西北有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