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六回 宋康王泥馬渡江(1) |
|
靖康三年,北國皇帝降旨,幽二帝于五國城不遣。著令四太子會斡離不復南侵。卻說斡離不正在虜營練熟軍馬,又得金主旨來到,令部兵南侵,即與眾將議曰:「趁此秋高馬肥,正好用兵。」 即分撥諸胡兵十萬,從太原進發。哨馬報入中華,百姓依前驚亂,四下逃生。斡離不大軍至真定,預先遣人以書報康王:「來軍中議和。方且退兵。不然,大軍直抵汴城,寸草不留。」 卻說康王自太上皇北狩以後,每日與一二親臣議論軍旅,定奪復興之計。忽聞邊庭消息,金兵又大舉南侵,憂慮不出。 及邊關報急,羽書交馳,有汪伯彥、黃潛善率眾臣入,請康王出都堂議事。次日,康王始出都堂理政,與眾臣議曰:「虜寇勢獗,中國屢困,今領大兵南下,邊庭受圍,百姓驚竄,又遣使人複請議和。此事爾眾臣有何高論?」 王雲曰:「賊勢浩大,彼強我弱,往年正因不得親王詣金營立盟誓,致有屢屢反復用兵之故,使天下蒼生不獲甯居。今元帥斡離不遣使來召殿下詣軍前議和,殿下莫惜一行,斯能杜絕後慮。」 康王默然。 汪、黃二人繼進,亦請康王親行,方有定議。康王曰:「父兄之仇,誓不戴天,若吾再往金營,則天下付之誰人。且國事當決之元佑皇后,豈臣子所得自專。」 王雲曰:「殿下此行,亦為社稷故也。就使奏知皇后,必見聽允。如不然,則宗廟天下決難保矣。」 康王本慈仁柔懦無決斷者,因見王雲等言為社稷蒼生之故,只得依其議。下命王雲為副,次日逕離汴京,大小官員隨從出城。康王心猶遲疑,未即行。王雲動輒張皇賊勢,又以彼強我弱為辭,迫脅康王登車,略無臣之禮,從臣無有不恨之者。康王啟行,道經相州,有宗正少卿宗澤,聞康王車駕至,迎候馬首,具問殿下所行之由,康王告以詣虜營議和。 宗澤驚曰:「此行誰保殿下往?」 康王曰:「王雲同往。」 澤曰:「王雲惟一婦人矣,豈識大臣禮體!」 澤于康王前力劾其有辱使命,乞誅之以為後勸。王雲方欲辯明,而眾軍已交手殺之矣。 宗澤力諫康王不可北去:「往時蕭王已為奸臣所誤,大王可複誤耶?此行必無還理,不如暫留,審視國勢,以圖恢復。」 康王遂從宗澤之請,果不使北,將為潛歸之計。後人讀史至此,有詩斷雲: 宋室頃危勢漸離,康王奚忍棄邦基? 臨岐不是忠貞諫,預失中原未可知。 卻說斡離不自遣康王歸國後,心甚悔至死。聞康王再使,即遣數捷騎,倍道而進催行。是時,康王出,密離相州,欲達京師見元佑皇后,以圖恢復,單騎躲避,不與人知焉。金兵探知其出離相州,率鐵騎日夜追趕。 卻說康王自離相州,亦恐金兵後襲,只揀大路逃走。前至磁州地界,行得困乏,見路旁一座古廟,樹木蒼蔭。康王仰首看廟門牌額,見大書金「崔府君廟」四字。康王逕進廟中,不覺神思困倦,依神櫥內假寐。少時近二更時分,廟門外數十鐵騎搶入廟來,舉起火把,於廟中四下搜究。康王夢寐中,略聞似金兵號令「遍尋」。片時,鐵騎數十人內有雲:「必定走去也,可速追之。」 眾人一齊出了廟門。至三更,左側但聽得階下蛩聲唧唧,寂無人語,康王始安心。正欲睡去,忽有人喝雲:「速起上馬,追兵複至矣!」 康王茫然驚曰:「此去無馬,奈何!」 其人曰:「已備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 康王豁然,抽身出外,環顧星光之下,果有匹馬立於旁,將身一跳上馬,加上三鞭,其馬負康王飛騰而走。天未明,已近夾江。遙望江水大浪滔天,拍岸聲鳴。康王見無船渡,心下驚遑。只得搊起馬韁,再加一鞭,其馬踴身而過,即渡了夾江。康王至岸時,見馬僵立不進。天明視之,乃是崔府君廟門外泥塑馬也。康王大驚,遂步行問鄉人:「此何處?」 鄉人道:「此磁州也。」 康王暗計其行程,只一晝夜,行七百餘裡,始知崔府君神力所助。後人有古風一篇,單詠泥馬渡江事蹟,有感而賦雲: 胡馬南來衰宋祚,樓臺歌舞春光暮。 玉人已去酒卮空,一曲當年隨帝輅。 誰想奢華變作悲,龍爭虎鬥交相持。 京城鼙鼓旌旗急,臊風逐入將士離。 親皇妃後俱遭遣,義士忠臣無計轉。 黃雲白草蔽胡塵,促去鑾輿關塞遠。 致令天下勤王心,臨岐懷憤嗟怨深。 欲挽天戈回日月,中原奚忍見傾沉。 金陵氣運留英主,竟產英雄獲相遇。 夾江夜走有神駒,神駒英主今何處? 崔君廟畔樹蒼蒼,行人經過幾斜陽。 中興事業渾如夢,盡付漁歌在滄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