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明宮十六朝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五回 庭院深深青梅竹馬 孤幃寂寂流水高山(2)


  第二天,雪珍又來王太監處請教,王太監卻打迭起精神,把有趣味的兒童故事搬出來講給雪珍聽,雪珍又去轉傳給英宗。英宗本來是很穎慧的,他往日見雪珍不會講什麼故事的,如今忽然口若懸河地滔滔不絕,比會講的秀珠更講得好聽了,知道一定有人在背後教她,於是等雪珍講完了,英宗便問雪珍:「這些故事是誰教的?」

  雪珍不知王太監的用意,老實把王太監說了出來,英宗立刻喚內監去傳王太監。不一會王太監來了,英宗叫他講那童話,王太監便把最好聽的神怪故事說給英宗聽,又加上些笑話在裡面,仗著他的蓮花妙舌。真說得天花亂墜,聽得英宗張口結舌,津津有味。王太監講完了一段,英宗催著他再講一段,這樣接一連二地講著,英宗聽得茶飯也無心了,只聽著王太監講故事。從此以後,秀珠、雪珍的童話英宗也不要聽了,一天到晚要王太監講。

  那王太監原是內侍王充的假子,本姓佟氏,自幼便是天閹,因跟隨著王充,也就冒姓為王,小名阿振。進宮之後才改名王振。這王振的為人,有小才又多機詐,善能詩人的聲笑。在宣宗的時候,王振不甚得寵,心上常常鬱鬱不樂。現在聞得英宗稚年好嬉,想弄些事出來去博英宗的歡心,以便將來英宗親政時,自己可借此出頭。但是要使小孩子喜歡,倒比成人的難弄,講到把脅肩諂笑的手段,去施在孩子身上,完全是無益的。又不能用美色去獻媚,王振思來想去,終轉不出什麼念頭。

  一天,小宮人雪珍要他來教童話,王振探了雪珍的口氣,知道英宗喜聽人講兒童故事,王振便心裡一打算,將最好聽的童話教給雪珍,他料定英宗必要盤究根底,那雪珍是個小女兒家,懂得什麼進出,當然把他舉出來,那時還怕英宗不來求教他呀?既有了這個機會,第一步門檻算已踏進的了。王振似這樣地想著,果一一如他的心願,而且英宗聽了他所講的種種故事,覺得較秀珠所講的更是好聽,竟和王振寸步不離,天天在一塊兒,比吃乳孩子見了保姆還要親熱。

  王振見英宗這般愛聽童話,就找些神話來講給英宗聽,道:

  「從前孫悟空保他師父往西天取經,路過那子母河時,忽然來了一頭馬首龍身的怪物,將他師徒四人攔住去路,孫悟空察它的形狀,不似噬人的,便走上去叫它讓路,那怪物只是嗚嗚地叫著,也好像在那裡說著話,悟空聽不懂它,喚豬八戒、沙和尚去聽,兩人聽了半晌,更是莫名其妙。悟空沒法,只得請師傅上去,聽聽也是不明白。

  「急得孫悟空抓耳撓腮,不住地在雲端打轉。後來,被他想起了懂得鳥語的公冶長來,那公冶長有個親弟叫作公冶短,卻是懂得百獸的說話,公冶長住在前山,公冶短和他隔一個山頭,便住在後山。當下孫悟空別了師傅,翻起斤斗雲,把公冶短硬拖了來,叫他去聽那些獸說些怎樣話。公冶短聽了一會,皺眉道:『這畜類是海外種子,言語輈輈磔格地很覺難聽。』於是又側耳聽了一刻,公冶短已聽懂了,回頭對孫悟空說道:『這就是太昊伏羲皇帝時,龍馬負圖的龍馬,目下龍王命它來通個消息與你,若要渡過這子母河,須把這河水一口氣吸幹,才放你西去;如其吸不幹,對不起,把你師傅留下了去孝敬龍王吧!』悟空見說,不由得心頭大怒,一面謝了公冶短,自己忙鑽到水裡去東海找敖家兄弟算帳。

  「誰知在半路上碰見了敖家的晁龍,便問大聖到哪裡去,悟空氣憤地答道:『你家主人叫什麼龍馬來對俺說,命俺把子母河水吸幹,不然就要吃俺的師傅,所以俺這時找老敖拼命去。』晁龍忙道:『大聖莫錯怪了人,那子母河的龍王本來是妖怪,並不是在四海龍王屬下的。不過大聖要吸幹那河水,我倒有一個法子,只要去覓了弄海幹來,約略地一弄,海也要幹了,休說那小小的子母河了。』

