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五五回 疏仲翁叔侄辭官 韋玄成兄弟讓國


  話說皇太子奭本宣帝在民間時所生,其母許皇后正位中宮,不過三年,便被霍顯買通淳於衍用藥毒死。宣帝複立霍光之女成尹為後。後聞許後不得其死,心中痛念。地節三年遂立奭為皇太子,時年八歲。宣帝拜丙吉為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為太子家令。

  疏廣號仲翁,蘭陵人,自少好學,家居教授,被召為博士諫大夫,至是選教太子。疏受字公子,乃疏廣胞兄之子,被舉賢良,為人恭謹好禮,敏捷能言。宣帝每到太子宮中,疏受迎接應對,置酒上壽,禮貌雅飭,言語嫺熟,宣帝甚是歡悅。過了數月,丞相韋賢告老。宣帝以魏相為丞相,丙吉為御史大夫,乃升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受為少傅。

  當日太子外祖父平恩候許廣漢因見許後早死,太子年幼,左右無至親之人照管,放心不下,遂向宣帝建議,請以其弟中郎將許舜監護太子家事。宣帝遲疑未決,問於疏廣,疏廣對道:「太子乃是一國儲君,所交遊之人,必擇天下英俊,不宜獨與外家許氏親密,況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已備。今複使許舜監護太子之家,轉示人以不廣,臣竊以為不可。」

  宣帝聽了連連點首,遂將疏廣之語告知魏相,魏相免冠謝道:「臣等愚見所不能及。」

  宣帝由此甚重疏廣,時加賞賜。其時正值霍顯暗使霍後設計,欲將太子毒死,也賴疏廣、疏受二人時刻留心,防微杜患,太子遂得安然無事。每當太子入朝,疏廣在前,疏受在後,叔侄二人同為師傅,朝廷皆以為榮。

  光陰迅速,疏廣為太子太傅已過五年,時為元康三年,霍後早廢,太子年已十二歲,讀過《論語》、《孝經》。疏廣自覺年紀已老,決計告歸,遂喚到疏受說道:「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吾與汝官至二千石,官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何如歸老故鄉以終壽命?」

  疏受道:「謹從大人之議。」

  即日叔侄二人一齊告病。到了病假三個月期滿,尚未銷假。宣帝有意挽留,下詔准其續假。二人遂自稱病重,上疏乞歸。宣帝念他二人年紀老邁,遂皆允准,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贈以黃金五十斤。疏廣、疏受謝別宣帝與太子,收拾行裝一同歸裡。

  到了起程之日,滿朝公卿大夫並朋友同鄉人士都來相送,就東都門外搭起帳棚,排列酒席,等候疏廣、疏受到時,眾人為之餞行,一一上前把盞,祝他倆一路平安。並各敘許多別話,弄得疏廣、疏受應接不暇。此時東都門外送行車馬不下數百輛,有如蜂屯蟻聚,更引動長安許多士女都來道旁觀看。此一段風光異常熱鬧,算是一時少有。旁觀之人都稱道疏廣、疏受之賢,深惜其去,為之歎息,也有至於下淚者。

  疏廣、疏受辭別眾人,一路行程,到了蘭陵故里。原來疏廣家住鄉中,家中薄有田產,子孫等皆以耕田度日。今見疏廣、疏受一同回家,大眾聞信出外迎接,各敘天倫之樂。疏廣、疏受又將宣帝及太子所賜之金,交付家人收藏。家人見了許多黃金,不勝喜悅,以為從此買田置產,成為富家,便可安坐享福。

  誰知疏廣、疏受自從回家之後,連日吩咐家人將所賜之金備辦酒席,遍請宗族朋友賓客到來歡聚。家中人等以為老人初次歸裡,酒席應酬自屬不免。誰知疏廣卻習以為常,日日請客。家人見老人十分高興,不便攔阻,心中卻以為虛糜費用,甚覺可惜。在疏廣意思似乎黃金存在家中,終久是累,惟恐用它不盡,時時問他家人黃金尚有幾多,速行賣去,預備酒食。家人無奈,只得依言備辦。如此日日宴飲,一連過了年餘,已將所賜黃金,花費大半了,子孫等暗暗叫苦,但又不便明言。

