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神魔小說 > 綠野仙蹤 | 上頁 下頁
第七十七回 讀諭單文華心恐懼 問賊情大猷出奇謀(3)


  至五更時,三人吃罷飯,吩咐中軍起鼓,傳水路各營副、參、遊、守等官問話。須臾,眾將入軍參見畢,文煒各令坐了,說道:「本部院同二位鎮台大人,奉旨平寇。聞命之日,即馳驛到此。二位鎮台,連本部人馬一個未曾帶來,恐誤國家大事,致令倭賊多殺害郡縣官民。今驗看得水陸軍兵內,多老弱疾病;又兼船隻損壞,年久不堪架用者甚多;因此各裁去十分之四,勉強應敵罷了。刻下倭寇圍困江寧,救應刻不可緩,爾眾將可將倭寇近日情形、兵勢,詳細陳說,我們也好斟酌進兵。」

  內有水軍都司陳明遠,躬身稟道:「倭寇今年分道入寇,皆因胡大人做了浙江巡撫,于各海只共添了五百多兵鎮守。」

  文煒道:「五百多兵濟得甚事?且又分散在眾海口,無怪乎倭賊去來如入無人之境也。」

  林岱大笑道:「這正是胡大人的調度,做巡撫的功德。」

  明遠又道:「胡大人探得賊勢甚大,將杭州交付兩司,去江甯與總督陸大人商議退敵之策。陸大人具奏入都,朝廷差趙大人複來領兵。胡大人連夜到鎮江,與趙大人一同起兵。行至常州左近,聞倭寇將蘇州攻破,急調水陸軍馬退回鎮江。」

  文煒笑道:「這是為常州與蘇州又近些,萬一倭寇殺來,便須交戰,因此退回鎮江。倭寇到鎮江,他又退回揚州。假如倭寇到揚州,他定必退回淮安,倭寇若到了淮安,他定沒命的過黃河矣!」

  說罷,大笑。眾將亦各含笑不言。

  明遠又道:「至九月二十七日五鼓,趙大人與胡大人帶水師五萬,在大江中與倭寇相遇。兩軍未交,趙大人便撥船回走,眾將亦各退避,被倭賊炮箭齊發,傷了我們無數軍士,遂一齊敗將下來。彼時鎮江城外,駐紮河、東兩省人馬,城內亦有軍兵。趙、胡兩大人若督兵回戰,也還勝敗未定。不意二位大人領兵直奔揚州,河、東兩省人馬亦各陸續跟來,此常州、鎮江兩府之所由失也。倭賊料趙大人不敢再來爭戰,又見不遣兵救援各郡縣,因此率賊眾由溧水、句容取路,攻圍江寧。陸大人也不出城交戰,日夜同兵民互守,屢次向趙大人求兵相助,趙大人一卒不發。今倭寇攻打江寧已及一月,尚未攻破。近聞夷目妙美大是氣恨,將各路賊眾數萬,俱行調集江寧城下,並力合攻已四晝夜矣。若過幾日,只怕陸大人支持不來,乞眾位大人早定良謀!」

  林岱拍案長歎道:「江浙兩省數十萬生靈,皆死于趙大人一人之手,言之痛心!」

  俞大猷道:「前在淮安發諭單,示知中軍,差精細軍卒百人,打聽倭寇動靜。前日昨晚,伊等陸續俱回,探得倭寇大眾盡數屯集在江寧城下。今陳明遠所言,與探子相合。刻下江寧危在旦夕,雖一日亦不可緩。諸位將軍,誰非朝廷臣子?可各按營頭,即將衣甲、器械、船隻、火炮整備完妥,我們只在早晚進兵。設有不齊、苟且塞責者,一經查覺,朝廷自有軍法,我三人不敢容情也。」

