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洪秀全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四十九回 救九江曾國荃出身 戰三河李續賓殞命(1)


  話說胡林翼,以數路之眾合攻武昌南門,乘晏仲武退去守兵時光,即撲進去,忽然城垣陷了百餘丈,清兵多被死傷。原來晏仲武知不能守,在城垣下埋伏藥線,當清兵攻城時,藥線發炸,瓦石飛騰,清兵被炸屍首不完,血肉橫飛,真是一場慘禍。李孟群督兵先進,亦受重傷,左臂被及,面上被藥氣熏灼,宛如黑面瘟神,登時跌落馬下。

  胡林翼立令軍士將李孟群救起,先今回營養病。眼見兵士死去二千余人,林翼不覺大怒,即率兵齊進。清兵更乘機縱火,燒得漫天通紅,大兵在城內的,互相衝突。馮文炳受重傷而死;晏仲武走至北門時,正遇洪春魁,先問譚紹洸何在?晏仲武道:「吾已請他先逃矣!今清兵已紛擁入城,速逃可也。」

  乃以洪春魁在前,晏仲武在後,向北門殺出。忽然舒保一軍大至,已攻破西門,欲捉洪春魁,乃隨後追來。時太平人馬軍心大亂,唯各自逃竄。晏仲武不敢戀戰,只催令先出北門,忽被舒保所部沖做兩段。那是洪春魁已出北門去了。卻因譚紹洸一軍在外,尚余清提督江忠議相持,故洪春魁得乘間而出。那晏仲武被舒保所截,不能出矣,乃策馬轉奔東門。

  是時城內四面皆是清兵,所有太平人馬,除已先逃出者外,或死或傷,幸平日多與居民相得,故有改裝匿在民居者。時胡林翼亦已進城。一面分兵救火,一面分軍搜捕太平敗兵,餘俱陸續進城,故清兵更眾。晏仲武正在奔至東門,又遇羅信南一軍。時晏仲武只存親兵數十人,正無路可脫,舒保又躡追至,晏仲武奮力殺退羅信南,看看已近東門,那易良虎一軍又至。晏仲武仰天歎道:「吾不能生矣。死不足惜,如國家未定何?」

  言已拔劍自刎而死。自是武昌城內已無太平將官,胡林翼乃下令止殺,並救滅餘火。一面報知官文,已克武昌,並會同奏捷,不在話下。

  且說譚紹洸自逃出武昌,即與秦日綱、洪春魁同奔安慶,途中正遇韋志俊回來,乃相約共奔安慶。洪春魁道:「若全走安慶,恐湖北全境皆失矣。不如就近擇地自守,然後報知忠王,再作區處。」

  潭紹洸以為然,乃令秦日綱暫住金湖;而與洪春魁共奔興國州,就近與義勇隊聯合。乃使韋志俊往潛山,以武昌失守情況,報知李秀成。

  時李秀成接得武昌急報,正自煩惱,忽見韋志俊奔到。李秀成急問武昌近狀?韋志俊乃將武昌如何失守,晏仲武、馮文炳如何陣死,及自己如何往撫義勇隊,救之不及,從頭至尾,說了一遍。李秀成聽了,乃謂陳玉成道:「吾知九江被陷之後,武昌必難久守,但不料其亡之速耳。失一武昌,無關大局。然使清兵得一根據,以臨安慶,則後患正長也。」

  言罷不勝太息。又道:「晏仲武以義勇出身,來助我國,可謂鞠躬盡瘁。其人得人心,嫻軍略,以之助守武昌,已用違其長。唯慕王必倚之為助,故屈置之,實可惜也。」

  乃表告金陵,厚恤晏仲武,以為各義隊勸。又以馮文炳為馮雲山之子,足智多謀,父子同死國難,即以南王之爵追賞之。又請開韋志俊之罪,以韋昌輝自殺東王,于其子何罪,宜即開複,以鼓勵勳臣子孫;且韋昌輝雖有罪,但前功不可沒,宜候韋志俊立功後,令其承襲北王之爵。洪秀全皆從之。唯洪仁達于開複韋志俊一事,頗多謗語。秀成乃不敢令韋志俊入天京面君,先留在營中效力;即一面與陳玉成商議出兵。陳玉成道:「吾等奔走馳驅,皆在東南半壁,此最失算也。弟欲引大軍北向,而由君主持東南各事,君意若何?」