  於是想得一計,選得族中一位老人,為疏廣平日所親信者,將自己實情告訴一番。說是子孫等希望趁著父祖在日,置買產業,立些基礎,如今逐日宴飲,糜費將盡。尚望老人得便,勸其酌留餘款,置田買宅,將來子孫也好度日。老人依言勸告疏廣。

  疏廣聽說慨然答道:「我並非年老昏饋,不顧子孫,但因家中本有現成田宅,子孫勤力耕作,足供衣食。今若添置產業,食用有餘,徒教子孫懶惰而已。且子孫不論賢愚,多財皆足為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況富人為眾怨所歸。吾既不能教化子孫,不欲使他益過生怨。又此金乃是主上惠養老臣者,故樂與鄉里宗族一同享用,以盡吾之餘年,豈不是好。」

  老人聞言無話可答,心中卻也敬服疏廣見解闊達,遂將言回報疏廣子孫。子孫聽了疏廣言語,知是全無希望,只得死心塌地,一意耕田。疏廣、疏受二人竟把條金用盡,不久相繼壽終於家,後人因稱之為二疏。至今山東嶧縣東五十裡有一小城,號羅膝城,土人相傳二疏居宅及墓皆在其中。清人謝啟昆有詩詠二疏道:

  太傅居前少傅俱,賓朋祖帳出東都。
  人生仕宦二千石,孰肯追隨兩大夫。

  金問無餘方寡過,功成不退豈非愚。
  子孫自享田廬舊,風雨寒窗守老儒。

  當日太子奭自少即得疏廣、疏受教以《孝經》、《論語》。

  及二人去後過了數年,適值御史大夫蕭望之因事貶為太子太博教授太子。此時太子奭年已長成,生性柔仁,又得望之大儒教以經學,太子由此愈重儒術。因見宣帝平日所用,多系學習法律之吏,專用刑法治理,對於臣下督責甚嚴,大臣蓋寬饒、楊惲等皆因言語文字稍有不謹,便坐以重罪,致之死地。太子奭見了心中甚不以為然,又因宣帝盛怒之下不敢進諫。一日太子奭趁著宣帝無事之時,從容進言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聽了不覺忿然作色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來王霸雜行,如何專用德教?且俗儒不知時務,好逞議論,是古非今,使人無所適從,何足任用?」

  太子被駁不敢多言,只得默然退出。宣帝見太子已退,因歎息道:「亂我家者必太子也。」

  從此心中不喜太子。

  先是宣帝后宮有華捷即妤張婕妤衛婕妤並皆得寵,張婕妤生一子名欽,封淮陽王。地節四年霍後既廢,宣帝本意欲立張婕妤為後,因想起太子年紀尚幼,當日霍後未曾生子,尚且三番兩次謀毒太子。今若立張婕妤,渠現有子,更難免不生奪嫡之念,太子尤屬可危。惟有王婕妤無子,素性謹慎,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使之撫養太子。王皇后雖然得立,並無寵倖,少與宣帝相見。到了淮陽王劉欽年已長大,喜讀經書,通曉政事法律,聰敏有才,甚得宣帝寵愛,屢次歎賞道:「淮陽王真我子也。」

  宣帝既不喜太子奭,遂欲立淮陽王為太子,但又轉念自己出身民間,少時依倚許氏過日,及即位之後,許後又被毒而死。想起貧賤夫妻,恩義難忘,若竟將太子奭廢去,未免對不住許後,輾轉尋思,心中終覺不忍,遂決計不廢太子。

