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史演義(陸士諤) | 上頁 下頁
第一二九回 徐錫麟暗殺恩巡撫 陸征祥抗議海牙城(2)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英美代表又提議增訂公斷條款,末一條,有「凡關於領事裁判權的事項,概須舉出,得請裁判」等語。陸代表據理力爭說:「此事載諸四十五國公約,永以公道平等為宗旨,倘不刪除,我必全款反對。」

  會長俄代表沒奈何,只得將陸代表所陳,付眾公決。決議完結,贊成的是德、美、俄、奧、意等三十六國,反對的是英法二國,不置可否的,葡班瑞典瑞士日本等國。幸得多數贊成,遂將該款刪除,造成鐵案。當陸代表直摘其隱時,英代表力為解釋,說該款系專指土耳其、摩洛哥而言,中國萬勿誤會。

  陸代表不為所動,美代表見中英兩代表相持不下,旋允收回。英代表還不肯答應。陸代表仍堅持,不肯稍讓,稱該條款大背本會宗旨,會長俄代表才提出個請眾公決的解和法兒。自五月初四開會,至九月十三閉會,中國代表抗議,要算這一次最利害呢。

  閉會之後,即由駐荷欽使錢恂電請政府,派陸征祥,及美員福士達,為保和會國際平和裁判所公斷員,隨即上疏,奏報保和會各國議旨,並籲請考訂法律,預備下次預會情形。其辭道:

  竊臣奉命兼充保和會議員,該會於五月初五日開始,臣即會同專使臣陸征祥赴會預議。頃於九月十三日,會務告竣。所有會務訂約情形,由臣陸征樣專折奏報。臣維和會關乎全球國際,謹就數月來在會聞見所得,與夫愚慮所及者,為我皇太后皇上縷晰陳之。

  查此會西文名為第二次和會,蓋別於光緒二十五年第一次和會而言。初會議創自俄,故俄為會主。今屆議創自美,而俄不甘讓,仍為會主。各國雖不免退後有言,而交誼攸關,亦勉為承認。初次赴會者二十六國,今增至四十五國,可謂盛矣。

  臣親接各國所派議員,大率以國際法律學為首選,而海陸軍學輔之。聆其所陳說辯論,立意本非等尋常,發言尤不肯輕讓,無非各自顧本國情勢,以趨利而避害。然國派不同,國力又異,故恒有提議經日,或甲是而乙非,或乙贊而丙否,詞鋒橫厲,滿座動容,徒以各有主權,不受牽制,卒至所議中輟,空懸虛願者有之。此和衷商議之難言,而意見齊一之尤非易事也。初次和會,本以限制軍備為名,今屆英國亦首以為言,迨議及此端,率皆相顧失笑,蓋各國方競強之不已,又誰肯自戢其雄心?

  且所議種種問題,皆關於海陸戰事,推其意不過定以法律,姑示準繩,使知戰時殘酷行為為近世文明所不取,故弱者不可侵犯,弱者責令賠償,以冀稍有範圍,俾事後據以評斷。然且恃強者勝,不強則理雖直而其勢恒處於窮。至不幸而果遇兵戎,倉卒之間,必謂事事遵守條約,即各議員設身自處,恐亦徒有此理想而已。說者謂初次和會畢,而有英特之役,有日俄之投;今屆和會方始,而有日韓之事,有法摩之事。雖謂天下未嘗一日無兵爭可也。此減少軍備之難期,而消弭戰禍之不可信也。

  英美素持和平主義者也,今修改國際裁判約,英有關於治外法權不得請判之條,美有支配裁判員任期區別國等之議。至於萬國捕獲審判所一約,附列派員任期表,又指明英德法美意奧日俄為八大國,其餘皆目為小國可知矣。夫國無大小,強弱焉耳。

  強弱之別,視其國之政教法律海陸軍務大端之完缺如何,在會中列表比較,固無可遁飾。故無論何國,一預公會,即不啻自表其國之列於何等。而彼數大國者,又不免恃其權力之大,借法律以制人而自便。有時欲有所發議,則互相鼓說以動人,有時欲有排議,則隱為牽制以立異。

  故南美之數小國如巴西、如阿根廷之議員,素以法學著稱者,常對眾宣讀意見書,洋洋數千言,與各大國辨論。至謂此會名為保和,實類挑戰,雖言之過激,然據公法以立言,卒亦無以難之。以此見強弱等差之難泯,而外交競爭之日益加劇也。

  臣外顧全局,內顧本國,倘非從以上所謂政教法律海陸各大端提挈綱領,力求實際,則下次和會,彼列強又不知現何種對我之法。夫分言之則曰政教,曰海陸括言之則法律實無所不包,所謂綱領是也。法律不僅在文字,在乎人民之學術,尤在乎朝廷之精神。

  臣聞各國政府距今會一年前,自俄政府通文頒出後,已早選員在各本國研究各種法律,以專備臨時應付。故凡在會發議決議,具有灼見真知,而操縱無不如志。今會中擬於西曆一千九百十四年,當為光緒四十年,舉行第三次和會,而先於一千九百十二年,即我光緒三十八年,發表議題,集員探討,以便會議時易於解決,各國均已允從。

  臣深幸有此數年天然期限,為我國參訂法律,研究國際之難得機會。擬請由部臣,一面將此次會議已成交之條約,及未成文之議論,速行刊佈,廣征內外臣工新學後進之意見。何者有利可行,何者有害宜避,使達於部,而部臣綜核而研究,以之期洞悉竅要。

  一面預備深通中國舊學之法律家,會同深通列國情勢之外交家,輔以兼通中外文字之新學家,組成一研究會,專事內訂國律,以間執彼口;外采彼律,以期協公理。修律之實行,在是;預會之預備,亦在是;人材之培植,亦在是。務於光緒三十七年以前,俾國法、國際法均確有眉目,然後於光緒三十八年第三次和會,議題發表時,與各國抗衡印證。如是則光緒四十年之會,乃不至虛預。

  倘屆時我國法律果臻完備,人才果足應用,如日本今日在會之事事儕於強大,豈非我國家莫大之幸福!惟此數年之歲月易逝,而參訂研究之關係極大,應如何預備開始,使內外合力考訂之處,伏候聖明飭下外務都、內閣會議、政務處暨考察憲政大臣、各出使大臣等,詳晰妥議,奏複施行!臣身列和會,見外情之迫切,為先事之綢繆,戇直陳詞,不勝悚息屏營之至!謹奏。

  ***

  欲知此疏上奏之後,朝廷是否感動,且聽下回再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