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清代三百年豔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回 命防河鴛侶警邢姨 志過墟鶼飛感劉妹(2)


  這兩個美姝是睢州的營妓。諸將的妓女,都是侯氏部下的女軍。連那老弱不堪的兵卒,也是假扮了激怒高傑的。高傑一夢醒來,左右前後,長槍叢集。高傑奪了一柄,隨手挑去,雖則連殺幾人,究竟寡不敵眾。那隨行的諸將,盡皆開膛破肚,身首異處了。定國殺了高傑,帶著眷屬,同十萬大軍的名冊,渡河北向,直入京城,將江南弘光皇帝情形,詳細奏聞。

  攝政王召集王公將相,決計派豫親王多鐸南下,加定國大將軍;令許定國做先行嚮導。不到兩個月,清兵渡過淮河,進逼揚州城下。史可法畢竟無策可守,只得投江自盡。豫王順流而下,弘光皇帝一溜煙逃得不知去向。馬士英、阮大鋮一班人物,降的降,走的走,終究沒有一個肯死。豫王進了南京城,便在明宮開府。這些宮娥秀女,依然上來承值,豫王卻沒得中意的人。倒是松江送來難婦四人,豫王叫她更換裝束,上來侍酒。

  內中有一個身倚左柱,向壁側立,目光炯炯,同燈燭相射,目淚睫暈,微赤如曉花含露一般,素服淡妝,堅不願行。豫王叫左右帶他上來,問他籍貫,他竟不應。問他年紀,他又不應。問他有夫沒有,她忽然大慟道:「我是民間寡婦,只為戀著一女,所以不忍殉難。如今到了這個所在,可以殺我了。我是良家出身,不肯做奴婢的。」

  聲音嚦嚦,又如流鶯囀樹一般。道言未了,早向柱上撞去。左右抱持得牢,已經頭髻盡解,發長委地。豫王著實不忍,叫管家老嫗引去調養。自然有這三個婦人前來服侍。老嫗導她進了宮旁小室,問他姓氏籍貫。他自承為常熟黃劉氏,夫已早歿,一女已嫁,先為李成棟兵所掠,輾轉被選到此。老嫗再三相勸,劉總涕泣不食。老嫗無可奈何,啟稟豫王,說他思女情切,須寫信一探才好。豫王派了差官走了一趟,安慰了他,漸漸的茶飯也吃了。

  豫王知道他心回意轉,人參啦、東珠啦、首飾啦、衣服啦,絡繹不絕的賞賜,劉也並不拜謝。後來連金鳳花冠,一品命服,都頒發下來了。這時豫王的福晉在京薨逝,本旗婦女灶下的,應該哭臨。劉便穿了練裙縞袂,靈前行禮。偏又撞在豫王眼裡,當他是藐姑仙女,洛水神妃。暗中叫老嫗示意,說朝廷定例,凡正室不孕,側室有子,奏聞後即冊立福晉。這句話才把劉打動,果然晚間被召,遵命入宮,先謝皇恩,後叩王禮。這樁風流舊債,總算一筆勾銷。

  豫王待他鰈唼鶼飛,異常恩愛,連他的弟兄女婿,一律提拔起來。不到一年,王歸北京,劉已有娠,居然生了一子,奉旨立為豫王福晉。彌月入宮謝賞,皇太后一見大喜,說道:「傳言豫王妻美,今果然矣!」

  問劉幾歲,劉對三十有五。問劉出身始末,劉卻原原本本,一字不諱。皇太后道:「從前明朝的坤興公主,隨我一載。雖則枝柔葉軟,總覺得清臒秀削,沒有豐厚的福澤,畢竟未及二十,早已香消玉殞。如今豫王福晉,光華腴潤,顧盼生姿,不要講眉目如畫,身材相稱,便是足下的鞋子,也能夠緩行穩步,不像漢妝婦女,扭扭捏捏的樣子。豫王有福,果然民間有這樣美婦,比從前福晉忽喇氏強多了。」

  劉卻俯首不敢仰視。皇太后又道:「我們雖分君臣,情則妯娌。我卻愛你得很,你可常來談談。」

  劉從容謝恩而退。豫王知道皇太后寵禮,極加敬畏。劉卻生子兩人,子孫蕃衍。這豫王的封爵,一直襲到宣統年間,都靠著劉氏這支滋長出來的。

  後人為著這事,有一篇《過墟志》,約略還有點記得。那《過墟志》道:

  劉氏小字三秀,虞邑之任陽人。家世業儒,伯賡虞,守正不阿。仲肇周,狡黠嗜利,險人也。劉氏生而聰穎,六歲喪母,即自妝束。能詩,通筆劄。鄉里稱國色,以苛於擇婿故,年十四猶未字。邑有黃亮功者,富甲一郡,年四十謀續娶,求婚于劉。伯不允、仲索黃賂,乘伯幕游而嫁之。劉歸黃,殊鬱鬱,逾年生一女曰珍。適熊耳山人過虞,推劉造曰:「女子坐台垣,有執政王家氣象,鄉村婦何從得此?」

  再推黃造曰:「此病膈人,珍羞滿案,不能入腹。」

  人鹹笑山人妄。黃無子,將嗣劉仲子七為子,殊不肖,劉乃贅直墉錢氏婿之,七忿甚。會黃歿,七衰絰來議析產,劉逐焉。七唆盜來劫,以有備逸。劉決遷直塘,部署甫竣,七又嗾旗丁掠劉宅。劉資早外運,而劉被擄矣。

  ***

  這便是劉氏前半世的歷史。後來安富尊榮,無不傳為佳話。

  然卻是滿漢通婚的第一幕,後來漢人入宮,都稱做某佳氏,某佳氏。還有情願投旗,希冀女貴的。豫王雖則在南京納了劉氏,卻有八樁善政:一求賢、二薄稅、三定刑、四除奸、五銷兵、六隨俗、七逐僧、八均田。所以南京的人,都稱頌豫王功德。

  還每每對著這班降臣,說史可法如何忠烈,養他老母,恤他妻子,還要奏聞北京,把他賜葬、賜諡。好在錢謙益等幾個兩朝領袖,只貪圖眼前富貴,不記掛身後名譽,還說王爺如此優禮故臣,真令臣等肝腦塗地,不足以報萬一。

  豫王道:「可法是明朝的人,你們是清朝的人,我是將可法做個榜樣,使清朝的人,知道『忠節』這兩個字。你們只替清朝好好辦事,不必再談到明朝了。」

  謙益等聽了豫王這番議論,不免面紅耳赤,噤口無言。正是:莫道貳臣無氣節,須知一死最艱難。

  欲知後事,且聽下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