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演義 > 春秋列國志傳 | 上頁 下頁
第七十二回 三公子出兵伐楚 太湖亭專諸行刺


  且說周景王四年九月庚申,楚平王病將危,召群臣囊瓦等人宮,囑曰:「伍員在吳,終為楚患,子西年長,吾欲立其為後,又在庶子之列,米珍雖幼,位在嫡嗣,吾死之後,公等盡心輔佐,治國防吳,吾死無恨!」

  言訖而殂。群臣欲奉米珍即位,令尹子常曰:「國有外患,不可立幼君,以誤大政,子西雖在庶列,其長且賢,必立子西,方能定國!」

  群臣然之,欲奉子西嗣位。子西辭曰:「先王遺訓,教立米珍,吾焉敢違命而爭大位乎?」

  群臣遂奉米珍即位,是為昭王。昭王嗣位,封子西為左令尹,昭王年幼,朝廷政柄,皆費無忌所出,國人擾攘不服。

  早有人報于伍員,員聞平王已死,放聲大哭,終日不止。

  姬光勸曰:「平王無道,殺爾父兄,此固不共戴天之仇!今聞其死,何為終日悲哭!」

  員曰:「吾哭非楚王也,特哭楚平王與我父兄之仇,吾不能梟彼之頭,以雪吾恨,使得安枕而死,吾所以哭也!」

  姬光亦為嗟歎。子胥自恨不能報平王之仇,一夜無眠。次日,心生一計,謂姬光曰:「專諸所謂去鴻鵠之翼者,正是時也。時不可失,倘公子能乘此時,以除王僚,則吾之仇,不日可報矣!」

  姬光問其何故?員曰:「公子可奏王僚,乘楚有喪亂之故,出兵征伐,與楚爭伯,倘王僚問誰可為元帥,將兵南伐,公子即保掩餘、燭庸足可為帥,令公子慶忌往衛求援,此一綱而除三翌,王僚之死即且在目下矣!」

  姬光又問曰:「三翌雖去,然叔父季劄在朝,見吾行此篡位之事,能我容乎?」

  員曰:「何不乘此機會,令劄出使列國,以觀諸侯之釁,待其使遠既歸,我位已定,能再議廢立乎?」

  姬光大喜,以子胥之言為是。不日,入朝奏王僚曰:「臣聞楚王已喪,嗣於幼弱,政令皆費無忌而出,大王乘此機會,舉兵南伐,則霸勢在吳國,列國諸侯誰敢不齎垂吊而來朝乎?」

  王僚曰:「此謀極好,爭奈國無良將,誰可率兵南伐?」

  光曰:「勝戰克敵,莫非父子之兵!今公子掩余、燭庸,青年驍勇,若命其為帥,統兵南伐;王子慶忌果敢能言,可令往衛求助季劄賢而有智,可令曆聘中國,以觀諸侯之釁,如此一舉,所在皆是骨肉,則雖鐵統荊襄,打破何難?」

  王僚大喜,遂命掩余為元帥,燭庸為先鋒,大率精兵十二萬南征,遣公子慶忌往衛求援,又詔季劄曆聘諸侯,四人各奉詔而行。

  掩餘即日發兵,望楚而行,至潛邑,潛邑大夫堅守不出,即遣人入楚告急。時,楚國君幼臣讒,聞吳兵攻潛,朝中擾攘不定,令尹子西曰:「吳人乘我喪亂,發兵南伐,若不出兵迎敵,必然見怯。依臣之見,速令偏將軍伯郤宛率兵一萬救潛,又令囊瓦引一萬水軍,從內抄出潛之東南,水陸並進,使吳兵倒戈來降。」

  昭王大喜,遂依于西之計,調令二將,各從水陸交戰救潛。郤宛大兵殺奔潛邑。時掩余攻急,聞楚救兵已至,排開陣勢,與楚兵交戰,吳兵大敗,掩餘、燭庸共商議曰:「楚之救兵甚銳,焉能攻破潛邑?」

  燭庸曰:「吾觀潛城,路過汭河,亦甚易攻,兄引本部攻打城池,敵住楚兵,我引本部兵以戰船攻破西門,然後可人。」

  掩餘然之。令燭庸引水軍攻潛西門,自引本部兵攻城。又一面與郤宛交戰,相持數日,兩下各無勝負。忽一日,西門城下喊聲大振,掩餘自喜,以為燭庸攻破城門,正欲出兵,接應哨馬回告曰:「不料楚將囊瓦引三百戰船,從泊河抄至,盡焚我之戰船,所以殺敗而回。」

