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洪秀全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二十三回 勇鮑超獨救江忠源 智錢江夜賺吳觀察(2) |
|
那一日,正在帳中議事,忽報駐紮漢陽東王楊秀清,有緊要公文飛報到了。天王聽得,即傳令把文書遞進來。大眾一看,俱皆失色:原來那東王楊秀清報稱:「荊州將軍官文,已改授湖廣總督,與新授湖北巡撫胡林翼,一同駐兵鄂州。因清廷命粵督徐廣縉為欽差,督兵進戰:廣縉在鄂州逗留,不敢前進,清廷把他欽差大臣革去,就令官文代領其眾。便與胡林翼誓要恢復湖北。不意一虎未除,又添一虎。現在湖南巡撫,又換了駱秉章赴任。那姓駱的是廣東花縣人氏,與天王是個同鄉,由翰林出身。他只圖博得好官,勢要與我們對敵;又令曾國藩調鄉團出境助戰,各路人馬,聲勢甚大。故此先行報知,速作準備為是。」 洪天王看罷,心甚憂慮,竟欲調兵回守城昌。錢江道:「安慶已下,金陵已在掌中矣。趁此向榮窮蹙之時,一鼓可以定江南。若再回兵,日後難尋此機會也。以江愚見:宜失十武昌,不可夫一金陵。東工數萬之眾亦不弱,未必遽敗也。」 天王道:「以諸將百戰之勞,而得一武昌。若一旦棄之,使武昌人民,複蹈黑暗,於心何忍?」 錢江道:「不如今黃文金,以本部由潛山回駐漢陽;再增兵令李秀成由九江進兵,擾江西以邀其後路。待江南既定,再行計較便是。」 洪天王從之。便令黃文金回軍,再調譚紹洸領軍萬人,帶部將萬大洪、范連德等,往助李秀成一路去訖。一面議伐金陵。 此令一下,忽報清國布政使李本仁,按察使張熙宇,起兵由六安來援安慶。錢江急喚石達開道:「六安來路,必往公公嶺。此處樹木叢雜,可以埋伏軍馬。石兄弟就領一軍在那裡埋伏:遍插旌旗,以為疑兵,吾自有計退之矣。」 又令韋昌輝:「以本軍在公公嶺後路,打著五色旗號,左右出入,輪轉再換,以示軍容之威,彼必退矣。」 拱天王道:「彼即退兵,於彼無損;不如與戰而殲之為是。」 錢江道:「向榮以十余萬之眾,吾猶不懼,況區區一李本仁、張熙宇耶!誠以曠日持久,而圖此小功,使金陵得完其備,必不可也。」 天王方才省悟:即令石達開、韋昌輝去了。果然李本仁、張熙宇領兵行至中途,只見公公嶺一帶,旌旗齊整,心甚狐疑。又見附近五色旌旗,軍容甚整,卻不敢進兵。張熙宇即謂李本仁道:「我們只道安慶緊急,特來救援耳。今安慶業己失守,料不能濟事。且以陸、向兩帥,領二十萬之眾,尚不能抵敵洪軍之勢,何況我輩,到不如退兵為上。」 李本仁以為然,遂傳令退兵。怎想說猶未了,忽一聲炮響,石達開領軍從林中殺出。李本仁聽得石達開名字,早魂飛魄散,那敢戀戰。石達開追殺數裡而回。自到安慶城裡繳令。錢江令登了功勞簿,再令興兵,進取金陵。先令陳坤書以水師先進。時清廷正以江忠源補授安徽巡撫。江忠源以鮑超武勇超群,奏保為副將,並令為前部,銳意謀複安慶,由桐城直下天甯莊;飛函向榮,知會分道進兵。 這時江督陸建瀛,因妾舅張彥良被捉,洪軍要他讓地,正自彷徨,便先自藉故逃回金陵而去。向榮便約會江忠源,分南北兩路進兵。