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諷刺警世 > 負曝閒談 | 上頁 下頁
第四回 裝模樣鄉紳擺酒 運財物知縣貪贓


  卻說蘇州有一個頂闊的鄉紳,姓吳,官名一個圖字;父親吳祝,由翰林出身,開了坊,升到工部侍郎,雖沒有外放,錢卻弄得不少。是什麼緣故呢?原來這吳祝跟一個軍機大臣是親戚。他在這軍機大臣面上,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有些人想放缺的,想得差的,總得孝敬這吳祝幾個,求他在軍機大臣面上吹噓吹噓。或者寫封把書字給該省督撫,那是比聖旨還靈。而且這吳祝「公平交易,童叟無欺,如蒙枉駕,不誤主顧」這個名氣傳揚開了,他的生意就十分擁擠,日積月累,他的宦囊也就可想而知矣。等到吳圖出世,吳祝早已一病身亡,幸喜丟下萬頃良田,千間廣廈,過的日子著實富裕。

  吳圖幼年在書房裡用功,等到十七八歲,就出去考小考。

  學台大人點名的時候,看見他的三代,就曉得是吳祝的兒子,因此留了神。等到發案,高高的進了。次年鄉試,三文一詩,做得花團錦簇;只不過請人家搶了一個頭場,又買了三場謄錄,等到發榜,又高高的中了。吳圖進學中舉,卻如此容易,人家總以為他這進士,總別在荷包裡了。哪裡知道三上春官,掙不到一名進士,便把他氣的死去活來。幸虧他有的是家當,便援海防新例,報捐了一個道台,分省浙江,也當過幾回差使。只是他的人胡塗不過,無論什麼事,一味的敷衍。撫台見他這樣,便叫人通個風給他,勸他不要候補了,還是回去享現成福吧;倘然戀棧,就要把「心地胡塗,遇事顢頇」八個字,參他用銀子換來的功名。吳圖無可如何。後來一想,索性趁老太太還在,告個終養;不為忠臣,便為孝子,也叫人家說得好聽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吳圖在家不知不覺已是兩年多了。

  在蘇州頗結交得兩個勢要:一個叫潘明,是位惰回籍的太史公;一位李百德,是位原品休致的臬台。這三個人如兄若弟,天天聚在一塊兒飲酒看花,倒也不至於寂寞。有天潘明寫封信給他道:明日在倉橋濱張紅玉家,請一位北京來的同年,要吳圖跟李百德二人作陪。吳圖答應了。等到明日,吳圖一早起來,梳洗過了,用過早膳,便傳轎夫伺候,順路拜過幾個客,看看到了午牌時分,轎子便望倉橋濱如飛而來。原來蘇州的規矩,要是有人到妓女家裡請客,上半天就得過來,起碼要擾他一頓中飯,一頓點心,這妓女家裡,就得伺候他一天。這是各處的風俗不同,也不用細述。

  話說這張紅玉已牌抽身而起,才洗臉,潘明已經來了。正在閒談著看張紅玉梳洗,外面傳呼吳大人進來。婢女打起簾子,吳圖早已進來了。張紅玉把他上上下下一打量,見他穿的是竹根青寧綢夾袍子,棗紅摹本緞馬褂,腳下一雙三套雲的鑲鞋,襪子卻是烏黑,想是許久不換之故。只見他坐下來,對著潘明寒暄幾句,嘴裡就叫一聲「來!」

  房門外一個二爺答應了個「是。」

  只聽見他吩咐道:「把東西拿進來吧!」

  二爺又答應了個「是。」

  才匆匆的走了出去。先搬進一隻小轎箱,外面是用青布套套就的,卻不曾落鎖。二爺隨手把轎箱開了,取出一件又長又大的品藍線縐的背心來。吳圖立起身來,把馬褂解開鈕子,兩隻手就不動了。二爺輕輕的替他脫去,把背心替他披上,這才回過身來,把馬褂迭好,放在轎箱裡。又在轎箱裡拿出一套白銅的漱盂,一隻江西細窯的飯碗,一雙鑲銀的象牙筷,把轎箱關了,望美女榻底下一塞。吳圖還罵道:「混帳東西!你什麼要緊?回來把衣裳倒亂了,又得收拾!」

  二爺一聲不言語,只骨都著嘴,跑了出去。少時又拿進一隻白銅的小面盆來,白銅面盆裡還擱著一條雪白的毛巾。張紅玉看了,不禁好笑。隨即問他道:「吳大人,你的鋪蓋來了沒有?」

  吳圖覺著有點不好意思,仰著臉,只看壁上掛的單條字畫。一會兒,張紅玉也梳洗完了,下人等搬進飯來,是四盆四碗,也很精緻。另外有一壺酒。就請二人對坐,又斟過酒,自己打橫相陪。一時飯畢,李百德也來了,三人坐下說笑。