  眾將答應退去。

  大猷又道:「我有一條拙計,與二位老弟相商舉行。」

  文煒、林岱喜道:「願聞大哥妙謀。」

  大猷道:「倭寇舉動,與苗蠻情性大概相同:勝則捨命爭逐,敗則彼此不顧;惟利是趨,不顧後患;人數雖多,總算烏合之眾,難稱紀律之師。今群賊盡積江寧,他為是省城地方,金帛、子女百倍於他郡。雖是他貪得無厭,也是天意該他喪在一處,若是散處各州縣,我們分路剿殺,一則沒這些軍兵,二則那裡殺得盡?聞賊營中,有一陳東、汪直,極有謀略,兩個都是我們中國人,凡劫州掠府,都是此二人指揮。他見趙文華委靡退縮,看得朝廷家所用大臣不過如此,因此于要害些方,他毫不防備,將賊眾盡聚江寧。雖是趙文華擁兵不動之故,實為我等一戰成功之地也。兵書雲:『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正在此時,林二弟武勇絕倫,名揚天下。今河、東人馬,我們已揀選一萬九千餘人,可用大戰船一百五十只,梢工、水手,必須南方人善於架船者,老弟率領河、東眾軍,將官至千總以上者,方准帶馬,餘外再撥渡馬船二十只,於今晚燈後,架船直赴南京。仰賴聖上洪福,夜間若得順風,更屬穩便。次日天明,舍舟登岸,先與賊人會戰。賊眾雖多,以老弟視之,無異犬羊,勝賊十有八九。陸大人在城上看見交兵,亦必開門接應。此輩一敗,必不敢散走各州縣,沿江內定有倭寇船隻,渡他們逃命,為歸海計。再於沿江一帶,遺參、遊、守、備等十人,各帶兵一千,在各要路埋伏截殺,逼他奔焦山這條路入海。老弟切不可趕殺過急,若過急,伊等必捨命回戰,誠恐多傷我士卒,只管遙為趕殺,使他有上船功夫。朱三弟帶水軍二萬,在江面截殺。我在焦山海口,帶水軍三萬,截其歸路。這四陣,倭賊總不盡死,所存亦無多矣!一面嚴防各海口,使余賊無路可歸;一面提兵,直搗崇明。總有逃奔在各州縣地方者,百姓誰不欲食倭賊之肉。任憑他走到那裡,自有人拿他殺他,無庸遣將發兵,百姓皆兵將也。愚見如此,二位老弟以為何如?」

  林岱、文煒大喜道:「大哥妙算,可謂風寸不測,倭賊盡在掌中矣!」

  大猷道:「還有一節,只可惜我們兵少,未免懸心。」

  文煒道:「大哥還有何地要用?」

  大猷道:「我想江寧城下,賊大眾俱集,總五十數萬,七八萬是必有的。林二弟止帶河、東兵一萬九千來人,勝則我們大功必成,萬一眾寡不敵,我們多少打算,皆成虛設矣!而水路所用諸軍,又皆在不可減少;設或陸總督畏懼,不敢開城發兵接應,此勝敗之大機,關係於此,不無憂耳!」

  林岱聽了,大笑道:「倭寇至多不過數萬,他便在百萬,我何懼哉!我固知恃一人之勇,能殺他多少人?然兵以氣勝,我一人所向無敵,斬其元首,余眾勢必驚避,則我隨帶之一萬九千餘人,個個皆林岱也。陸總督接應不接應,原不在弟打算中,大哥只管放心!」

  大猷道:「全仗老弟神勇,吾無憂矣!」

  三人議妥,林岱道:「兵貴神速。此刻即傳令,示知河、東人馬官將,整備一切。朱賢弟可速挑選堅固大船一百五十只,外挑載馬船二十只,更須點查久走江路水手為妙。此時已交辰時,弟定在未時下船。」

  說罷,忙發令箭,示知河、東人馬去江寧起身時刻。文煒親去挑選戰船去了。

  到未時,林岱領兵上船,望江甯進發。文煒同大猷送林岱起身後,即曉諭水軍,準備戰船、器械,聽候令箭征進。兩人回公館,即傳人將備十人,每人帶兵一千,示與各處埋伏地方,俟日落時,各暗行動身。本日五鼓,大猷帶水軍三萬赴焦山,天大明時,文煒帶水軍二萬,於沿江等候倭寇。

  正是:
  未至交鋒日,奇謀已預行。
  豈同胡趙輩,庸懦誤軍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