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講史小說 > 東漢演義 | 上頁 下頁 |
第二回 偽學趨權附五侯 |
|
卻說宣帝時有兩位宦官,一名宏恭,官中書令,一名石顯,官僕射,皆久典樞機。顯尤巧慧,習事能深得人主意指。元帝體弱多疾,以顯中人無外党,遂委以朝政,事無大小,皆顯自決,貴幸傾朝,時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周堪,與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同受遺詔輔政,領尚書事。望之、堪舊為師傅,帝信任之,因薦舉宗室更生與金敞,為給事侍中,四人同心謀議國政。史高充位而已,由是與望之有隙,深結恭、顯。 望之等既患許、史放縱,又疾恨恭、顯擅權,乃奏帝,以為中書政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之十處之。武帝遊宴後庭,故用宦官,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應古不近刑人之義。帝聞奏不能決,恭、顯遂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譽,譖訴大臣,毀離親戚,欲以專權擅勢,為臣不忠,誣上不道,請謁者召致廷尉。上曰:「數人皆國家重臣,未必如此。」 顯曰:「且致廷尉問之,看是如何。」 上即准奏。一日,有事召堪及更生,左右回奏,兩人系在獄中,須詔赦出。上初即位,不知致廷尉為下獄,大驚曰:「非但廷尉問耶?」 立召恭、顯責問,恭、顯皆叩頭,上大罵,又叩頭。上無法處治,乃曰:「汝二人且出視事。」 二人出,立請史高商議。高即見帝,面奏曰:「陛下新即位,未以德化聞於下天,而先驗師傅,但既下獄,宜因而決其罪,以免其官,不然中外紛然議論,更累聖德。」 上從之,乃赦望之等罪,收其印綬,與周堪、劉更生俱免為庶人。後上念三人皆忠良,無辜削職,心甚不安,詔賜望之爵關內候,給事中,朝朔望。複徵周堪、劉更生,欲以為諫大夫,恭、顯懼其多言,因奏以為中郎。 更生乃使其外親上變事,言各處地震,殆為恭、顯專權,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奏上,恭、顯疑更生所為,白請考奸詐,詞服,更生複逮系獄,免為庶人。會望之之子伋亦上書訟望之前事,恭、顯複奏望之教子上書,失大臣體,不敬,請逮捕,上曰:「太傅素守高節,恐不肯就吏、受訕辱,而致其死也。」 顯等曰:「望之前幸不坐罪,複賜爵邑,不悔過服罪,深懷怨望,又自托師傅之尊,若不屈之牢獄,塞其怏怏之心,則聖朝難以施恩厚矣。且人命至重,誰不貪生?今望之所坐語言薄罪,諒不致死,無足深慮。」 上乃點首允之。顯等即令謁者召望之,望之仰天歎曰:「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苟求生活,不可鄙乎?」 遂飲鴆自殺。帝知之,大驚拊手曰:「朕固疑其不就牢獄,果殺吾賢傅。」 卻食涕泣,哀動左右,召顯等責問,皆免冠謝罪,良久然後已。 是時前後地震日食,三月雪,霜殺桑,夏寒日青。劉更生乃上書曰: 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眾賢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故蕭韶九成,而鳳凰來儀。至周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相非怨,則日月薄食,水泉沸騰,山谷易處,霜降失節。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讒邪進則眾賢退,群在盛則正士消。今以陛下明知,誠深思天地之心,考祥應之福,災異之禍,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 是時周堪、張猛在朝,石顯等憚之,於是顯及許、史皆言,災異皆堪、猛用事之咎,遂左遷周堪為河東太守,張猛為槐裡令,後猛為顯誣譖,令自殺,後賢讀史謂堪、猛皆自取顛覆者,蓋是時群小在內,主德不明,必無可為之理,戀戀于朝,何所補益,屢遭黜辱,宜矣。若周堪以受遺大臣,當望之飲鴆之後,稱疾而去,不亦善乎! 有京房者,《善易》以孝廉為郎,屢言災異有驗,天子悅之,數召對。一日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 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然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蔔之而覺寤乎?」 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 房因免冠頓首曰:「陛下視今為治耶?亂耶?」 上曰:「亦極亂耳。然今之為亂者誰哉?」 房曰:「明主宜自知之。」 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 房曰:「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 上頻頻點首曰:「朕已諭。」 房出,上亦不能退顯。時宏恭已死,專權者石顯,党與五鹿充宗為尚書令,亦用事,深疾房,欲遠之,因建言以房為魏郡太守。去月餘,竟徵下獄,殺之。初京房學易於焦延壽,延壽嘗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房學長于災變,分六十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然而不明乎消息盈虛之理,語默進退之機,才得為郎,便欲去上所親信而下量,元帝之庸懦亦難乎其免矣。故占候前知之學,君子所不貴焉,若無帝者,既知其言之是矣,不惟不能用,又從而殺之,是烏足以為君哉。 帝優柔不斷者十六年而崩,成帝嗣位,凡二十六年,初即位,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又封舅王崇為安成侯,賜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內侯。是月黃霧四塞,諫大夫楊興等奏曰:「此陰盛侵陽之氣也。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為侯,外戚未曾有也。」 大將軍鳳懼,上書辭職,優詔不許。 秋八月,何雨月相承,晨見東方。冬十二月,朔日食,夜地震,未央宮殿中災異疊見。乃召直言極諫之士,詣白虎殿對策,議者多歸咎王鳳。時儒者谷永有賢良直諫死格,知鳳方柄用,陰欲自托,乃上書曰: 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竊恐陛下聽暗昧之瞽說,歸咎無辜,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陛下誠深察愚言,解偏駁之愛,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進,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醜,毋避嘗字,以慰皇太后之憂慍,解謝上帝之譴怒,則繼嗣蕃滋,災異訖息矣。 杜欽亦仿此意,上了一本,上皆以其書,示後宮,即以永為光祿大夫。又悉封諸舅為列侯,譚為平阿侯,商為成都侯,立為紅陽侯,根為曲陽侯,逢時為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有京兆尹王章,素剛直敢言,雖為王鳳所舉,見鳳專權太甚,心頭按納不住,乃奏封事,言日食之咎,實鳳專權蔽主之過,辭語愷切。上召見,謂章曰:「君試為朕求可以自輔者。」 於是章遂薦琅邪太守馮野王,忠信質直。上久聞野王之名,欲倚用以代鳳。鳳聞之,即稱病,上疏乞骸骨。上兀兀不安,乃優詔報鳳,強起之。又使尚書劾王章罪,下章吏,廷尉致其大逆,章竟死獄中。自是公卿見鳳,側目不敢正視。王氏愈盛,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五侯群弟,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方而至。因而博取聲譽,好士養賢,傾財施予。 劉向素懷精忠,嘗作《洪範五行傳論》,又上《列女傳》、《新序》、《說苑》,因事著述以諷上。上心知其意,然終不能奪王氏權。至是複上封事,極諫曰:「王氏與劉氏勢不並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今國柞移於外親,降為皂隸,縱不為身,奈宗廟何?婦人內夫家而外父母家,此亦非皇太后之福也。」 書奏,天子召見向,歎息悲傷其意,曰:「君且休矣。吾將思之。」 然終不能用其言。及王鳳卒,以王音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太后兄弟八人,獨弟曼早死,未封侯。曼子莽,字巨君,善事伯叔。鳳臨死,以莽托太后及帝,乃封為新都侯。時永始元年乙巳,越二十年乙丑,莽遂行篡逆。此按史記,至成帝酒色亡身,哀帝嬖幸盈朝,後作兩回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