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諷刺警世 > 文明小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回 校士館家奴談歷史 高升店太守謁洋人(1)


  卻說湖南永順府地方,毗連四川,苗漢雜處,民俗渾噩,猶存上古樸陋之風。雖說軍興以來,勳臣閥閱,焜耀一時,卻都散佈在長沙、嶽州幾府之間,永順僻處邊陲,卻未沾染得到。

  所以,他那裡的民風,一直還是朴陋相安。只因這個地方山多於水,四面罔巒回伏,佳氣蔥定,所有百姓都分佈在各處山凹之中,倚樹為村,臨流結舍,耕田鑿井,不識不知,正合了大學上「樂其樂而利其利」的一句話。所以,到這裡做官的人,倒也鎮日清閒,消遙自在。不在話下。

  且說這時候做知府的,姓柳名繼賢,本籍江西人氏,原是兩榜進士出身,欽點主事,吏部觀政。熬了二十多年,由主事而升員外,由員外而升郎中。這年京察屆期,本部堂官見他精明練達,勇敢有為,心地慈祥,趨公勤慎,就把他保了進去。

  引見之後,奉旨記名。不上半年,偏偏出了這個缺,題本上去,又蒙聖上洪恩,著他補授。謝恩之後,隨向各處辭行。有一個老友,姓姚名士廣,別號遁盦,本貫徽州,年紀七十多歲,本在保定書院掌教。這番因事進京,恰好遇著柳知府放了外任,從此南北睽違,不能常見,姚老先生便留他多住幾日,一同出京。到了臨動身的頭一天,姚老先生在寓處備了一席酒替他餞行。約摸吃到一半,姚老先生便滿滿的斟了一杯,送到柳知府面前,說道:「老弟此番一麾出守,上承簡命,下治萬民。不要把這知府看得輕,在漢朝已是二千石的職分。地方雖一千餘裡,化民成俗,大可有為。愚兄所指望于老弟者,只此數言。

  吾輩既非勢利之交,故一切升官發財的話頭,概行蠲免。老弟如以為是,即請滿飲此杯。」

  原來這位姚老先生,學問極有根底,古文工夫尤深,目下年紀雖已古稀,卻是最能順時達變,所有書院裡的學生,無有一個不佩服他的。柳知府自己亦是八股出身,于這姚老先生卻一向十分傾倒。且說當日聽了他這一番言語,便接杯在手道:「小弟此行,正要叨教吾兄,今蒙慨贈良言,尤非尋常感激。但是目下放了外任,不比在京,到任之後何事當興,何事當革,還求吾兄指教一番,以當指南之助。」

  說吧,便幹了那杯酒,將酒杯送還姚老先生,自己歸坐,仍舊對酌。姚老先生道:「要興一利,必須先革一弊,改革之事,甚不易談。就以貴省湖南而論,民風保守,已到極點,不能革舊,焉望生新?但我平生最佩服孔夫子,有一句話,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說這話,並不是先存了秦始皇愚黔首的念頭,原因我們中國,都是守著那幾千年的風俗,除了幾處通商口岸,稍能因時制宜,其餘十八行省,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扞格不通呢?總之,我們有所興造,有所革除,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老弟,你記好我一句話,以愚兄所見,我們中國大局,將來有得反復哩!」

  柳知府聽了此言,甚為驚訝,除了讚歎感激之外,更無別話可說。當夜席散之後,自行回寓。次日分手,各奔前途。

  姚老先生自回保定,接下不表。且說柳知府帶了家眷,星夜趲行,其時輪船已通,便由天津、上海、漢口一路行來。他自從通籍到今,在北京足足住了二十多年,不料外邊風景,卻改變了不少,因此一路上反見識了許多什面。到了湖南,上司因為他久曆京曹,立刻掛牌,飭赴新任。到任之後,他果然聽了姚老先生之言,諸事率由舊章,不敢驟行更動。過了半載,倒也上下相安,除睡覺吃飯之外,其餘一無事事。只因他這人生性好動,自想我這官,一府之內,以我為表率,總要有些作為,方得趁此表見。想來想去,卻想不出從那裡下手。齊巧這年春天,正逢歲試,行文下去,各學教官傳齊稟生,攜帶門鬥,知會了文武童生,齊向府中進發。

  這永順府一共管轄四縣,首縣便是永順縣,此外還有龍山、保靖、桑植三縣。通扯起來,習武的多,習文的少,四縣合算,習文的不上一千人,武童卻在三千以外。當下各屬教官稟見了知府,掛牌出去,定於三月初一考闔屬文童經古,初三考試正場。原來這柳知府雖是時文出身,因他做廩生時考過優拔,於經史詩賦切學問,也曾講究過來。他在京時候,常常聽見有人上廩摺子請改試策論,也知這八股不久當廢。又兼他老友姚老先生以古文名家,受他薰陶涵育,自然把氣質漸漸的改化過來。所以,此時便想於此中搜羅幾個人才。當下先出一張告示,叫應試童生,於詩賦之外,准報各項名目,如算學、史論之類。

  無奈那些童生,見了不懂,到了臨期點名,只有龍山縣一個童生報了史論,永順縣一個童生報了筆算,其餘全是孝經論、性理論,連做詩賦的也寥寥無幾。柳知府點名進來,甚為失望,無奈將題目寫了,掛牌出去。

  報筆算的居然敷衍完卷。考史論的那個童生,因見題目是《韓信論》,他雖帶了幾部《綱鑒易知錄》、《廿一史約編》之類,卻不知韓信是那一朝的人物,查來查去,總查不到。就求老師替他轉稟大人,說這個題目不知出處,請換一個容易些的。老師被他纏不過,先同監場的二爺商量。只見一個二爺,接過題目一瞧,說韓信這個名字很熟,好象那裡會過似的,歪著頭想了半天,說:「是了,你這位相公書沒有讀過,難道戲亦沒有瞧過嗎?《二進宮》楊大人唱的末了一句,什麼漢韓信命喪未央,可不是他嗎?他是漢朝人,如果不是,為什麼說是漢韓信呢?」

  那二爺說到這裡,旁邊有他一個夥計,插嘴道:「老大!你別誇口,既然韓信是漢朝人,為什麼前頭還說他是登臺拜將的三齊韓王呢?據我說,這韓信一定是齊國人。」

  回頭同那童生說:「相公!你別上他的當,你照我的話去做,一定不會錯。」

  那曉得這個童生,自小生長外縣,沒有瞧過京戲,連他們說的什麼《二進宮》也不知道,仍舊摸不著頭腦。到底托了老師回了知府,重新出了一個《管仲論》,是《四書》上有的,不消再查《綱鑒》了。齊巧刻本文章上又有一篇成文,是管仲兩個字的題目,被那童生查著,把他喜歡的了不得。連忙改頭換面,將八股改做八段,高高興興騰了出來,把卷子交了進去。師爺打開一看,只是皺眉頭。柳知府問他做的怎麼樣?師爺說:「如果改做八股,倒還有些警句,現今改做史論,卻有許多話裝不上。」

  說著便把這本卷子送了過來說:「請太尊過目,再定去取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