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前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一四二回 封劉賀廢王善終 褒王成循吏接跡


  話說前昌邑王劉賀,自從被廢之後,連王號一概削除。昌邑歸漢為山陽郡。上官太后仍許劉賀歸到昌邑故宮居住,賜以食邑二千戶。劉賀回到昌邑,終日幽囚宮中,如同犯人,若是他人,早已憂鬱不堪。偏他卻也不知憤恨,依然安閒過日,但不比從前那種快意。到了地節三年,霍光已死。宣帝親理政事,念起劉賀也曾為帝,今雖被廢,住在昌邑,難保不謀恢復帝位。

  萬一有人蓄意作亂,託名推戴故君,煽惑人心,聚眾起事,豈非養虎貽患。因想到山陽太守一缺,須任用能吏,隨時防範,方可放心,於是就群臣中選得張敞,遂命之為山陽太守。

  張敞字子高,平陽人,昭帝時官為太僕丞。杜延年甚奇其人。適值劉賀被征即位,種種舉動不遵法度。張敞上書切諫,劉賀不聽,未幾遂為霍光所廢。張敞由此顯名,擢為豫州刺史。

  宣帝即位,召拜太中大夫,與于定國同判尚書事。張敞遇事守正不阿,因此忤了霍光之意,出為函谷關都尉。宣帝久知張敞才具過人,故特用為山陽太守。

  張敞在任年余,聞知霍山、霍雲因事免官歸第,遂上書奏道:「大將軍決大汁,安宗廟,定天下,功固不小。今欲保全功臣之後,應由朝臣倡議,請罷霍氏三侯就第,及衛將軍張安世一併賜以幾杖,許之歸老。陛下見奏,下詔不許。群臣固爭,然後許之。如此則天下皆以為陛下不忘功德,朝臣能知禮節,霍氏子孫,亦可長享富貴,不憂後患。今朝廷不聞直言,反使陛下親詔罷免。兩侯既出,臣料大司馬及其支屬必然畏懼,似此近臣自危,甚非得策。臣願就朝廷發議此事,因守遠郡,無由自達,惟陛下留意。」

  宣帝得書,甚以為然,但因山陽要地,一時無人可代張敞,故亦不召其來京。及霍氏既滅,宣帝對於劉賀,終覺放心不下,元康二年,乃遣使賜張敞璽書,令其謹備盜賊,查察往來過客,並勿將此書宣佈。張敞得書,便料到宣帝意中猜忌劉賀,不便明言,故有此詔。於是張敞修下表章,備陳劉賀近狀,以安帝意。

  原來張敞於地節三年五月到任視事,查得故昌邑王劉賀現居舊宮,奴婢等在宮者共有一百八十三人,閉起正中大門,但開旁向小門,選吏一人為之主管錢物,每日買入食物一次,除食物外,其他不得出入。又用督盜一人,專掌稽察往來之人。更由王家出錢雇用士卒,巡邏宮牆,清除中禁,防備盜賊。張敞時遣屬吏前往察看。

  到了四年九月,張敞親自入宮視察情形。劉賀聞信,急出接見。張敞留心觀看劉賀,見他年約二十六七歲,面帶青黑色,小目尖鼻,鬚眉稀少,身材卻甚長大。只因酒色過度,得了痿病,行動不便。身穿短衣大褲,腰佩玉環,頭上插筆一枝,手中持著木簡。張敞暗想從前我與他本是君臣,如今他並無爵位,算來反不如我,時異勢殊,令人不勝感慨。張敞一路行進,到了中庭,與劉賀敘禮,分賓坐下。

  張敞欲探劉賀之意,借著惡鳥動他,遂開言道:「昌邑梟鳥甚多。」

  劉賀急應道:「是,從前賀到長安,不聞有梟,及回時東行,到了濟陽,又聞梟聲。」

  張敞聽他說話毫無意思,遂不再言。

  此時守官吏入見太守到來,便照例將劉賀妻子奴婢財物簿冊,呈請張敞點驗。張敞點至劉賀之女持轡,劉賀便跪起說道:「持轡之母,乃嚴長孫女也。」

  張敞久知執金吾嚴延年字長孫,有女名羅敷,前為劉賀之妻,現已身死,聞言點頭無語。共計劉賀妻妾十六人,子女二十二人,張敞逐一點驗已畢。又與劉賀坐談數語,見他言語舉動衣服裝飾,知是癡騃之人,遂即辭別劉賀歸去。過了一時,張敞又查知昌邑哀王劉髆有歌舞女張修等十人,未生子女,且在後宮並五位號。哀王既死,例應發遣回家,乃太傅豹等擅將諸人留居哀王墓園,有違法制。張敞遂上書朝廷,請皆遣散。

