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第六十八回 和議成洪皓歸朝(1)


  卻說何鑄、曹勳回至臨安,朝見高宗,曰:「臣領詔書通兩國講和之好,見金主,深達陛下至誠之意,金主允臣許歸太上皇梓宮,及韋太后車駕。著臣先回奏知陛下,金主隨即遣大臣送到皇太后矣。」

  高宗聞奏大悅,曰:「若果金主肯歸吾皇太后及三梓宮,朕當永懷至德,所謂生死而骨肉者也。」

  何鑄、曹勳既退。次日,金宣徽使劉筈齎金主所賜袞冕圭,冊帝為大宋皇帝。仍傳遞送韋太后還國。高宗受冊已畢,設宴款待劉筈,因問之曰:「金主許歸太后,約在何日?」

  劉筈起而對曰:「金主遣臣先傳與陛下,皇太后車駕與臣同日離燕地,不久亦至矣。」

  高宗聞筈所言,喜不自勝。宴罷,次日與廷臣議見太后,當行何禮待之,何鑄曰:「金主既歸皇太后,陛下須用出郭迎接,以示所重。」

  高宗然之。即準備鑾駕,率群臣出離臨安。

  行至臨平地界,使臣傳韋太后車駕將近。帝聽了,遂出鑾駕迎候。眾百官齊齊擺列道邊。遙聞前面鼓樂喧嘩,車聲轔轔,一行從人擁著皇太后車駕來到。眾百官拜迎路傍,高宗親入接見韋後,母于歡悅不自勝。高宗複登鑾駕,隨太后車駕,一同進入臨安。中外軍民百姓各排門迎接,無不踴躍歡呼,皆言皇太后複還,朝廷社稷之福也。高宗迎入內殿,率眾百官朝賀罷,眾臣見太后因久留金國近二十年,北地風霜不常,而後鬢髮蒼白,各嗟呀不已。高宗再拜曰:「寡人以太后之故,屈恥求和,不吝中國所有,悉從之。今已見慈顏,是寡人之心志滿於此矣。」

  太后愀然不悅,既而泣下,曰:「王以吾車駕南還,遂言滿足心志,其如父兄之恥辱何?吾近在金國,時聞得本朝兵勢大振,四方從風,其成敗勝負之機實在于王。若今專憑講和,分天下為南北,權各有歸,又不知久後孰為君,孰為臣,使中原士民無所專主,禮樂征伐,不統於一人。失先帝創立之洪基,忘不共戴天之仇恨,非英明剛斷之主哉。若今不即報復,卻使金人養成銳氣,鼓勇南來,則王又能安處一隅,而滿其心志乎?」

  高宗聞後語默然,惟曰:「待寡人與群臣議之。」

  是日,因奉太后入居慈甯宮。時紹興十二年秋八月也。

  越三日,金行人傳到徽宗皇帝及鄭、邢二皇后三梓宮。將到臨安,乞聖旨預行措置。帝聞此消息,即下命中外宰執,沿途迎接梓宮。喪至,帝更易緦服迎候,安奉三梓宮于龍德別殿。仍命廷臣仿舊制,執喪哀臨三日。至冬十月,帝下詔葬徽宗及鄭後於永固陵,以邢後附之。

  高宗以和好成,複遣使臣沈昭遠、楊願二人詣金國謝恩,及請歸宋行人。教沈昭遠賀金主生辰,楊願賀正旦,賀禮俱用金茶器千兩、銀酒器萬兩、錦綺千疋。曹勳諫曰:「陛下遣使詣金謝恩,禮之本。然若以二使為辭,必使外國諸侯聞之,皆以我無制金人之策,惟將竭中國財物以奉承之,似太怯矣。止宜遣一使,通命可也。」

  高宗不聽,竟遣二人而行。沈昭遠辭帝,逕赴金國,進上賀生辰及正旦禮物。金主大喜,謂眾臣曰:「我知宋帝不負吾國之恩,今遵誓書依期進來禮物,此不失其盟好也。寡人亦須重報之耶?」

  律德奏曰:「陛下受賀禮,亦在酌宜處之。如逾禮接受,恐中國有譏吾主專意於財物也,非示威于外國計。可循契丹例,不用兩接其禮,遣還使人,照依常歲受賀。則諸侯聞之,皆以陛下重于德義,而無有不悅服者矣。」

  金主從其諫,即遣還使人,不受賀禮,仍以宋行人洪皓、張邵、朱弁還國。詔命已下,適兀朮自汴京渡淮北回朝見金主。

  金主以其久勞師在外,甚撫慰之。兀朮奏曰:「臣自領兵南下,不能占寸土以歸陛下,甚致損折兵馬,耗費糧草,臣之罪不容掩矣。」

  金主曰:「勝敗兵家之常,非爾之不盡心,皆緣未得地利故也,何罪之有!」

  遂封兀朮為太師,領三省事。兀朮謝恩畢,既聞詔已歸宋行人,複奏曰:「中國既成講和,息爭罷戰,休養軍士,誠亦善事也。主人既歸以梓宮、太后,德之至矣。複許歸宋行人一起,甚非其利。蓋聞洪皓等動有經天緯地之才,如縱之歸,是放虎入山,自遺其患,陛下宜早圖之。」

  金主歎曰:「孤失計較矣。」

  時報宋行人已出了燕地,金主即下命遣七騎漏夜追之。騎兵急迫至淮西,皓等已在舟中矣。騎兵不及捉獲,自回金國,不在話下。

  卻說洪皓與沈昭遠等歸至京師,朝見高宗。沈昭遠複奏知金主不受禮物之意,高宗深服其論,召洪皓、朱弁、張邵入內殿見之。帝親慰皓曰:「朕以太后未歸之時,得卿遺書,著李微持歸,寡人甚喜,以為太后在金二十年,未知寧否,雖遣使百輩,不如卿一書。今卿留金十五年而還,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漢之蘇武不能過是。」

  洪皓頓首奏曰:「臣在金國,頗知聲勢。金人所大畏服者,惟有嶽飛,至不敢以名呼之,惟曰『岳爺爺』。及聞其死,諸酋皆酌酒相賀。陛下須念先帝受無窮之辱,乘其未及禦備,早定大計,不可失也。」

  帝曰:「割地之約,已有盟誓。今太后車駕才歸,即若變更,不足以取信於天下也。」

  皓曰:「拘小信而失大義,明智者不為也。昔湯武之得天下,若拘小信,則桀、紂不當誅,天下終不能定也。陛下今以盟誓自拘,而忘切齒之仇,倘洪基為金人所得,陛下竟為南渡之偏安。臣等辛苦半生,亦無益矣。」

  朱弁亦曰:「陛下與金人講和,上返梓宮,次迎太后,此皆知時知機之明。然時運而往,或難固執。機動有變,宜鑒未兆。盟可守,而詭詐之心宜默以待之;兵可息,而消弭之術宜詳以講之。金人以黷武為至德,以苟安為太平。虐民而不恤民,廣地而不廣德,此皆天助中興之勢。若時與機,陛下既知于始,願圖厥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