  李秀成道:「此策極佳。但行情迭次挫敗而後,實非其時也。足下雖威震遠近,然若欲北伐,非以全力不能,鳳翔前車,可為殷鑒。今求一大捷,穩住人心,以壯天王之膽,然後以大軍北行。料敵人在東北之兵力,亦將以半還北路,而東南敵勢亦輕,是江、皖之間,亦可以無大敵。所憂者,安、福二王,淫威用事,天王又不能制之。設吾等遠行,或將出大事耳。」

  說罷不覺流涕。韋志俊揚臂道:「國家內政、軍令,寄于英、忠二王,何不回朝,先清君側?否則養癰為患,非國家之福也。」

  李秀成道:「自東、北兩王交哄,國勢衰微至今,固不宜妄舉。且安、福二王,非他人,乃天王之兄也。天王篤于兄弟之情,安容吾等此舉乎!」

  陳玉成道:「此事不必再提,且商議目前之事,不知忠王欲先求一大捷,當注意何處?」

  李秀成道:「湖北清兵,其勢方銳,急未可圖;目下唯有先固安慶根本,則當與曾國藩一戰耳。今皖、鄂二省,留兄坐鎮;吾即舉行南下,揚言欲爭九江,以求戰于曾國藩。若得一勝,則李世賢、黃文金兩軍皆複元氣,吾即回軍,以清皖省敵軍,然後北上,君以為何如?」

  陳玉成鼓掌稱善。李秀成乃部署人馬:以賴文鴻為先鋒,古隆賢、陳坤書為副將,帶同部將部永寬、陳贊明、黃子隆、蔡元龍、汪安均、汪大成等,及補王莫仕葵,首王范汝曾,共大軍六萬餘人,由潛山而下。先傳令安慶守將陳得才、張朝爵,準備舟揖渡河;又飛令堵王黃文金,由江西接應,以防半渡被擊。一路旌旗蔽野,槍械如林,浩浩蕩蕩,聲言欲奪九江,望南而下。

  早有消息報人曾國藩軍中。國藩即與諸將計議道:「吾正欲進規安慶,今李秀成以大兵先爭九江,是先發制人之計耳。吾料李秀成未能一刻忘九江也!將以何策禦之?」

  彭玉麟道:「九江城未複,恐難固守;不如候其半渡之時,于半江擊之,則江西無事矣。」

  楊載福道:「敵人渡江,必分軍而渡;吾將於何處禦之,尚在難定。今秀成此來,志在必勝。且軍勢浩大,若與交兵,勝負難決。不如飛文湖北,請官、胡二人調鮑超一軍,徑入秀成之後,若幸而得勝,即不渡江,而秀成已退矣。」

  曾國藩道:「二公之言,亦有見地,但所籌只在未戰之前。設李秀成竟能渡江與我決戰,又將奈何?」

  部將周鳳山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掩,九江雖無險阻,未嘗不可一戰。秀成遠來疲憊,亦易與耳!今當分為十數路,使之接應不暇。而以大軍為後斷,若得數十路中勝負俱半,即以大軍乘之,亦將全勝矣。」

  曾國藩乃從其計。一面飛文湖北,請胡林翼調鮑超,以要斷秀成之後;卻令彭玉麟盡統水師,以阻秀成渡江;再令部將楊載福轉統陸軍,並部將周鳳山、周天培、張運蘭、吳坤修、江忠泗,各統兵三千人,分屯九江以備交戰;自己卻與劉崇佑、劉連捷、蕭啟江、普承堯等,盡統大軍,由湖口相機而進;又令甫康知府沈藻楨,分兵出瑞昌界,為九江後援。

  分撥已定,李秀成知曾國藩重防九江,大喜道:「吾今番必得成功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