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講史演義 > 遼海丹忠錄 | 上頁 下頁 |
第三十回 亟拯恤寒儒生色 請附試文脈重延 |
|
間俯仰於天地,嗟難堪兮遘窮,維士也之不祿,乃恒與之遭逢。與齒奪角,窮之因也;朝呻暮吟,窮之媒也;執禮守義,窮之兆也;骨亢氣高,窮之輾轉而不能去也。況複賊固喜通,為世之運;附盈抑窘,為世之性。名以賄成,身緣賂進,誰憐自好之儒,莫為入溺之拯。珠滿胸而難襦,玉蒙璞而自蘊。歲複歲兮,年華徒轉,吾猶吾兮,頭角不新。徑有宿草,釜有遊塵,既鮮近戚,亦寡故人。稚子罷嬉而飲泣,細君薄愛而嬌嗔,語絮絮以衷亂,愁冉冉以夢驚。典 驌驦兮,破憂為歡;對樵頭兮,因憐愧生。待欲步宣尼,執鞭以為徒,多財固所樂,傲骨不可鋤。更欲老耒耜,原田無半趾,奇贏或可操,箱中乏錙黍。有負頭上巾,還羞與噲伍。閑中投筆自沉思,愁是顛毛欲染絲,雙眉難展老將至,五年二酉何人知。不如仗劍去,帷中借前箸,將略兮非所長,報國兮良所志。步允文之奇跡,學安石之賭墅,眼前且免交謫,遠去頓疏內顧,更叫一日死戈矛,喜身亡兮愁無所附。 ——《悲士窮賦》 天下最苦是書生,兩本殘編,一枝枯管,已耗盡他心力,消盡他歲月,何暇治生,則窮所必至,既不能豐衣足食,先愁個女哭兒啼。況近來風習,不差奔兢,窮儒哪得去厚禮拜門生,厚鈔應份子,做屏做軸,也央分上。是到考還要憂考,無日不是憂愁悲憤,已是堪憐,若又撞亂離時節,這極該矜惜。河東失時,無恥之徒,衣巾迎降,不知禮義既喪,著此何為!還剩這幾個,是個惜廉恥、愛名節的,不要說道不收拾,複為虜用,只是使這幹文士死於饑寒草莽,于心安乎?全遼士人,不肖的固多,忠義的不少,除衣巾迎降的外,如九連城繆氏四秀才,助兄指揮,破家亡身以殉國;王秀才率兵潰出遼陽圍;就是毛帥部下,也有一個到朝鮮請兵複遼陽的王一寧,獻計搗牛毛寨的葛永貞。還有一干力不能破賊立功,智不能出奇借箸,卻一段義肝忠膽,便曆顛沛流離不變。托身在窮島之中,如董朝紳一干,他這一起秀才,歷年在島,不下二百多人。當他隨著難民來時,蓬頭跣足,衣破衫穿,形容枯槁,口裡稱說是某學某學,或是廩,或是增,或是附,那個信他。毛帥念是斯文一脈,極其撫安恤,月與銀米。 到後來聚有百余人,毛帥道:「諸君既不忘本朝,有志功名,不若且在島肄業,以俟河清。」在鐵山立一個學,建個文廟,使他逐月在廟中作文字。後邊要諮送他進山東各府附學,卻又無憑,又怕人道他越職侵官不敢,後來查得喻巡撫曾將遼東秀才題准附山東省試,毛帥要為他援例具題。恰好翰林姜編修日廣、工科王給事夢尹出使朝鮮,奉旨因便閱視江東,使完來至鐵山,毛帥與他相見,說及諸生中盡有圖上進的,求他具題。兩使臣道:「這些秀才,既無學冊可憑,只有一個考試可以辨別。」吩咐明日考試。不知這二三百人中,也有冒名生員,不是真正的,也有年老,無意功名的,也有年事還強,因在流落之中,疏了筆硯的,實落自揣本領不荒的,約有二三十個,來見姜翰林、王掌科。 寥落多如瘦鶴形,藍衫無復舊時青。 絕糧陳蔡厄尼父,皂帽遼東病管寧。 腮曝斜陽悲敗甲,羽摧爭飆歎疏翎。 珠沉已擬淪淪海,何幸窮荒見使星。 上前來行禮,大都有巾無衫,有衫無靴,面目黎黑,形容枯槁,一班疑鬼疑魅人物。參罷,備道生員們不幸身遭兵火,棲遲海濱,或是家丁還有二三,或是孑然一己,求太宗師作養。有淚下的。姜翰林、王給事也為淚下,道:「諸生能不忘本朝,又且顛沛之中,不廢學業,其志可嘉。我今日試你們一藝,若果文理稍通,下官為你具題。或附北畿,或附山東,一體考。」眾秀才道:「只恐生員原是邊方菲才,又經荒廢,不堪太宗師大教。」此時毛帥已差人備有紙筆供給,姜翰林出了一個題目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做了半日,紛紛來納卷。