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講史小說 > 東周列國志 | 上頁 下頁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薑氏乘醉遣夫(2)


  魯僖公隨後發駕,大夫仲遂從行。來至亳都,仲遂因宜申先容①,用私禮先見了成得臣,囑其于楚王前,每事方便。得臣引魯僖公與楚成王相見,各致敬慕之意。其時,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俱自盂地來會,和魯僖公共是六位,聚於一處商議。鄭文公開言,欲尊楚王為盟主。諸侯囁嚅未應。魯僖公奮然曰:「盟主須仁義布聞,人心悅服。今楚王恃兵車之眾,襲執上公,有威無德,人心疑懼。吾等與宋,俱有同盟之誼,若坐視不救,惟知奉楚,恐被天下豪傑恥笑。楚若能釋宋公之囚,終此盟好,寡人敢不惟命是聽!」

  〔①先容:事先聯絡、介紹。〕

  眾諸侯皆曰:「魯侯之言甚善!」

  仲遂將這話私告于成得臣,得臣轉聞于楚王。楚王曰:「諸侯以盟主之義責寡人,寡人其可違乎?」

  乃於亳郊,更築盟壇,期以十二月癸醜日,歃血要神②,同赦宋罪。

  〔②要神:求神。〕

  約會已定。先一日將宋公釋放,與眾諸侯相見。宋襄公且羞且憤,滿肚不樂,卻又不得不向諸侯稱謝。至日,鄭文公拉眾諸侯,敦請楚成王登壇主盟。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次第受歃。襄公敢怒而不敢言。事畢,諸侯各散。宋襄公訛聞公子目夷已即君位,將奔衛以避之。公子目夷遣使已到,致詞曰:「臣所以攝位者,為君守也。國固君之國,何為不入?」

  須臾,法駕齊備,迎襄公以歸,目夷退就臣列。胡曾先生論襄公之釋,全虧公子目夷定計,神閒氣定,全不以舊君為意;若手忙腳亂,求歸襄公,楚益視為奇貨,豈肯輕放。有詩贊雲:

  金注①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①注:酒器。〕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把中國操縱之權,授之于楚,楚目中尚有中國乎?詩雲: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報。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不勝其憤,正要與鄭國作對。時周襄王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如楚行朝禮,宋襄公聞之大怒,遂起傾國之兵,親討鄭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輔世子王臣居守。目夷諫曰:「楚、鄭方睦,宋若伐鄭,楚必救之。此行恐不能取勝,不如修德待時為上。」

  大司馬公孫固亦諫。襄公怒曰:「司馬不願行,寡人將獨往!」

  固不敢複言,遂出師伐鄭。襄公自將中軍,公孫固為副,大夫樂僕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皆從行。

  諜人報知鄭文公。文公大驚,急遣人告急于楚。楚成王曰:「鄭事我如父,宜亟救之。」

  成得臣進曰:「救鄭不如伐宋。」

  楚成王曰:「何故?」

  得臣對曰:「宋公被執,國人已破膽矣。今複不自量,以大兵伐鄭,其國必虛。乘虛而搗之,其國必懼。此不待戰而知勝負者也。若宋還而自救,彼亦勞矣。以逸制勞,安往而不得志耶?」

  楚王以為然。即命得臣為大將,鬥勃副之,興兵伐宋。宋襄公正與鄭相持,得了楚兵之信,兼程而歸,列營于泓水之南以拒楚。成得臣使人下戰書。公孫固謂襄公曰:「楚師之來,為救鄭也。吾以釋鄭謝楚,楚必歸。不可與戰。」

  襄公曰:「昔齊桓公興兵伐楚,今楚來伐而不與戰,何以繼桓公之業乎?」

  公孫固又曰:「臣聞『一姓不再興』。天之棄商①久矣,君欲興之,得乎?且吾之甲不如楚堅,兵不如楚利,人不如楚強。宋人畏楚如畏蛇蠍,君何恃以勝楚?」

  〔①商:商朝。早被周武王所滅。〕

  襄公曰:「楚兵甲有餘,仁義不足。寡人兵甲不足,仁義有餘。昔武王虎賁三千,而勝殷億萬之眾,惟仁義也。以有道之君,而避無道之臣,寡人雖生不如死矣。」

  乃批戰書之尾,約以十一月朔日,交戰于泓陽。命建大旗一面于輅車,旗上寫「仁義」二字。公孫固暗暗叫苦,私謂樂僕伊曰:「戰主殺而言仁義,吾不知君之仁義何在也?天奪君魄矣,竊為危之!吾等必戒慎其事,毋致喪國足矣。」

  至期,公孫固未雞鳴而起,請於襄公,嚴陣以待。

  且說楚將成得臣屯兵于泓水之北,鬥勃請「五鼓濟②師,防宋人先佈陣以扼我。」

  〔②濟:渡河。本書濟字很多。〕

  得臣笑曰:「宋公專務迂闊,全不知兵。吾早濟早戰,晚濟晚戰,何所懼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