  劉賀聞知此事,便說道:「此等守園之人,有病不必診治;有自相殺傷者亦不必究辦,原欲令其速死,太守何故欲使罷遣歸家?」

  有人將劉賀言語報與張敞。張敞聽了,心想此人天性專好做那亂亡之事,始終不知仁義,與他更無話說,只得付之一笑。後來張敞奉到朝廷批准,竟將張修等十人一律遣發。如今接到宣帝璽書,張敞便將以上各事詳細陳明,並將劉賀妻子奴婢財物等造成清冊,交與使者帶回京。

  宣帝見了張敞回奏,方悟到劉賀為人,不足畏忌。元康三年春,乃下詔封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

  劉賀得封侯爵,便由昌邑移居海昏。時侍中金安上上書宣帝道:「劉賀天之所棄,陛下至仁,複封為列侯。賀乃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宣帝見書批准。於是劉賀雖然封侯,對於朝廷典禮,不得參預,不過得食租稅,掛個空名而已。又過數年,揚州刺史上奏道:「劉賀與前太守卒史孫萬世交好。萬世嘗問劉賀道:『前此被廢之時,何不堅守,勿出宮門,立斬大將軍,竟聽他人奪取璽綬。』劉賀聽說急應道:『是也,我當日失於留意。』萬世又說:『劉賀不久當為豫章王。』劉賀也信以為實,便應道:『亦將如此。』以上兩次言語,皆非劉賀所應言,應請究治。」

  宣帝將奏發交有司,有司查明是實,請將劉賀逮捕。宣帝命削奪三千戶。劉賀方知為眾人所唾棄,往往尋事與他作對,心中漸覺鬱悶。他所居海昏,本豫章郡屬縣,有贛水繞城,東出大江。劉賀閑中乘舟,順流東望,往往憤慨而還,後人因名其地為慨口。

  後至神爵三年,劉賀身死。豫章太守奏道:「昔舜封弟于劉有鼻,及象死不為立後,因系暴亂之人,不宜為一國始祖。今海昏侯劉賀死,有司奏其子充國當嗣爵。充國竟死,有司複奏其弟奉親。奉親又死,是天絕之也。陛下仁聖,待賀甚厚,雖舜之待象,無以復加,宜廢其後,以順天意。」

  宣帝命有司會議,皆以為不宜立嗣,於是國除為縣。及元帝即位,又封賀子代宗為海昏侯,傳到東漢,國尚未絕,此是後話。

  宣帝自霍光死後,始親理政事,勵精圖治,每五日臨朝一次。自丞相以下,各按職守上前奏事。一切辦事皆定有章程,整齊周密,上下奏行既久,習以為常,毫無苟且之意。宣帝本來生長民間,深知民生疾苦政事利弊,故即位以來,尤注意於地方吏治。每遇新拜刺史守相,必親自召見,問以如何治理。

  及其人到官之後,又留心察其行事,是否與言相應,若有名實不符,宣帝亦必知其究竟。常自言曰:「庶民所以能安居田裡,毫無歎息愁恨之心者,皆由政平訟理之故,與我共同致此者,惟有良二千石而已!」

  宣帝又以為太守乃一方表率,若屢行更換,則下民不安,必使太守久于其任,熟悉地方情形,吏民知其不可欺騙,方始服從其教化。宣帝既存此意,對於各地守相治理地方著有成效者,往往用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賜爵關內侯。遇有公卿缺出,依次選補,於是良能之吏,一時稱盛。

  當日各地守相,最先受宣帝爵賞者,是為膠東相王成。王成治理膠東,甚有名聲,四方流民來歸者八萬餘口。宣帝於地節三年,下調褒揚,賜王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宣帝正擬召用,適值王成病死,宣帝甚加悼惜。後有人言王成浮報戶口,邀取爵賞,因此俗吏多務虛名。

  讀者須知,世上除非聖賢方不務名,至於中人以下更無有不好名者,既欲博取名譽,自須建立事業。宣帝褒獎王成,原藉以鼓舞百官,使之留心民事,無論王成政績有無虛偽,經此一番提倡,自然有人聞風興起,所以王成受賞,便引出許多循吏來。

  閑言少敘,卻說膠東王國本與渤海郡鄰近,境界相接。自從王成死後,膠東渤海連年饑荒,人民無食,流為盜賊,到處劫掠,官吏不能擒治。宣帝下詔丞相禦史,推舉良能之人,前往治理,於是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共同舉薦一人,奏聞宣帝。未知所薦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