內中有幾具寫幾句腐本頭的,有幾個寫幾句直條直縫沒胡衕的文字,內中有董朝紳一起,共十余名,文官饒有思致,筆下亦複瀟灑。姜翰林與王掌科看了,道:「不謂流落之中,有此數人!」將卷子來批點了,將賞一番。毛帥又差人送花紅,兩使臣將來分別賞了。 欲落鹽車淚,空為櫪內鳴。 偶然逢伯樂,萬里快橫行。 又閱視了海上情形,如東江兵馬之強弱、錢糧之盈詘、屯田。各項完了,自鐵山由海至京覆命,曾於遵旨便道詳閱事竣謹陳海外情形本上列遼士一款道:「內地如山東,已容其入闈中式,用示優異,而海外諸生,仍不宜終錮海隅,令抱向隅之泣。」既經使臣具題了,毛帥也具一個本: 平遼總兵毛文龍遼士罹難勤學業疏曰: 慨自三韓失守,為犬為羊,何士何民!自臣鎮江一捷,駐師鮮地,忠招義撫,歸順之民,日以百計,月以千計,繩繩以來。每于童頂跣足之群,有自稱曰某某秀才,未嘗不潸然淚墮,悲儒流之狼狽,至此極也。臣亟予之衣冠,給之資斧,必為安插。職業於天啟三年四月間,有遵化變夷之揭,遍告部院科道矣。後稍稍聞風而至者,踵相接,數年間不下二三百餘名,亦給以衣冠資斧如初。旋又立文廟,權設學政以董之,朔望謁聖朝闕,濟濟楚楚也,恂恂穆穆也。夫諸生當此流離顛沛,野居草處,短褐不完,半菽難飽之時,猶不變素志,不改常業,循禮蹈義,雍遜揖讓,朝吟夕哦,正所謂無恆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耳。前冊使視師鐵山,諸生相率趨迎,哀陳苦志,願求明試。閱臣不勝悲,亦不勝喜,隨課以文藝,一一為之品題,嘖嘖許可,且置不勝收也。切臣武弁,頗知文墨,胡塵孔熾,遑計人文,顧國運汙隆,全賴士氣。士氣伸,則神氣振;神氣振,則文明盛,而國祚昌,國脈長。況我太祖高皇帝,置科登賢,二百餘祀,猶一日也,雖當疆圉多故,而文運丕振。所以士脈之靈,雖極患難,而初心不渝,從王益切。頑鈍如職,猶知拔遼土於播越之中,而遼士實切明揚之有日。今皇上神聖踐祚,超廢策淹,幾稱野無遺逸,朝有明良,依稀乎雲從興歌,菁莪育化,追媲周文之盛治矣。獨遼士歸順有年,幽滯異域,而不得一叨甄別之典,以觀光于上國,此固遼士深可悲湣,而亦聖世之缺典也。職查天啟五年,遼東巡撫俞安性有欲複遼士先收人心一疏,蒙聖旨諭其奏,已令遼士在北直隸等處考試科舉,業有例矣。伏乞皇上仁同一視,羅廓八荒,仍准遼士就省科舉,或附山東,或在北京,一例應試。從古英雄,每于困頓挫摧之餘,動心忍性,終成百折不回之骨,做出千秋莫尚之勳,此理之常,鑿鑿不爽者。職所以於窮荒絕域之間,既茹草臥薪而亟亟收恤士類,實以士氣為國家真命脈,又安在禮義之不為士櫓,而禁禦之非盡頗牧哉!故遼士不可不准科舉,不可不定省地,職雖賤弁,竊不避斧鉞而冒為越俎,其亦鄒魯之神明,有迫於職之肺,而仰瀆天威耶! 奉聖旨:「據奏,甄收遼士,亦變夷之微權,同文之讜議也。科舉省地,禮部看議來說。」隨經禮部於七日題複,奉聖旨:「覽奏,遼士複還遼士,就試順天,甚得掄才寓招集之意。但秋試甚邇,從登萊跋涉歸遼,途遙試阻,反孤士望。姑著照甲子例,中一名於山東省,俟庚午秋盡,屬順天共中四名,關外遼士,就試寧前,委為妥便。其廩例納監,暫將印結諮監考試,還行文原籍查確,方准實曆。俱如該部所議行。」旨下,毛帥即將島中董朝紳一干,盡行資與衣糧,起送赴山東科考。這幹士子,久絕意於功名,今日複得科試,與鄒齊之儒並驅後先,不但有以安遼民,更有以安遼士。 急浪鼓神龍,輕風借大鵬。 為霖蘇宇內,振翮掩蒼空。 〖由來文士薄武臣如奴,武人視文士如仇,不意有翦拂文士如此者,培植國家元氣多矣。不然唯急軍士撫遼民,不復加意,不幾於委群士為賊用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