  掩餘大驚,正議間,楚兵大喊,哨馬報囊瓦困住水路,郤宛困住旱路。於是,掩餘之兵不能進退,堅守一隅,與弟燭庸分兵作為兩寨,以成犄角之勢,然後遣人入吳求救。

  當時,吳國諸將,各引兵出外,朝政皆決于姬光。及掩餘求救表至,姬光接住不奏,乃告子胥曰:「王僚死日近矣!」

  子胥問其何故?光以掩餘求救表示子胥。子胥曰:「時不有待也!」

  急召專諸設計,光與子胥徑投專諸家,告以及時行刺之事。專諸辭曰:「時可為,但有老母在堂,焉敢以死相許?」

  光曰:「前議定你母即我母也!君何慮焉?」

  諸曰:「為人子者,父母在遠方不敢遊,況敢以身許人耶?實不敢奉命!」

  子胥再三勸之,專諸不從。其母聞堂外吵鬧,出問其故?諸以光事告知。其母諭諸曰:「吾聞忠孝不同,君親無二,汝既諾公子之忠,焉能盡吾之孝,汝宜速行,不必慮我。」

  言罷,遂入內自縊而盡。少頃,家人報知,專諸痛哭幾絕,子胥、姬光亦為悲傷。既而專諸收葬其母,與妻子訣別,同二人歸吳。後人有詩曰:雖曰君親分二道,由來忠孝兩分明,賢哉諸母能知義,一死竟成厥子名。

  專諸至吳,曰:「吾聞王僚出入,著唐猊甲三重,雖有利器,不能行刺!」

  姬光沉思曰:「往歲吳人幹將者進吾一劍,長只三寸,原是歐冶先生所鑄,號曰『魚腸劍』,能斬金截鐵,吾每試之極利,倘以此劍無有不克!」

  世傳趙人歐冶子,鑄神劍五口,獻于吳王闔閭。一曰燕郢,二曰魚腸,三日湛盧,吳王受之。吳人幹將者,其妻名莫耶,夫妻皆能鑄劍。幹將求吳山之銅,妝六合之金,用童男童女禱於爐中,鑄得陰陽神劍二口。陽曰幹將,陰曰莫耶,匿其陽而獻其陰與吳王。吳王試之,未知是否。專諸請劍觀之,姬光遂取出試斬金,如割腐草,專諸拜賀曰:「此天助公子成事也!」

  光大喜,相與議定。

  次日入朝奏曰:「臣釀春酒初熟,請王來日於太湖亭上,宴炙魚膾。」

  王僚許諾。光歸即令子胥伏甲士五百於暗室,命專諸詐為膳宰。次日,姬光鋪張已畢,請僚赴宴。王僚身有唐猊鎧甲,帶五百校刀手,往至太湖亭畔。姬光延入,將酒進獻,王僚曰:「吾今日心甚不安,但公子盛意,勉強而赴,萬能依我行移,則儘量而飲。」

  光忙進曰:「湖下往來,楚客甚多,大王慎之,極稱吾意。」

  於是,王僚便前後左右,各列劍士,進食者兩劍挾一士,進酌者三劍跟一人,護衛甚密。

  飲至日中,姬光不能就計,乃詐為足疾,入於側室,令專諸行劍,乃因進食炙魚,藏短劍於魚腹中,跪捧而進,劍夾之甚密。王僚見諸生得異常,叱曰:「汝何人也?不得近席!」

  諸曰:「臣乃膳夫,來進炙魚也!」

  王僚令劍士接炙以進,不許諸近側。諸曰:「炙魚非膳夫親剖則味不出,大王如疑臣,先請搜撿!」

  王僚然之。令劍士搜之,並無寸鐵。遂跪進炙魚,王僚視之,曰:「此何魚也?」

  諸曰:「此即松江之魚,其味甚美!」

  王僚令諸當席剖魚,專諸賣了一個手段,抽出短劍,投于王僚心胸,刺透唐猊甲,王僚中劍而死。眾劍士將專諸砍為肉醬,後人有詩雲:

  姬光深計欲圖吳,急令王僚嗜灸魚,
  設使當時從母諫,豈勞千乘伴專諸。

  又一首贊專諸曰:

  專諸勇力冠群英,孝振鄉里義且深,
  一死當時曾許國,大湖亭上竟成名。

  力士既殺專諸,又追入側室,欲斬姬光。子胥慌忙殺出,斬卻劍士數十人,即奉姬光入朝,曉諭群臣,即奉姬光嗣位,是為吳王闔廬。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下軍大夫,封子胥為上大夫,其餘文武各加一級。

  當時,季紮出聘而歸,姬光聞知大驚,急出朝迎入,告以王僚之事,欲奉季劄為王。劄辭之,遂行人臣之禮。吳王欲遣兵出救掩餘,子胥曰:「可遣大將于江口,待其窮歸,一救而擒,可除後患。」

  王然之,遂令專毅率兵屯于江口,以候撲捉掩餘、燭庸。不知掩餘、燭庸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