  春天天氣,容易變天,一霎時太陽陰陰,便蕭蕭的落起雨來。潘明急的跺腳,說:「我們那位老同年,要下雨,他一定不得來了!」

  李百德道:「何不用你的轎子去接他?」

  一句話提醒了潘明,隨即喊自己的靠班進來,到西門斌升客棧接昨天京裡下來的黃大人,一面吩咐他到家裡拿了油衣再去。轎夫答應。等到三點多鐘,轎夫仍舊抬著空轎子回來,說:「黃大人早出門了。他們管家說是就要回來的,所以叫小的們等了半天。

  後來看看雨越發大了,黃大人尚未回來,小的們恐大人等的心焦,所以先來複大人的命。」

  潘明聽了無話。直等到上燈時分,方聽底下喊客人上來。三人都喜道:「這一定是黃兄了!」

  豈知是隔壁房間內陳媛媛的客人,前來躲雨的。潘明急得搓手。

  不多一會,樓梯上一陣怪響,只見一人像水淋雞一樣,手裡倒提著一把雨傘,大踏步徑至房裡來。潘明眼快,搶前一步道:「樂材兄,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小弟候之久矣!」

  黃樂材一時不得勁兒,趕忙把手裡的雨傘往紅木炕床旁邊牆角上一戤,那傘上的雨早點點滴滴溜了一地。回過身來,方和他二人拱手,隨口寒暄幾句,然後坐下。他的管家也跟了來了,拿過一雙鞋,把他主人腳上一雙釘靴換下。潘明又述了打轎子來接的一篇話,黃樂材連忙道歉,說道:「對不住的很!剛才是拜周方伯。不瞞三位說,方伯是小弟的年伯,拉住了,一定叫吃了飯去。小弟脫身不得,只好擾了他一頓,不想就下起雨來。

  方伯本來要傳衙門裡的轎子,送小弟回棧房,小弟恐怕開發他們少了,於面子上不好看;開發多了,小弟卻不值得。因此苦苦辭了,冒雨回了棧房,又換了雨具,才望潘兄這兒來。可是有累候久了,實在對不住的很!」

  潘明又廉遜了幾句,便喊擺檯面。一時肴盛玉碗,酒進金壺,也說不盡當時情景。

  看官可曉得這黃樂材的履歷?原來這黃樂材是榜下即用知縣,分發江西。到了省,卻是好班子,自然容易補缺。不上半年,便補了萬載縣。這萬載縣是出夏布的地方,雖不算十分富饒,也還過得去。誰想這位黃樂材是個窮讀書出身,見了錢便如蒼蠅見血,到任不久,腰包裡著實多了幾文。有天因為一樁弟兄爭產的官司,他接了詞狀,便肚裡打主意道:「好買賣來了!」

  一面准了,拘集兩造,當堂判斷。弟兄兩個呈上一包田契,一包房券,還有二十幾個莊折,至少三千一個。他一時沒了主意,便發落道:「你們祖上又不曾做官做府,哪裡來這許多產業?一定是盤剝重利,所以有這些不義之財。現在本縣既往不究,一概充公便了。」

  這弟兄兩個,如何肯依呢?急的眼中出火。他還大喝道:「你們當這些東西是本縣麼?」

  這弟兄兩個異口同聲道:「不算老爺要,難道算是朝廷要不成?」

  他聽了大怒,便喝「掌嘴!」

  快班過來,把這弟兄兩個一人五十嘴巴,趕了出去。

  這弟兄兩個越想越氣,就在府裡告了他一呈子。府裡在外面也聽見些風聲,便道:「這還了得!」

  一面具稟稟過撫台,撫台馬上把他撤任,繳印聽參。他一想:「我的官沒得做了,我的產業倒是現成的了。」

  哪知田地房屋都是呆貨,一點不能搬動,要把它變價,一時也無人敢買,只索丟了。提了莊款,滿滿的裝上幾箱子,帶著家眷,連夜運出城。就在埠頭叫了一隻船,叫家眷們押著,運回原籍去了。他在省裡耗了兩個月,部文回來,把他革職。他又一想:「知縣革了,叫化子沒有猢猻了。何不進京去打點打點,拼著多花些錢,弄個開複?」

  主意定了,便端整行李,打算到上海趁了輪船到天津,由天津坐火車進京。他原籍是湖州府長興縣,從長興到上海去,蘇州是必由之路,所以帶便看望看望潘明。

  潘明倒並無勢利之見,不因他革職人員,把他兩樣看待。

  一聽他到了,第二天就在張紅玉家替他洗法,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