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講史演義 > 鬼谷四友志 | 上頁 下頁
第四回 蘇秦困厄皆因運 肅侯始任合從計(3)


  蘇秦乃使人以百金往燕,償旅邸人之百錢。正欲擇日起程,曆說韓、魏諸國,忽趙肅侯召蘇秦入朝,有急事商議。蘇秦慌忙來見肅侯。肅侯道:「適邊吏來報,秦相國公孫衍出師攻魏,擒其大將龍賈,斬首四萬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衍又欲移兵攻趙,將若之乎?」

  蘇秦聞言,暗暗吃驚:「秦兵若果然到趙,趙君必然亦效魏求和,合縱之計不成矣。」

  正是人急計生,且答應過去,另作區處。乃故作安閒之態,拱手答道:「臣度秦兵疲敝,未能即至。萬一來到,臣自有計退之。」

  肅侯道:「先生且暫留敝邑,待秦兵果然不到于趙,方可遠離。」

  這句話正中蘇秦之意,遂應諾而退。

  蘇秦回至府第,喚門下心腹叫做畢成至於密室,吩咐道:「吾有同學故人名曰張儀,字餘子,乃大樑人氏。我今與汝千金,汝可扮作商賈,變姓名為賈舍人前往魏邦,尋訪張儀。倘相見時,須如此如此。若到趙之日,又須如此如此。汝可小心在意。」

  賈舍人領命,連夜往大樑而行。

  話分兩頭,卻說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不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挈其妻去魏游楚。楚相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昭陽將兵伐魏,大敗魏師,取襄陵等七城。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賜之。

  何謂和氏之璧?當初楚厲王之末年,有楚人卞和得玉璞于荊山,獻于厲王。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

  厲王大怒,以卞和欺君,刖其左足。及楚武王即位,和複獻其璞玉,玉人又以為石。王怒刖其右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獻,奈雙足俱廢不能行動,乃抱璞於懷,痛哭于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繼之以血。有曉得卞和的,問道:「汝再獻再刖,可以止矣。尚希賞乎?又何哭為?」

  卞和道:「吾非為求賞也。所恨者,本良玉而謂之石,本貞士而謂之欺,是非顛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

  楚文王聞卞和之泣,乃取其璞使玉人剖之,果得無瑕美玉。因制為璧,名曰「和氏之璧」。今襄陽府南漳縣荊山之巔有池,池旁有石室,謂之抱玉岩,即卞和所居泣玉處也。

  楚王憐其誠,以祿給卞和終其身。此壁乃無價之寶,只為昭陽滅越敗魏,功勞最大,故以重寶賜之。昭陽隨身攜帶,未嘗少離一日。

  昭陽出遊於赤山,山在襄陽府宜城縣,四方賓客從行者百人。那赤山下有深澤,相傳姜太公曾釣于此。澤邊建有高樓,眾人在樓上飲酒作樂。及至半酣,賓客慕和璧之美,請于昭陽求備觀之。昭陽命守藏豎立車箱中,取出寶櫝至前,親自啟鑰,解開三重錦袱。玉光爍爍,照人顏面。賓客次第傳觀,無不極口稱讚。昭陽笑謂客道:「諸君雖甚稱其色之美,可知此玉之寶的在何者?」

  諸客皆道:「某等實為未曉,請相君並一教之。」

  昭陽道:「此玉置於暗處,自然有光,又能卻塵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百步之內蠅納不入,故又名曰「辟寒璧」、「辟暑璧」、「辟蟲璧」。有此數般奇異,他玉不及,所以為至寶,非徒取其光潤無瑕而已。」

  正賞玩談論間,左右報言:「潭中有大魚躍起。」

  昭陽起身,凴欄而觀,眾賓客一齊出看。那大魚又躍起來,足有丈餘,群魚從之,擺舞跳躍。俄然雲起,東北大雨將至。昭陽吩咐收拾轉程,守藏豎欲取和璧置櫝,已不知傳遞誰手,竟不見了。

  亂了一回,昭陽回府,教門下客捱查盜璧之人。門下客道:「張儀赤貧,素無行,要盜璧如非此人。」

  昭陽亦心疑之。使人執張儀,笞掠之,要他招承。張儀實不曾盜,如何肯服。笞至數百,遍體俱傷,奄奄一息。昭陽見張儀垂死,只得釋放。傍有可憐張儀的,扶儀歸家。其妻見張儀困頓模樣,垂淚而言道:「子今日受辱,皆由讀書遊說所致。若安居務農,寧有此禍耶?」

  儀張口向妻使視之,問道:「吾舌尚在乎?」

  妻笑道:「尚在。」

  張儀道:「舌在是本錢,不愁終困也。」

  原來那璧卻被他人所盜,後昭陽懸千金之賞,購求此璧。盜者不敢出獻,乃懷之入趙,得五百金貨于趙惠文王內侍繆賢,其璧遂入于趙。

  時秦昭襄王聞玉工言,遂命客卿胡傷詐以西陽十五城易趙之所得和璧。趙王使藺相如齎璧入秦相易,秦王不言易城之事,相如乃使從人從間道完璧歸趙。故後人又稱為「趙氏連城之璧」,以其價值連城耳。有詩為證:

  趙氏連城壁,由來天下傳。
  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

  其後秦並六國,璧遂入于秦。始王既定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稱皇帝。召良工琢和氏之璧,為傳國玉璽。命李斯篆八字於上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此和璧之始終。如此那張儀在楚將息,半愈複還魏國。賈舍人至魏之時,張儀纔回魏半年矣。聞蘇秦說趙得意,正欲往訪。偶然出門,恰遇賈舍人休車於門外,相問聞知,從趙來。遂問:「蘇秦為趙相國,信果真否?」

  賈舍人道:「先生何人,得無與吾相國有舊那?何為問之?」

  儀告以同學兄弟之情,賈舍人道:「若是何不往游相國,必當薦揚。吾賈事已畢,正欲還趙,若不棄嫌微賤,願與先生同載。」

  張儀欣然從之。不知張儀至趙何如?且于下文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