  「悟空大喜道:『什麼叫弄海幹?』晁龍道:『這東西也是樣寶貝,在不巔山下陽貨的家裡,陽貨見了孔子不得,心下老大地不高興,回去就煉成了弄海幹,要想把魯國的河流一古腦兒吸幹他,幸而他這寶貝煉就時,孔聖已死了五百多年,他報不到怨恨也只好罷了。目下大聖要去取他這樣寶貝,須白天等他睡著的時候去盜他,保你得手。』

  「孫悟空又謝了晁龍,真個到不巔山下把那弄海幹盜來,隨望河中一晃,卻失手把那弄海幹掉在河裡,只聽得轟地一聲,不但子母河乾涸,竟把天下的四海也一併弄幹了。這樣一來,慌得四海龍王走投無路,忙著來向孫悟空求救,悟空見闖了大禍,心裡也著忙道:『俺只有弄海幹,沒有回復海水的本領。可是天下沒了水,許多百姓不是要幹死的嗎?』

  「孫悟空真有些急起來,連連一個斤斗翻到南海去拜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聽說,知道幾萬萬的生命都要幹死了,那可不是玩的,趕緊叫善才童兒捧著楊枝水瓶,拿瓶裡的水一齊去倒在海中,但見一陣地銀濤滾滾,海水已變過了原狀來。悟空見大事已了,保著師傅過了子母河,那龍王也不敢來阻攔,任他們師徒四個西天去了。」

  「然孫悟空走了,他把掉在海裡的弄海幹不曾撈起,那海水從此時時要乾涸了,經觀音菩薩大發慈悲,便天天叫善才童兒來倒一瓶水在海裡,所以那海中的潮水時漲時落,落時就是海幹了,等到潮水漲時,便是觀音令善才來倒楊枝水的時候。楊枝水本來是碧波澄清的,因瓶裡倒出來,由上沖下,把海底的泥土沖得往上泛起來,海水就一年到頭是渾濁濁的了。」

  英宗聽王振這神奇古怪的話,真是聞所未聞,喜得他張著小嘴,一時再也合不攏來。待王振把這段故事講畢,便手舞足蹈地去告訴他母親吳太妃。那吳太妃是丹徒人,生太子的那年,芳齡還只得十九歲。宣宗帝晏駕,吳太妃正屆花信年華,雖說兒子做了皇帝,吳太妃終覺得孤寂清冷,簟枕淒涼,到了萬分無聊時,就焚起了一爐好香,把那只青銅的古琴取下來,慢慢地調起宮商,叮叮冬冬地操著解悶。

  吳太妃的琴技,在明代可算得第一個高手,可惜她垂髫時進宮,不能在外一顯所長,一手的絕技竟至淹沒不彰。當初宣宗帝納吳太妃時,也在後宮聽得琴聲嘹亮,才問起誰在那裡操琴,內監回稟是吳宮人。宣宗帝也嗜琴成癖,聽那吳太妃彈著亂聲十八拍,就中的一首叫作《秋夜》,彈得聲韻淒清,令人神往。那《秋夜》的琴詞道:

  秋夜月明風細,碧雲淡淡天際。
  此時無限愁心,那更莎蟲鳴砌。
  北榻羲皇夢醒,南山雨過雲停。
  一派洞庭秋色,滿窗月透疏欞。

  宣宗皇帝聽到這裡,忍不住喝一聲彩。慌得吳太妃按住絲弦,忙出來接駕。宣宗帝細細瞧那吳太妃,生得豐容盛鬋,眉目如畫,那嫵媚姿態,不減舊時的孫妃。宣宗帝大喜道:「那不是十步之內的芳草嗎?」

  是夜便召幸,第二天即冊立為賢妃,就是現在的吳太妃。吳太妃自宣宗帝賓天,常常悲歎命薄,每當月白風清的時候,便取出青桐琴來,彈一曲流水高山。一闋既終,不禁又黯然零涕。又想到宣宗在日,徘徊花下,談笑對酌,又命宮人們穿著舞衣,翩翩地歌舞著侑酒。吳太妃又鼓琴相和,真是聲韻鏗鏘,宣宗帝撫掌叫絕。如今青桐琴依舊,知音的人已杳,吳太妃想到這裡,不由地倚著琴痛哭。生別死離,本來是人間最傷心的事。不論是什麼人,到了吳太妃的境地,誰能不悽楚欲絕呢。

  一天,吳太妃正撫著桐琴,想起了物在人亡,便伏在琴桌上鳴嗚咽咽地哭了起來。那旁邊的宮侍,見吳太妃哭得悲傷,也幫著流淚,一面把種種的話說來慰勸她,吳太妃哪裡肯聽,反越哭得悲哀了。這時忽見英宗皇帝笑嘻嘻地直奔進宮來,因走得太忙迫了,一個失足跌了個倒栽蔥,在地上爬不起來了。

  要知英宗跌得怎樣,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