向榮因安慶既失,由池州東下,以圖恢復安慶。忠源又諮照欽差大臣琦善,由汴梁下攻湖北,以截洪軍後路,奈琦善逡巡不進,忠源無可如何。早有細作報入錢江軍中。錢江道:「彼既伐我,我不如先伐之。先發制人,此其時矣。」 先調兵分拒江、向二軍,仍令石達開、李世賢為先鋒,大軍陸續起程,望金陵進發。忽報上海道吳來,招集閩、粵拖船數千艘,又借得西洋大炮數百尊,由吳淞直駛上流,由海道來攻安慶。錢江聽得清楚,先令陸軍紮下大營,要先設法破吳來水師,斷彼水路接應,然後進兵。即對洪天王道:「清軍屢敗,自知勢弱,乃借西洋大炮,借外力以殺害我漢人,實不可忍。此行當令片甲不回,使他不敢正視我軍。」 洪天王便問計將安出?錢江道:「今當仲春天氣,陰雲密布,將有微雨,且今夜必有大霧。吾計准可行。彼所借西洋大炮,早晚必為我用也。」 便附耳說稱如此如此。洪天王聽得大喜,急召陳坤書,授以密計。時吳來水師已將抵安慶。那夜初更以後,大霧迷江,對面不見人。陳坤書即依錢江密計,先將水師各船掩滅燈火,暗在兩岸埋伏,並購定無數瓦埕,一排一排,相連配搭而下。埕口上下緊縛相合,中藏火光,順著流水,直望下流駛來。那吳來在船上一望,但見江心一派火光,順流而下。只道洪軍水師大至。黑夜裡霧色迷漫,又不辨真偽,卻不敢擅進。即與管炮的洋人相議,洋人再隨吳來,立在船頭一看,反大笑不止。吳來便問洋人怎地大笑?洋人道:「洪軍只能在陸路稱雄,卻不懂在水上行軍、渡河的法度也。」 吳問何故?洋人道:「看他乘霧進軍,實兵家所大忌也。此一戰,可以雪數年屢敗之恥矣。」 吳來又問計將安出?洋人道:「彼槍多炮少,只能近地攻我;我軍既多大炮,可從遠以炮擊之。」 吳來深然其計:以為洪軍水師,必敗無疑矣。便下令軍中,一齊發炮轟擊。那炮聲何止數千響,其聲隆隆,震動天地,只望埕排上火光中攻來。一連幾個更次,炮響不絕。 陳坤書卻督水師船挨岸邊潛進。各船火乘風勢,如箭激發。那洋人所發大炮,但望火光攻擊,故陳坤書各水師,毫無損害。比至四更以後,吳來所用大炮,子藥俱盡,但見火光依然順流。洋人仔細看了一會,乃大驚道:「吾中計矣。火光中必無洪軍在也!」 吳來聽了此話,猶驚疑不定。將近天明時候,聽得兩岸鼓聲大震,吳來軍士,個個畏懼。 少時,東方現出一輪紅日,煙消霧散。洪軍水師各船,鼓浪掀濤,遮敝江面,已相隔不遠。焰硝炮彈,紛紛望船擊來。陳坤書坐在中央大艦,督令各船齊放槍炮。吳來急的登岸逃命。陳坤書見清兵各船,絕不還炮,只放空槍,料子藥已盡,更不必畏懼。便令將各船移調直駛進來。又恐清兵各船逃跑,急令一隊水師先進下流,截他退路,因此清兵船逃不出一艘。況自吳來逃去之後,軍中無主,益自亂慌。 西洋人沒奈何,又見吳來已去,只得舉白旗投降,要保三軍性命。陳坤書也知得西國向有舉旗投降的例,遂令軍士停止攻擊。一面使人報知錢江。然後過船與洋人定約:將西洋大炮,點入自己軍中;並定洋人不得再助清軍,不在話下。管教:利炮堅船,轉眼已成天國物;奇謀妙算,唾手先成漢統基。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