  宣帝又因淮陽王母子平日素得寵愛,屢加稱讚,料想淮陽王必然希望得立為嗣。今既無意廢去太子奭,須將此意曉諭淮陽王,絕他妄想,免得結下嫌隙,將來不得保全。惟是父子兄弟之間,此等事實屬不便啟口,況廢立之舉並未發表,亦未與他人商量。不過宣帝心中有此打算,如今既已如煙消雲滅,則舊事更不必重提,免多一番痕跡。但事雖未行,形跡已露,非向淮陽王用言點醒,如何能使他曉悟。宣帝沉思許久,忽得一策,自言道:「我今只須用此辦法,淮陽王是個聰明人,見我舉動,必能體會吾意。」

  宣帝想罷,遂即下詔拜韋玄成為淮陽中尉。

  讀者試想,宣帝此策如何能醒悟淮陽王?原來宣帝本恐淮陽王與太子爭奪帝位,以致兄弟不和,生出禍亂,特地尋一讓國于兄之韋玄成作為榜樣。說起韋玄成乃丞相韋賢之少子,自少好學,能修父業,為人謙讓下士。每值乘車出外,遇見相識之人,步行路上,玄成立命停車,喚下從者,力邀其人上車,問以去處,送之前往。平日接見人客,對於貧賤之人尤加禮貌,以此名譽日廣,由明經擢為諫大夫,遷大河都尉。

  此時其父韋賢為丞相,封扶陽侯,年老致仕。生有四子,長子韋方山早死,次子韋弘,三子韋舜,玄成算是最小。韋賢原定自己死後由韋弘承襲侯爵,卻因韋弘官為太常丞,職掌宗廟,管諸陵邑,事務既繁,責任又重,容易得罪,深恐將來有礙襲爵,因令其自行告病辭職。韋弘知得其父意思,暗想道:「我今若遵從父命棄官,顯見得我欲代父為侯,未免遭人嫌疑。」

  因此不即辭職。

  及韋賢抱病,韋弘竟因宗廟之事被系獄中,罪名未決。族中人等見韋賢年老病重,料其不起。韋弘犯罪,勢難承襲。尚有韋舜、韋玄成,應以何人為嗣,須得韋賢主意,便來詢問韋賢。韋賢病中聞說韋弘坐罪下獄,不得為嗣,心中甚以為恨,今見族人來問,默然不答。於是韋賢門生博士義倩等與韋賢宗族商議,假託韋賢命令,使家丞上書有司,請以大河都尉玄成承韋賢之後。不久韋賢病死,玄成在任,聞訃奔喪,聞知自己當襲父爵,心料必非其父本意,遂假作癡狂,臥床不起;有時胡言亂笑,不肯應召襲爵。大鴻臚遂將此事奏聞宣帝,宣帝下詔丞相禦史查驗。

  韋玄成素有名聲,自從此事轟傳于外,一時議論多疑他意欲讓國于兄,所以假裝瘋病,於是奉命查驗之丞相史,遂作書勸諭玄成。玄成得書,仍置不理。丞相禦史無法,遂上書劾奏玄成實未抱病,假作癲狂。旁有玄成故人官為侍郎,心恐玄成因此得罪,乃上疏道:「聖王貴重禮讓,宜優待玄成,勿屈其志。」

  宣帝見奏下詔丞相禦史勿庸劾奏,帶領玄成入朝拜爵。

  玄成不得已只好受爵,宣帝甚重玄成能讓,拜為河南太守。並赦其兄韋弘之罪,拜為泰山都尉。神爵四年又召玄成入京,拜未央衛尉,調為太常。五鳳四年楊惲被誅,玄成因其與楊惲交好連坐免官,到了甘露元年又召拜為淮陽中尉。

  此時淮陽王劉欽尚在長安未曾就國,韋玄成雖然拜官,也未到任,宣帝因深通經術,遂命其與諸儒生在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直到宣帝駕崩,方隨淮陽王赴國。未知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